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实词和句子,背诵课文并且能够默写。2、 学习文章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理解以“乐”为主线贯穿全文的结构特点。3、理解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排遣抑郁的感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因何事被贬巴陵郡?(支持范仲淹改革)其实在范仲淹被罢官后,还有一个人不顾个人利益愤然上书,斥责权臣,因此他也遭到贬谪,这个人就是欧阳修。范仲淹被罢官
2、后写下了岳阳楼记来表达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那与它写于同一年的醉翁亭记又表现了欧阳修怎样的情怀呢?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二、简介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天圣八年()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
3、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平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六一居士:有一万册藏书,集录三代以来金石文卷有一千卷,一琴,一棋,一壶酒,一老翁居家中。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3、齐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提示:本文共用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
4、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本文还用了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4、检查朗读情况多形式检查朗读:指名读,齐读,小组读,自由选读(二)疏通文意1、合作学习:四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
5、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集体解难: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3、教师指导整理字词:(1)解释加点的字:翼然临于泉上 得之心寓之酒也 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之乐其乐也(2)一词多义:秀 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临溪而渔而 蔚然而深秀者 而不知人之乐归 云归而岩穴暝太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3)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觥筹交错 水落石出第二课时四、再读课文,品味赏析。跳读。1贯穿全文的线索,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乐。2文中写出了谁之“乐” ?太守乐,众宾乐,禽鸟乐。3太守为何而“乐”? 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 4 那课文中
6、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琅琊秀色图 酿泉流水图 溪亭展翅图。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醉翁亭记文中描写早晚四时的句子。 早:日出而林霏开 晚:云归而岩穴暝春:野芳发而幽香 夏:
7、佳木秀而繁阴 秋:风霜高洁 冬:水落而石出;奠定全文抒情基调、贯穿全文主线的千古名句(破题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5领略文中的人欢。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
8、态?(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
9、气氛。6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五、赏读课文,赏析语言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1学生
10、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 21 个“也”字和 24 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
11、之,此文文美、情也美。六、小结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
12、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七、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1、 诵读感悟内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赏析行文特色八、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九、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醉 翁 亭 记欧 阳 修乐景:山水、朝暮、四时以醉写乐太守乐 乐人:滁人游,众宾欢乐中含悲 乐情:与民同乐我们乐:本文形象精练,融情入景;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文美,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