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1、 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 汉书艺文志 ,成书时间在西汉中后期。2、 素问之名首见于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序 。3、 九卷之名首见于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序针经之名首见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灵枢之名首见于王冰叙素问引汉书文4、 内经构建方法司外揣内 援物比类直觉领悟 揆度奇恒名词解释1. 司外揣内:通过体外的表征来把握人体内部的变化规律。就是通过活着的人体进行整体的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2. 直觉领悟:是在对研究对象深刻感受的基础上,获得某种灵感,突然领悟到某种普遍形式的客观规律性。3. 揆度奇恒:就是用比较的方法测度事物的正常和异常。4. 法
2、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法,效法、遵循。5. 和于术数: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八益等。和,调和,适当运用之意。术数,指修身养性之法。6. 形与神俱: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7. 不时御神:不善于驾驭、使用精神,即妄耗神气。8. 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9. 恬淡虚无:思想闲静,没有杂念。10. 不惧于物:不为外界物欲所惊扰。11. 德全不危:懂得修身养性之道,并身体力行之,即可免受内外邪气的侵害。12. 天癸至: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机能作用的物质充盛而发挥作用。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
3、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至,充盛、发挥作用。13. 主水:指肾藏精的功能。14. 地道不通:月经停止来潮。15. 气脉常通:气血经脉尚通畅。16. 发陈: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植物萌生的大自然景象。17. 蕃秀:繁茂秀美。18. Jie 疟:泛指疟疾。19. 荣平:秋季万物成熟,形态平定不再生长的自然景象。20. Sun 泄:泻出未消化的食物,又称完谷不化的泄泻。21. 闭藏:冬季阳气内伏,万物潜藏的自然景象。22. 痿厥:四肢软弱无力而逆冷的病证。2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在春夏季节要顺应自然界生长规律调养阳气,在秋冬季节顺应大自然收藏的规律调养阴气。24. 内格:人体
4、内在生理性能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不相协调。25. 气以度行:气血运行速度与呼吸次数保持一定的比例。26. 治未病:含三方面意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变;三是早诊早治。27. 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28.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主要指卫气,浊阴指精血津液。29. 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30. 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31. 热胜则肿:火热内郁,营气壅滞肉理,聚为痈疡红肿。32. 寒胜则浮: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成为浮肿。33. 湿盛则濡泻: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故泄泻稀溏
5、。34. 烦冤:烦闷不舒。35. 数溧:频繁战栗。36. 七损八益:房中七种损害精气,八种有益精气的做法。37. 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机能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38. 神明:指心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39. 使道:指十二脏腑相互联系的通道。40. 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41. 毛脉合精:肺主气,心主血脉,即气血相合。42. 府精神明,留于四脏:经脉中的精气,正常运行而不紊乱,流行输布于肝心脾肾四脏。43.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水谷精气在人体的输布、运行是同四时五脏的阴阳变化相适应的。44. 更逆更从:
6、春夏为阳,阴盛为逆,阳盛为从;秋冬为阴,阳盛为逆,阴盛为从。45. 阳道实,阴道虚:指属于阳的六腑,多病外感而实证;属于阴的五脏,多病内伤而为虚证。46. 不时卧:应睡眠而不能睡眠,不能以时卧。47. 四支不用:四肢不能随意运动。48. 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49. 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50. 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化。51. 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如同沟渠排泄水液的功能。52. 分肉解利:指肌肉滑润,通利无滞。53. 三部之气:即指伤于上部的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
7、伤于五脏的喜怒等邪气。54. 伏冲之脉:即冲脉,此指冲脉之循行靠近脊柱里面者。55.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虚邪遇到正气虚弱的人,就会留滞于人体而发病。56.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正气充实的人在正常气候下,就会身体健康。57. 贲响:有气攻冲而鸣响。58. 起居如惊:生活作息没有正常的规律。59. 神气乃浮:阳气开合失序而浮散。60. 煎厥:病名。是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61. 薄厥:病名。指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所导致的昏厥的病证。62. 洞泄:指水谷不化,下利无度的重度泄泻。63. 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过食肥甘厚味之品,会使人发生疔疮。足
8、,能够。64. 肠 pi 为痔:肠 pi,即下利便脓血之类疾病。痔,即痔疮。65. 无失气宜:指审察病机要从六气主时出发,不要违背六气主时的规律。气宜,六气各有主时之宜,即六气主时的规律。66. 暴注下迫:指急剧的腹泻,伴有里急后重。暴注,急剧的腹泻。下迫,欲便不能便,肛中窘迫疼痛,即里急后重。67. 如丧神守:犹如失去神明之主持,不能控制自身的动作。68. 必先五脏:先要掌握天之五气和人之五脏之气的偏胜偏衰。69. 真藏脉:是脉无胃气而真藏之气独见的脉象,如但弦无胃等之类。70. 伤寒:病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伤寒泛指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病;狭义伤寒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病。此处伤寒为广
9、义伤寒,是外感病的总称。71. 两感:表里两经同时受邪发病。如太阳与少阴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72. 遗:病邪遗留,迁延不愈,余热未尽。73. 阴阳交:阳热邪气如于阴分与阴精正气交结不解,是外感热病过程中邪盛正衰的危重症候。74. 三死:不能食,汗出复热而脉躁疾,狂言。75. 劳风:因劳而虚,因虚而感受风邪所产生的以恶风振寒,项强冥视,咳吐青黄痰为主症的病证。76. 外内合邪:内外寒邪相合。77. 喉痹:指咽喉肿痛,吞咽阻塞不利。78. 痹:病名,风寒湿三邪杂至,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闭阻不通的病证。79. 行痹:是以肢节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又称风痹80. 痛痹:是以疼痛剧
10、烈为特点的痹证。又称寒痹81. 着痹:是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又称湿痹82. 痿:即痿证,是指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疾病。83. 肺热叶焦: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的病理状态。84. 枢折挈:形容关节弛缓,不能提举活动,犹如枢轴折断不能活动一般。85. 鼓胀:病名。因腹胀如鼓而得名。86. 肠 xun:病名,生于肠部,形如地菌。87. 石 jia:病名,因寒邪内侵,瘀血内留,生于子宫,坚硬如石,状如杯子的病证。88. 平治于权衡:治疗水肿要调节阴阳的偏胜偏衰而使之平衡协调。89. 去菀陈莝:除去体内郁积陈久的水邪。菀,通郁。去、莝同义,即除去。90. 缪刺:病在左刺其
11、右、病在右刺其左的刺络法。91. 开鬼门,洁净府:即发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鬼门,即汗孔。净府,指膀胱。92. 脾 dan:病名,以口中甜腻为主要症状。93. 消渴:病名,以食多饮多尿多,消瘦为主要症状。94. 长则气治:脉体长过本位,提示气血平和无病。95. 代则气衰:脉来缓而有规则的间歇,主脏气衰弱。96. 涩则心痛:脉往来涩滞,主气滞血瘀,故现心痛之症。97. 头倾视深:头低垂不能抬举,目深陷而无光。98. 偻附:身体弯曲不能直立,需依附于物而行。99.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五脏精气旺盛,则身体强健,若五脏精气衰败,则身形败坏。100. 气内为宝:人体精气内藏非常重要。101. 守数据治:根据有关常数和常规进行治疗。102. 杂合以治:根据五方病人及其所患疾病不同,综合五方各种治疗手段或方法予以治疗。103. 神不使:神机衰败,不能使针灸药物发挥治疗作用。104. 微者逆之:病势轻浅,病情单纯,疾病表象与病机一致,逆其病象而治。105. 甚者从之:病势急,病情深重、复杂,疾病表象与病机不完全一致,用药当顺从与病机不一致的表象而治。106. 热因热用:即以热药治疗真寒假热证。如用通脉四逆汤治脉微欲绝,其人面色赤之假热证。107. 寒因寒用:用寒药治疗真热假寒证。用白虎汤治脉滑而厥之里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