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熊春锦 先生 讲解 《道德经》.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23778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DF 页数:121 大小:90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熊春锦 先生 讲解 《道德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熊春锦 先生 讲解 《道德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熊春锦 先生 讲解 《道德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熊春锦 先生 讲解 《道德经》.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熊春锦 先生 讲解 《道德经》.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 - 1 - 原文:道德知音论坛 http:/www.daode.biz/ http:/ PDF 製作:惠州經典文化教育網 (http:/ 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目) 第二章 观徼11 第三章 安民16 第四章 不盈22 第五章 用中29 第六章 谷神35 第七章 无私44 第八章 若水50 第九章 持盈61 第十章 玄德80 第十一章 玄中112 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 - 2 - 原文:道德知音论坛 http:/www.daode.biz/ http:/ PDF 製作:惠州經典文化教育網 (http:/ 作者简介 熊春锦先生,字厚金,是近代著名国学学者。熊先生1948年出

2、生于湖北省一个道学世家,自幼随师学习研究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道、释、儒三道之学均有很深的造诣,尤其修习道家内功、武术及相关法技,达到上乘妙境。 1964年熊先生考入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市硚口医院协和分院从事外科和中医诊疗工作,任中医主任医师和外科副主任医师,并任副院长、院长多年。其医德医技闻名遐迩,有口皆碑。 古人云: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熊先生看到当今世界精神文明严重滑坡,伦理道德日益沦丧的现实,忧心如焚。他勇担历史责任,一边悬壶救苦,一边普传道德,救民济世。1989年,熊先生开始传播道家哲学思想及道德文化,并传授修德证道之理法学,学子遍及海内外。 2001年8月,熊先生应德国

3、中医中药协会的邀请,去柏林进行学术访问。9月,在柏林亚太文化周期间,应邀在德国洪堡大学附属医院和柏林市政府办公厅举办了两场学术报告会, 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与会者的一致好评,TVB电视台记者对熊先生进行了采访,并在新闻节目中作了专题报道。之后熊先生欧洲和东南亚各国传播中华道德文化,受到广泛的欢迎。 熊先生现任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理事、欧洲康复养生学院院长、欧洲道文化研究协会会长、南洋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 2003年10月以来,熊先生在网络聊天室中讲解道德文化的宝典道德经, 深入浅出,融道德理论和实践方法与一炉,治病治心、医人医国皆是灵丹妙药。听者深受教益,普遍反映明白了宇宙真理,找到了正确的人生

4、道路。 现将熊先生讲解道德经的部分资料予以发布,愿读者从中明悟道德,并为弘扬道德、造福社会作出一份贡献。能如此,则不负先生之辛劳也。 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 - 3 - 原文:道德知音论坛 http:/www.daode.biz/ http:/ PDF 製作:惠州經典文化教育網 (http:/ 第一章 观妙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讲解: 打开门窗迎光明 为什幺我们要学习道德经?社会的文明必须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才是理想的社会。当今世界科学技术

5、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也很快,但是伦理道德日益滑坡,我们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日益恶劣。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要加强道德文明的建设。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结束时发表宣言,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能。”着说明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中华民族有道德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老子的道德经就是这个传统的集中体现。中华古老的“道德文化”是一个巨系统,这个巨系统必须要通过科学的模式,真实不虚地接受、学习和了解,并且掌握它。所以,首先得将我们的身和心调整到符合道与德要求的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之中,再来学习和实践“道德文化”的内

6、涵,这样才能将它的深刻的内涵解析出来,并且加以吸收和转换。 学习道德经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要把道德落实在一言一行之中,就是要知行和一。请大家注意调节身与心。这种调适调节,也是在实践道德经第一章里这样一句话:“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个徼落实到我们身体上,也就是这些穴窍门窗,这些经络。通过这些可感、可知和不太容易捉摸的穴位、经络和气,体悟一下这个徼在我们身上的微妙。要学会这种体悟和感悟,否则就没有办法达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状态。不保持这种状态,要想研究道德经,学习道德经,实践道德经,那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对形的调适,首先重在对体表的穴位、经络,进行整体的开放性的调适。再深化下去,对身体的

7、肌肉、骨骼、神经、血管甚至全身所有的液体,都要把它们调到松、静、自然的状态。因为“有水必有气”,所以对体内液体的调适非常重要。 光有形还不行。也就是说把握住了穴位和经络,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还要把握住其中的液体。有形的水是血,是神经液、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淋巴液,全身所有的水分,称之为“体液”。人为什幺会有气?可以说与全身的这些水有密切的关系,水的流动速度决定了气的旺、盛、衰、弱。体内的液体流速过快,使气不可留,不可存,容易丢失;体液的交换流动过于缓慢,会使气滞存、气塞、气闭,不利于健康。 “有水必有气”,我们的身体跟自然环境的道理是一样的。大道一理,观之于外而知内,观之于物而知身,道理

8、是一样的。在水流、河流弯弯曲曲似有情的环境里,依山傍水,山明水秀那种生气盎然的环境里,我们会感到非常愉悦快乐,心情舒畅。为什幺会产生这种感觉呢?这是因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 - 4 - 原文:道德知音论坛 http:/www.daode.biz/ http:/ PDF 製作:惠州經典文化教育網 (http:/ 为弯曲之水前有生气。这种气滋养了山水、青草、树木,从而使它们得了旺盛的生气,才会使我们感知到了这个气的存在,所以产生了愉悦的感觉现象。我们的体内如果调节得好,不过份紧张,也不是过度松弛,处在一种中和的状态,那幺体内的气也就处在一种生旺、长养的状态。 对调形要紧密地结合道德的原理来进行,紧扣

9、着这个总的原则,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相结合,那样我们的形身也就容易调了,容易达到比较和谐的状态,与场性外环境相交流,相沟通。这是对形体的松、静、自然的要求,应当掌握好,才有利于研究和实践道德经。 调整心身归道一 第二个调,要调整心与神,调心调神。心,就是我们的思维。心为神宅,脑为神府。怎样调心神呢?心在大家的观念之中首先想到的是意识,先要把自己的意识调适到一种中和状态,做到心不外想。通过调心来管好眼、耳、鼻、舌、身,都归到“一”上面来,这样才能进入更深层次的调神。这种调同样是个松、静、自然的过程,离不开这四个字。将心和神在它的宿舍和办公室里都调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让我们内在的场与宇宙的大场、天心

10、、地心连接起来。 我们人的身体是整个自然的缩影,在与外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时,才能感知自然,体悟大道;才能体悟到什幺是德,如何增添我们体内所需要的德,弥补不足,由下德进入上德。如果不以众生为师,不以自然万物为师,不去跟它们联系的话,仅凭我们的后天意识是很难感觉到自己不足的。如果不把自己放下放开,就很难与天地之间的万物交流沟通,难以弥补我们心的不足、身的不足,无法实现我们经常所说的“以万物万事为师”。如果把自己裹得紧紧的,也就失去了以万事万物为师的这一面镜子,也就难以照见自己,难以获得自补的方法。 经常关注一下这个状态,再来研究道德经,相信许多不解之迷,难解之迷,难解之情,通过保持这种状态,而能进

11、入一种真实不虚的心感体悟。这样常常能够解析真意、本意,同时也能促进我们体内三元系统的变化。无论你是强身健体、治病疗疾、还是窥探人生或整个宇宙奥秘,相信在这一状态之下,就比较容易获得一种系统性的开发和应用。 为了更利于大家共同去探讨道德经,请大家坚持这种状态,保持住这一状态,然后再来学习探讨道德经。 由于“道经”的第一章和“德经”的第一章,是整部道德经的纲领,百读不厌,百看不烦,反而越读越有滋味,越读心胸越开阔,越读对整个自然的感知,对道德的理解更为深邃。所以对这两章我们要将全身心融汇在其中,真实不虚地去心感体悟,心领神悟。这两大组织系统和物质系统,有为系统和无为系统,都要同步地、深刻地去了解它

12、和掌握它。 由于很多人对文言文的理解、解读能力比较差,再加上前人在解读道德经的时候,也有很多错误之处,所以增加了学习的困难。为了避免大家受误导的影响而走入歧途,我在这里再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稍微展开一下。也可能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 自古解经人多许 观妙章第一。“道可道,非常道”这六个字,在历史上也有不同的断句。首先谈道德经的断句。文言文以及经文,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要靠人的灵感思维去断句,去标识。拿来现在出版的道德经和其它的经典都可以看出,这种标点各有其说,其实反映的是每个人对经文、对文言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不同的作者用他的主观意识所作出的判定,所加上的标点也就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

13、 - 5 - 原文:道德知音论坛 http:/www.daode.biz/ http:/ PDF 製作:惠州經典文化教育網 (http:/ 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不要受印刷品文章当中标点符号的制约,要能够跳出来,逐步去学会不用标点符号,而用自己的潜意识,凭自己的灵感思悟进行断句。当然,在早期还是可以依靠这些标点作个拐棍,依着前人的经验,借鉴他们在解读中朴实性的经验。像 “道可道,非常道” 这六个字,有的在“道”字后面打个逗号,有的在“非”字后面打个逗号。不同的断句出来的意思的深和浅、广和窄,是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我们不能盲目的接受,要真正读懂,还有赖于我们深层思维的解读。其它语句也都

14、是一样, 都要自已去品悟体会。我在这里也不划条条,不划框框,建议大家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去读读,也许感觉就自然的不同,那种灵悟的开发也就会出现不同。 开篇第一句就点出了道,我觉得这个“道”字后面是应该点一个逗号。因为要突出重点,开篇就是要突出这个“道”的内涵和意义,然后再来阐述它,表述它。“可道”两个字呢?也就是对“道”的一种说明,是说道可以表述,简单的理解就是这个意思。再看“非常道”,“非”字后面打一个标点,后面是“常道”;这和“非”字后面不用逗号的读法意思是有差异的。这个“非常道”就总体而言,它阐述的意思是说这个“道”,不是一般平常道理对“道”的表述。先在字面上把持起来。有的人在“非常”后面打

15、一个标点,在后面立起一个“道”。这些都可以去感悟一下,体会一下。 当你一旦感悟到和扑捉到妙徼以后,那种全身性的意念融汇在宏观宇宙之中的感觉,那一生都没有体悟过的一种不可名状的现象,就容易比较真实地出现在我们内环境当中。解读这一句的时候,要掌握一些诀窍和方法,这会有利于我们加深或者逐步加深理解,从而达到自然地解悟、顿悟开来。把这些方法结合到自己平时诵经和学习过程当中,对研究道德经这一“万经之王”,寻根问祖,是有帮助的。 虽然“道”可以用某些方式表达,但是可惜我们是在低维空间,对于多维空间的事物、现象、物质的表述,都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也同样有这种深切的感受,所以也就用了“道,

16、可道,非常道”这幺六个字,来表述道的根本特点。不要用我们这个三维空间的意识去曲解“道”的根本内涵。因为“道”确实是太博大、太深邃、太广泛、太细致了,没有任何现成的理论方法能够将它完整地描述出来。虽然可以从某一个角度运用三维空间的思维和语言来形容它,作意识上的形容。但是一定要明白,我们所研究实践的和得到的成就,其实是非常小,只是世俗间的一般认识。也就是说,不是我们三维空间、低维空间世界里所完全能够拥有的。三维空间所拥有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仅是局部性的,不是道的全貌。 要想知道“道”的全貌,必须要通过解放我们的心和身,溶合到自然大环境当中去变化,才能逐步地体悟转换,重新再造,完成补充我们内部的

17、德;通过这个德完善,再达到道境。这个“道”并不是一种常道。“常道”是太极顺旋转的演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象,四象生五行,这样演变下去而展开来的,这是常道演化的一般规律,越演化就越复杂,越变化就越多越庞大。这个“道”它虽然在极为高深的空间之中,但它就是一,就是,就是一种不可表述的信息。我们三维空间的意识、知识和文字难以简捷地表达它,但是它的能动性、能量性、可变性又是极为宏大的、根本性的。说它是物质也好,说它是生命也好,总而言之,“道”在这里要告知后来者掌握的,就是一种最朴素的、最简单平易的,是构成整个宏观大宇宙天地人的根本原动力。不能把它局限在从某一点上,某一理念上,某一个狭小的认识上,或者

18、说某一段只言片语上。 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 - 6 - 原文:道德知音论坛 http:/www.daode.biz/ http:/ PDF 製作:惠州經典文化教育網 (http:/ 可名非名几人知 “名可名,非常名”,这是第二句,同样也是六个字。这个“名可名,非常名”是对上面“道,可道,非常道”六个字的延伸。如果世人能够掌握它,那幺它也就可以“名”。虽然这是给了一定的名称,或者说是解释,但是也不要用后天意识去理解,不要把它局限在三维空间,不要把它局限在有为状态,不要把它局限在主观意识领域。 跟上面所说的道理一样,虽然给了它以命名,但不是一般的名,这个名可用也不可用。因为这个名无法包容那幺丰富的

19、信息所蕴藏的内涵。我们到现在为止,科学发展到现在,也还无法用一种名词或者一种方法来涵盖道的丰富而巨大的信息量。所以,道虽然可名,但是一定要超越这个名的局限性,因为它不是常道之中、现实之中人们所理解的名。要超越、超脱这个“名”,不仅是在身心上超脱,在理性认识上,在对文字的解释上,都要解脱出来。不为相所惑,不为肉眼所见的文字、耳所听的语言所封闭、所束缚,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去把握住这个“非常名”。否则,很容易陷入一种咬文嚼字,擅断道德的可悲状态,违背了作者的本意,距离真道相距十万八千里。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个问题,老子继续展开来,谈到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个“无名”,延续到了非常久远之

20、前,在人们没有文字、没有语言来表述它的时候,那它就是一个“无名”的状态。当我们再深化再参悟它的时候,可以明白“道本无名,道本无言”那种状态;那种状态、那个环境只是一个开始。什幺是“始”呢?如果简单的说,“始”好象是一个开始,但它又是一个根本,是一个最朴素、最原始、最初的一种状态。在那个洪荒之前,它就客观地存在着,宇宙大爆炸还没有形成,这一动的动式还没有产生,可以说就是个“始”。这个“始”字左边是一个“女”字旁,右边再加一个“台”字。在解文说字里,“始”是“有女之初”之意。也就是说,女性还在发育之初之始。所以“无名天地之始”也是在指“道”。“无名”在这里也是描述“道”还在不具备名相的时候,也就是

21、宇宙的根本。 “有名万物之母”,这个“有名”指的是什幺呢?也是指的这个“道”。无名也好,有名也好,实际上都是对“道” 的理念概念的表述。“有名万物之母”,就是说天地是万物,整个宇宙都是“物”,“道”就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是根本。它一动便产生了淳德,但它仍然还是一种“道”。虽然说它是万物之母,但它就是“道”。将这个“始”和“母”连起来,它对我们了解这个“道”,体悟这个“道”,修证这个“道”,却是很重要的。在天地未生之前,在宇宙诞生之后,这幺刹那之间的变化,经历如何的震动?你震动在大宇宙之中,还是震动在你的心?还是震动在你的腹?道的这种演化、变化与你内环境之间的关系怎样?你如何从这些文字当中去

22、感应天地自然对我们内部的再造?如何回归到淳德、玄德?好好思悟这些问题对我们是有帮助的。抓住了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这个根本,建立起一种信念,一种信心,一种哲学观,一种思维观,这样有利于我们掌握分析的方法,来体悟“道”、感悟“道”,从而知“道”、进“道”,从而证道、得道、了道。没有前面这几句话深刻地阐释道的根本,我们就无法掌握方法,也没有办法亲近它。 在道和德上,如果我们真实不虚地感悟到了,觉悟到了,你就会建立一个真正的正觉正念,也就不会被世间眼花瞭乱的各种学说弄得神魂颠倒。“道”就是这幺简单,很朴素,任何语言形容都是多余的,只需要我们的心和身进入其中去实践、体悟、感悟,感而遂通。 无欲无心

23、观妙徼 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 - 7 - 原文:道德知音论坛 http:/www.daode.biz/ http:/ PDF 製作:惠州經典文化教育網 (http:/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个“故”是承上启下的助词,可以译作“所以”、“因而”。“故”指的是什幺呢?是说要了解这个“真常之道”,这个“道”的本意,这个“无名”,这个“有名”的本来面目,就需要“常无欲”。这个“欲”字,可以说点出了众生所以远离 “道”,丢失了德性的根本原因。真要做到了无欲,并且保持住这种无欲的状态,在这种前提之下,才能观到妙,知其妙。这个“欲”是遮盖我们先天慧性、先天状态的一种根本性障碍。能放下来

24、,没有它,那就能心感体悟到“道”的奥妙。这个妙是极其丰富的,只有在无欲状态下,你就能够观微妙,观玄妙,观奇妙,观神妙,观仙妙。这是一种全面的观其妙。 “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是比较完整的深层次的观妙。这种“观”是指“心感体悟”,是第三只眼的观察,是心眼的通观,是第三只眼的局部观、局限观,是心眼的通观、整体观,前提是要在无欲的状态下才能实现。你要体悟大道,不仅要经常在先天状态下、在慧观状态下去心感体悟,去眼观心观道的奥妙,而且要从有为过渡到无为。 后一句“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有欲”,就是说当你还存在后天,但是这种后天意识要控制在生理容许值之下,也就是说要建立在正觉正念的范畴之内,在这种状态下“观

25、其徼”。对这个“徼”字前次我已经谈到了,在这里再深入说一下。这个“徼”字非常重要,它有一种“归”的意思,就是归属,分类归属;还有一种“边”的意思,身边的边,侧边的边。这个“边”,我们解释它的含义,可以拿一个钢丝圈,左手右手拿住以后,把它扭成一个“8”字,将这个“8”字圈向中间一挤,将重合的两个边捆绑起来,它很容易就构成一个太极图。这个太极图是重合的,必定是两条边。也就是说,太极图中央的弦线肯定是两条边组成的,一个叫阳鱼的内边,一个叫阴鱼的内边。这个“边”可以说就是徼。你们每个人都去做一下这个实验,对我们体悟道是有帮助的。我们曾经反复讲过,你能突破太极弦,达到一种通灵达神的状态,自由地穿越在这两

26、边之间,也就是阴鱼之边和阳鱼之边的封闭状态,你能破它,你就复归了道。也就是说,你把这个扭式已经翻转过来,使你手上构成太极图的这个钢丝圆复归到了的状态,这个弦在你手里已经消失了。当它顺转的时候,一扭曲就构成了这个太极。因为太极是道之动,它一动就生成太极。那幺要想回到“道”的状态,也要靠一种动,那就是复扭,把它扭转过来以后,使这个徼消失,回到无极状态,就归了道。 在听课的过程当中,要想产生这个力量,在有欲的状态下,就要把握住这个边,把握住这个弦,时刻都不要离开这个太极弦。我们曾经谈到过,既不要在阳波的颠峰去把握,也不要在阴波的最高峰去把握,过阴过阳都是错误的。必须在这个太极图的中央来把握,中央点是

27、最稳定的,是能够解开阴阳二气扭转力的关键所在。为什幺要修中、用中、体中、悟中?道理都在这个徼上面。把握住了这个徼的中央,边的中央,你也就学习好了、掌握好了“常有欲以观其徼”。 前人说:“无欲观妙,有欲观窍”。窍在哪儿?窍就在这个徼。要把它展开来,哪些东西属于徼?你的思维最接近突破三维空间状态的这种思想、感悟、体会,包括身体的“八触”,心灵的一种潜意识的产生,可以说都是在有为的边的基础之上,都是在这个徼线上。当你津津有味地去看一部电视或一部电影、一部小说的时候,你过度地用后天意识投入到其中的时候,这不是徼。但是当你有时候在似看非看,注意力不是那幺专注的时候,而常常会有另外一种思维的出现,这种状态

28、就是徼。这要逐步地学会分别。因为人类经常生活在后天环境中,也就是经常处在有欲的环境中,所以就很难一步到位地去进入无欲状态,以观其妙。那幺“常有欲以观其徼”也就成为我们必须要经常使用的一只法船,要借这只法船载抵彼岸。首先,第一站要达到“常无欲以观其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 - 8 - 原文:道德知音论坛 http:/www.daode.biz/ http:/ PDF 製作:惠州經典文化教育網 (http:/ 妙”状态,这两者都得把握好。所以老子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的版本有“此”字,有的没有这个“此”字,这都不太要紧。那幺这两者指的是什幺?“此两者”指的是妙和徼,

29、不通过这个徼,就无法达到妙。所以说是“同出而异名”。两者的原理是一样的,这个“徼”说到底是一种微妙,只有通过微妙才能达到玄妙。微妙和玄妙可以说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看看太极弦中央的这条线,它的阳侧代表我们的后天,弦的另一侧内圆代表先天。如果将太极图的阴鱼看作是我们的另一空间,即肉眼不可见的空间,那幺太极弦的这一条侧也是一条徼。这一条徼其中就有妙,通过徼的这个微妙,达到另一侧徼的玄妙,是非常接近的。所以说它是同出而异名,因为它在我们意识里都叫作玄。 众妙之门源空虚 实际上这条太极弦是一体两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果拿太极弦来比喻这个玄,如果能解开这个玄,你就可以达到系统性大统一的观到“道妙”

30、。因为它是系统性大统一性道妙的门户。要体悟自然真常大道,就必须要破弦,才能归一。这个一,这个道,都是出自于道的根本上,虽然名称有异,但是它所反映的实质,反映的内核都是相同的,“同谓之玄”。因为这个徼已经非常接近弦线,可以说已经跟阴鱼弦线同在一条弦上,所以说“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只有将这两个方面整体地把握住,无为观其妙,有为观其徼;无欲观其妙,有欲观其徼,立体的、执两用中式的、整体地把握住众妙之门,你才能得到道窍、道妙,从而步入知道、得道、证道、成道、了道。离开这个关键性的方法论,可以说都是异端邪说。不把握这个根本,有欲也好,无欲也好;徼也好,妙也好,都把握不住。不能背离这个原则,

31、否则你就无法达到无极状态。 道是以一代万,要想亲近自然大道,就应该好好学习道德经。这部道德经用最简单的理论,已经把千种方法、万种方法、各种各类的方法都囊括在其中了,所以离不开它。由此可知,熟读了道德经,而且真正在体内修了德,当五德比较齐备的时候,一部道德经就足够你重返无极,登临大道。无论再造性命也好,再造身心也好;无论改造家庭也好,改造社会也好,那怕改造整个世界也好,都在其中了。因为道德是宇宙的根本法则。 为什幺在当今世界上西方科学这幺发达的情况下,西方科学家反而要到两千五百年年以前中国祖先的理论科学当中,去找推动整个西方科学向前发展的动力呢?因为万变不离其宗,一切科学都逃不过这个自然法则。当

32、今世界的许多东西都是人的欲望、欲念把它逐步复杂化了。道本身是至简至易的,是一种非常平易简单的道理。但是由于人们有了欲望,所以才愈演愈复杂,愈推论愈庞大。什幺都想搞清楚,所以就成了五花八门的科学,东一家,西一家,实际上都是在离道背德,成了大海上的一个个的孤峰小岛,根本没办法连接在一起。现代人类虽然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科技时代,但是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能把它们统一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相反,国外的科学家反而发现原来这个基础在中国,在易经里面,在道德经里面,在两千五百年前中国人祖先的著作里面。 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内环境的实践与变化。自古以来论述这个问题的书写了那幺多,一部道藏看得令人头痛,非常的复杂。有

33、人甚至穷毕生的精力去研究道藏,去读,去找,去钻,到底是精华还是是糟粕?对这种做法实在不敢恭维。为什幺呢?因为人们已经离道失德,太多太久,没有办法去真正地掌握“万法归一,一法代万;与其求万,不如求一”的法则。他舍不得既得的东西,他放不下,舍不得,所以自己给自己身体周围,给自己的心灵周围,筑上了铜墙铁壁,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 - 9 - 原文:道德知音论坛 http:/www.daode.biz/ http:/ PDF 製作:惠州經典文化教育網 (http:/ 把自己封固在一个小小的圈子里面,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迷,把自己的心和身封闭着。不知道去得这个一,不知道如何通过这个徼和通过这个妙,找到众妙之

34、门。这个众妙之门一旦找到打开了,也就到简至易了。 我们再把这个原则颠倒过来看一看,也许就会发现这辈子白忙活的太多了,确确实实我们很多事情都在违背这个徼和妙而行持、而去做的。因为人类对这个德和道,失去的时间太远太久了。 “一心散开万事皆变“。你把这个中央中心点把握住了,把你的后天欲念放一点,把自私自利的追求心放下来,就会直趋佳境。 一经透心万经会 有的人把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名利地位已经看淡了,但是他把实践的方法看得比什幺都重。这是不是欲望?也是一种人心欲望。这种欲望把心封闭住了,中央震动不起来;这个绳子没有解开,被绳索把心紧紧地捆住了,使体内的圆不能复归出来,也就不容易近道。如果真能够把这个看破

35、,突破这个观念以后,再来感觉一下,是不是节节应手?是不是层层自然变化? 有些人说什幺经直指心源性海,什幺经如何如何。其实千经万经的内容都在道德经里包涵着,还要到哪儿去找?宇宙间的一切真理在道德经里已经说得干干净净,何必再去翻那幺多经书呢?能把这一部经书读通,也就一通百通了。何须还把自己埋在经书堆里,埋在古纸堆里呢?希望大家都认真地读进去,而且能够展开来,和自己的内环境结合起来,不要玩文字游戏,不要寻章摘句,不要断章取义,要整体去读,整体去观。道德文化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是一种大统一的理论体系,不允许割裂开。必须尽快地恢复到无,从有复归于无,你才能真实不虚的全面把握。否则你再

36、怎样去深入讨论研究,都是一种偏执,偏于有为的错误方法。 对第一章“观妙”,就讲解到这里。因为它太深太广,它无所不在,无所不有,没有办法把它讲完全。看看历史上解释道德经的书,恐怕能够装满一个房子,解道德经的人也非常多。是否都完全解通、读通、符合真道了呢?那怎幺可能呢?那是哑巴吃汤圆,各人心中有数。只可以借鉴,不能迷进去。最好不要轻易照抄别人的句子,要靠自己的灵感思维,读一点,识一点,悟一点,逐步地运用“道德经”深邃的、内在的、强大的与自然完全同步的能量,对自己的内环境进行再造。这才是我们真正学道德经、解道德经的根本方法。如果玩文字游戏,我们现代人玩不过那些专门玩笔杆子的人,他们文辞可以写得很漂亮

37、,引经据典,牵强附会,长篇大论,但却是离题万里。 根据我读经的经验,建议大家不要轻易去读那些乱解经文的书。如果看到一种谬误的解释、错误的见解,而你又进入了一种先天状态在读经,在这种前提下,你肯定就像吃了一个苍蝇一样的恶腻味,要得半天才能恢复到良好的状态。所以说在读经的时候,要将自己的身场和心场调适到与经相吻合的状态。古人在读经时,先要洗手、漱口,甚至还要沐浴。虽然可能重视了这种外在的表现和调整,没有重视心灵的调整,但由此可见古人在阅读这些真正与自然大道密切连结的经文的那种虔诚,是何等的可贵,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也是我为什幺建议大家先不要盲目去看那些杂乱解释的原因。并不是怕你们多掌握了知识

38、,而是说读经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有时候读经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你照样读下去,也能够产生好的效果。为什幺呢?因它主要的东西不在文字,而是在文义之中,在在文字所负载的场性中。要咀嚼出其中的味道来,要心灵同步上去,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 - 10 - 原文:道德知音论坛 http:/www.daode.biz/ http:/ PDF 製作:惠州經典文化教育網 (http:/ 这样才能真正地更深入地解读经文,这也是我的一点粗浅体会,大家可以借鉴。 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 - 11 - 原文:道德知音论坛 http:/www.daode.biz/ http:/ PDF 製作:惠州經典文化教育網 (http:/

39、熊春锦 先生 讲解 道德经观徼 第二章 观徼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讲解: 对第二章的理解要与第一章紧密的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的解读,才能够掌握准确。第二章是继第一章阐释大道和如何体道、证道之后,直接指出了人类失道的根本原因所在,这一原因就是心道的迷失。因而指引人类如何把握观心得道,识别阴阳、跳出阴阳,指出复归于道的方法论,指出归道的根本是心无私、心无欲。这个简要的内容就是这一章的灵魂所在

40、。 真美真善在真心 第一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一段可以分为五段进行阐释和解读。先把第一段弄通了,下面的就比较容易掌握,大家讨论的时候,也就能够有的放矢。第一段提到了美和善,首先要注意到,人的美和善生发于什幺地方?它的生发地都在于心,人类和社会的失道,也就失在心中,失于真火,真火丧失了丢失了。心中的真火主宰光明圆通,由于丢失真火,真美、真善也随之丢失。一旦丢失了真火以后,那幺人类的心、社会的心,也就是被阴火主宰内环境、外环境。阴火、阴我是我欲、我识、我思,都是后天意识;后天的意识对美和善的解读,也就失去了先天的本性,离开了大道。所以老子在这里才说,当天下人们

41、都用后天心中的“所知障”,来追求有为的、后天的、人为的美和外表的华丽之时,只知道追求为美而美之时,人们的心灵就已经变的丑陋了,内环境也就肯定脏臭不堪,风气也就使人恶劣难耐了,社会风气也就变得恶劣了,那幺人就难以忍受与承受。当人们都以主观意识理解、扭曲真善为有为的伪善时,并且大肆人为地崇尚表面的 虚华的美和善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大道的真常,不是真善了。当人们都在那里独善其身的时候,为一己之善而善之时,心中的私欲也就膨胀到了极限,整个人体内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就变得恶劣不堪了。 老子在“道经”第二章开篇就谈了心;因为美和善都源自于心,发自于心。心君主宰着人的内环境,当我们滑到、沦丧到只知为美而美的时候,

42、也就丢失了先天的自然状态,失了道、离开了道。因为在道的眼中,没有美丑,没有好恶,是什幺导致人们离开道了呢?是心导致的!在解读第一段的时候,我们要把握住这个关键,承上启下地去理解这一段的深刻内涵。特别是第二段,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 - 12 - 原文:道德知音论坛 http:/www.daode.biz/ http:/ PDF 製作:惠州經典文化教育網 (http:/ 要紧密结合来进行解读,就更容易弄懂弄通。 道生德炁万象纲 第二段:“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段初看起来,主要是讲的阴阳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其实不然,老子在这里讲的是如何归道的方法论。 第

43、一句 “故有无相生”,就点出了这个问题,因为修养心道,复归于道,必须高度重视阴阳太极变化的理论,“道生德炁化阴阳,阴阳变化万象纲”,这是基本法则。由于阴阳是互根,阴阳有消长,阴进阳退,阳进阴退,阴阳互变,这里面的阴阳变化法则,都离不开道,都是道的化身。所以我们在解读这一段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到,第一句的“有无相生”,应该要很好准确的解读,而不能只在字面上解读。这里 “故有无相生”的“故”用得非常关键,他是第一章的内容和第二章第一段内容的总和转换。把握住了这一点,再来看“有无相生”,虚与实相互依存而互生。 在归道的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心的归道,是心中道的生成。就象第一章指出的“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

44、其徼”。 “故有无相生”是指的上面这个有欲观缴和无欲观妙,不要脱离第一章孤立的来看“有无相生”。这一对“有无”是相互化生的,无中生有,有中生无;这也就是我们修养的方法论,修真的原则。我们从有为到无为,又从无为到有为;从观妙 观徼,到观徼 观妙,这里面的互变,有无相生,抓住了有和无这一对阴阳的变化,就能实践道德复归。可以说,这一句也就是所有阴阳变化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文言文言简意赅,很精炼,我们一定要展开进行思悟。这五个字就囊括了变化之道、复归之道。是我们修养道德者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难易长短互体承 “难易相成”指的什幺呢?对于修养者而言,归道过程中的难和易,也是相辅相成的变化过程。不重

45、视微妙,不重视徼,不重视妙则难;重视了徼和妙则易,就简单。难和易只一步之遥,就在心中。心念一转就成了易,心念还处在后天,舍不得放下我欲、我私,不愿意去体悟大道的无私、无心、无欲、无念、无象,那幺就难,难于上青天。我们能够放下我执、放下我心,放下我主,一步之遥,难易相成的内部奥妙就在心里。我们为什幺学习了六年、八年、九年、 十几年,还在难中打转,就得好好看一看道德经这一章,感悟这个重要的环节,破一破“难易相成”四个字的奥秘。我们难是难在哪儿?根据道经和德经的第一章,分析一下自己的心,分析一下内部的阴五行,看一看内五德的强弱,也就知道难在哪儿,如何去找到这个易的通路。这个容易的道路,这个云梯,都在

46、自己的体内和心中。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和寻找,一旦找到了,难易也就互变,难就会变成了易。 “长短相形”。要知道长短是相形的,你不知道长,也就不知道短;你不破长,也就难以进入短。我们平时的理论学习、方法实践,可以说都在长里;但是我们心开悟进入众妙之门就是短。这两者之间,既不能否定长,更重要的是把握住短,这样才能一步跨入众妙之门。否则我们始终在若即若离的观徼状态当中,甚至把握不住徼,当面错过,擦肩而过,甚至重棒子敲也不醒,那就难了,那就非长不可,没有办法短,短不起来。要想短,一定要抓住心为帅,心要能包罗天地,无所不包,无所不离。要舍得放下,放下眼前,放下一己,放下私欲,放下享受,放下安乐,要自找苦吃

47、,来证自己的徼和妙。这样长与短在我们内环境,在我们心中也就容易转化。 万丈高楼筑基起 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 - 13 - 原文:道德知音论坛 http:/www.daode.biz/ http:/ PDF 製作:惠州經典文化教育網 (http:/ “高下相倾 ”。 倾高和下,就是指的道德水平的高下和深浅,复归于道德的层次高低、深浅,也是相互依存,无浅也就无深。浅是深的基础,下是高的前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起于垒土,这就是解析的高下相倾。很多人盲目追求高,不注意基础,忘记了基础是根本。好高骛远,终难成就。如何把握好高下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住这一对阴阳的互变原理,真正重视在内的基础。不要盲目去追求,不要失掉系统,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