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虚词用法推断“ 七看”在文言文中,大多数的虚词不表示明确的意义,但它们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体现出句子的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尽管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因为虚词使用的频率高,语法功能强,且古今变化大,用法灵活多样,所以掌握这些虚词既是学习古汉语的一大难点,又是一大重点,也是考试的热点一、看语法结构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以“之”为例讲析)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
2、项脊轩志 ) “之”是谓语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 ,可译为“ 她”。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 “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 “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 “师道之不传 ”是主谓短语,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 (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之垄上”是动补短语, “之”是动词, “去”“ 往”的意思, “垄上” 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 ”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练习:判别“之”的含义1、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
3、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 “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 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 是定语,所以“ 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3、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4、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得出本句是宾语前置句,所以 “之”起提宾作用。5、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许”是动词,“答应”的意思,而“以” 后的“负
4、”也是动词, “使担负”的意思,可以推知“ 以” 是连词,这样我们可断定 “之”是“ 许”的宾语。作代词解,指代齐国提出的条件。二 、看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舟遥遥以轻颺 yng,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 )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 “而” 是表修饰的连词。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 “乘” 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 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 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昔我往矣,杨柳
5、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 是语气助词可推断“ 思”也是语气助词。 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 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 乎”与“哉” 同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 “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 (人与人交往,俯仰间就如同一生)“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
6、,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 盖” 等。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苏洵六国论 ) (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 至”“至若”“至如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 “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 “噫”“呜呼”等。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 “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 “是以”“虽然”“然则”“盖”等。四、看删换变化 (“ 删” 、 “换”、“代” 法)所谓“删 ”就是指将
7、加点的虚词删除,看是否影响句子的意思,若不影响,一般来说该虚词就是连词;所谓“换” 就是指将虚词前后的两个词交换位置,若交换后,意思不变,则表明该虚词起的作用是并列关系;所谓“代” 就是用其他词语替代加点的词,看语意是否发生变化,则可推断出其用法。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修饰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并列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却惑而不从师(师说)却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表结果译文:去同强大的吴国结仇,以致使得我国广大百姓战死在原野上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六国论)来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它用来送给别人有以文人画
8、士孤癖之隐明告鬻 y 梅者(病梅馆记)把译文:有人把文人画士这独特偏嗜的隐衷明白告诉卖梅的人解析:如何辨别以上的“而”和“以”呢?先看有关“而 ”的 4 个例子。第一步采用 “删除”,将 至句中的“ 而”全部删去,读起来仍然通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而” 在句中都是作连词。第二步采用“ 换位法” ,将 “而”字前后的两项交换位置,就能辨别出这 4 个“ 而”的差异。换位后,只有不影响原意,说明此句中的“而” 是并列关系。 第三步采用“替代法 ”,将“而”字的有关连词的常用意义代入句子中,则可判出 句都表转折关系,句是表修饰关系。用“删 ”的方法删去 “以”, 发现不能,确定是介词,可以删
9、去,表明是连词,这样再区分,表“结果” 。表目的关系。五、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 是状语后置句, “于南亩之农夫 ”介宾短语, “于”是介词 “比”的意思。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 是定语后置句, “”“石” 是中心语, “铿然有声者”是定语, “之” 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何以战(左传 曹刿论战 ) 是宾语前置句, “何以” 即“以何”, “以” 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 是省略句式, “与” 后面省略了宾语 “之”, “与(之) ”是介宾短语, “与”是介词“和、跟
10、”的意思。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 是被动句, “为 ”表被动,是介词 “被”的意思。 六、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 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 1、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 语境是一只“ 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 之中。由此可推断“ 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 伏在那里” 。2、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 译文:因此为这件事写下了这篇文章,用来供那些研究风土人情的人参考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 ”是代词,代文章。 “
11、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3、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语气,由此可推断 “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4、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七、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 年全国卷)“其之谓也”:“大概吧”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 “大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 译 文 : 难 道 真 的 没 有 千 里 马 吗 ? 是 他 们 真 的 不 能 识 得 千 里 马 吧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 “难道”。 吾其还也(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 “还是”。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 一定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因此,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