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李白_杜甫论诗诗简论_李金坤.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27001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8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白_杜甫论诗诗简论_李金坤.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李白_杜甫论诗诗简论_李金坤.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李白_杜甫论诗诗简论_李金坤.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李白_杜甫论诗诗简论_李金坤.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李白_杜甫论诗诗简论_李金坤.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0 年 7 月第 26 卷 第 7 期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Social Science)Jul , 2010Vol, 26 No7李白、杜甫论诗诗简论*李 金 坤( 江苏大学人文学院 , 江苏镇江 212003) 摘 要 在唐代诗歌文学理论批评园地里 , 论诗诗是一种别具新貌而意义独特的诗评样式 。李白与杜甫的论诗诗堪称代表 。他们都极其敬慕陈子昂的革新精神与 “风骨 ”之作 , 都有很深的 风 骚 情结 , 认真汲取六朝优秀诗人的创作经验 , 推崇清新自然与雄健俊逸的诗歌风格 。然而

2、, 在具体对待齐梁文学的态度上 , 较之于李白 , 杜甫的是非观更明确 , 接受之方法更辩证 , 既有 “恐与齐梁作后尘 ”的否定 , 又有 “清词丽句必为邻 ”的肯定 。在讲究诗歌的 “传神 ”论 、“声律 ”论等方面 , 杜甫也有突出的贡献 。杜甫创造的论诗绝句组诗体式 , 影响后世颇为深远 。 关键词 李白 ; 杜甫 ; 论诗诗 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1696( 2010) 07 0099 05在唐代诗歌文学理论批评园地里 , 论诗诗是一种别具新貌而意义独特的诗评样式 。李白与杜甫的论诗诗堪称代表 。本文拟就李白的 古风 其一 、其三十五 、其五十

3、五 、江上吟 与杜甫的 戏为六绝句 解闷 组诗 、咏怀古迹五首 其一 、偶题 等论诗诗以及有关诗论 , 对他们的诗学理论与主张作一浅探 , 析同别异 , 以窥其诗学批评之价值与诗学实践之意义 。一 、李白论诗诗脞说李白深受陈子昂 “风骨 ”、“兴寄 ”的诗歌主张之影响 , 对这位先辈乡贤甚为推崇 , 其 赠僧行融 诗云 : “梁有汤惠休 , 常从鲍照游 。峨嵋史怀一 , 独映陈公出 。卓绝二道人 , 结交凤与麟 。”诗中将陈子昂与鲍照相提并论 , 称赞是 “凤与麟 ”, 可见他对慷慨多气 、风骨劲健诗风的喜爱与推崇 。朱熹评价李白 古风 五十九首云 : “多效陈子昂 , 亦有全用其句处 。李白

4、去子昂不远 , 其尊慕之如此 。”( 朱子语类 卷一百四十 论文 下 ) 李白论诗诗的代表作 古风 其一 ,是他集中其全部精神论诗的代表作 , 其中不难窥见陈子昂诗学思想 。诗云 :大雅久不作 , 吾衰竞谁陈 ? 王风委蔓草 , 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 , 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 , 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 , 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 , 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 , 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玄古 , 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 ,乘运共跃麟 。文质相炳焕 , 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 , 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 , 绝笔于获麟 。李白 古风 其一的主要精神 , 在于竭力推崇 诗经 朴素古

5、雅 、风雅比兴与 “哀怨起骚人 ”的 楚辞 发愤以抒情及 “建安风骨 ”的优良传统 , 以复古进行诗文革新 。其中 “自从建安来 , 绮丽不足珍 ”二句 , 李白不是将建安以来的所有诗歌都一笔抹掉 , 而是有所取舍 , 分别对待 。对于那些一味追求奇艳之美的“绮丽 ”之作 , 诗人认为当然是 “不足珍 ”的 。而对于“文质相炳焕 ”的作品 , 无论古今 , 都是应当 “足珍 ”的 。李白对齐梁谢朓等诗人的极力推崇便是典型的例子 , 原因就在于谢朓的许多山水诗情真意切 , 既有情境交融之美 , 又有清新自然之美 。诗人屡屡称美谢朓及其有关山水名句 , 如 : “蓬莱文章建安骨 , 中间小谢又清发

6、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 “解道澄江净如练 , 令人长忆谢玄晖 ”(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 , “我吟谢朓诗上语 , 朔风飒飒吹飞雨 。谢朓已没青山在 , 后来继之有殷公 ”(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99* 收稿日期 2010 03 24 作者简介 李金坤 ( 1953 ) , 男 , 江苏金坛人 , 江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文学博士 。裘歌 ) , “诺谓楚人重 , 诗传谢朓清 ”( 送储邕之武昌 ) , “玄晖难再得 , 洒酒气填膺 ”( 秋叶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 ) 等等 。此外 , 除推崇小谢外 , 李白还颇为喜爱 “大谢 ”清新秀美的景物名句 , 不厌其烦地运用于自己的诗作

7、中 。如谢灵运 登池上楼 中 “池塘生春草 , 园柳变鸣禽 ”描写初春美好景色的千古名句 , 极其耐人寻味 , 李白在诗歌中曾多次称引或化用之 。如 : “梦得春草句 , 将非惠连谁 ”(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 ) , “昨梦见惠连 , 朝吟谢公诗 , 东风生碧草 , 不觉生华池 ”( 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 ) , “他日池塘一梦君 , 应得池塘生春草 ”( 送舍弟 ) , 等等 。这些都表明李白对 “清水出芙蓉 , 天然去雕饰 ”(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 语言风格是何等的青睐与钟爱 。而诗人对于那些雕章琢句 、失去天真自然风格的诗篇 , 则极为反感与排斥

8、。如 古风 其三十五云 :丑女来效颦 , 还家惊四邻 。寿陵失本步 , 笑杀邯郸人 。一曲斐然子 , 雕虫丧天真 。棘刺造沐猴 , 三年费精神 。功成无所用 , 楚楚且华身 。大雅思文王 , 颂声久崩沦 。安得郢中质 , 一挥成风斤 ?诗人的观点是极其鲜明的 , 即提倡 “天真 ”自然 ,反对 “雕虫 ”无用 , 推崇 诗经 传统 , 体现了他复古之中求革新的诗歌主张 。此与 古风 第一首互为补充 , 相得益彰 , 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要之 , 李白 古风 其一的精神实质与陈子昂 修竹篇序 以复古为革新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诗人那种力求恢复 诗经 “兴 、观 、群 、怨 ”之 “正声 ”与“骚

9、人 ”抒发 “哀怨 ”之优良传统 “舍我其谁 ”的强大的责任感 , 震撼人心 , 鼓舞士气 。诗人有感于六朝浮艳华靡文风依然流行的现状 , 深为 “宪章亦已沦 ”的事实而担忧 , 遂振臂呼唤恢复 风 骚 优良传统 , 这是时代的召唤 , 也是诗人革新精神的有力体现 。孟棨 本事诗 中曾论述与此诗有关之事 “其论诗云 :梁陈以来 , 艳薄斯极 。沈休文又尚以声律 , 将复古道 , 非我而谁欤 ? ” 1( P. 14)葛立方则从诗歌源流的角度 , 肯定了李白诗歌中所含有的 诗经 精神实质 “李云 : 大雅久不作 , 吾衰竟谁陈 ? 王风委蔓草 , 战国多荆榛 。则知李之所得在 雅 。” 2( P

10、. 502)由此可见 ,李白呼唤恢复 风 骚 传统 , 并非口头语而已 , 他是实实在在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去了 。其 古风 五十九首诗 , 正是他诗歌理论的一次甚为成功的艺术实践 。陈子昂以 “大雅不作 , 兴寄都绝 ”来批判初唐时宫廷流行的浮靡诗风 , 李白所主张的恢复 风 骚 传统 , 即要求恢复诗歌的 “美 ”“刺 ”功能 , 对现实政治进行褒贬 , 把诗歌引向广阔的社会与人生 , 其精神实质与陈子昂是声气相通的 。李白在诗论中不仅竭力推崇 诗经 精神 , 而且对屈骚精神亦多褒美与歌颂 , 如 江上吟 云 : “屈平词赋悬日月 , 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 , 诗成笑傲凌沧州

11、。”诗人通过屈原与楚王影响因子殆同云泥的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 极其强调屈原精神光耀万代的不朽地位 , 由衷钦慕屈原楚辞积极浪漫主义的豪迈襟怀 。李白曾在 泽畔吟序 中高度评价崔成甫学习屈原作品后而变得 “逸气顿挫 , 英风激扬 , 横波遗流 , 腾薄万古 ”这一创作事实 , 由此可见 , 诗人是充分肯定屈骚精神强大之影响力的 。而这也可作为李白深受屈骚精神影响的真实写照 。对于宋玉 , 李白也甚为推崇 。其 赠溧阳宋少府陟 云 : “宋玉事襄王 , 能为高唐赋 ”。感遇四首 之四又云 : “宋玉事楚王 , 立身本高洁 。巫山赋彩云 , 郢路歌白雪 。举国莫能知 , 巴人皆卷舌 。”可见 , 他

12、对宋玉的高洁品格与辞赋才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宫中行乐词八首 等诗明显烙有宋玉 高唐赋 神女赋 等缥缈绮丽 、神游梦幻的风格印记 , 这与他对宋玉的崇拜是分不开的 。由上可知 , 李白诗论所表现出来的承传 “风骚 ”及汉魏六朝优良文学传统 、崇尚清新自然 、反对浮艳绮丽诗风的思想倾向是十分鲜明的 , 这是对前辈乡贤陈子昂以复古为革新之精神的传承与光大 。其族叔李阳冰 草堂集序 评价李白所云 : “卢黄门云 : 陈拾遗横制颓波 , 天下质文翕然一变 , 至今朝诗体 , 尚有梁 、陈宫掖之风 。至公大变 , 扫地并尽 ”, 对李白复古以革新之理论与实践的非凡成就 , 给予了极高的

13、评价 。李白一生念念不忘恢复 风 骚 传统 , 自觉接受 风 骚 精神的沐浴与滋养 , 故而才成就了他超凡脱俗的诗歌天才 。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称李白“乐府篇篇是楚辞 , 湘累之后汝为师 ”( 采石题太白祠 之四 ) , 也敏锐地看到了李白与屈骚精神的密切关系 。因此 , 李白不愧是 “风骚 ”精神的积极倡导者与全力实践者 , “风骚 ”精神在李白的诗作中又一次闪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 。二 、杜甫论诗诗管见杜甫的诗学思想 , 继承了陈子昂与李白的诗学理论并有所发展 , 其代表作为 戏为六绝句 组诗 。这一组诗 , 开创了我国论诗绝句的具有诗化色彩的文学批评体式 。诗人所题 “戏为 ”二字 , 并非

14、游戏笔001墨 , 而恰恰是诗人文学思想与审美观念的真实反映 ,具有集大成的典型诗学价值与意义 。兹就此简要探论之 。诗云 :庾信文章老更成 , 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 , 不觉前贤畏后生 。( 其一 )王杨卢骆当时体 ,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 不废江河万古流 。( 其二 )纵使卢王操翰墨 , 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 , 历块过都见尔曹 。( 其三 )才力应难跨数公 , 凡今谁是出群雄 ? 或看翡翠兰苕上 , 未掣鲸鱼碧海中 。( 其四 )不薄今人爱古人 , 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 , 恐与齐梁作后尘 。( 其五 )未及前贤更勿疑 , 递相祖述复先

15、谁 ? 别裁伪体亲风雅 , 转益多师是汝师 。( 其六 )上列六首绝句的诗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风骚 、汉魏创作传统 。第一首劈头两句 ,就充分肯定了庾信晚期诗文创作的现实主义成就 。“庾信文章老成就 , 凌云健笔意纵横 ”, 将庾信由南入北 、屈仕敌邦的乡愁国恨 、萧瑟苍劲的清新创作生态高度概括了出来 。“今人 ”只知道 “嗤点 ”庾信前期那些多含有宫体浮艳特征的诗赋 , 而忽视了他晚年 “穷而后工 ”的诗风巨变 , 这是失之偏颇的 。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 其一又云 : “庾信生平最萧瑟 , 暮年诗赋动江关 。”一再肯定庾信晚年那些怀念乡国而切肤之痛的 “动江关 ”的 “诗赋

16、 ”, 可谓知音之评 。杨慎 升庵诗话 云 : “庾信之诗 , 为梁之冠绝 , 启唐之先鞭 。史评其诗曰 绮艳 , 杜子美称之曰 清新 , 又曰 老成 。绮艳 清新 , 人皆知之 , 而其 老成 , 独子美能发其妙 。”对于 “王杨卢骆 ”初唐四杰那些摆脱齐梁 、走出宫廷 、放眼边塞沙漠的反映社会现实的 “当时体 ”诗歌 , 杜甫同样是充分予以肯定的 , 虽然他们在继承 “风骚 ”“汉魏 ”精神方面表现得尚有点 “劣 ”,但他们毕竟还是 “近 ”“风骚 ”与 “汉魏 ”精神的 , 因为他们的诗作已呈现出有别于齐梁柔靡之风的 “龙文虎脊 ”的新雄之象 。至于 “窃攀屈宋宜方驾 ”, “别裁伪体亲

17、风雅 ”等句 , 则更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努力继承“风骚 ”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坚决态度 。他把一切有违 “风雅 ”精神的作品统统斥之为 “伪体 ”, 爱憎极为分明 。杜甫在其他的诗作中还常常通过他人诗歌的评价或直接怀念 、崇尚屈宋等 楚辞 作家与作品的方式 , 体现他一贯而浓厚的 “风骚 ”情结 。其 陈拾遗古宅 “有才继骚雅 , 哲匠不比肩 。公生扬马后 , 名与日月悬 。终古立忠义 , 感遇 有遗篇 ”盛赞陈子昂 感遇 三十八首等诗 “继骚雅 ”的精神实质 , 并高度赞美这些诗 “名与日月悬 ”的不朽地位 。同元使君舂陵行 对友人元结的 舂陵行 贼退示官吏 两首现实性与人文性极强的诗篇给予了极

18、高的评价 ,称它们是 “两章对秋月 , 一字偕华星 , ”与颂美陈子昂的 “名与日月悬 ”的高评如出一辙 。在此诗的小序中 , 诗人称颂元结的诗具有 “比兴体制 , 微婉顿挫之词 ”。这是对 诗经 反映现实 、婉而多讽优良传统的最好继承 。他在 偶题 中叹息 “骚人嗟不见 ”, 自然表达了对 骚 的向往之情 。天末怀李白 云 : “应共冤魂语 , 投诗赠汨罗 。”他认为李白与屈原都是无辜遭冤受害者 , 同情之意 , 溢于言表 。尤其是他的咏怀古迹五首 其二 , 对楚辞大家之一宋玉更是表现出由衷的悲悯与深沉的爱慕之情 。诗云 :摇落深知宋玉悲 ,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 萧条异代不

19、同时 。江山古宅空文藻 ,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 舟人指点到今疑 。杜甫对宋玉的遭遇及其悲凉之辞赋颇具深挚之同情 , 并径称其为 “吾师 ”。这是一首就地取材 、巧用典故与意象来凭吊宋玉的杰作 。在杜甫的心目中 ,宋玉是词人 , 更是一位志士 。不过 , 他生前身后都只被世人当作词人 , 其政治上失志不遇 , 屡遭误解 , 甚至于曲解 。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 , 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际的伤心处 , 因此对宋玉才能深怀 “萧条异代 ”而 “怅望洒泪 ”的无限悲悯之情 。他在 送覃二判官 中又云 : “迟迟恋屈宋 。”杜甫爱宋玉 , 爱宋玉之作品 , 尤其喜用其作品中的某些关键

20、词 , 如 九辩 “萧瑟兮 , 草木摇落而变衰 ”中 “萧瑟 ”与 “摇落 ”二词 。在其诗集中使用 “萧瑟 ”或与之相近的 “萧萧 ”“萧条 ”等近 50 处 ; 使用 “摇落 ”者亦有多处 , 甚或径以 摇落 为题 。诗云 : “摇落巫山暮 , 寒江东北流 。烟尘多战鼓 , 风浪少行舟 。”短短 20 字 , 极写自然之秋与社会之秋的萧瑟悲凉同时亦隐含诗人心灵之秋的悲凉 。诗人累累喜用充满衰飒 、落寞 、凄切意绪的“萧瑟 ”“摇落 ”等词 , 其意正在于此 。如此同情 、热爱并敬仰宋玉甚至拜为 “吾师 ”者 , 杜甫堪称古今第一人 。由杜甫对宋玉如此深切的悲悯与钦慕之情可知 , 诗人与屈骚

21、精神之间将有着怎样的一种浓得化不开来的深挚情结 。其他如 “风骚共推激 ”( 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 ) 、“文雅涉风雅 ”( 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 之一 ) 、“先生有才过屈宋 ”( 醉时101歌 ) 、“不必伊周地 , 皆登屈宋才 ”(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 、“若道土无英俊才 , 何得山有屈原宅 ”( 最能行 ) 等等 , 这些重复不断的描写 , 都充分表明诗人对 “风骚 ”优良传统念念不忘的继承与发扬的可贵精神 。作为享有 “诗史 ”与 “诗圣 ”美誉的杜甫 , 其全部的诗作皆可谓风雅 、汉魏精神的最为成功的实践 。“其实 , 杜甫在他的诗里 , 隐藏着 骚 那反复咏叹 、回环悲壮

22、的格调 。” 3( P 124)正指出了杜诗深蕴 “风骚 ”传统的精神实质 。2 择善而从 、权衡古今的学习态度 。戏为六绝句 第一首 , 就拈出了时人评价庾信诗赋创作的不良倾向 , 他们只盯住庾信前期作品浮艳华靡的东西而一味地 “嗤点 ”, 而视而不见他后期诗赋中 “凌云健笔 ”而 “老更成 ”的闪光之所在 。因此 , 杜甫善于以辩证的眼光来评判庾信 , 充分肯定其后期 “动江关 ”的诗赋杰作 。在对待齐梁文学的态度方面 , 李白虽然并不全盘否定齐梁文学 , 他尽管说 “自从建安来 , 绮丽不足珍 ”这样的话 , 但他对谢朓等人的诗歌却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钟爱之情 。因此 , 李白对齐梁文学的

23、态度 , 在理论上坚持正确的原则 , 还不够旗帜鲜明 。杜甫就十分明确地亮出了自己既否定又肯定的辩证立场 。他一方面说 “恐与齐梁作后尘 ”, 即舍弃齐梁文学中卑下 、轻艳 、柔靡 、颓废的东西 ; 一方面又说 “清词丽句必为邻 ”, 即认真学习那些易于表现诗人情感的 “清词丽句 ”, 认真吸收其中有价值 、有审美意义的艺术经验 。诗人认为 , 不管是古人或今人 , 对于他们创作的学习与继承态度 , 都应该做到既有肯定之处 , 又有否定之点 , 取其精华 , 弃其糟粕 。对于齐梁等六朝文学中的积极创作因素 , 杜甫总是不遗余力地推介并加以吸收 。戏为六绝句 第一首就明确表示了对 “庾信文章老更

24、成 , 凌云健笔意纵横 ”创作风格的由衷喜爱之情 。咏怀古迹五首 表达了同样的感情 : “庾信平生最萧瑟 , 暮年诗赋动江关 。”对六朝时期的其他诗人 , 杜甫也有不少称誉之词 。如 :“孰知二谢将能事 , 颇学阴何苦用心 ”( 解闷 ) , “李侯有佳句 , 往往似阴铿 ”(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 , “赋诗何必多 , 往往凌鲍谢 ”( 遣兴五首 其五 ) , “流传江鲍体 ”( 赠毕曜 ) , “清新庾开府 , 俊逸鲍参军 ”( 春日忆李白 ) , “谢朓每篇堪讽诵 ”( 寄岑嘉州 ) , 等等 , 这就是诗人对待前人文学遗产的正确的态度 。杜甫 宗武生日 诗中曾告诫其儿子说 :“诗

25、是吾家事 , 人传世上情 。熟精 文选 理 , 休觅彩衣轻 。”可见 , 诗人 “转益多师 ”的集成态度是一贯的 ,这也正是成就其 “诗史 ”与 “诗圣 ”的主要因素之一 。很显然 , 人们只有经过 “别裁伪体 ”“转益多师 ”并且做到 “后贤兼旧制 , 历代各清规 ”( 偶题 ) 之后 , 其文学创作才能够做到 “才力 ”“跨数公 ”“凡今 ”“出群雄 ”, 从而使其处于 “不废江河万古流 ”的永恒不朽之历史地位 。3 尊重 “清词丽句 ”与 “凌云健笔 ”的风格 。杜甫是一个善于集大成者 , 其集大成的重要表现之一就在于尊重多种诗歌风格 , 兼容并包 , 各呈其美 。先看他对 “清词丽句

26、”语言风格的喜爱与推崇 。戏为六绝句 其五云 : “不薄今人爱古人 , 清词丽句必为邻 。”诗人的态度十分明确 , 即不管是古人抑或今人 , 只要是能真切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的具有 “清词丽句 ”语言风格的诗篇 , 都必须把它当作友好的邻居而好好学习 。杜甫在其他诗篇中 , 也曾多处论及 “清丽 ”诗句风格的问题 。如 “诗清立意新 ”( 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 ) , “词人取佳句 , 刻画竟谁传 ”( 白盐山 ) , “美名人不及 , 佳句法如何 ”( 寄高三十五 ) ,“更得清新否 ? 遥知属对忙 ”( 寄高适 、岑参 ) , “绮丽元晖拥 ”( 八哀诗 张九龄 ) , “清诗句句尽堪传

27、”( 解闷 ) , “清诗句句好 , 应任老夫传 ”( 赠严武 ) , “清诗近道要 , 识子用心苦 ”( 贻阮隐居 ) ,“最传秀句寰区满 ”( 解闷 ) , “清文动哀玉 , 见道发新硎 ”( 酬薛十二 ) , 等等 。屡屡提及 “清 ”“清新 ”“绮丽 ”“佳句 ”“秀句 ”等审美范畴 , 反映了诗人崇尚“清丽 ”风格的审美趋向 。此外 , 诗人又有倡导 “凌云健笔 ”风骨雄壮之审美范式的一面 。如果说 “清词丽句 ”是一种阴柔之美的话 , 那么 “凌云健笔 ”则是一种阳刚之美 。“庾信文章老更成 ”, 其中的 “老 ”字 , 即苍劲有力之意 , 是后一句 “凌云健笔意纵横 ”的高度概括

28、 。戏为六绝句 中的 “龙文虎脊 ”“才力 ”“跨数公 ”“出群雄 ”“鲸鱼碧海 ”等关键词的不断出现 , 是诗人推崇雄壮诗风立场的有意识流露 。其他如 “子建文笔壮 ”( 别李义 ) , “骅骝开道路 , 鹰隼出风尘 ”( 寄高适 ) , “激烈伤雄才 ”( 陈拾遗学堂 ) , “雄笔映千古 ”( 寄贾至 ) , “意惬关飞动 , 篇终接混茫 ”( 寄高 、岑 ) , “文章曹植波澜阔 ”(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 等 , 都一律反映出诗人对风骨遒劲 、气象雄阔之诗风的钦羡之情 。杜甫还喜欢用 “力 ”字 、“老 ”字来评价诗人雄浑苍劲的诗歌特征 。如 : “才力应难跨数公 ”( 戏为六绝

29、句 其四 ) , “才力老益神 ”( 寄薛璩 ) , “庾信文章老更成 ”( 戏为六绝句 其一 ) , “坐中薛华善醉歌 , 歌辞自作风格老 。何刘沈谢力未工 , 才兼鲍照愁绝倒 ”( 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 , “毫发无遗憾 , 波澜独老成 ”( 敬赠郑谏201议 ) , 这些 “老 ”字 、“力 ”字 , 实质都是 “苍劲 ”“风力 ”的代名词 , 与 “慷慨沉雄 ”“兴寄壮怀 ”的 “建安风骨 ”“左思风力 ”是一脉相承的 , 也是杜甫 “沉郁顿挫 ”诗风的具体表现 。杜甫在他的许多题画诗中 , 则更多地体现了他重 “骨气 ”“骨力 ”的审美理想与观点 。如称赞曹霸画马是 “须臾九重真

30、龙出 , 一洗万古凡马空 ”( 丹青引 ) , 崇尚韦偃画松是 “绝笔长风起纤末 , 满堂动色嗟神妙 。两株惨烈苔藓皮 , 屈铁交错映高枝 ”( 戏为双松图歌 ) , 等等 。杜甫在评价李白的诗风时曾云 : “清新庾开府 , 俊逸鲍参军 ”( 春日忆李白 ) , 这 “清新 ”, 即是 “清词丽句 ”; 这 “俊逸 ”,即是 “凌云健笔 ”。可见 , 杜甫是推重阴柔与阳刚并举之诗歌风格的 。由上 戏为六绝句 之简要分析 , 并参考杜甫的相关诗论 , 他的诗学观大体表现在注重 “风骚 ”与汉魏传统的继承 , 及推崇 “清词丽句 ”与 “凌云健笔 ”并举的诗歌风格 , 这是应当值得充分肯定的诗学审

31、美观 。杜甫的诗学观对于 “澄清 ”初唐以来人们在庾信及 “初唐四杰 ”诗歌创作评价上偏颇之处与模糊概念 , 引导唐代诗歌进一步走向繁华与健康发展之路的确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 戏为六绝句 组诗之外 , 杜甫在其他有关诗论中还十分重视与强调诗歌创作的 “传神 ”诗学意义 。其诗中所论之 “神 ”, 俯拾皆是 。如 “诗成觉有神 ”( 独酌成诗 ) , “诗兴无不神 ”( 寄张山人彪 ) , “才力老益神 ”( 寄薛璩 ) , “苍茫兴有神 ”( 上韦左相 ) , “诗应有神助 ”( 游修觉寺 ) , 等等 。在他的部分题画诗中 , 也多有涉及 “神 ”字之处 。如 : “写此神骏姿 , 充君眼中

32、物 ”( 画鹘行 ) , “将军画马盖有神 ”( 丹青引 ) , “国初已来画鞍马 , 神妙独数江都王 ”(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 , “韩干画马 , 毫端有神 ”( 画马赞 ) 。至于怎样才能达到诗中之 “神 ”的美好境界 , 杜甫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郑重指出 “读书破万卷 , 下笔如有神 ”(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为人性僻耽佳句 , 语不惊人死不休 ”(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 、“孰知二谢将能事 , 颇学阴何苦用心 ”( 解闷 ) 。这里 , 诗人明确地告诉我们 , 诗歌要达到传神入化之境 , 就在于勤学苦读 , 持之以恒 , 所谓 “腹藏诗书自有神 ”也 。所谓诗之“

33、神 ”, 即兴会 、灵感及神妙之意 。“神 ”的艺术概念 ,较早源自六朝 。到了唐代 , 人们在创作实践中 , 已更注重传神手法的运用 , 但在理论上如此全面论述诗之 “神 ”之形态作用以及传神之途径者 , 杜甫当为第一人 。由于杜甫具有辩证思维的学术眼光 、兼采百家的学术心胸 , 不贵古贱今 , 也不薄古厚今 , 转益多师 ,集思广益 , 遂成就了杜诗包举万有 、挥洒自如的集大成气象 , 正如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所评价的那样 : “至于子美 , 盖所谓上薄风 、骚 , 下该沈 、宋 , 古傍苏 、李 , 气夺曹 、刘 , 掩颜 、谢之孤高 , 杂徐 、庾之流丽 , 尽得古今之

34、体势 ; 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 元氏长庆集 卷五十六 ) 。毋庸置疑 , 杜甫诗歌创作之杰出成就 , 委实是其 戏为六绝句 诗学思想的最佳体现 。杜甫 戏为六绝句 解闷 等以七绝组诗形式来评价作家作品 ,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开创了一种难能可贵的诗体新范式 , 对后世影响甚大 。较为著名者有金代元好问的 论诗绝句 三十首 , 清代王士禛的 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 三十五首等 。综上所述 , 李白与杜甫都极其敬慕陈子昂的革新精神与 “风骨 ”之作 , 都有很深的 风 骚 情结 ,都注重汲取六朝优秀诗人的创作经验 、推崇清新自然与雄健俊逸的诗歌风格 。然而 , 在具体对待齐梁文学的态度上 , 较之于

35、李白 , 杜甫的是非观更明确 ,接受之方法更辩证 , 既有 “恐于齐梁作后尘 ”的否定 ,又有 “清词丽句必为邻 ”的肯定 。在讲究诗歌的 “传神 ”论 、“声律 ”论等方面 , 较之于李白 , 杜甫更有突出的贡献 。杜甫创造的论诗绝句组诗体式 , 影响后世颇为深远 。李白与杜甫的论诗诗 , 无论是精神实质抑或是艺术形式 , 对当代及以后的诗歌创作都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与意义 。 参 考 文 献 1 丁福保 历代诗话续编 ( 上 )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3 2 何文焕 历代诗话 ( 下 ) M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1 3 罗宗强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9( 责任编辑 南 山 )3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