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苏争霸中的对抗与缓和,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尼克松,里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约翰逊,布什,1.形成原因:,美:艾森豪威尔“软化”政策和肯尼迪的“和平战略”,苏: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2.争霸的特点:,争霸第一阶段:美苏对峙( 50s中后期60s初),有缓和又有紧张,3.重大事件:,缓和:1959.9 赫鲁晓夫首次访美戴维营精神,紧张:,美国U-2飞机事件 柏林墙的修筑 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外交政策发生变化,“戴维营会谈”,1959年9月,赫鲁晓夫应邀访美。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了戴维营会谈,会谈虽未取得实质性成果,但两国最高领导人战后的首次会晤产生了“戴维营精神”
2、式的美苏缓和。美国实际上承认了美苏同为超级大国的事实。,苏联战略:与美平起平坐,争霸世界,美国战略:两手政策,“和解”与对抗。,(1)美国U-2飞机事件(1960.5),影响:美苏关系进入新的僵持时期,(2)柏林墙事件(1962.8),紧张:,被隔开的东西柏林,西柏林人远远地向他们在东柏林的亲人招手,登台眺望亲人居住的地方,赫鲁晓夫在联大会议上举着U-2飞机的照片并对美帝国主义的悍然侵略进行了猛烈抨击,赫鲁晓夫到被击落的美国U-2飞机现场察看,苏联一家报纸登载了这幅U-2飞机残骸照片飞机击落现场,U-2飞机驾驶员鲍尔斯,他被判在苏联监狱服刑10年,1945年到1961年间,每年约有数十万民主德
3、国公民通过柏林逃往联邦德国,西柏林人只能远远地向他们在东柏林的亲人招手,1961年8月13日凌晨2时,一道道耀眼的探照灯刺破夜空,宣告了柏林市28年东西分隔的开始,(3)古巴导弹危机(1962),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苏联运送导弹的船只,这些导弹被大胆地成排放在甲板上,u-2高空侦察机拍摄出的古巴一个装备就绪的导弹基地,1962年“古巴导弹事件”中, 推行强硬政策 使赫鲁晓夫撤走导弹基地,美国总统 (1961-1963),肯尼迪,扳手腕反映美苏什么态势?优势在哪一方?,反映美苏争霸的态势,优势在美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核军备竞赛,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确保相互摧毁,争霸
4、第二阶段:苏攻美守( 60s初70s末),材料一: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杜鲁门1947年在国会演说 材料二: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关系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不会制订全部方案,拟订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安全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才会给予帮助。-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争霸第二阶段:苏攻美守( 60s初70s末),1.态势:,苏攻美守,优势在苏,美守:,美国70s经济增长出现衰退 (欧共体、日本经济崛起的冲击;1973年石油危机;陷入越战泥潭;美国战后对经济干
5、预程度过高及福利国家负担过重) 苏联在战略武器上与美国大致平衡,原因:,争霸第二阶段:苏攻美守( 60s初70s末),1.态势:,苏攻美守,优势在苏,美守:,原因:,表现:,调整外交政策: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尼克松主义) 从越南撤军 中美关系正常化 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目的),尼克松和“尼克松主义”,美国第37任总统 理查德尼克松 (19131994),“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主张亚洲国家自己处理本身事务,自己对自己负责;承认国际战略格局已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反映了美
6、国对外战略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原因:,苏攻:,A 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实质),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大为缩小,军备上赶上了美国,积极的进攻战略:,70S末,出兵阿富汗苏霸权主义的顶峰,在中东、非洲、南亚建立军事基地,B 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表现:,这是一幅被阿富汗游击战士击落的苏联直升机的残骸的历史照片。 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据统计,由于侵略阿富汗,苏联军队死亡13833人,负伤49985人,致残6669人,失踪330人,物资消耗超过400亿美元。,美苏都推行“缓和”战略,表现:,背景:,2.苏美争夺中的缓和:,美苏限制裁减核武器的协议,互访会谈-
7、将缓和推向高潮,中欧裁军会议、欧安会,欧洲出现要求改善东西欧关系的庞大思潮,里,美国在欧洲、太平洋、中东以及其他美国疆界之外的地区,有着广泛的义务和安全利益。这就需要美国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里根1986年对外政策咨文,根,争霸第三阶段:美攻苏守( 80s初1991),1.态势:,美攻苏守,优势在美,美攻:,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表现:,军事上提出灵活反应战略,重夺军事优势,1983年 “战略防御计划”(目的),意识形态的宣传大战,原因:,A 8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B 苏联经济则陷入困境,“星球大战”计划,80年代中
8、又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即“战略防御计划”(SDI),企图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通过这一计划,既大大提高核威慑力量,又带动美国科技经济的发展,还可造成对苏联的技术和经济上的压力,从而拖垮苏联。 星球大战计划使外太空同陆地,海洋,天空一样成为了“第四”战场。,激光发射器工作示意图,电磁轨道炮发射粒子束摧毁弹道导弹,苏联的mx导弹,美国的“爱国者”导弹,(2)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战略:,表现:,支持苏联国内改革,以提供经济援助为条件左右苏联改革,在遏制基础上再超越“一点”,这一点就是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种手段,寻找“同莫斯科合作的可能性”,促使其和平演变,纳入西方轨道。,【和平
9、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以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崩溃瓦解。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苏守:,背景:,美苏争霸使苏联经济面临巨大困难,表现:,放松对东欧控制,并最终退出,改善中苏关系,从阿富汗撤军,戈尔巴乔夫执政,提出 “新思维”理论,美苏对话,(1987年签定、19851988年签定43个双边协议,戈尔巴乔夫,1987年美苏首脑在中程导弹条约签字仪式上,19
10、87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第二次缓和” 有限缓和时期,美苏首脑签署中程导弹条约后相互祝贺,2.特点:,苏联实行战略收缩,美国在步步进逼的同时,更多地以缓和方式促使苏联内部发生变化(相对的有限缓和),争霸第三阶段:美攻苏守( 80s初1991),1.态势:,美攻苏守,优势在美,冷战的结束 (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背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引发了全面社会危机,布什政府关注苏联国内的改革,并试图左右苏联的改革进程,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西方国家和平演变,2.表现,东欧剧变:,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党地位,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般苏
11、联模式造成经济落后,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冷战的结束 (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内因:,外因:,结果:,德国统一:,方式:,东德合并入西德,原因:,东德社会制度剧变,西德国力强大,统一符合德国人民的心愿,苏联放弃了对东德的控制,西方对东德实行和平演变战略,2.表现,四. 冷战的结束 (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西柏林边界开放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涌向西柏林,一对被柏林墙隔绝三十年的孪生兄弟终于见面。 哥哥彼得回忆见面时的激动的心情: 我心中大叫,朝我走来的那个男人不就是我天天在镜子里看到的人吗?!,柏林墙一段,1、德国分裂的标志; 2、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12、。 3、1961年建造; 4、1990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柏林墙大事记,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级格局瓦解,原因:,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长期政策上的错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战略,1991.12.21,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苏联解体,过程:,2.表现,冷战的结束 (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叶利钦,苏联解体,原苏联国旗自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俄罗斯国旗升起,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苏:经济、军事实力增强。美:经济危机,陷入越战,美:经济复苏 苏:经济滑坡,矛盾丛生,美苏争霸概况,美苏争
13、霸中美苏与中国的关系,1.美苏争霸对人类安全和世界和平造成巨大威胁.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害人又害己.3.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因此,我们应加快发展步伐,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永立于世界不败之地。4.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反对霸权主义,倡导世界和平。5.美苏争霸是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对抗,所以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对话,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彼此间的分歧,共建和谐世界。,美苏争霸的历史思考和启示,1945,1947,50中后,60初,70末,80初,1991,现在,战后国际格局变化,冷战时期(1947-1991)美苏两极格局(1955-1991)
14、总态势:美苏争霸,世界呈现紧张局势,局部冲突不断,但总体上仍是缓和,一种观点认为:是国际关系进步的一种表现。因为:一种观点认为:是国际关系落后和反动的表现。因为:,对“美苏争霸”现象的不同评价,“冷战”是处理国际关系走向理智的表现,明显进步于动辄使用武力。 国际关系,由于诸多原因,矛盾与对抗不可避免,战争作为以往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残酷的方式,能够避免,有利于各国人民。 美苏“冷战”时期,许多地区与国际争端是由国家和地区矛盾引起的,并非都是美苏对峙争夺造成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冷战”对峙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第三世界的发展。,“冷战”主要是美苏两国为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是霸权主义的结果。美
15、苏“冷战”大搞军备竞赛,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和安全。 美苏“冷战”争夺控制第三世界与地区,造成地区冲突与争端不断,甚至发生局部战争,给当地国家和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事业造成了极大危害。 “冷战”有利于和平,那只是客观上的,也是次要的一面。,美苏争霸(50年代中后期-1991),第一阶段(50年代中后期60年代初):,态势:美苏对峙(互有攻守,优势在美),领导人:赫鲁晓夫 PK 肯尼迪,第二阶段(60年代初70年代末):,态势:从对峙走向缓和(苏攻美守,优势在苏),领导人:勃列日涅夫 PK 尼克松,(“缓和”战略),(缓和外交),(平起平坐),(“和平战略”),美苏争霸(50年代中后期-1991),
16、第三阶段(80年代初1991):,态势:美攻苏守一极坍塌冷战结束,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PK 里根布什,(“新思维”),(遏制合作),一.美苏争霸的原因:,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加剧,根本原因:,直接原因:,赫鲁晓夫对外扩张战略与美国霸权政策相冲突,重要原因:,苏联实力的增强,历史原因:,沙俄的大国沙文主义传统,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又称“防止核扩散条约”或“核不扩散条约”,是1968年1月7日由英国、美国、苏联等59个国家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缔结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该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该条约1970年3月正式生效。截至2003年1月,条约缔约
17、国共有186个。主要内容是: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非核国家,不援助非核国家制造核武器;非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把和平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欧安会规定了与会国在未来相互关系中必须履行的原则:主权平等,尊重主权固有的权利 禁止威胁或使用武力 边界的不可侵犯性 国家领土完整 和平解决争端 不干涉内政 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包括思想道德、宗教或信仰的自由 平等权利和民族自决 国与国之间的合作 忠实履行国际法规定的
18、各项义务,这对欧洲局势具有重大意义,并且促进了未来欧洲的合作和一体化进程,赫鲁晓夫,艾森豪威尔、肯尼迪,1959.9 赫鲁晓夫首次访美,美国U-2飞机事件; 柏林墙事件 古巴导弹危机,美攻苏守,优势在美,二、美苏争霸的经过(三个阶段),缓和与紧张并存,以紧张为主,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艾森豪威尔“软化”政策和肯尼迪的“和平战略”,勃列日涅夫,尼克松,1963、1968年先后签订1972年两国签署第一联合体两国首脑一系列互访和会谈高潮1973、1975年共同参加,在亚非拉取得二十多个海空军基地的使用权 70S末,出兵阿富汗(苏霸权主义的顶峰),苏攻美守,优势在苏,总体趋向缓和(直接对峙、
19、激化矛盾的情况不显著),战略收缩,实行尼克松主义,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戈尔巴乔夫,里根、布什,从阿富汗撤军;中苏关系正常化放松对东欧的控制; 签署反导等多个条约; 双方首脑互访和会谈,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和平演变”(更隐蔽的进攻方式),美攻苏守,苏最终解体,优势在美,美国态度强硬,苏联全面收缩,最终 “和平演变”,里根主义: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 布什:“渐变”,“合作”(多以“缓和”促苏联演变),“新思维”,实行全面收缩,美苏争霸的概况,美苏对峙互有攻守,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争霸重点在欧洲,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国际力量的对比,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和科技力量,一个国家在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时,要注意发展综合国力。片面发展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对比是难以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