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讲稿)其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疏通大意,解释句中各个“其”的意义。狐谓狼曰:“羊肉其 A( )鲜乎!君其 B( )有意,叨其C( )一而啖之,得饱其 D( )口福。 ”狼曰:“其 E( )如猛犬何?”狐闻于犬曰:“羊数詈君,其 F( )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 G( )无闻邪,其 H( )畏主人邪?及其 I( )嬉逐,愿为一雪其 J( ) 。君其 K( )许之!” 犬笑曰:“欲加之罪,其 L( )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而去。答:这 12 个“其”的意义分别是:A 大概;B 如果; C 其中的;D 自己的;E 将; F 它的; GH 是,还是;I 它;J 那;K
2、 一定;L 难道。【用法归类】指出下列各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一)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秦王恐其破璧。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则或咎其欲出者。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总结:用作代词。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可译为“他” (“他的” ) “它”(“它的” ) (包括复数) 。第一人称,一般代人,译为“我的” “我” (自己) 。指示代词, “那” , “那些” “那个” “那里” 。指示代词, “其中的” 。(二)其皆出于此乎其孰能讥之乎吾其还也尔其毋忘乃父之志。总结:用作副词。揣度语气,可译为“大概” 。反问语气, “难道” 。婉商语气, “还是” 。期望的语气。 “可要” “一
3、定” 。(三)其业有不精,得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总结:用作连词。表假设, “如果” 。表选择, “是还是” 。(四)霰雪纷其无垠兮总结:用作助词。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之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疏通大意,解释句中各个“之”的意义。近塞上之 A( )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B(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C( )。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福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 D(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 E( )人,
4、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 F( )故,父子相保。故福之 G( )为祸,祸之 H( )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答案:AEF 结构助词“的” ;BCD 代词作宾语, “他” ;GH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归类】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A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 。B“輮使之然也” (劝学C 均之二策D 民俱有三年之食E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 何后之有G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H 顷之,烟炎张天总结:一、作动词。译为“到、去” 。例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 。二、作代词。(一)人称代词。可代人、事、物,在句中一般作宾语或兼语。.用作第三人称,译为“他(
5、他们) ”、 “她(她们) ”、 “它(它们) ”。例如:“輮使之然也” (劝学 ,它,代“木” ,作兼语).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样”等,例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三、作助词。(一)结构助词。 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 ,如“民俱有三年之食” (勾践灭吴 ) 。补语的标志。可译为“ 得”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何后之有” ( 勾践灭吴 ) 。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 )(二)音节
6、助词。只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如, “顷之,烟炎张天” 。以有道士言:“人皆有尸虫三,处腹中,伺人隐微失误,辄籍记。日庚申,幸其人之昏睡,出谗于帝以 A( )求飨。以 B( )是人多谪过、疾疠、夭死。 ”柳子特不信,曰:“吾闻聪明正直者为神 。帝,神之尤者,其为聪明正直宜大也,安有下比阴秽小虫,纵其狙诡,延其变诈,以 C( )害于物,而又悦之以 D( )飨?其为不宜也殊甚。吾意斯虫若果为是,则帝必将怒而戮之,投于下土,以殄其类,俾夫人咸得安其性命而苛慝不作,然后为帝也。 ”答案:A 连词,表目的, “来” 。B 介词,表原因, “因为” 。C,连词, “而” 。D 介词,表手段、凭借等,
7、“用” 。【用法归类】指出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A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B 余船以次俱进。C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夜归E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F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G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H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I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以始流一、用作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 “拿” “凭借”“根据” “按照” “用的身份”等。起提宾的作用,可译为“把” 。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 。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可译为“在” ,“从” 。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 “率领” , “带领” 。二、
8、用作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 “又” “而且” “并且” ,或省去。表承接,前一动作行为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法,可译为“而”或省去。后一动作行为是后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 “用来” “以致” 。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或省去。因【用法归类】指出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A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C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D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才,方有人见之一、 表动作行为的方式、依据,可译为“经过” “凭借” “通过” 。二、 承接连词, “于是” 。三、 表因果,可译为“因为” 。四、 介词
9、, “趁着” 。【强化提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 礼 ,皆通大义。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终无所案验。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 ”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 ”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遂不去也。此驭吏
10、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吉乃叹曰:“士无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掾史由是益贤吉。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
11、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 ”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五凤三年春,吉病笃。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 长休告:放长假,使离职。刺取:刺探。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C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D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丙吉“为人宽厚”和“于事善分主次”的一组是A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 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B公府不案吏,自吉始。 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C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 岁竟奏行赏
12、罚而已。D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非所当于道路问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丙吉以狱吏出身,修习诗 礼 ,通晓大义,最终官至丞相。他处理政务以宽松礼让为怀,三公之府不直接处分属吏,从丙吉开始而形成惯例。B丙吉的车夫因酒醉而在车上呕吐,西曹主吏报告丙吉并主张赶走车夫,丙吉认为因醉酒将他赶走,会使他无处容身,于是劝西曹主吏予以容忍。C车夫被丙吉的宽容所感动,他主动要求去探听敌虏入寇云中、代郡的消息,并详尽报告丙吉,所以在皇帝召问时,丙吉能从容应对,受到褒奖。D丙吉观察问题十分细致,长于以小见大。他见到牛近行即喘息吐舌,进而联想到气候可能出现异常,将产生不利影响,他的下属对此十分佩服。4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2)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答:1B 2D 3C4 (1) 御史大夫仓促间不能知道详情,因而受到责备;而丙吉被认为能为边务与职守忧虑,是车夫的功劳。(2)正当春天还不应当很热,害怕牛行走不远却因暑热而喘息,这意味着气候不合节令,担心会有所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