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大行星的特徵內太陽系內太陽系在傳統上是類地行星和小行星帶區域的名稱,主要是由矽酸鹽和金屬組成的。這個區域擠在靠近太陽的範圍內,半徑比木星與土星之間的距離還短。內行星:類地行星內行星。由左至右依序為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大小合乎比例)。四顆內行星或是類地行星的特點是高密度、由岩石構成、只有少量或沒有衛星,也沒有環系統。它們由高熔點的礦物,像是矽酸鹽類的礦物組成表面固體的地殼和半流質的地函,以及由鐵、鎳構成的金屬組成核心。四顆中的三顆(金星、地球、和火星)有實質的大氣層,全部都有撞擊坑和地質構造的表面特徵(地塹和火山等)。內行星容易和比地球更接近太陽的內側行星(水星和金星)混淆。水星 (0.
2、4 天文單位)是最靠近太陽,也是最小的行星(0.055 地球質量)。它沒有天然的衛星,僅知的地質特徵除了撞擊坑外,只有大概是在早期歷史與收縮期間產生的皺摺山脊。水星,包括被太陽風轟擊出的氣體原子,只有微不足道的大氣。目前尚無法解釋相對來說相當巨大的鐵質核心和薄薄的地函。假說包括巨大的衝擊剝離了它的外殼,還有年輕時期的太陽能抑制了外殼的增長。金星 (0.7 天文單位)的體積尺寸與地球相似(0.86 地球質量),也和地球一樣有厚厚的矽酸鹽地函包圍著核心,還有濃厚的大氣層和內部地質活動的證據。但是,它的大氣密度比地球高 90 倍而且非常乾燥,也沒有天然的衛星。它是顆炙熱的行星,表面的溫度超過 400
3、C,很可能是大氣層中有大量的溫室氣體造成的。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金星的地質活動仍在進行中,但是沒有磁場保護的大氣應該會被耗盡,因此認為金星的大氣是經由火山的爆發獲得補充。地球 (1 天文單位)是內行星中最大且密度最高的,也是唯一地質活動仍在持續進行中並被人類承認擁有生命的行星。它也擁有類地行星中獨一無二的水圈和被觀察到的板塊結構。地球的大氣也與其他的行星完全不同,被存活在這兒的生物改造成含有 21%的自由氧氣。它只有一顆衛星,即月球;月球也是類地行星中唯一的大衛星。火星 (1.5 天文單位)比地球和金星小(0.17 地球質量),只有以二氧化碳為主的稀薄大氣,它的表面,有密集與巨大的火山,例如奧林
4、帕斯山,水手號峽谷有深邃的地塹,顯示不久前仍有劇烈的地質活動。火星有兩顆天然的小衛星,戴摩斯和福伯斯,可能是被捕獲的小行星。外行星:類木行星由上而下: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和木星。在外側的四顆行星,也稱為類木行星,囊括了環繞太陽 99%的已知質量。木星和土星的大氣層都擁有大量的氫和氦,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層則有較多的冰,像是水、氨和甲烷。有些天文學家認為它們該另成一類,稱為天王星族或是冰巨星。這四顆氣體巨星都有行星環,但是只有土星的環可以輕鬆的從地球上觀察。外行星這個名稱容易與外側行星混淆,後者實際是指在地球軌道外面的行星,除了外行星外還有火星。木星 (5.2 天文單位),主要由氫和氦組成,質量
5、是地球的 318 倍,也是其他行星質量總和的 2.5 倍。木星的豐沛內熱在它的大氣層造成一些近似永久性的特徵,例如雲帶和大紅斑。木星已經被發現的衛星有 63 顆,最大的四顆,甘尼米德、卡利斯多、埃歐、和歐羅巴,顯示出類似類地行星的特徵,像是火山作用和內部的熱量。甘尼米德比水星還要大,是太陽系內最大的衛星。土星 (9.5 天文單位),因為有明顯的環系統而著名,它與木星非常相似,例如大氣層的結構。土星不是很大,質量只有地球的 95 倍,它有 60 顆已知的衛星,泰坦和恩塞拉都斯,擁有巨大的冰火山,顯示出地質活動的標誌。泰坦比水星大,而且是太陽系中唯一實際擁有大氣層的衛星。天王星 (19.6 天文單
6、位),是最輕的外行星,質量是地球的 14 倍。它的自轉軸對黃道傾斜達到 90 度,因此是橫躺著繞著太陽公轉,在行星中非常獨特。在氣體巨星中,它的核心溫度最低,只輻射非常少的熱量進入太空中。天王星已知的衛星有 27 顆,最大的幾顆是泰坦尼亞、歐貝隆、烏姆柏里厄爾、艾瑞爾、和米蘭達。海王星(30 天文單位) 雖然看起來比天王星小,但密度較高使質量仍有地球的 17 倍。他雖然輻射出較多的熱量,但遠不及木星和土星多。海王星已知有 13 顆衛星,最大的崔頓仍有活躍的地質活動,有著噴發液態氮的間歇泉,它也是太陽系內唯一逆行的大衛星。在海王星的軌道上有一些 1:1 軌道共振的小行星,組成海王星特洛伊群。From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