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透视在绘画中的重要性内容摘要:绘画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透视则是为了满足反映客观事物的绘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透视是视觉艺术从二度空间向三度空间推进的基本构架。人类艺术在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到路之后才找到这个科学的方法。透视的原理和法则属于自然科学,但透视的实际运用,却是为了实现画家的创作意图,更重要的是用它的规律来指引我们认识事物。一个法则的确立存在一个领域中产生一场深刻的革命。中世纪后期人类对真理的渴望被重新唤醒。虽然早期艺术家的想象力在总体上被束缚在二度平面是,然而他们在不断试图打破平面的吸引力,从古代文物看出人类长期不断探索表现客观物象的方法。通过画家,建筑家,数学家,手工业者的劳动又得到发
2、展和完善。关键词:透视学 科学 空间 “透视”一词的含义,就是透过透明平面来观看景物,从而研究它们的形状的意思。 (1)当我们观看景物时,由于我们站立的高低注视方向,距离的远近等等因素,景物的形象常常与原来的视觉状态有了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透视学是在平面上研究如何把我们看到的物象投影成形的原理和法则的学科。即研究在平面上立体造型的规律。 (2)透视学是从“形”这一方面研究平面上的图形表现景物的立体感,空间感的原理和规律的学科。研究物象的色彩变化清晰情况等称为色彩透视,空气透视或视觉透视,是一种光学解决方法。色彩学即研究这方面的学科。透视学中投影成形的原理和法则属于自然学科,但透视
3、学的实际运用却是为了实现画家的创作意图,建筑师和工业美术的设计意图服务的。透视学不仅是为了掌握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景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用它的规律来指导我们认识事物。透视原理是客观现象的理论总结,是科学的,严密的,唯一的。但在绘画实践中我们常常感到如果完全按照透视原理作画,会有许多局限。在绘画中不能生硬搬用,根本之点是运用透视规律为塑造艺术形象,传达绘画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 “透视”这种方法并非首创于西欧,在我国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的墨经中已记载了中国人对小孔成像现象的观察。南北朝时,宋宗炳(公元375443 年)在他著的 画山水序中说:“且乎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莫睹迥以数里,则
4、可围于寸眸。诚由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尽,体百里之迥。 ”概括论述了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透视原理的运用。晋顾恺之(公元 343405 年) 画云台山记 ;“山有面则背有影。- 下有涧,物影皆倒。 ”谈倒阴影和水中倒影的透视规律。以后历代画家对透视现象及艺术的表现方法都不乏精辟的论述和创造性的运用。特别是北宋郭熙(公元 11 世纪)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取其质。- 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是如此,远十数里看又是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画面看也。-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后
5、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深远之意冲融而漂漂缈缈- ”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宋韩拙(公元 1121 年以前)在山水全集中的郭比的三远法又有补充和发展。我国历代画师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创造性运用类似轴测投影画法和透视规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由于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高度集中的封建统治,始终没有产生适合科学发展的环境。加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意念,非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中国画家则从来没有认真对待透视学的规则。近十年我国画家吸收了透视画法又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的绘画技法。从整个艺术史来看,艺术一次又一次的利用科学的成就,但又力图不受科学的束缚。
6、中世纪后期,人类对真理的渴望被重新唤醒,线透视在西方研究端于希腊。发源于当时工商业最发达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在反对封建思想,提倡科学文化方面起过进步作用,孕育了近代西欧的资产阶级文化。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位启迪人类心智和精神的人物,他就是画家乔托(Giotto di Bondone,12761327) ,在作于 1305 年的壁画逃亡埃及(如图 1)中一反中世纪旧艺术的公式化象征手法,运用了初步的写实技巧和透视画法,力图使人物与自然交融汇通,构图层次分明。乔托在绘画艺术中恢复了欧几里德的空间观念,于是沿袭了上千年的扁平画面,一下子得到了深度这个第三个维度。不过乔托的画面处在写实艺术的初级阶段,因
7、而还有不少缺陷,但却开启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道路,对日后新艺术的发展影响很大,有西方学者从物理与艺术比较是角度说, “这一行为(哥白尼的日心说)为科学界开拓了新空间,一如乔托的透视原理为艺术界所做的那样。 ”(3)佛罗伦萨画派中,直接继承乔托的传统,以科学的探索精神,严谨的解剖学,透视学知识正用于绘画的是马萨乔(Masallio,1401-1428) 。他以“愈接近自然便愈完善”为艺术表现的准则。马萨乔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人体结构,空间透视等问题。他创作的壁画圣三位一体(如图 2),用严谨工整的透视线条造成真实的三度空间效果;人物安排也根据透视法的原则,造成真实可信的画面空间,在创造性地运
8、用透视法则上为盛期文艺复兴绘画的科学性提供了典范。15 世纪意大利画家皮耶罗德拉弗朗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约1410/201492)进一步发扬了马萨乔的现实主义传统,着重表现形象的雄伟与庄重;在技法上,充分吸收乌切洛的透视画法,又继承了业师委涅齐阿诺设色明丽清雅的特点,从而使他成为 15 世纪文艺复兴绘画最伟大代表之一。他在1485 年写的绘画透视学 ,是一本具有创见的透视学教科书;他的革新的见解在于,他把透视的技术方法作了数学上的详细阐述,从而为透视学奠定了严格的科学基础。1435 年,阿尔贝提(Leon Battista Al-berti)发表了一篇有关透视学
9、的正式论文,他在文中抓住透视学的关键,即“没影点”的存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中有更多人掌握了它,因此得以更精确地表述世界。18 世纪末法国学者盖斯帕尔蒙若(GMonge,1745-1818),总结和发展了前人在本门学科领域的劳动成果,他在 1795 年出版了把正投影当作独立的科学学科来阐述的画法几何学 ,由于它的科学原理的完整性,对发展造型艺术的几何原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个法则的确立会在一个领域中产生一场深刻的革命。透视是视觉艺术从二度空间推进的基本构架,人类艺术在经历了十分漫长的道路之后才找到这个科学的方法。虽则早期艺术家的想象力在总体上被束缚在二度平面上,然而他们在不断试图打破平面的
10、吸引力,我们可以从庞贝壁画(如图 3)中通过人物的重叠以及明暗的相互衬托造成浅浮雕的效果看出这种努力。透视法的产生在人类觉醒的时代,这也是一种巧合,但像曼太尼亚基督尸体(如图 4)中把这位偶像做这样大胆的透视变形的的确是空前的创举。我们看到文艺复兴早期已经注意运用透视斜线,产生了局部结构的完美,但因一幅构图的透视斜线不是聚集同一个点,整体上仍感觉支离破碎。到 15 世纪中叶。我们可以从拉斐尔雅典学派(如图 5)中看到这个时期以中心透视法获取统一绘画空间构图的最高成就。文艺复兴极盛时期,绘画在明暗处理,心理刻画风景描绘等方面有巨大进展。著名画家,工程师自然科学家列奥那多达芬奇(Leonardo
11、Da Vinci,1452-1519)在 14901498 年阅读了 13 世纪波兰学者维太罗的透视学著作,研究了兰西斯卡的绘画透视学和阿尔贝蒂的画论。他在研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观察研究和创作实践写出了绘画论 ,把解剖,透视,明暗和构图等零碎知识,整理成为系统的理论,阐述了绘画中形体透视和空气透视的规律,对后世欧洲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他的最后的晚餐(如图 6)就是巧妙运用透视规律突出画中主体人物的典范作品。中心透视法为解决绘画中所存在如何组织空间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方法。透视画法因为它能创造真实的三维空间,能取得栩栩如生的实际景物效果,能为各种文化环境中具有不同修养和审
12、美理想的人都能接受,易于宣传某种观念,易于传达某种信息,易于被人理解,所以它仍具有特殊的认识和教育价值,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写实的绘画作品为了描绘的物象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在绘画实践中自觉的或多或少的运用了透视规律。人们在不断实践和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了运用中投影法投影成形的严密而科学的表现方法,这种透视图形表达了眼视网膜上的映象,大家公认象实际观察物象时那样的感觉。因此这种造型方法为写实的造型艺术作品广为运用。注释:(1) (2) 绘画透视原理与技法 李蜀光 编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3)史莱因:艺术与物理学 暴永宁 吴伯泽 译,55 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图:1. 逃亡埃及2. 圣三位一体3. 庞贝壁画4. 基督尸体5. 雅典学派6. 最后的晚餐参考书籍,科学与艺术编著 作者 戴吾三 刘兵 清华大学出版社。 研究生论文选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美术论集人民美术出版社。 绘画透视原理与技法 李蜀光 编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学 年 论 文题 目: 虚实在绘画中的地位 学 院:美术学院 专 业:油画 毕业年限: 学生姓名:王义军 学 号:200653020218 指导教师: 学 年 论 文题 目: 感受生活 学 院:美术学院 专 业:油画 毕业年限: 学生姓名:杜媛媛 学 号:200653020103 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