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是古代照明用具。瓷制灯盏始于东汉,盛行于三国以后。六朝时的灯盏,通常由油盏、托柱、承盘 3 部分组成。三国西晋的越密青瓷制品,有的将托柱做成人形和熊形、羊形、牛形等动物形,承盘下安 3 个曾形或蹄形足。南朝的灯盏多无足,而托柱变得很高。唐代常见的造形为碗碟状,内壁有一圆环。据陆游居纪事载,蜀中有一种瓷制省油灯盏,在夹层中注入冷水以降温,可省一半的油。四川地区唐代瓷窑以邓峡窑最具代表性。油灯的制作也极别致,灯盏为夹层,中空。可以注水降低灯盏热度,减少油的过热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里所提到的省油灯,与笔者所藏的两件省油灯一样,都是中间夹层,可以注水,其形式与唐代邓峡窑油灯大体相同。另见有辽代青瓷摩揭省油灯,因形似印度神话中的摩羯鱼而得名,灯腹内隔成前后两室,前室盛油点灯,后室注水降温,可减少蒸发性油耗。据查元代不见省油瓷灯的文献记载,明、清两朝的照明瓷品以烛台为多见,瓷灯造型多样新颖别致、式样变化很多,但已不见了瓷质夹层省油灯碗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