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生态学.doc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21987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7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生态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生态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生态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生态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什么叫生态因子?可分为哪几类?、简述耐性定律。、生物间的关系包括哪些方面?6、概念:生物,环境,生态平衡,生物群落,竞争,互惠共生,附生,寄生,食物链。8、为什么生态系统中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会逐渐减少?1、下列动物中属于食物链或食物网顶端的动物是( )A. 蛇 B. 狼 C. 鹿 D. 山狮2、下列动物中属于杂食性动物的是( )A. 虎 B. 象 C. 鲤鱼 D. 狼3、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 )引起的。A. SO2 B. CO2 C. CO D. O34、下列各项特征不属于热带雨林典型特征的是( )A. 有机质分解快,生物循环强烈 B. 具有板状根C. 具有老茎生花现象 D. 群落

2、层次结构分明5、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整体的各自独立、性质不同但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下列四个选项中, ( )不是环境要素A. 水 B. 生物 C. 土壤 D. 生境名词解释生物:在自然界中由活质所构成的,具有生长、发育、繁殖能力的物质,并能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与外界发生能量与物质的交换。环境。围绕某中心事物的所有周围事物的总和。生态学所理解的环境是指围绕生物生存及活动空间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生态因子。生态学中一般将自然因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素竞争 (为获取生存空间与活动空间,特别是为争夺营养物质而发生的生物之间相互抑制或争夺的现象。 )互惠共生及附生 (一种生物着生在另一种生物体上,共

3、同生活,在摄取营养方面相互有利(共生) ,或仅单方面有利,但另一方不受害(附生) 。 )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生物)在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 )食物网链 (生物之间通过相互攫食而形成的链锁关系。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是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长期相互适应与调整的结果,是在一定时空尺度上各因素比较协调的总体表现。问题生态因子分类气候因子:如光能、温度、水分、空气、雷电等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微生物活动等。生物因子: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地理因子:如山川、湖泊、地貌地形、海拔高度、经纬度等。人为因子: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改造和

4、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危害等作用。1913 年 Shelford 认为环境中一个因子的量和质不足或过多超过该植物的忍耐限度则会影响该植物的生存,这一概念被称为“耐性定律 6 ”。生物间的关系 可以概括为几个主要方面:1竞争 (为获取生存空间与活动空间,特别是为争夺营养物质而发生的生物之间相互抑制或争夺的现象。 )2互惠共生及附生 (一种生物着生在另一种生物体上,共同生活,在摄取营养方面相互有利(共生) ,或仅单方面有利,但另一方不受害(附生) 。 )3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生物)在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 )4食物网链 (生物之间通过相互攫食而形成的链锁关系。 )能量流动特点: 生

5、产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只有 0.14%;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可逆的,其流动方向为太阳能绿色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微生物;流动中能量逐渐减少,每经过一个营养级都有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发掉;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不高,在 4.5%17%之间,平均约 10%。这即是著名的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1942) 。这一定律证明了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并非百分之百,因而食物链的营养级不能无限增加。选择问:五大自然圈是指( )A.大气圈、水圈 B. 大气层 C.岩石圈、土壤圈 D. 生态圈 E. 生物圈某地的果用银杏园最近出现了树木生长放慢、代谢率降低、产量下降等现象,多意味着有新的( )的出现。

6、A 限制因子 B 生活因子C 生态因子 D 环境因子菠萝等水果仅能生长在热带,其温度适应范围较狭窄,可见生物的( )对其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A 生活因子 B 生态幅C 生态因子 D 生态环境_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提出的,是指植物的生长往往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问:地衣是藻类与真菌的复合体,二者的关系是( )A 互利共生 B 偏利共生C 寄生 D 半寄生( )是生产系统中可缺少的非基本成分。A. 生产者 B. 消费者C. 分解者 D. 非生物环境问:根据林德曼效率,能量在生态系统营养级之间的传递,大约有( )以多种形式消耗掉,剩下的部分能量传递给下一营养级A. 90% B. 60

7、% C. 27% D. 10%问:下列属于正反馈的是( )A 湖泊污染鱼死再污染B 动物增加植物减少动物减少C 兔子多草少兔子少D 田鼠增加粮食减少虫子减少第二章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有何特点?简述信息的作用及城市的信息功能。基本概念:原生能源、次生能源、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1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完成了物质循环 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 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 D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2在生态系统中有关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 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C. 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减少 D

8、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3假若在一个与外界隔绝、没有食物的荒岛上,给你三只鸡(其中 2 只为母鸡)和 40 斤玉米,理论上分析,如何利用它们使你在此荒岛上生存的时间最长A先吃掉三只鸡,然后再吃玉米 B先吃尽玉米,然后再吃鸡C交替食用玉米和鸡 D用玉米喂养母鸡使之产蛋,吃之4稻田中农民要拔掉稗草,鱼塘中要不断清除肉食性的“黑鱼” ,用生态学观点看,这是为了A保持生态平衡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C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 D使物质能够尽快地循环流动5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 N1、N2,个体平均重量是 M1、M2 ,则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AN1 M

9、1N2M2 BN1M1=N2M2 CN1M1b+c Cab=c8请预测一段时期内,某食物链 abc 中,a 肯定比 b 具有A更大的个体体积 B更大的有机物干重 C更广阔的生存区域 D更多的个体数9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C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进行 D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独立地进行10在一个农田里最好使能量流向农作物,农民除草就是调整A作物和杂草间的关系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D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11目前地球大气的 CO2 浓度增高,由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温度也有所提高,

10、这将导致土壤沙漠化等恶果,导致 CO2 增高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剧增,呼出 CO2 增多 B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大量生物物种灭绝 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12施用农药 DDT 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 DDT,这种现象说明了ADDT 是挥发性物质 BDDT 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C考察队将 DDT 带到南极 D含 DDT 的动物曾经在施药地区生活过1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14在一个实验中,某研究者想测

11、算一下一只菜青虫每天用于生长和发育的能量。观察发现一只虫子平均一天吃2 平方厘米菜叶。为了估算方便,又做了以下一些测量:W:该菜叶每平方厘米平均干物质量 X:每天每只虫子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Y:每天虫子粪便的干量 Z:每天每只虫子水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根据这些数据,可估算出每天一只虫子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为AB2WY BB=W Y Z CB=2WX DB=2W X Y15实验室里有一个封闭的生态球,已经维持了一年多,各类生物一直生活良好,后来仅仅移动了一下位置,生物就全死了。它原来是放在A恒温培养箱里 B窗台上 C药品橱旁 D冰箱冷藏室里名词解释生态城市:指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

12、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居民为主体的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自然与人工复合的生态系统。原生能源: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量形式。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及太阳能、生物能、风能、水力、核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次生能源:为经过加工或转化,便于输送、贮存和使用的能量形式,其形式比较单一,如电力、柴油、液化气等。问题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如下特点:1是人工生态系统。人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和决定因素。人类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主要消费

13、者,主宰者。2是容量大、流量大、密度高、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3是分解功能不充分的生态系统 4是自我维持力很薄弱的生态系统5是消费者占优势的生态系统6是受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制约的生态系统 7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信息具有三个作用:传递知识:发布消息、宣传广播、输出数据等传递情报:军事、科技、经济情报的掌握往往居有利地位。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如交通、电话(手机) 、电报、传真、网络等可大大节约交通能源。 城市的信息功能物质基础:完善的新闻传播网络系统_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以高速度、大容量及时传播信息。现代化的通讯基础设施_能够以信息系统连接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领域和环节,高效地组织社会

14、生产生活。功能_输入分散无序的信息,输出经过加工、集中、有序的信息。输出物中除物质产品和废物外,还有精神产品_靠信息流完成的。 信息流也是附于物质流中的,也就是说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也是信息的载体。信息的流量反映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选择下列( )不是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A所需物质对外界有依赖性 B物质既有输人又有输出 C生活性物质远远大于生产性物质 D物质循环中产生大量废物 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是( ) 。 A通过自然选择的负反馈为主 B通过自然选择的正反馈为主 C通过人工选择的负反馈为主 D通过人工选择的正反馈为主第三章2、什么叫城市热岛?其强度如何表示?3、很多城市报导城

15、市降水量多于郊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概念:街道风、乡村风、峡谷效应、热岛环流。 6、城乡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7、试述盛行风的类型及对城市规划的影响。8、简述城市地面风的总体特点。冬季的太阳高度角最小,又值采暖季节,城市空气污染较重,大气透明系数小,城郊间太阳辐射强度的差异( A ) 。A 最大;B 最小; C 差不多;D 不确定。在晴天无风时,城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是( B )A白天大于晚上; B 晚上大于白天; C 中午前后日岛强度最大;D 无季节差异。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有三分之二城市缺水。解决城市缺水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 B ) 。A 加强环保宣传;B 节约生活用

16、水;C 废水回用; D 加强生态教育。名词解释城市热岛。城市热量平衡特征表明城市往往有更多的热量,使城市在广阔的郊区和农村中成为一个热量较多的孤岛地区。热岛环流。在晴天无云、背景风速极小的情况下,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市区热空气不断上升,而郊区近地面较低温的空气则向热岛中心辐合。热岛中心上升的空气又在一定高度向郊区回流,形成缓慢的热岛环流乡村风。在近地面部分风由郊区向城市辐合称“乡村风”街道风峡谷效应。问题城市热量平衡特征表明城市往往有更多的热量,使城市在广阔的郊区和农村中成为一个热量较多的孤岛地区。城市热岛的强度则以城市热岛中心位置的气温与同时间同高度近郊气温的差值表示,即 Tu-r也可以同一

17、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气温的前后对比城市降水量较多的影响因素有:1.凝结核效应2.热岛效应3.阻障效应4.城市内及周边有较大面积水体第一,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由于有热岛效应 , 空气层结不稳定 , 有利于产生热力对流, 当城市中水汽充足时(城市中还有一定量的人为水汽和人工管道供应的水分), 容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性降水。第二, 城市阻滞效应。城市因有高高低低的建筑物, 其粗糙度比附近郊区平原大。它不仅能引起机械湍流, 而且对移动滞缓的降水系统(如静止锋、静止切变、缓进冷锋等 )有阻滞效应,使其移动速度减慢, 在城区滞留时间加长, 因而导致城区的降水强度增大, 降水的时间延长。第三, 城市凝结核效应。

18、城市因生产和生活强度较大, 空气中尘粒及其它微粒比周围地区多, 为形成降水提供了丰富的凝结核。第四,城市内及周边有较大面积水体,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城市地面风的总体特点是:摩擦使风速减小,但有一临界风速值城区内因受热不均而产生街道风城市峡谷效应产生“急流”建筑物的阻障效应产生涡流城市风分布不均匀,时大时小,阵性大,风向不定?城乡气候差异主要原因气候是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之一。城市气候是在区域气候的背景下,经城市化后,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局地气候。城市气候对城市居民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城市建设与发展,下垫面、空气成分发生变化,

19、增加了人为热与人为水汽,使城市内部许多气候要素发生变化,与周围郊区产生了差别,表现出明显的城市气候特征。第四章名词解释:声压、听阈声压、痛阈声压概念: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哪几类?各有何特点?环境质量评价有哪些类型?简述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形式。粉尘分降尘和飘尘两类。飘尘颗粒粒径在( ) 。A 10 微米以上;B 100 微米以上;C 10 微米以下; D100 微米以下。粉尘分降尘和飘尘两类。降尘颗粒粒径在( ) 。A 10 微米以上;B 100 微米以上;C 10 微米以下; D100 微米以下。雨水中饱和 CO2 时其 pH 值为( ) ,因此,以

20、pH 值小于( )作为酸雨的指标。A 5.6 以上;B 6.5 以上; C 6.5 以下;D 5.6 以下。城市噪声主要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市政工程和建筑施工过程及( ) 。A 地震;B 自然来源; C 人为来源;D 社会活动。城市污水指的是排入城市污水管网的各种污水的总合,有( ) ,还有地面的降雨径流夹杂的各种垃圾废物污泥,是一种成分极为复杂的混合液体。A 城市生活污水、城市工业废水; B 炊事污水; C 粪便污水; D 生产废水。城市中固体废物主要包括( ) 、工业和城市建筑工程排出的废渣及少量废水处理的污泥。A 废纸及包装材料;B 砖头瓦块; C 粪便;D 城市生活垃圾。根据环境污

21、染物的物质性可将环境污染物分为三类即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和( ) 。A 生活污染物;B 生态污染物; C 环境污染物;D 生物污染物。根据人体的中毒程度和病症显示的时间长短,可将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 )三类A 远期影响;B 生态影响;C 环境影响;D 生存影响。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提出接近有机体耐性限度的几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在质和量上的不足和过量,都可以引起有机体的衰减或死亡,这一定律称为( )A. 最小因子定律 B. 耐受性定律 C. 贝格曼定律 D. 阿伦定律有机体生命过程中,属于微量元素的是( )A. 碳 B. 氧 C. 钙 D. 锰当今人类面临的五大

22、危机的挑战,其核心问题是( )A环境污染 B粮食短缺 C人口爆炸 D能源不足不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 )A果园 B农田 C城市 D湖泊目前中国酸雨的主要类型是( )A. 硫酸型 B. 硝酸型 C. 碳酸型 D. 有机酸型 物质和能量越接近食物链末端越少,由此形成的营养级呈( )A. 倒锥形 B. 金字塔形 C. 圆柱形 D. 线性名词解释声压 当声源在媒质中辐射声波时,声场中的大气压力就产生一定的波动,空气压力超过静态大气压力的部分就叫声压(P) ,常用单位为微巴(b) 。声压越大,对人耳鼓膜产生的压力越大,声音听起来就越响,故声压是衡量声音强弱的尺度。听阈声压:正常人耳听到的最小声压为 21

23、0-4b。痛阈声压。当声压达到 2102b 时,人耳产生疼感。水污染: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和自净能力,造成水质恶化,从而破坏了水体的正常功能。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由天然或人为释放的物质,其数量能对人体、动物、植物和物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大气状况。土壤污染:当土壤环境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当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积累量超过土壤环境基准或土壤环境标准时,即为土壤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急性中毒 污染物的浓度、毒性大,短期内超过人体耐受限度,并出现明显的症状。2.慢性危害 污染物浓度较低或毒性较小,但长期反复作用于人体,短期内无明显症状。由于慢性

24、中毒潜伏期较长,病情进展不明显,容易被人们忽视,但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很难恢复健康。 3.远期影响 这是慢性危害的特殊情况。它的潜伏期及危害后果的显示往往要很长时间,有的甚至通过遗传影响子孙后代,例如致癌、致畸胎等。环境质量评价可分为三种类型:1.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类型1、物理性迁移转化包括稀释作用和沉淀作用。进入环境的污染物藉自然界自净能力稀释。一些悬浮性颗粒物则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下沉。2、化学性迁移转化包括中和作用、氧化还原反应和光化学反应等。中和作用:排入环境中的酸和碱污染物与环境中存在的碱、酸物质中和;或排入环境中酸、碱污染物

25、相互之间发生中和作用。氧化还原反应:一些污染物在环境中相互起化合作用,如 SO2 被氧化成硫酸。光化学反应:排入大气中某些污染气体经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3、生物迁移转化包括生物降解作用、生物转化作用和生物积累、浓缩和富集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当有机污染物如碳水化合物、脂肪油类以及含氮有机物等进入水体后,经细菌和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可逐步降解趋于无机化,消除污染性。 生物转化作用:某些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可通过微生物作用使物质转化。 生物积累、浓缩和富集作用:有些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组织中不断积累富集,并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使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不断提高。第五章

26、名词解释: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周期现象,生物气候定律。如何提高植物的抗寒性?森林营养元素循环对保持森林土壤肥力有何重要意义 为什么城市树木长势不及森林树木?冻害对生物是一种伤害,它发生的温度条件是( )A. 摄氏零度 B. 摄氏零度以上 C. 摄氏零度以下 D. A、B、C 都不是水生植物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通气组织以适应水中的( )A. 弱光环境 B. 缺氧环境 C.酸性环境 D. 碱性环境坡向会影响森林的生长,对于森林来说,坡向因素是一种( )A. 直接因素 B. 限制因素 C. 主导因素 D. 间接因素一年生作物春化阶段的主导因素是( )A氧 B湿度 C温度 D营养物质以下哪些因素会减少

27、光合作用生物量( )A、光、CO2、水和 B、营养物质 C、温度 D、食草动物的捕食生存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和生存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比较,其体型( )A一样大 B. 没有规律 C.大 D. 小 光合作用中,植物所需要的光是可见光, 下列光中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是( )A 红光 B 蓝光 C 绿光 D 橙光 阳性植物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健壮,在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它的特点是( )A 光的饱和点高,光的补偿点低 B 光的饱和点高,光的补偿点高C 光的饱和点低,光的补偿点低 D 光的饱和点低,光的补偿点高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形成的根瘤,它们的这种关系属于( )A 互利共生 B 偏利共生 C 原

28、始合作 D 负相互作用 紫茎泽兰原产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现在我国已成蔓延趋势,这属于( )A 周期性波动 B 种群爆发 C 生态入侵 D 季节性消长“旗形树”是由于( )造成的。A 光照 B 水分 C 风 D 温度旱生植物的特点是( )A 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B 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C 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D 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子是( )A 热量和光照 B 热量和水分 C 水分和土壤 D 热量和土壤第六章1.什么叫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根据抗性原因可分为几类?确定抗性强弱有哪些方法?常用的划分抗性强弱的等级标准是几级?2.土壤中重金属是如

29、何对植物产生危害的?3.如何防治土壤污染?1.SO2 对空气的轻度污染可通过植物的吸收等作用被消除,这说明A. 生态系统能进行能量流动 B. 生态系统能进行物质循环C. 空气污染不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2. 在生物净化中起重要作用的是A. 绿色植物和动物 B. 动物和微生物C. 绿色植物和微生物 D. 高等动物和病毒3. 下列实例属于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生物效应的是A. 酸雨 B. 温室效应C. 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浓缩 D. 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4. 生态环境中某些重金属对生物体产生危害是通过A. 氧化作用 B. 还原作用 C. 富营养化 D. 富集作用

30、5. 假如某生态系统遭到有机磷农药的污染,该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的农药残留量最高的生物类群是A. 植物 B. 昆虫 C. 植食鸟类 D. 肉食鸟类6. 生物多样性不包括A. 遗传多样性 B. 物种多样性 C. 动物行为多样性 D. 生态系统多样性7. 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A. 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 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C. 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D. 废弃的耕地上杂草丛生8.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是A. 生存环境的破坏和丧失 B. 过度的开发和利用C. 环境污染 D. 外来物种

31、入侵9. 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A. 原料 B. 基因库 C. 场所 D. 条件10.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环境危机B. 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C. 人为因素是野生生物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D.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唯一手段11. 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案是A. 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B. 计划性地合理砍伐与种植 C. 营造单纯林种 D. 过量砍伐12.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 “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 ”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 开展生态

32、旅游 B. 发展畜牧业 C. 增加木材产量 D. 改善生态环境1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不提倡A. 控制人口 B. 节约资源 C. 保护环境 D. 先污染后治理14. 盐城的滩涂是丹顶鹤的栖息地之一,在此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A. 对丹顶鹤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就地保护 B. 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网”C. 将丹顶鹤迁入保护区进行迁地保护 D. 防止滩涂生态环境的破坏15. 下列措施中,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A. 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B. 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C. 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D. 为控制水葫

33、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问题指在一定条件下,植物能忍耐大气污染的特性。根据抗性原因分三类 :1.生物学抗性。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地上部分受大气污染后易于恢复。2.形态学抗性。有较好的叶子形态结构,对有害气体有一定的阻挡作用。3.生理学抗性。在生理特性上具有抗某些有害气体的能力。如细胞的氧化能力低,pH 值高等都可提高其抗性。 确定植物对大气污染抗性强弱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野外调查。在相似的污染条件下,调查不同植物种所受伤害的程度,并据此划出不同抗性等级,是确定植物抗性最基本且实用的方法。二是定点对比栽培法。在污染源附近载种若干种植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熏气后,根据各种植物受害

34、的程度确定抗性强弱。三是人工熏气法。把试验的植物放在熏气箱内,给熏气箱内通入有害气体,并控制在一定的浓度,经过一段时间后,比较各种植物的受害程度,以确定其抗性强弱。常用三级抗性标准:(1 )抗性弱。不能长时间生活在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污染环境中,受污染时,生长点常干枯,叶片伤害症状明显,全株叶片受害普遍,长势衰弱,受害后生长难以恢复。(2 )抗性中等。能较长时间生活在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环境中,受污染后,生长恢复较慢,植株表现慢性伤害症状,如节间缩短,小枝丛生,叶形缩小,生长量下降等。(3 )抗性强。能较正常地长期生活在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环境中,基本不受伤害,或受害轻微,慢性伤害症状不明显。在高浓

35、度有害气体袭击后,叶片受害轻,或受害后生长恢复较快,能迅速萌发新枝叶,并形成新的树冠。土壤中重金属对植物的危害主要表现:1.土壤中积累过多重金属因拮抗作用妨碍植物对铁的吸收,植物营养缺乏,出现退绿症,叶子黄化,新叶最易受害。2.植物根生长点的细胞分裂受抑制,影响植物根的伸长。一般细胞可以将吸收的重金属附着在细胞壁上,若进入细胞则排入液泡内。但生长点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与成熟细胞不同,且液泡不发达,因而缺乏解毒能力。有些重金属如铝,妨碍生长点细胞 DNA 的合成而影响细胞分裂。3.吸入植物体内的重金属过多,在叶子中积累后,可致局部细胞坏死,在叶尖和叶缘形成褐斑,即褐斑病。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1.要控制

36、和消除污染源;2.充分利用土壤具有的强大的净化能力;3.对已经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控制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使其最终不能进入食物链。第七章1 概念:生态位、生物多样性。2 写出种群增长的逻辑斯梯方程,并说明方程及其中各参数的含义.3 试述林内光照的特点。4 和林外相比,林内空气的温度有何不同?5 旱生演替发展过程所经历的阶段。生态位.指一个种的功能、适应和分布特征 。即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地位 ;一个种对资源的利用 ;也包括对一个种分布的地理区域的叙述。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形形色色的生物有机体及其生命过程的总称。包括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

37、系统多样性。逻辑斯谛增长:与密度有关,有 2 个假设:有一个环境容量 K,当 Nt=K 时,种群 0 增长;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最简单的是每增加一个个体,产生 1/K 个抑制影响,产生 N 个个体后,剩余空间为(1-N/K) 。特点:曲线渐近于 K 值(平衡密度) ;曲线上升是平滑的。形状为“S ”型而非“J ”型。最简单的模型是指数模型增加一个新项(1-N/K)(环境阻力项)得:dN/dt=rN(1-N/K)_即著名的逻辑斯谛方程。林内光照条件的基本特点是:光照强度减弱、光谱成分改变、光照分布不均及光照时间缩短。1.旱生演替系列发展过程中按顺序的主要阶段有:(1 ) .地

38、衣阶段。最初通常是壳状地衣,继而有叶状地衣和枝状地衣。 (2 ) .苔藓阶段。因有较强的固土能力,可促使母质向土壤转化。(3).草本植物阶段。初期是一、二年生的矮小耐旱草本,并为多年生中草得高草群落准备了生长条件。(4)木本植物阶段。生境的改善,出现较耐旱的灌木,若气候适宜,将逐渐发展乔木群落,由喜光耐旱的阳性树种过渡到耐荫树种。第八章1为什么盛夏季节有行道树的街道上行人感觉特别凉爽?2为什么林带具有防风效果?哪些因素影响林带的防风效果?3消音防噪树种应具有什么特点?4为什么近郊森林能对城市气候起调节作用?防风效果最好的林带是( )A 透风结构林带 B 紧密结构林带 C 疏透结构林带 D 以上

39、都不对49 1965 年在伦敦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主要是由于( )循环失调造成。A 碳 B 氮 C 硫 D 磷50 林带走向与风向成( )时,防风效果最佳。A 90 B 90 C 6090 D 90 B 90 C 6090 D 60动物间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动是( )A 反馈调节 B 协同进化 C 遗传调节 D 非密度制约植物对大气产生的抗性原因包括形态学原因、 ( )A 生理学原因、遗传学原因 B 生理学原因、生物学原因C 遗传学原因、生物学原因 D 经济学原因、遗传学原因下列( )物质循环失调都有可能水体富营养化。A 碳氮 B 磷氮 C 磷硫 D 氮钾影响绿化树种滞尘能力的有

40、叶片大小、叶片总面积、叶片性质、 ( )和风速大小 A 逆温 B 云量 C 大气稳定度 D 降雨量林带防风的有效范围与林带高度有关,风速减弱的范围一般在迎风方向 3 倍树高距离至背风方向( )倍树高距离之间。A18 B20 C25 D15减弱风速最有效距离是林带后( )倍树高处。A10-15 B10 C20 D5-10在交通频繁的宽阔道路或其他噪声源两旁的绿化隔音带宜采用立体配置,为兼顾观赏效果,靠路一侧可种植花草、灌木,林带中心则以枝叶浓密的乔木为主,高度不低于( ) m。A18 B20 C25 D10对于较窄的街道或不宜采用宽带的情况下,可选用枝下高较低,枝叶浓密的单行树木,在向声源一面增

41、加配置密枝的灌木,带宽约( )m 即可有效“滤过”汽车噪声。 A5-10 B15 C6-7 D50对于点声源,如车间、工地等,为取得较好的隔音效果,宜选用枝叶浓密的常绿小乔木如珊瑚树等或灌木,通过修剪使之成为密集的隔音林墙。林墙应尽量靠近声源。由于声音是呈同心园向四周传播,故林墙的长度应不少于( )倍由林墙至声源的距离。A1 B2 C3 D4行道树为什么感觉凉爽行道树发育良好,可对街道发挥有效的遮荫降温作用:树冠能反射部分太阳辐射,透入树冠的太阳辐射有一部分为树冠所吸收,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减弱地面长波热辐射对行人的高温影响。 阻挡街道两旁建筑物对地面的热辐射,特别在晚间可以减少建筑物

42、散发的辐射热。树木的蒸腾作用可以消耗大量热量,气化热大约 2428.3KJ/l(P162,气温下降计算公式)。不仅可降低气温还可增加空气湿度(P163 绿地增湿效应) 。 为什么林带防风效果?风经过林带时,一部分因树冠的阻挡越过林冠,与高低不平的树冠形成起伏乱流;另部分进入林带,受到枝叶、树干的阻挡和摩擦产生涡流;故风经过林带将消耗部分动能而减低风速。但林带的防风范围是局部的,经过一段距离后风速将恢复。哪些因素影响防风效果林带防风的有效范围与林带高度有关,风速减弱的范围一般在迎风方向 3 倍树高距离至背风方向 20 倍树高距离之间。减弱风速最有效距离是林带后 510 倍树高处。 林带结构、风速大小、风向与林带夹角、林带网格大小等也有影响。选用以消音防噪为主要目的的树种,宜有以下特点:树冠浓密,枝叶多而厚,枝下高较低,树干上下部枝叶分布较均匀,叶片大而厚,富有弹性。一般,阔叶树叶片较大,优于针叶树,常绿树可终年发挥效益优于落叶树。为什么近郊森林起调节作用森林内气温振幅较小,空气相对湿度较大,风速较小。 较大面积的近郊森林,因林区与市中心温度的差异可产生较大规模的空气局部环流,对城市的空气温湿度将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市内无较大面积绿地的情况下,保持近郊大面积森林对调节气候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