收藏 分享(赏)

厦门新兴产业.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37500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新兴产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厦门新兴产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厦门新兴产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厦门新兴产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厦门新兴产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三五”期间厦门新兴产业主攻方向与未来产业研究承担单位: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负责人:吴宁执 笔 人:厦门产业课题组2014 年 12 月摘 要“十二五”期间,厦门新兴产业作为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高新以及文化创意六大产业方面取得了进展。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多种途径为厦门增创了新的发展优势。其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产业规模集聚效应明显,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厦门重点培育发展的十三条产业链之一,技

2、术支撑体系逐步完善。新材料产业链条进一步明晰,多家企业成长为福建省骨干企业。现代照明和太阳能等产业链也成为厦门新兴产业的重点,海洋高新产业的培育初见成效,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加速集聚的良好势头。厦门拥有政策支持、综合交通枢纽、台海和区域合作,以及作为国家战略的海洋经济等多元优势,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东南部区域和厦门自身层面,为厦门“十三五”期间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然而厦门的新兴产业发展也存在创新生态链不完整、本土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足等挑战和发展瓶颈。本研究首先分析国内外新兴产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规律,并总结“十三五”期间国际产业转移与融合以及国内经济转型对新兴产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3、分析厦门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以及不同层次发展环境影响下厦门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研究选取迈阿密和新加坡作为国外案例,在迈阿密城市经济发展以及产业转型方面与厦门做了比较分析,研究重点选取迈阿密成功转型的支柱产业如邮轮经济、会展经济和影视经济为厦门的本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借鉴。新加坡案例为厦门以新兴产业培育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兴产业成长路径等提供参考。深圳是国内较早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的城市之一,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厦门提供发展借鉴。通过对厦门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的优秀案例经验借鉴和“十三五”期间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

4、,本研究提出厦门“十三五”期间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和未来产业重点。并在最后提出厦门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和实施策略。 i目 录一、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整体趋势 1(一)世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规律 11环保化和融合化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流 12新兴产业朝着高端化、集聚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13需求和市场决定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 14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15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高效整合是竞争制胜的关健 2(二) “十三五”期间国际产业转移与融合趋势 .2(三) “十三五”期间国内经济转型与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31新兴产业加速增长,经济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32创新作用日益突出,研发能力不断提高 33

5、产业趋向高端化和环保化 34形成区域性集聚趋势,产业链逐渐延伸 35配套政策日趋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36产业专业化程度增强 4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下厦门的机遇和挑战 6(一)厦门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61新兴产业总体发展基础 6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础 73生物医药产业基础 74新材料产业基础 75节能环保产业基础 76海洋高新产业基础 87文化创意产业基础 8(二)厦门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 81经济实力优势 82良好的区位优势 83丰富的资源优势 9ii4技术创新优势 95综合交通枢纽优势 .10(三)厦门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01产业规模较小、龙头带动与支撑作用不足、产业链条较短

6、 .102创新生态链不完整,新兴产业缺乏技术推动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103新兴产业在部分地区存在产业同质竞争现象 .114产业创新研发队伍偏弱、技术领军匮乏 .115新兴产业资金投入与政策引导不足 .11(四)厦门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 .121国家经济转型 .122东南区域合作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123福建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 .134厦门自身的发展机遇 .13(五)厦门新兴产业发展的挑战 .141体制和制度性障碍需要进一步破除 .142经济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够 .143政府在推动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方面力度不够 .144资金、人才等基础支撑条件不足 .145产业配套能力有待提高 .1

7、5三、国外新兴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15(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选择新兴产业的侧重点 .15(二)发达国家和集团培育新兴产业模式 .161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国家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172发达国家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相关政策 .193美国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22(三)迈阿密案例分析 .231迈阿密与厦门的相似之处 .232重点借鉴的迈阿密产业 .243迈阿密经验借鉴 .28iii(四)新加坡案例分析 .301新加坡产业转型升级历程 .302重点借鉴的新加坡特色新兴产业 .333新加坡经验借鉴 .36(五)国外发达国家和城市对厦门未来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371发展目标方面 .372发

8、展原则方面 .373发展方法方面 .38四、国内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及模式 .39(一)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色 .391新兴产业成长迅速、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392走出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驱动发展新道路 .393产业集聚化、企业集群化程度不断提高 .40(二)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发展路线 .421 “十五”以来新兴产业类型演变 422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42(三)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 .481市场主导的需求侧拉动路径 .482市场主导的供给侧推动路径 .513政府引领的需求侧拉动路径 .524政府引领的供给侧推动路径 .54五、厦门市新兴产业发展趋

9、势和未来产业选择 .56(一)厦门市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选择依据 .561满足市场需求 .562发挥地区资源优势 .563结合已有发展基础 .564绿色、高效发展理念 .57(二) “十三五”期间厦门新兴产业主攻方向 571新兴产业主攻方向 .57iv2新兴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583新兴产业支撑体系构建 .58(三)厦门未来产业主攻方向和选择 .591文化创意产业 .592邮轮经济产业 .593会展经济产业 .604影视经济产业 .605新一代信息技术 .606生物与新医药 .617海洋高新产业 .618大数据产业 .61六、厦门市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62(一)将厦门本土特色的产业纳

10、入未来产业培育重点 .62(二)突出重点,着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62(三)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占据行业高端 .62(四)积极创新,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63(五)完善创新生态链,推进成果产业化 .63(六)培育新兴产业市场需求 .63(七)强化要素优化和重点保障 .64(八)积极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641一、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整体趋势(一)世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规律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为抗击危机,走出“后危机”阴影,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实现经济复兴的突破口,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以期增强发展后劲,新兴产业顺应而生。从目前各国发展新兴产业态势来看,虽各有千秋,但可以归结为

11、以下共同的发展特征和产业演进规律:1环保化和融合化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流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日益短缺,燃烧化石燃料带来碳排放量迅速增加导致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顺应需求自然成为发展主流;另外,当前技术交叉与融合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进一步发挥基础和支撑作用,技术融合趋势决定了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以及内部各类型产业之间的融合成为主流。2新兴产业朝着高端化、集聚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新兴产业越来越强调走高端化路线,聚焦于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高、拉动力强的新兴产业;集聚会产生规模效益,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可以共同抵御风险,像新兴产

12、业这种高端产业更表现出集聚化发展趋势。实现创新既要依靠自力更生,又要借助引进吸收,国际合作成为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大势所趋。3需求和市场决定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随着社经济会的发展,人类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市场需求也在迅速转变,集中表现为高技术产品需求的上升和传统大宗产品需求的下降,需求引导生产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速发展,新兴产业顺应需求结构的转变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升,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和市场决定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4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风险性,最佳的发展模式是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相结合,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一是资金支撑,尤其是在新兴产业的发展

13、初期,财政资金及其引导带动的社会资本能够直接缓解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现象;二是保障措施支撑,包括创新、科技研发、人才引进等一系列政策的2制定以及财税政策上对新兴产业的倾斜;三是产业空间布局优化,通过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城乡规划等的有效开展和落实,引导新兴产业合理布局、高效集聚。5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高效整合是竞争制胜的关健新兴产业主要依托科技创新发展,因此对产业和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实现创新驱动的关键是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协同的“双链”融合,增强各环节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以更高的效率完成产业链中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终端零售等各个环节,并在市场适应和消费互动上占有主动地

14、位,激发市场活力,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二) “十三五”期间国际产业转移与融合趋势“后危机”时代及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国际新兴产业转移出现新趋势,产业融合、跨界发展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层次在不断提高,转移的“高技术化”特征也日趋明显,不断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产业提升。这些为厦门市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技术引进和学习借鉴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以技术创新为主的挑战。(1)伴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以及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产业结构知识化、高度化日益加快,国际产业转移也出现了新趋势。产业转移层次不断提升,新兴产业以及高技术、节能环保、高效益等特征逐渐成为国际

15、产业转移的新热点。围绕获取技术和科研成果的产业转移日益突出。研发中心伴随着生产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2)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国际产业发展格局演变的重要方向。发达国家战略调整进一步深入,新技术突破引发产业变革趋势逐步显现,尤其是信息化时代,以信息化的先进技术、理念和管理模式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分解和重构,形成产业间的融合互动,促进产业创新,实现新的市场、业务和产业发展。发达国家在融合中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实现实体经济的回归;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体现发达经济特征的现代新型产业体系。 (3)跨界发展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各国和地区纷纷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构筑国家竞争

16、优势、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的竞争愈演愈烈。信息技术产业随着技术的融合,终端的融合,网络的融合和服务的融合,再加上多3数信息技术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都在寻求业务的多元化,产业边界正在由清晰走向模糊,跨界发展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三) “十三五”期间国内经济转型与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为应对危机,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内也在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出现了大数据产业等高端产业,为进一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契合基础。国内经济转型与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新兴产业加速增长,经济带动作用显著增强2012 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

17、领域的主要行业销售产值增速约两倍于工业总体产值增速。根据规划,到 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要达到 8%左右;到 2020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15%。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日臻成熟、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将越来越强。2创新作用日益突出,研发能力不断提高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竞争强度不断加深,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直接影响和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制约,创新的作用将日益突出。创新推动研发,随着研发投入不断加大,研发能力不断

18、提高,将出现一些如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端产业。3产业趋向高端化和环保化顺应科技进步、环境保护、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需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如光通信、物联网、三网融合、高端装备制造等高端产业不断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备受重视,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行业呈现高速扩张态势。4形成区域性集聚趋势,产业链逐渐延伸在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引导下,通过一些龙头企业的带动,涌现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明显、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集群,并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不断延伸。5配套政策日趋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与经济社会贡献的提升,其发展能力备受重视,4政府引导作用不断加强,总体表现为相关规

19、划陆续出台,金融、税收政策逐渐完善,资金和人才支持不断加强,体制机制障碍逐渐弱化,一系列措施的支撑下,新兴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6产业专业化程度增强随着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内对于产业的规划更加科学和明确。从整体战略到分产业的详细规划,不同产业园区都有专项规划。产业规划的日趋成熟,可借鉴成功案例的增加,都为未来国内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专业化支撑。我国部分省(市)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根据区域发展基础和需求进行了相应的产业选择,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具体的如表 1.1,通过梳理和总结具体以下特征:从国内部分省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看,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在发展目标方面根据自身经

20、济发展能力,定位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在产业选择方面,突出地方特色,因时因地制宜,考虑自身现有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特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看,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是多数地区的发展重点。主要政策支持集中于加强财税金融政策,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优化体制机制环境。表 1.1 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及目标省(市、自治区) 相关文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 产业选择 主要支持政策要点湖北省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2010-9-9)到 2015 年,产值突破 1 万亿元,重点领域营业收入

21、超 50 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达到 40 家,超 10亿元企业达到 100 家。到 2020年,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发展重大工程、企业技术创新、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政府采购的功能、完善投融资体系、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创新体制机制湖南省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到 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0%以上,总量达5000 亿元,占 GDP 比重超过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两化”融合、市场培育、产业投入融资5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0-

22、8-30)20%;到 2020 年,增加值年均增长 15%以上,总量达 10000 亿元,占 GDP 比重达 25%左右源、信息、节能环保支持、人才支撑、平台建设、扩大内外开放江西省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11-23)2012 年前重点实施 209 个重大工程和项目;到 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 15000 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 60%光伏、风能与核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材料、生物、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等产业招商、立项审批、环评审批、项目用地、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

23、惠、技术创新、人才支撑、产业配套、资源配置、服务优化山东省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2011-5-03)到 2015 年,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 10%;到 2020 年,达到20%。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海洋开发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长为支柱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成长为先导产业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医药和生物产业、海洋开发和高端装备制造强化科技创新、深化开放合作、财政支持力度、金融信贷支持、体制机制创新北京市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的通知(2011-7-21)到 2015 年,增加值

24、比重达 25%左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形成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在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过 500 亿的大型企业。到 2020 年,增加值比重达 30%左右,形成一批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以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突破,以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为先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格局完善创新发展平台、打造新兴产业高地、实施示范应用工程、完善财税政策配套、强化科技资本对接、加快人才特区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体系、增强科技服务支撑、培育发展民营经济、提升开放合作水平、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表 1.2 我国东

25、南四省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及目标省(市、自治区) 文件名称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 产业选择 主要支持政策要点6浙江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2011-8-1)“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 2015 年达5000 亿元左右,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12%左右;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生物、新能源、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海洋新兴产业及核电关联产业科技创新、市场培育、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和环境资源及体制创新江西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

26、展的若干意见(2010-11-23)2012 年前重点实施 209 个重大工程和项目;到 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 15000 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提到 60%光伏、风能与核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材料、生物、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等产业招商、立项审批、环评审批、项目用地、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技术创新、人才支撑、产业配套、资源配置、服务优化广东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3-6)到 2015 年,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LED三大产业率先突破,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

27、业初具规模,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 25 万亿元,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 1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增强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新能源汽车、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组织协调、政策扶持、体制改革福建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2011-12-10)到 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力争达 3000 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12%;培育 14 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元、100 个销售收入过 20 亿元的重点龙头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海洋高新等新兴产业政策扶持、财政支持

28、、引进重大项目、科技创新、开拓应用市场、信贷扶持、保障项目用地、强化人才激励7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下厦门的机遇和挑战(一)厦门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1新兴产业总体发展基础综合而言,厦门市新兴产业处于萌芽、培育阶段,具备一定规模和产业发展基础。2013 年,厦门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总产值超过 3000 亿元,较“十一五”末 122 亿元的增加值大幅提高。 “十二五”期间,厦门市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高新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共同推进的新兴产业发展体系,与 2003 年在电子信息、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基础上,培光电子、生物与新医药、软件、科学仪器仪表等新兴产业的

29、培育和发展体系相比较,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不断明确,并逐渐实现与地区优势基础的衔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新兴产业体系。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础电子信息产业是厦门传统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依托于厦门坚实的工业基础,产业规模集聚效应明显,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2013 年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1756.74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39.2%;实现销售产值 1745.70 亿元,产销率 99.4%。年平均从业人员 17.28 万人,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数的 27.0%。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 591.7 亿元,同比增长 28.3%。 (数据来源:2013 年厦门经济特区年鉴)3生

30、物医药产业基础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厦门市重点培育发展的十三条产业链之一,形成一定规模产业集群,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企业和主导产品,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完善。2013 年,全市进入统计的生物与新医药企业 506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 212.3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4.54%,上亿元企业 39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05 家。其中,厦门生物医药港的核心区海沧区拥有生物与新医药企业156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 103.73 亿元,占全产业总产值的近一半,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数据来源:2013 年度厦门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经济运行报告)4新材料产业基础新材料产业由冶金、化工、化纤等传统产业,通

31、过技术升级孕育而生,产品应用范围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厦门市在该领域拥有高新技术企业 1188家,2012 年实现总产值 447 亿元,成为厦门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领域。产业链条进一步明晰,涌现出一批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产品,初步形成了钨及铝箔材料、新能源材料、稀土材料、半导体材料、特种玻璃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膜材料、生物医药原料和精细化学品材料等 9 个行业群落。5节能环保产业基础现代照明和太阳能产业链是厦门市十三条产业链之一,也是厦门发展节能环保新兴产业的重点。有机废气和废水膜处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厦门市节能环保产业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 112 家,2012 年实现产值 116 亿元。

32、厦门成为国家半导体照明生产基地之一。6海洋高新产业基础海洋生物、游艇及海洋装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和现代海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总体上尚处于萌芽、技术储备和培育阶段。2013 年,全市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 360.04 亿元,比上年增长 13.1%,占全市 GDP 的 11.09%。其中海洋高新产业增加值达 52 亿元。7文化创意产业基础文化创意产业初具规模,呈现加速聚集的良好势头,对厦门市经济增长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013 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为 286 亿元。2012 年厦门市文化产业单位达 1.12 万家,从业人员 20.23 万人。逐步确立了以动漫网游、影视、创意设计、古玩

33、与艺术品、演艺娱乐、印刷复制、文化旅游、数字内容与新媒体等八大领域为主的厦门文化创意产业。(二)厦门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1经济实力优势新兴产业是高端科学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有机结合,以重大科技突破为契机,获取科技知识,从事科技研发,转化科技成果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一般性投资无法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地区经济实力是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2013 年厦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3018.16 亿元, “十二五”以来以年均 12.2%的速度增长,2013 年固定资产投资 1347.54 亿元,实现年均增速 16.5%,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重点,投资逐渐增长。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为新兴产业发

34、展提供了前提条件。2良好的区位优势9厦门市具有良好的新兴产业发展区位优势。一是地理位置优势,厦门地处闽南金三角中心、台湾海峡西岸中部,属于沿海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使其成为较早的开放城市的同时,也为其对外贸易提供优良港口,使其具有港口优势,厦门特区在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成为祖国大陆最重要的国际招商口岸和对台贸易口岸,以及国际资本和台商投资的重要聚集地,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拓展提供了桥梁和平台,地理位置成为厦门经济发展的关键优势;二是空间联系优势,厦门的地理位置为其与东南沿海城市尤其是对台联系提供便利,厦门成为对台贸易的桥头堡,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加强和扩展,新兴产业的市场也将随

35、之得到扩大,进而推动发展;三是对台优势,厦门具备促进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的源远流长的亲缘、血缘、文缘关系和人文优势。四是政治优势,有利于做好对台工作、扩大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与特区优势。3丰富的资源优势厦门区域面积有限,成为经济持续发展限制性因素,新兴产业是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选择,对于厦门来说,挖掘资源优势从而转变为经济发展动力是有效途径,其发展新兴产业的优势资源可概括为自然资源与社会人文资源。在自然资源方面,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各类海洋生物近 2000 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常见鱼类 157 种、软体动物 89 种、甲壳类动物 127 种、藻类 139 种,为

36、海洋生物和高新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花岗岩和砂料是最主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广,储量大,在新材料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社会人文资源方面,厦门是多元文化城市,不仅拥有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闽南文化资源,而且在长年与海外文明交流对接过程中,形成了国内大多数城市难以比拟的世界优秀文化资源,尤其是颇具影响力的当代和都市文化艺术资源,构成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4技术创新优势厦门同时被列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科技部“创新型试点城市”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厦门一直以来坚持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截至 2013 年底,厦门共有两院院士 13 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59 名,省“百人

37、计划”64 人和 8 个团队,省级优秀专家 50 人,市“双百计划”人才 414 人,其中海外高层次人才58 人,领军型创业人才 380 人;厦门市资格有效高新技术企业 820 家,实现工10业总产值 2161.98 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 2099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44.78%;全市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4 家,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2 家,省级 10 家,市级 36 家;国家级工程中心 2 家,省级 27 家,市级61 家,博士后工作站 20 家,拥有科研人员 2 万多人。2008-2013 年共有 2 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个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38、2 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稳步增长,特别是代表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大幅增长,由 2005 年的 88 件增长到 2013 年的 890 件。5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厦门地处台湾海峡西岸,是全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八大集装箱干线港及对台航运的主要口岸。截至 2012 年,厦门市全市公路通车里程 1923.59公里(不含自然村道路) ,拥有公路客运站 6 个,公路货运站 2 个;铁路方面,厦门市拥有鹰厦线、福厦线、龙厦线三条铁路线,在营铁路线网总长 110.9 公里,客运站点 3 个,货运站点 6 个。全年厦门铁路旅客发送量达到 1164.71 万人次,增长 14.5%

39、;港口方面,2012 年,厦门港共完成货物吞吐量 1.72 亿吨,增长 10.1%;航空运输方面,在高崎机场营运的航空公司有 45 家,通航境内外城市 92 个,开通境内外航线 171 条,其中境内航线 131 条,国际及地区航线40 条,机场航线遍及内地及港澳地区、东南亚、韩国、日本、美洲、欧洲,厦门空港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枢纽。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 1735.41 万人。(三)厦门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厦门市发展新兴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和产业优势,但从产业长期发展来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1产业规模较小、龙头带动与支撑作用不足、产业链条较短由于新兴产业刚刚兴起

40、,目前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存在着产业规模小、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弱的问题。从厦门市情况看,突出表现在行业龙头企业缺乏、带动性不强,产业链偏短偏细,规模效益不明显,企业在全国行业中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厦门市现有六条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平板显示产业链产值近千亿。但厦门市新兴产业缺乏大企业和龙头企业,产业链偏短、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核心技术,示范带动能力不足,开发区内的公共11关键技术平台和市场推广平台等服务保障体系不完善。以平板显示为例,厦门市曾经是国家平板显示六大产业基地之一,但是,现已落后于其他城市,主要原因是有几个重大项目的引进没有成功,像友达

41、光电 OLED 生产线落户到苏州,天马微电子将新一代液晶显示生产线落在上海等。2创新生态链不完整,新兴产业缺乏技术推动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多地依赖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但目前厦门在创新方面依然存在瓶颈,如科技投入的总量较小,科技成果评估和孵化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育还不健全;高层次创新人才还相对不足,制约着厦门智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金融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不够等等。企业科技开发基本处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应用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不少企业仍然存在以代工生产为主要的经营模式。产业园区内及其周边的企业之间关联性不强,未形成集聚效应。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未掌握关键技术,核

42、心竞争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不多。不少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市场占有率低,企业存在同质化趋势等问题。发展新兴产业的任务是抢占核心技术的制高点,需要拥有自主核心技术、构建完整的产业链。3新兴产业在部分地区存在产业同质竞争现象部分地区(包括开发区)在新兴产业发展定位上存在“趋同、重叠”现象,缺乏统筹规划,造成一定程度的资金浪费,导致投资效率下降。例如,新材料产业主要集中在岛外的海沧区、翔安区、同安区和集美区,同安和海沧均以金属材料为主;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布局上,信息光电园和软件园均有发展计算机及通讯设备产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发展。在下一步产业定位和产业布局调整上,应更加注重“一区一

43、主业” ,按照相同或相近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的原则进行调整。4产业创新研发队伍偏弱、技术领军匮乏厦门市产业人才总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偏少,与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仍有差距。一是产业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的产业人才较少,缺少“实用型、创新性”的产业人才,无法满足本地企业的需求。二是缺乏挖掘和激发本地人才的创新举措。三是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机制还有待完善。四是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多、研发装备落后、技术人才不足,特别是产业技术领军人才更为稀缺。125新兴产业资金投入与政策引导不足一是未实际设立新兴产业引导资金,政府主导和市场引进的产业基金不多,资金投入未突出产业需求重点,特别是“前期转化” (实验室

44、-中试)的投入引导力度不够。二是未建立完整的新兴产业统计分析体系,如海洋新兴产业中的海洋生物制药与生物新医药产业内容相重叠,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数字内容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内容存在交叉,节能环保中包含了新能源的内容,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内容,产业边界不清晰,导致重复计算,数据不够准确,导致产业分析监测和决策引导不足。三是引导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实施不够有力,园区生产与生活服务配套设施较缺乏等。四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创新成果产业化中介机构缺失、不足,技术创新成果转移机制不完善。(四)厦门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1国家经济转型国家经济转型发展与相关政策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方向引导和良好外部

45、环境。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面临着规模扩张与资源、环境、技术、人才和体制等方面日益严重的压力与约束,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增长模式、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依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兴产业以其具有创新驱动和辐射带动强的特征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我国高度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2010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做出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其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决定,相关规划和配套政策也陆续出台。2014 年我国将进一步落实并完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划,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同

46、时,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2014 年 8 月为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增加国家创投引导资金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中央财政下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20 亿元,与地方政府联合参股,吸引社会投资者出资设立 49 支创业投资基金。2014 年 9 月,在第 11 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来自中国及东盟10 国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商务代表都表示将加强在信息、节能环保、生产性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开启中国东盟“钻石十年”合作新模式。132东南区域合作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东南沿海区域合作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等区域性发展战略为厦门市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

47、市场空间。厦门市经济特区政策扩大到全市、岛内外一体化发展、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两岸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服务外包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等十二个示范、试点城市建设等,都为厦门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机遇。东南沿海区域合作体现为厦门与大陆城市的合作以及对台合作,近年来,以厦门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城市的区域协作不断加强,如以厦门为中心的东南沿海物流区域建设,使厦门的港口优势更为凸显, 闽西南、粤东、赣东南经济协作区章程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厦门市 2011 年底出台的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

48、案针对厦门与台湾两地开展经贸合作给出了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相关合作政策和制度的出台对于厦门市新兴产业的发展来说,为减弱区域产业类型同质性、降低竞争性提供了较好的机会。区域合作同时为区域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契机,有助于提升区域沟通能力和通行能力,对于厦门有限的消费市场来说,有利于扩大新兴产业产品的市场范围,形成产业发展驱动力。2014 年厦门国际海洋周确定主题为“海上丝绸之路与蓝色经济合作” 。这一主题,也是厦门融入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蓝图的重要机遇。厦门出台的厦门市关于贯彻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的行动方案也为厦门未来的基础设施、贸易金融、双向投资、

49、海洋合作、旅游会展和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3福建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 年,厦门市被纳入到福建省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海洋综合管理和海洋法制框架完善,海洋经济发展条件良好。近几年厦门先后制定了厦门市海洋功能区划 、 厦门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 厦门海域使用规划 、 厦门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 、 海洋环境保护规划 、 厦门湿地保护规划 、 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等 10 多个涉海规划,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洋规划体系,为海洋资源开发的科学化、规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海洋高新产业也被纳入厦门市新兴产业范畴予以重点扶持。4厦门自身的发展机遇14厦门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经济特区范围扩大为其新兴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继“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取得较好成绩以来, “十二五”时期厦门市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总量水平持续提升,财政支付能力不断提高,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基础。随着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同时特区政策向全市扩大,在为厦门市岛内外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