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神枉计壶200Chi 1 ,17(3) a Jhen,otcl 第七讲突触可塑性的机制 陈忠,魏尔清 (浙江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神经生物学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31) 学习和记忆是脑的基本功能,人和动物经过学习可以改 变自身的行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为了调节各种 适应性反应、神经系统的回路在整个生活过程中都是可变、 可修饰或称为可塑的。突触的可塑性主要指突触连接在形 态上和功能上的修饰。其主要变化可分为:突桩前修饰、突 触后修饰、突触前或突触后结构的可塑性等。神经系统的可 塑性变化可以影响到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神经的损伤和修 复以及学习记忆等多种脑功能。 1 海马是事件记忆的
2、必要部位 突触的可塑性主要指突触连接在形态上和功能上的修 饰。D。nald Hebh于1949年在著名的行为的组甥一书中 提出,如果神经细胞A的轴突足够靠近细胞B并能使之兴奋 的话,如果A重复或持续地刺激细胞B,那幺在这两个神经 细胞或其中一个细胞上必然有某种生长过程或代谢过程的 变化,这种变化使细胞A激活细胞B的效率有所增加。 Iebb规则较好地反映了突触前、突触后神经细胞放电的相 关性。因此Iebb学说被广泛地应用于解析各种各样的陈 述性学习记忆过程中潜在的突触机制。 对灵长类动物的脑损毁和人类患者的临床研究证明,海 马是长时程陈述性记忆形成的主要部位。临床证明那些海 马已作了外科切除术或
3、那些因短暂缺血缺氧而破坏海马部 位的细胞的病人都引起了复杂的逆行性记忆缺损,他们的 短期和长期的记忆并未被破坏,但他们缺少形成新的长期性 记忆的能力。海马被认为是进行事件记忆的部位。现在普 遍的观点认为海马主要涉及事件记忆中最初的信息编码及 其储存过程,但经历几个月以后,最初储存于海马中的信息 则逐渐消失,记忆的储存过程就转移到了新皮层。 大鼠海马区域存在着所谓的位置细胞(山ce cel1)当动 物处于特定陌生的环境中时这些细胞就呈现出高频的放电 活动,而处于其他熟悉位置时,它们却处于安静状态,这些细 胞有位置野(pl e fields),类似于传神经元的感受野。大 鼠的海马似乎就是一幅认知性
4、地图,动物可以在探索运动中 学习感知到自己的空间位置。 海马的传纤维及海马的内部环路主要形成三个兴奋 性单突触连接通路:来自嗅皮层细胞的穿通纤维通路(per- 分子神经科学系列讲座 forant pmhway,PP)一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DG);颗粒细 胞发出的苔状纤维(mossy,fiber)一cA3锥体细胞;CA3锥 体细胞发出的Sehaffer侧枝一cA1锥体细胞。CA3大锥体细 胞也可接受PP的直接投射,CA1区的小锥体细胞则叉投射 到新皮层。刺激PP或苔状纤维及Sehaffer侧枝,均可用细胞 外记录法分别在与它们形成单突触联系的齿状回、CA3及 CA1抻经元附近记录到一个按刺激强度
5、依赖性的诱发电位。 这些细胞都是以谷氨酸(Clu)作为递质的。谷氨酸受体 (CIuR)密度在整个海马都很高,尤其在颗粒细胞的树突和 CAt锥体细胞的受体密度最高。其次,海马也包含以GABA 为递质的大量中间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接受以Glu为递质的 神经元轴突的回返性侧枝的投射。这些中间神经元兴奋后, 可释放GABA作用于邻近细胞的GABA 受体,产生快速IF- sP,通过GABA 受体产生慢速IPSP,从而引起抑制效应。 海马的神经环路是如何准确地编码和再生记忆内容尚 不清楚,目前认为,海马的神经联系特征决定了CA3区的重 要作用 首先,CA3锥体细胞有广泛的回返性侧枝,这些轴 突分支可以和许多锥
6、体细胞形成突触;其次CA3区域是经 齿状回将来自不同皮层区域的大量信息输的 聚点,因而 能允许不同的感官信号进行联系整台。海马CA3区域能整 合不同刺激输入信号并储存于该网络中。刺激编码某一给 定事件的神经网络的一部分就足以激活整个网络。这就引 起神经活动的一次再生过程,这种再生过程既可促进事件的 回忆过程,也促进记忆信息从海马缓缓地输送到新皮层。 2长时程增强(LTP)是突触传递强度的活动依赖性 增加 LTP由B】iss和Lomo首先提出是指当给予兴奋性传导 通路以短暂的连续高频刺激(如以频率为100 Hz脉冲总数 100至400)时,就能记录剐EPSP斜率的持久性上升(几个小 时至数十个小
7、时),即引起突触传递效率(突触强度)的持续 增加。对离体海马脑片实验或在清醒动物海马中植电极 的慢性实验中,发现在海马的所有兴奋传导通路中都能诱发 这种现象。也有关于LTP在脑的其他部位的报道。目前普 遍认为LTP是某些学习记忆过程的细胞水平的可能机制 文章辅号 1008-08722001)03247497 中留分类号Q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1舢0O 【通讯作者魏尔清 联磊电话0571-87217180 作者简介脒忠,男,浙金华人,副研究员从事神经药理学研究 维普资讯 http:/ 中哪竹矗竹蕾毒志2001年8月第17卷第3期Chn JNeumi,liagust 200117(
8、3 LTP的诱发通常需要NMDA受体的激活。LTP能被 NMDA受体拮抗剂如AP5所阻断。离体条件下,低Mg2 浓 度的孵育液能促进L1 诱导,而在低ca2 条件下LTP诱导 则受到抑制。一般认为NMDA受体的激活,既需要受体与配 体的结合,还需要突触后膜产生击极化。单次低频刺激 Schaffer侧枝就可弓l起突触后的CA1细胞产生EPSP,它能被 AMPAKA受体阻断荆CNQX所阻断,而且这个EPSP的时 程可被随后迅速产生的双相IPSP所缩短。因为短暂的突触 后膜去极化是不足以去除膜上电压依赖性的Mg2 对NMDA 受体的阻滞作用,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几乎不存在NMDA 受体的激活机台。高
9、频的强直刺激可引起持续的Glu释放, 通过AMPA受体介导,引起EPSP的累加,以及高频的强直刺 激减弱GABA所介导的抑制效应,引起突触后膜的持续击极 化,进而激活NMDA受体。因此,Glu与NMDA受体的结合 以及膜电位的持久下降,足够将Mg2 移开,从而打开c 通 道,c 通过通道进入细胞内,触发一系列生化反应,改变膜 的性质,导致LTP的产生(Fig 1) B AMpAR mGI l ; ng 1 A皿iD0 acid involvement in LTP during low-frequency traits- mission(A)and 6uring hi曲-frequency(t
10、etanic)s岫lll ttonfB) LTP具有协同性(coopesrativlty)、联合性(assceiativity) 和特异性(specificity)等三大特征。协同性指L1 的产生必 须要有足够数量的轴突被激活;联台性是指LTP在本质上由 两种不同的、具有一定时间关系的刺激协同作用而产生;特 异性是指所诱导的LTP对被激活的通路是特异的,在其他通 路上不产生LTP。 3 LTP维持的突触前和突触后事件 目前尚不清楚LTP的维持到底是通过突触前方式(如 增加由突魅前膜上动作电位所触发的Glu释放量),还是通 过突触后方式(如增加突触后膜受体的数目以及受体对Glu 敏感性等)。 目
11、前常通过分析突触后膜对一个囊泡释放量的平均反 应程度(单位必奋性突触后电位a 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s yn印如potertdal,简称mEPSP),以及分折一次动怍电位在突 触前膜部位所能触发囊泡释放数目(即量子数),来推断m 发生部位到底是突触前还是突触后。还有研究显示,在CA3 CA1突触LTP中,突触前膜未释放递质部位的比例减少 了而mEPSP幅度未发生改变,结果提示u 发生部位在突 触前膜。另一些实验则发现在LTP产生30 mJn内 一次动 作电位释放的量子数目以及每一量子引起的反应幅度 (mEPSp)都增加,表明在同一突触上有独立的突触前和突触 后机制,
12、在其他细胞上也发现这些变化。而且如果LTP的发 生机制是在突触前,那么必然会导致突触后的NMDA受体和 AMPA受体的反应幅度增加,因为在u 时突触前膜释放的 Glu增加,会增强这两种受体。事实也正是如此,而且研究发 现AMPA受体的反应增强程度要大于NMDA受体的反应程 度 有充分的实验证据显示,DG苔状纤维一CA3锥体细胞之 间突触的LTP发生在突触前膜。苔状纤维和其他神经元成 分所形成的突触中,NMDA受体的结合力是相当弱的,而且 该处的LTP不能被AP5所阻断,也不能被由注入突触后细胞 的c 整合剂所阻断。在大多数苔状纤维CA3突触处突 触后细胞的击极化也不能诱发LTP。使用无钙的孵育
13、液能 使突触前膜的c丑2 内流作用消失,可阻断该部位的LTP。另 外,还发现持续性刺激苔状纤维可引起NMDA受体反应性持 续下降,而且,已受过强直刺激的苔状纤维_c3突触上,产 生这种NMDA受体的反应衰减速度,要比未受过刺激的突触 上的衰竭更快。那么到底是通过何种机制才诱导在苔状纤 维末端产生这种突触前LTP呢?首先,mGlu受体肯定参与 其中。lbotenate可以诱导LTP的产生,而mGlu受体拮抗剂 AP4和MCPG可以阻断苔状纤维处的LTP。另外,在已剔除 同型重组mGlaR1基因的小鼠身上所作的研究也发现,这些 小鼠的苔状纤维上不能产生LTP,但在海马其他部位的LTP 却不受影响。
14、其次,cAMP激动剂也可以加强苔状纤维一CA3 处LTP反应,而PKA的抑制荆可阻断苔状纤维处的LTP,结 果说明PKA激酶系统也可能参与其中。 总之,由于LTP的诱导过程往往由突触后机制的参与 而LTP的维持至少部分涉及到突触前的机制,寻找逆行信使 物质就成为必然。近年来,量子分析研究已有大量的证据表 明花生四烯酸、CO、血小板激活因子(PAF)、NO等可能是 m形成过程中的逆行信使。 PPDG上LTP的形成伴随着花生四烯酸的释放量增加, PLA,的抑制剂可以抑制花生四烯酸的释放,外源性花生四烯 酸可 刺激神经速质释放量的增加;PAF受体存在于海马 中,PAF能够从培养的神经元中释放并可选择
15、性地增大海马 神经元的EPsP,而且在联合使用pAF和1 Hz微弱的阈下刺 激或0刺激条件下,在AP5存在时仍能引起LTP的产生。这 些结果都支持它们作为逆行信使的候选物 , ,- 一 _=、 维普资讯 http:/ 突触可塑性的机制 陈忠,魏尔清 249 近来在神经科学以及其他领域NO和CO被确定为逆 行信使的候选物。关于NO的实验资料比较多有关?qO是 一种逆行信使物质的结论总结于Fig2。在强直刺激时,突触 前膜释放au作用并激活NMDA受体,c日 内流并与钙调 蛋白结台,激活neNOS。结果,突触后细胞产生的NO开始弥 散,穿越突触问琼,从而激活突触前鸟苷酸环化酶,产生 cGMP。cG
16、MP则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生理效应,如激活 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调节离子通道、调节递质的台成和释 放等。实验证明,NO参与LTP的早期相和晚期相的调节作 用。另一方面CO是脑内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与CO生成 有关的酶是血红素加氧酶(heine ygena ),其抑制剂可显 著抑制由mGluR激动剂tACPD诱发产生的LTP,而且,外源 性CO与弱的强直刺激联台作用,能诱发产生非NMDA受体 依赖性的LTP。所以,CO可能是在LTP形成过程中一种不 同于NO的逆行信使。 GTP cGMP。PKG Ptxynaptimembrane Postynaplicmembrane Fig 2 Carto
17、on depIOlng tht proposed role 0f NO aS lit retrograde messenger in LTPCaM:aimodnlin;sGC:soluble guany- late cyelasePKG:cGlvBP-dependmt protein kirtle 4 LIP诱导过程涉殛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在突触可塑性的凋控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蛋 白激酶一方面可以直接被c 激活,在LTP诱导中起作用; 另一方面具有自身磷酸化的功能,对LTP的维持起作用。目 前研究得比较多的是ca2 依赖性蛋白激酶C(PKC)、ca“ 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CaMKII)、c
18、AMP-赖性蛋白激 酶(PICA)、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及非第二信使依赖性的酪氨酸 蛋白激酶(TPK)。 早期海马脑片实验发现,LTP的产生和维持能被非特异 性蛋白激酶抑制剂(主要靶标是PKC)所阻断。PKC的主要 底物蛋白之一是位于突触前膜的B-50(GAP43或F1)其台 量随神经元生长、发育、修复的不同状态而改变,它的磷酸化 可促进c 的内流,从而激活细胞内第二信使 一种能阻断 PKC酶结合部位的PKC抑制肽(PKC ,1)可抑制LTP的诱 导而且在LTP产生几小时后仍能抑制LTP(PKC在I1P时 处于长久激活的一个有力证据)把有活性的PKC注人到突 触后神经元则能引起突触后反应增强。此外
19、,最近的一些研 究提供了有关在LTP中PKC激活机制的线索,和PLC 偶 联的mGluR,既存在于突触前,也存在于突触后,而目前普 遍钛为mGl氓的激活是诱导LTP的必需条件。 依赖于c 钙调蛋白的蛋白激酶(CaMK)也与 LTP的诱发过程有关。该酶在海马神经元有很高的浓度,而 且是突触后致密物质PSD(postsyrmpfic density)的主要成分 在那里它似乎暴露在由NMDA受体介导的c 内流之中 该酶被c 激活并对突触后膜细胞中包括受体在内的靶蛋 白进行磷酸化。在强直刺激5 min后,细胞内CaMK即可 被激活,并独立地作为第二信使起作用;而CaMK的抑制 剂包括抑制性肚CaMKI
20、I埘以及钙调蛋白的抑制剂,皆 能阻断LTP的诱导。CaMK在LTP中还能增强AMPA受体 的反应性 此外,CaMK与LTP的关系还可以从基因突变 动物的研究中得到支持,一种缺乏 CaMK基因的转基因 鼠的海马脑片,几乎无法诱导出LTP。总之,作为一种多功 能的蛋白激酶,CaMK参与调节糖、脂肪、氨基酸的代谢调 节神经递质的台成、释放以及细胞骨架的功能。该酶被称作 “记忆的分子开关 。 PKA参与了可塑性过程中核内信号转导。在强直刺激 后,cAMP浓度迅速上升,并进一步激活PKA,激活的PKA进 人核内后,磷酸化一种称为CREB的转录因子(cAMP反应元 件结合蛋白),进而调节基因转录。PKA对
21、LTP的早期维持 过程并不必要但对LTP的后期维持过程是必需的。这个后 期过程可能涉及到基因表达及蛋白合成,所以PICA活性对 后期LTP是至关重要的。 5 核内信号转导对突触可塑性的重要性 无脊椎动物(例如果蝇及海兔)的记忆研究对于学习、 记忆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了解具有特别的意义。短暂 施加热休克刺激能诱导蝇的一种编码产生抑制性CREB异 构体基因的表达,从而可抑制CREB的功能。这种基因的转 基因蝇可产生长时程记忆的损伤。相反,若诱导出活性的 CREB异构体,却能使这种蝇接受阈下训练时 就能够产生长 时程的嗅觉条件反应。近年,哥伦比亚大学Kandd等通过对 海兔缩鳃反射的研究发现,当突
22、触发生长时程易化(1ong- term facilitationu )时,cAMP参与了激活CREB家族转录 因子(CREB,CREB ,CEBP),它们与多种基因启动子中的 环核苷酸识别元件(cyclic nucleotide recognition elemen!, CItE)结合,从而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结果说明了CREB 在突触的长时程易化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Fig 3是关于海兔缩鳃反射的易化过程机制的总结。这 个易化过程现在认为是通过cAMP第二信使系统起作用的, 在中间神经元释放的5-HT的作用下,感觉神经元细胞内的 cAMP第二信使系统开始启动激活PKA,pKA可通过某种途 径
23、引起膜上Ks通道的关闭。这种K吕通道的关闭导致的K 外流减少,使突触前的感觉神经元动作电位变宽,从而允许 更多的ca2 进人突触前膜内,引发更多递质的释放产生易 化过程 而LTF则认为就是由Ks通道的长久关闭所引起 的。那么是通过何种机制产生K吕通道的长久关闭引起LTF 维普资讯 http:/ 中国竹任科学 20O1年8月第17卷第3期J他眦 ,Avao*c 2001,17(3) 的呢?目前认为,是由PKA的持久激活所引发的 在L1F 的过程中,PKA的调节亚单位出现长时间持续减少,PKA催 化亚单位逐渐增多,这说明uF时PKA处于持续激活状态 这种PKA持续激活可使Ks通道发生持久磷酸化,引
24、起l(8 通道的持久关闭,最终引发L1F。而PKA的持续激活则涉及 一种核内信号转导过程。核内转录因子cREB与这一过程 密切相关。将CRE的特异DNA片段注人感觉神经元核内, 与核内磷酸化CREB结台,并抑制CREB与CRE的结合,使 CREB不能激活cAMP诱导的基因表达,从而选择性抑制5- HT诱导的突触L1F。CREB参与PKA的持续激活的可能机 制如下:由易化过程激活的PKA进人核内后,通过磷酸化核 内的一种CREB异构体(ApCREB )井使其激活,而激活的 ApCREB可诱导表达种促进PKA的调节亚单位分离的蛋 B _ L J t 口cn Fig 3 Longterm facil
25、itation in Aplysin involves activation of cAMP and gene expression(A)A single pulse of 5-liT has no effect on gene expion(B)Persistent ex1 su to 5-HT c日llses transcription probably removing CREB inhibition on CREB,a tyH Ibis ot:f-1lr$is not yet known,but phosphorylation of CREB by second 1leSnget mo
26、lecules 日ctirated by the Caentry i5 a possibihty 白,从而使PKA的催化亚单位持续升高,使PKA持续激活。 因而PK_A的持续激活是一种通过CREB的自我激活过程。 但后来在海兔中,又发现了第二种CREB蛋白(称为 ApCIZEB ),显示CREB参与u下的过程并不像原来认为的 那么简单。用质粒转染技术,发现ApCREB 能够抑制 ApCREB 引起CRE介导的转录过程。在离体条件下,把 ApCREB 的抗体注射到感觉神经元内,短暂的5一HT作用就 能产生增强的m,因而ApcREB2是一种L1F抑制剂。通过 ApCREB2亲和层析柱提取转录因子,
27、发现ApCREB2仅能结合 生成结合力很弱的同源二聚体,但它能和ApCIZEB,ApC EBP及C-F0s形成结台力很强的异源二聚体。因而,认为 ApcREB2抑制效应通过和ApCREB 形成异源二聚体,从而抑 制后者引起CRE介导的转录过程。 ApCREB,在pKA存在情况下,通过ApCPB而抑制 转录,那么必有另外一个信号转导通路取消这种抑制过程, 才能引起ApCREB 转录井引发LTF,而AIP,EB 能被PKC、 CaMK以及MAPK信号系统磷酸化所以这就可能有许多 的反抑制途径。在LTF时Ks通道的长久关闭而引起的 can大量内流可激活PKC,CAMKII以及MAPK信号系统,其 中
28、的某些信号系统很可能参与了反抑制过程。 在哺乳动物,CREB和其他相关蛋白参与动物海马可塑 性的证据有以下四条:LTP时能够引起CREB的磷酸化; 在自由活动的大鼠海马颗粒细胞中,当L1P诱导2 h后, ApCEBPCEBP表达增加;CREB缺乏的小鼠LTP维持 不超过90 rain;人CREB 能通过人CREB 而抑制转录活 动。这些证据表明海兔的可塑性和哺乳类具有相似之处。 MAPK系统也参与可塑性的核内信号转导过程。研究 清醒大鼠单侧PP和颗粒细胞之间的突触上产生的LTP对发 现,LTP的产生伴随着PKC- ,tLAFB和Erk2这三个蛋白mR- NA的增加。在离体条件下,CEBPI3被
29、MAPK系统磷酸化, 增加了它对DNA上的靶序列的亲和力,从而提高了转录调 节能力, 6 代谢型GIuR【mGluR)参与了LTP过程 首先,mG1uR的激活是产生LTP所必需的。mGluR的 激动剂能使微弱的阁下强直刺激产生m,而其拮抗剂 (MCPC)抑制海马脑片中的Schaffer侧枝和CA1细胞之间的 突触产生uP。其次,L1P并不能单独由mCluR产生,因为 单个强直刺激能够激活NMDA和mCIuR,产生u (并不能 产生最大的LTP);而且在突触产生第一次L1P后mCluR拮 抗剂McPG能阻断LTP的产生,却不能抑制在同一突触中第 二次L1P的产生。那么,为什么在同一突触中产生第二
30、次 LTP时无需mCluR的再次激活呢?实验显示,一个单一强直 刺激就足以激活mCluR,细胞内产生引发LTP所必需的一种 长时程代谢性变化,因而在同一突触中要产生第二敬L1P就 无需该受体的再次激活。要产生最大的LTP,则需要通过多 次强直刺激,使NMDA受体多次被激活 长时程的低频刺激 还可抑制这种转变,使突触回到原先的状态 这样MCPG能 维普资讯 http:/ 突触可塑性的机制 陈忠,魏尔清 继续阻断LTP的产生。低频刺激引起的突触状态重新恢复 过程也依赖于mGluR,因为MCPG可以阻断该过程。以上结 果显示,突触中由mGluR关闭和启动这种代谢性转变,对 LTP的形成是必需的。进一
31、步还发现,这种代谢性转变能被 蛋白激酶抑制剂所抑制,提示这种代谢性转变是由mGluR介 导的PKC的激活以及随后的磷酸化所引发的。还发现突触 后有一种叫作neur。 耐n的相对分子质量(Mr)为17 000。 (17kD)的PKC底物蛋白,这种蛋白结合在CaM上,但在LTP 诱发过程中,经mGluR激活的PKC引起CaM与neurogTanin 迅速解离,从而激活CaMK。因此mGluR对细胞代谢状态 的转变使突触从只读模式转为读写模式,从而为可塑性的适 应作好准备。 7 长时程持续的LTP的特异性涉厦一种突触标记物 以单个强直性电刺激Schaffer侧枝,能引起最长可维持 3 h的LTP,这
32、种LTP不能被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所抑制,但是 如果连续施加3个强直性刺激就能产生依赖于蛋白质合成 的LTP,并能稳定数个小时。因为蛋白质在细胞内合成,加 上LTP的特异性(仅有那些受强直刺激的细胞及其邻近细胞 才能产生LTP),那么到底是通过何种机制使得仅那些受强 直刺激的细胞才发生蛋白质合成呢?普遍认为在LTP早期, 受到强直刺激的突触可能生成了一种标记物,从而使它们区 别于其他突触,虽然这种突触标记的获得机制尚不清楚。 关于这种标记物的特性 及和这种标记物发生反应的 蛋白质,现在仍然是一个谜。一种猜测认为这种标记物是一 种PKA的底物,而蛋白质则是CRE控制下的一种早期快速 反应基因(1EG
33、)的产物。 F 4 Persistent LTP requires a synapfic tag and de n0V0 protein synthesiscAMP may be the second messenger 下面是证明这种标记物的存在的一个实验。在两群突 触,一群以3个强直性刺激进行刺激,使其产生持久的LTP, 称s3突触;一群以单个强直性刺激进行刺激,使其产生一个 不为蛋白合成抑制剂(anlsomycin)抑制,并在2 h内就衰减完 的短时程LTP称s1突触。在联合给予刺激的情况下,即先 给s】突触群 单个刺激再绐s3突触群以3个刺激,发现 s1突触群最终也都能产生像s3突触群
34、一样的长时程L1 据此,推埋l单个刺激使S1突触群产生个标记物,而且它能 被s3突触群的。rP过程中生成的蛋白质所识别并修饰,从 而使sl群突触也产生同样的持续性LTP。此外要产生这 种前后不同刺激引起的【瓜 整合过程,必须要求标记物产生 和神经元内蛋白合成过程在发生时间上相一致(Fig 4)。 8突触长时程抑制(1ongterm depression,LTD)的诱 导殛其与LTP的相关性 如果LTP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的话那么一定存在一 种消除LTP的体系即减弱或消除陈旧的记忆信息,为建立 新的记忆信息提供蓄积场所,这种体系被称为LTD 在海马 CA1区,持续低频刺激(1 Hz)突触几舟钟就可
35、引起EPSP的 幅度和斜率逐渐减小,这种减小可维持1 h 上称为同突触 性LTD。同突触性LTD还发生于大脑皮质、纹状体及伏膈核 (nRCRS accumbens)等但是在这些部位需要更高频率的强 直刺激才能引致这种LTD。另外,在新皮层和海马部位还 可观察到一种异突触LTD(heterosynaptic LTD)这种由强直 刺激输人所引致的突触后的强去极化,可 弓I起邻近另外一 个静止状态的突触产生LTD,就是所谓的异突触LTD,它们 不具有输人特异性 LTD和LTP是密切相关的现象。与LTP相反,LTD是指 突触功效的长时间降低,在一群突触中产生LTD势必伴随着 另一群突触的突触增强现象。
36、LTD的产生机制和LTP很相 似,如都需NMDA受体的参与,突触后膜需要一定的去极化, 需要ca 浓度的升高等。在同一突触已诱导产生LTD之 后,再施加个强直性刺激,可使同一突触产生I胛。反过 来也一样在某一突触产生。rP后如果用持续1 Hz低频刺 激也可以产生LTD。决定一个突触到底是产生LTD还是 LTP的关键性因素似乎取决于突触后膜的去极化幅度太 小与LTD比起来,诱导LTP需要更大的去极化。这可由以 下实验证实。在视皮层切片上进行细胞内记录,发现在低浓 度bicaculline(O1O2 v,molL)存在时单独给予一个微弱 强直刺激不能产生任何突触增强效应,但可 弓l起LTD;而 在
37、更高浓度(03 polL)存在时,却产生了l_1P。这个结果 提示突触中存在着产生LTD或LTP临界阚电位。因而,cl 内流的轻度减弱,可导致细胞膜小幅度去极化以达到产生 LTD的阈电位,从而产生LTD;而cl一内漉的进一步减弱,则 引起更太的去极化,从而产生【胛。在前额皮层和纹状体 随Mgz 浓度增加减少了NMDA受体引发的去极化幅度,结 果那些原本可诱发产生【TP的刺激条件只能产生LTD。这 个研究结果也支持上述结论。 LTD的诱导对ca的要求也不同于LTP。根据Lisman 假说低频率刺激引起细胞内ca卜轻度上升,激活磷酸化酶, 促进蛋白的脱磷酸化结果减弱突触的传递;另一方面,高频 率强
38、直刺激则引起细胞内cah高度上升,激括CAMKII促进 维普资讯 http:/ 中国种懂计学喜盎21301年8月第17卷第3期Chin Jleuroaci,Angus*2001,17(3) 蛋白的磷酸化,结果增强了突触的传递。所以c 内流量的 大小是决定突触传递到底增强还是减弱的关键因素。 小脑的可塑性是非典型性的。在小脑部位平行纤维一浦 氏细胞突触,显示单一的突触可塑性,它们只有LTD而没有 LTP现象,其原因还不很清楚,推测可能由于浦氏细胞突触 中游离的ca浓度从来就达不到引起LTP的水平;或者诱 导产生LTP所必需的生化机制中关键成分,在这些细胞中并 不存在而无法诱导LTP。还发现平行纤
39、维以及攀缘纤维 和浦肯野细胞形成的突触,其LTD诱导可能通过兴奋性氨基 酸的非NMDA受体,即mCluR与AMPA受体所介导。只有 在AMPA受体和mGluR1这两类受体一起激活,及c 内流 同时产生的情况下,才会诱导产生LTD。NO也可能涉及该 部位的LTD过程因为INAME可明显地阻断LTD。此外, 小脑脑片实验发现mG|ull的亚型参与LTD,在浦氏细胞中 有大量的mGluR1的转录,抗mGluR抗体可阻断LTD而且 当小鼠被剔除mGluR1基因后,能够显著地减弱脑片的LTD。 9 LTP作为某些学习类型的分子模型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变化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生长发育、神 经损伤修复以及学习记忆
40、等多种脑功能。突触连接变化是 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 bb认为记忆的形成是神经元之间 连接易化。人们称LTP可能是 记忆的突触模型”、“记忆的 神经元机制”等,表明了L1甲与记忆的密切相关性。关于突 触的可塑性与学习记忆的相关性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 行:LTP产生后对动物学习记忆行为的影响;动物学习记忆 过程中对IJ1甲的产生及维持的影响。如果IJ1甲或LTD是学 习记忆行为的神经元机制,或与学习记忆行为密切相关那 幺由某种行为刺激引发的LTP必然会影响这种学习记忆行 为。 大量资料显示,可塑性和学习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大鼠 穿校箱回避反应的学习行为成绩,与强直刺激PP在DG处 诱导LTP所需的
41、刺激频率阈值之间呈良好的相关关系;mGlu 受体的选择性阻断剂MCPG,可以同时抑制大鼠Y一迷宫学习 记忆行为以及DG处LTP的产生;已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大鼠 的海马切片比对照组更容易诱导产生LIP;反之,海马区域 突触效应的LTP产生,有利于提高家兔的条件性瞬膜反射的 学习记忆行为。另据报道,在诱发LTP后,大鼠在Morris球 迷宫中的空间定位能力相当糟糕,这就提示L1甲和空间定位 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很可能是因为海马突触已被先前产生的 LTP所“饱和 ,因而不能进行学习过程中的可塑性调整。习 得性L1P的形成一维持一衰退一再形成,与学习记忆行为过程的 习得一巩固再生一忘却一再习得,均同样具有
42、可逆性。这些结 果都表明了LTP在学习记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运用选择性剔除一些定位准确的基因,来研究 学习过程的细胞机制。众多实验显示,基因剔除可导致可塑 性紊乱,还导致海马位置细胞特性改变,并伴有空间定位功 能缺陷。如在一种转基因小鼠,CffK1基因突变而变成 c 非依赖性。这种转基因动物在0刺激情况下不产生 LTP并有严重的空间定位缺陷,但具有非空间定位学习的能 力,这是因为与正常小鼠相比,CaMKII缺陷的这种转基因小 鼠只有更少的位置细胞,而且这些细胞放电频率更低,因而 它们的位置野更缺乏精确性。缺乏CP,EB基因的转基因动 物有学习缺陷以及可塑性缺陷。剔除mGluR1基因的
43、动物表 现出小脑LTD缺陷以及海马依赖性的学习缺陷,同时发现这 种动物的苔状纤维一CA3突触的LTP的诱导发生了障碍,但 在其他所有部位却产生了正常NMDA受体依赖性的LIP。 在NMDAR1已剔除的小鼠,无法诱导出NMDA受体依 赖性的LTP,同时表现出严重缺乏Morris水迷宫空间定位能 力。空间的信息被认为是由海马神经网络或神经元的同步 化活动所编码,只有相邻的位置野发生相关性放电才能编码 这种空间信息。在基因剔除的小鼠,因为缺乏这种相关放电 而缺乏空间定位能力。 另一方面,有关LTD在学习记忆过程中的作用的报道, 远远没有LTP的多,但是要组成完整的学习记忆神经网络, LTP和LTD都
44、是必不可步的。至于LTP和LTD是否在学习 记忆过程中充当必要条伴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0癫痫是一种慢性的超兴奋状态 癫痛是由先天或后天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脑疾病其 特征是脑细胞兴奋性过高而引起神经元过度放电引起阵发 性大脑功能紊乱。癫痫被认为是一种神经可塑性的外部表 现 并在海马部位得到广泛研究。通过对离体脑片的电生理 研究以及点燃性模型的研究,发现癫痫发作时,Na 通道通 透性大为增加Na 通道开放时间延长,神经元出现不同于 正常生理水平的细胞膜去极化与高额放电现象。失神发作 (小发作)时,T型c 通道通透性增加,ca: 内流增加,易产 生3 的ca2电流。此外,还发现激活突触后
45、膜的GABA 受体增加c1一的流人,并导致神经元细胞的超极化状态,可 降低细胞的兴奋性。 大量证据表明脑内GABA能神经在癞瘸形成及发作过 程中均起了重要作用。癫痫病灶内GABA含量明显下降、 GAD活性及GABA受体结合率也显著下降。各种致病剂均 能导致地西泮(安定)一GABA受体一离子通道复合体的功能失 调。相反,加强GABA能神经作用,可以降低神经细胞的兴 奋性提高癫痫发作的闭值。GABA的释放,除了囊泡外排 方式外还有经GABA转运体反向转运的方式。癫痫发作 时,CABA的匣向转运功能的减弱,导致在癫痫发作时抑制 功能的降低。最近,微透析检查发现癫痫情人在发作期海马 癫痫区细胞外GAB
46、A含量的增高程度,比非癫痫区的增高程 度要小这样可促进癫痫放电。而且,将NMDA,KAQA等 注人大脑都可以诱导产生惊蹶效应。其次。发现在癫痫发 作时,病灶匿域释放出太量的Glu,而且组织中Glll的减少与 癫痫发作程度呈正相关 此外,甘氨酸含量也发生了明显变 化。一般认为。Gju和甘氨酸含量的增减与癫痫放电的传播 有关而Glu等兴奋性氨基酸对癫痫发作起启动作用。NM DA受体拮抗剂可预防癫痫的形成,阻止其发展。研究还发 维普资讯 http:/ 突触可塑性的机制陈忠,魏尔清 现,点燃性赧瘸的发作过程,似乎涉及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 低频刺激仅激活AMPA受体,产生的EPSP迅速技回返性 GABA
47、介导的抑制作用所缩短乃至消失,高频刺激可 引发 AMPA受体介导的更大的去极化,从而引起NMDA受体的激 活,并通过抑制GABA介导的抑制作用,从而出现超兴奋状 态。 离子型各氨酸受体(iGluR)涉及癫痫起源过程。有关这 种iGluR参与癫痫起源的模式,茼直就是CA3-CA!突触上 LTP产生过程的一个翻版,在这个部位LTP的诱发过程是 NMDA受体介导的,而其维持则需要AMPA受体。这就意味 着癫痫起源过程本身是一种适应性不良的可塑性反应。然 而,还有一些证据否认点燃经传统的LTP机制所引发。首 先,虽然PP颗粒细胞问的突触可能和点燃性癫痫模式发生 有关但不能出现总是伴随着LTP产生而产生
48、的EPSP增强 的现象。其次,在整体情况下,LTP通常在几天及几周内衰 减消失,但点燃性癫痫则至少持续3个月,也有可能持续终 身。再者,点燃性癫痫的诱发所采用的刺激,必须能激发后 放电现象 而在LTP过程,刺激并不会产生这些自发的放电 活动。因为后放电现象需要由大量而广泛突触的激活引致 超兴奋状态才产生,而LTP的发生则是局限在突触的。尽管 对其中的机制还不清楚,但可以猜想,后放电现象很可能是 由于点燃性癫痫维持时间超过LTP。 关于癫痫的起源以及其发展过程,还涉及其他许多不同 的因素,若要很好地阐明癫痫的机制,必须要解释如下一些 问题:一些癫痫相关的危险因素(如脑外伤、肿瘤、感染)是如 何引发癫痫的?癫痫的超兴奋状态是怎样随时问发展的? 是由什么因素触发、传导及终止单个的癫痫发作的?这些问 题有待于分子生物学方法来解决。 (参考文献 1R删est P r “EBl A MeehaniBm of plasticity In:Molccu NeuroBolencM 1 Bt EditionN州Y0 :s n Veriag 1998,151-190 【2】h YF,I:mndd ER,Hawkins RDNitric oxideisisontrib- Lira8 t0 late-p岫e l胛and CREB p0Bl 。 lBd肌in the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