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一、定义及适用范围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即以主成分作为对照的内标法,校正因子可以在检测时测定,但需提供 杂质对照品,也可在建立方法时将测得的校正因子载入质量标准,供以后常规检验使用,无需 长期提供 杂质对照品,但也 仅适用于已知杂质的控制。建议:校正因子在 0.8-1.2 时可不予校正。校正因子计算公式:f= AsCrCsAr式中:f校正因子;As杂质对照品峰面积或峰高;Cs杂质对 照品浓 度;Ar待测成分对照品峰面积或峰高;Cr待测成分对照品浓度。二、校正因子的测定在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标准物质、色 谱条件、溶剂、检测波长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需
2、要予以关注。2.1 校正因子的测定需要用到特定杂质及主成分的标准物质,这些标准物质应具备量值准确的特点,符合 标准物质(对照品)的相关要求;其次,确定校正因子的分析方法应与最终确定的质量标准方法一致,色谱条件等需经筛选优化后确定,如有变更,需考虑对校正因子的影响,必要 时 重新确定;第三,要关注影响待测物 UV 吸收的各种因素,如溶液制备所用溶剂最好与最终确定的流动相相同,检测 波长最好在特定杂质 及主成分 UV 曲线的峰或谷处,避开吸收值急剧变化波段,以保证测定方法具有较好的耐用性,并保持测定结果的恒定。2.2 一般情况下,校正因子可视具体情况通过如下几种方法确定:(1)单浓度点测定:制备适
3、当浓度的特定杂质对照品溶液和主成分对照品溶液,分别进样测定,照上式计算,得到校正因子。(2)多浓度点测定:制备适当的高、中、低三水平浓度的特定杂质对照品溶液和主成分对照品溶液(涵盖定量限、标准限度),分 别进样测定,照上式 计算各校正因子,计算 RSD,求平均 值,得到校正因子。(3)标准曲线法测定:精密称取杂质对照品和主成分对照品,分别制备系列溶液(涵盖定量限、标准限度),分别进样后,按最小二乘法以进样量对响应值(峰面积等)进行线性回归,求得两条标准曲线,两曲 线斜率之比即为校正因子。(4)吸收系数比值法:对于 UV 检测器来讲,两物质的相对校正因子实际上也是两物质以流动相为溶剂,在检测波长
4、处的紫外吸收系数 E1%1cm 之比,故可按吸收系数法测定法的相关技术要求测定各自吸收系数,如对照品级别的标准物质、高中低三水平浓度测定、吸收度介于 0.30.8 之间、至少 5 台不同型号的 UV 分光光度计、2 份供试液同时平行制备测定、同台 仪器 2 份供试液的平行测定结果不超过0.5%等。测定两物质的吸收系数后, 经统计分析确定两物 质吸收系数, 计算比值,求得校正因子。上述各方法中, (1)和(2)法较为简捷,可以快捷地量化特定杂质与主成分紫外吸收特征的差异,多用于评估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定量杂质时是否需要校正。但如采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定量杂质,需将标准物质赋值信息转化为
5、校正因子固化在质量标准中,那么校正因子的准确性非常关键,校正因子的准确计算应符合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考虑并控制求算校正因子过程中的各种误差因素,以及仪器通用性和色谱系统的耐用性等因素,以便使求得的常数更为准确并具代表性,此时采用(3)、 (4)法更为适宜,如能考虑到测定人员、不同试验室因素的影响,会更加符合常数求算的基本要求。三、方法验证校正因子的测定属于有关物质方法验证中的一个项目,一般采用有关物质的测定方法,杂质对照品和主成分对照品线性浓度从定量限至限度的 120%或150%,一般取 5-6 个点,使用 3 台不同的仪器测定,按照上述方法(3), 计算平均校正因子。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主要包
6、括:系统适用性、方法专属性、精密度(仪器精密度、方法精密度和中 间精密度)、线性、准确度(已知杂质的回收试验)、 检测限和定量限、溶液稳定性和耐用性。试验内容 概念 溶液配制份数 进样针数 评定标准系统适用性系统适用性是对分析设备、电子仪器与实验操作、测试样品等整个系统进行评估的指标空白溶液 1 份供试液 1 份进 1 针进 6 针杂质峰峰面积RSD2.0%,保留时间RSD1.0%;杂质峰的拖尾因子2.0%,理论塔板数应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方法专属性 1 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空白对照 1 份 每份各 1 针 空白对照无干辅料溶液(或起始原料、中间体)1 份供试液 1 份扰;主峰与相邻杂质峰的
7、分离度2.0方法专属性 2杂质、降解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鉴定检出被分析物质的特性未破坏样品、光湿热 10 天破坏样品和酸碱氧化破坏样品各 1 份每份供试液进 1 针;空白溶液、酸碱空白及氧化空白各 1 针降解杂质峰与主峰的分离度2.0精密度在规 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均质供试品,经多次取 样进行一系列检测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离散程度)1%对 照液仪器精密度进 6 针 峰面积RSD2.0%仪器精密度供试液仪器精密度进 6 针(同系统适用性)峰面积RSD2.0%,保留时间RSD1.0%方法精密度在同样的操作条件下,在 较短时间间隔内,由同一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
8、供试液 6 份 每份 1 针 杂质含量RSD15%中间精密度同一实验室,由于实验室内部条件改变,如时间、分析人员、仪器设换仪器,换人6 份供试液每份 1 针12 份供试液响应因子RSD20%备、测定结果的精密度1%对 照线性溶液 5 份线性在设计的测定范围内,检测结果与供试品中被分析物的浓度(量)直接呈线性关系的程度已知杂质的线性溶液 5 份每份 1 针相关系数(R)0.990,Y 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的 25%以内,响应因子RSD10%准确度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或认可的参考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对照液 1 份;本底供试液 1份;供试液 3 份每份 2 针;每份 2 针;每份 3 针平均回收
9、率均应在 80%-120%之间,9个回收率RSD 10%1%对 照检测限、定量限检测限与定量限均指试样中的被分析物能够被检测到的最低量;检测限不一定要准确定量;定量限测定结果应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已知杂质对照液检测限、定量限基线 1 针;检测限 2 针;定量限 6 针应不小于 3应不小于 10杂质峰保留时间2.0%,峰面积 5.0%溶液稳定性供试液经 X小时放置,含供试液 1 份0,1,2,4,6X 小时各进 1 针主成分的含量变化的绝对值量的变化 2.0%,杂质含量的绝对值在0.1%以内,并不得出现新的大于报告限度的杂质调 流动相 pH变化 0.2调流动相配比变化5%柱温 变 化 5检测波长变化5nm流速相对值变化20%耐用性测定条件发生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换色谱柱1 份供 试液,各条件下进 2针主峰的拖尾因子2.0,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各条件下的峰面积RSD 2.0%;杂质含量的绝对值在 0.1%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