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川航迫降,以专业精神来赞扬和调查 2018 年 5 月 14 日,四川航空公司 3U8633 航班执行重庆 -拉萨航班任务,早上 6:26 从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起飞,在成都区域巡航阶段,驾驶舱右座前挡风玻璃破裂脱落,飞机备降成都。在这种罕见情况下,机长刘传健和机组人员冷静处理,使航班平安落地。机上共有旅客和机组人员 128 人,仅两名机组人员受伤。 3U8633 航班化险为夷,机长刘传健被赞为英雄机长,人们把他与美国的切斯利萨伦伯格机长相提并论。 在此次对刘传健机长的赞誉声中,有一些意见称, 要对此次事故进行调查和追责,不能让对英雄主义的讴歌掩盖了专业精神的理性追责,以 便亡羊补牢,查漏补缺,防
2、患未然 。 从萨伦伯格与刘传健两机长的表现来看,无疑是对专业主义的诠释,但更重要的是, 事后还需要进行专业主义的调查和问责 。萨伦伯格机长迫降后,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 NTSB)对美国航空 1549 航班进行了全面调查,其中既有对萨伦伯格、机组人员和乘客进行的大量谈话和问询,也有实际的实验调查。 NTSB 的调查仔细到涉及萨伦伯格的饮食、睡眠时间,是否饮酒而影响驾驶,并查到了萨伦伯格因为一个短期航班调整,吃了一个三明治。 而为了验证萨伦伯格提出的飞机遭鸟撞击, NTSB 先后用了 1 年的时间在实验室里 反复验证,直到在飞机右边的引擎发现生物有机碎屑,包括一根羽毛,以及一些加拿大鹅的尸体,
3、才获得肯定。 NTSB 耗时一年多进行的专业主义的调查,最终都是为了确定,为何萨伦伯格自己迅速决定迫降在哈德逊河是损失最小收益最大的安全处置行为。经过调查, 2010 年 5 月 4 日,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声明和一份 213 页的调查报告,记录了包括气象、结构损伤、发动机伤害、残骸信息、水上膨胀测试等多项实验,称本次事故的发生属于意外事故。这次 充满着专业主义的调查,不仅使萨伦伯格的英雄形象受到了科学的肯定,并且也为此后的航班运 行提供了更多经验 。 此次四川航空公司 3U8633 航班迫降的行为,也应该接受来自国内专业委员会的专业调查, 让英雄的名声获得专业的认定,让公众的赞誉
4、获得科学的肯定 。 目前,分析事故的原因有多种,如自然脱落、压差、电阻过热、物体(飞鸟)撞击、装配不当、劣质玻璃、未用标准螺钉等,但是,事故原因的确认需要调查。 如果是人为因素,则追责、查处甚至负刑事责任都要落实,并且要做出整改 ; 如果是因为不可预料或不可逆的自然原因而导致的事故并进行的危机处理,则刘传健确实担当得起英雄称号,并且化解危难的能力和成功也是专业主义的体现 。 而在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人为还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事故,我们的专业委员会都应像 NTSB 调查 1549 航班一样,给出专业建议,如研发飞机发动机运行状况报告的技术、减少飞机鸟类撞击的可能性技术、提高座舱安全技术、安全设备
5、保障等,以保障之后航班运行的稳定与安全,加强对各类不可控因素的预防。 ( via 光明 网 ) 史诗级的处置,应带来史诗级的安全升级 川航飞行员在突遇高空险情时“史诗级的处置”刷了屏。一组细节非常形象地刻画了此次事故的惊险程度以及飞行员出色的应对能力,比如,三万多英尺的高空,驾驶舱气温骤降至零下 40 多度,仪表盘被掀开,无线电失灵,靠人工操作迫降等等。 机长挽救了 100 多名乘客,怎么评价都要不过分,机长出色的处置能力,也是业内的共识 。这位机长多年养成的专业素养和对乘客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把它归结为一个飞行员理应具备的素质还不足以评价事件本身的意义。 对于飞行员的
6、勇敢和担当,我们应该毫不吝啬地给出掌声 。 飞机员的这次处理 也留下了改进飞行安全的契机,以更严格的标准审视飞行安全 。 从民航局已经发布的信息看,目前已确认破裂风挡为原装件。这是不是意味着产品设计生产上存在缺陷呢?该航班最近一次例行检查于 2018 年 4 月 12 日在昆明完成,可维修记录并无风挡故障信息。既然日常维护检查都在做,又为什么没能发现问题?在此次事件中被频频提及的英国航空 5390 号班机,事后调查是因为更换玻璃时使用不合标准的螺丝,这次事故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玻璃破裂脱落的? 这次事故也告诉我们, 一处故障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让局面面临失控风险 。据飞行员事后回忆,在驾驶舱中, 仪
7、表盘被掀开,噪音极大,什么都听不见,大多数无线电失灵,只能依靠目视水平仪来进行操作。在极端的严寒下,飞行员的动作可能变形失灵,还要应对这么复杂的机械状况,是对人的极限的挑战,那么, 飞机设计师又能从这样的一连串事故中发现什么问题呢,有没有改进的空间 ? 还有,飞行员的这次操作被誉为“史诗级”的,我们就应该 将之视为难得的教材,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让更多的飞行员也具备这样的处置能力 。 在这起事故中,机长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让事情有了一个比较圆满的结果,但 应该避免过于依赖,更不能滋生不讲科学盲目乐观的情绪,以为只要技术过硬,任何风险都能化解,甚至将机长的这种能力标榜为航空公司的招牌,应急能力
8、,比如,一篇公号文章就传递了这种不良思想,文中称,哪怕成了敞篷飞机,川航飞行员都有本事给你平安降落。这就逾越了科学的范畴了。这次飞行之所以获得这么高的评价,正是因为它非常难以处理,事后看来, 整个过程依然充满未测的风险,它的成功经验很多时候是无法复制的,我们应该对这种难度保持足够的敬畏之心 。 归根结底, 这还是一起安全事故,并不是一个玩心跳的冒险历程,这里面随时都充满着生与死 的挣扎,容不得半点含糊 。一次极端的事故往往能将平时被忽视的问题暴露出来,这是再多的模拟都不可能达到的效果,所以,各个方面都需要珍惜这样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 在这一点上,应该说,川航和民航管理部门都是非常克制清醒的,围绕着此次事件,从飞机制造商到管理部门,大家都在行动起来,以专业的精神面对事故。“史诗级的应对”是所有飞行员应该追求的方向,但 飞行安全的底线还在飞机身上,从飞行员的应对之难中找到未来降低难度的解决之道,这才是我们应该倡导的处理事故的态度 。 飞行没有绝对的安全,但这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 ( via 人民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