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小石潭记知识梳理柳宗元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因他是河东人,世称他为柳河东,又因他官终柳州刺史,又称为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他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合称为永州八记 。 小石潭记是第四篇,也是最著名的一篇。二、理解性默写1、文中表现作者发现小石潭过程的句子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2、写小石潭全貌的诗句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3、体现小石潭“怪”(潭的结构)的诗句是:全石
2、以为底。4、形容流水声音清脆悦耳的一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5、本文借鱼从侧面写水清的句子是: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影布石上。6、写出鱼儿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7、对游鱼作静态描写的句子是: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作动态描写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8、文中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9、 “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柳宗元借游鱼实写水清,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也使用了相同的描写方法的一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0、用拟人化手法写鱼,也反映了作者心
3、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1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溪身的曲折蜿蜒的句子是:斗折蛇行。12、描写小石潭岸上植物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13、请写出形容岸势峭拔多姿的一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14、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三、问答题1、概括出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答: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移步换景)2写潭水和游鱼,突出水清鱼乐。 (侧面描写、动静结合)写潭水源流,即作者探究潭源。写潭上景物和小潭气氛及作者的感受。交代同游者的姓名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答:(1)写作顺序
4、:游览观察的顺序,即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2)特点:幽深冷寂。3、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 ,才“下见小潭” ,这说明小石潭在怎样一个环境中?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趣?(或问:“伐竹取道”说明了哪些内容?)答:(1)说明这是一个幽静、僻远、荒凉、人迹罕至的地方。(2)作者听到悦耳的水声时心情愉悦,游兴大增,于是产生了探幽、访奇的情趣。4、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其作用是什么?答:(1)用了“隔、闻、伐、取、见“等动词。(2)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出了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 “其境过清”埋下伏笔。5、
5、“全石以为底”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既写出小石潭的奇特、罕见,又侧面反映了水的清澈,交代了小石潭命名的原因。6、 、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中哪一句清楚地表明了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并简要分析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答:“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因其结构全为石质,水中水边无泥土,杂质,所以清水流入小潭,水流冲击硬石,才会发出如鸣珮环的声音。7、第二段生动而又传神地表现了游鱼怎样的情态?采用了怎样的手法和修辞?“似与游者相乐”展示怎样的境界?答:(1)自由、活泼、轻灵、悠闲、快乐。(2)静态和动态相结合。拟人。 (3)物我
6、合一,乐而忘我,乐而忘形的境界。8、请就本文第二段的内容或写法作评注。 (第二段写潭水什么特点?用什么写法,怎样描写的?)答:本段写潭水的清澈,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的清澄。39、 “斗折蛇行”和“犬牙差互”分别写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突出小溪源流的什么特点? 答:溪身和岸势。比喻。 “斗折蛇行”的意思是: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故突出溪身蜿蜒、曲折的特点。“犬牙差互”的意思是:像狗的牙齿一样参差不齐。故突出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10、写“犬牙差互”的岸势和“不可知其源”的小溪有什么作用?答: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处境及心境,作者遭到贬谪后来到荒凉、僻远的
7、永州,前途与未来令人感到迷茫,神秘莫测如小溪。11、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文中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气氛,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忧伤悲凉心境,是画龙点睛之笔。12、本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答:“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心情,而坐石潭上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13、作者在第二段中写游鱼时写到“似与游者相乐” ,而第五段又感觉到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前后两种心情为什么有所不同?答:起初,作者被小石潭的优美景色所吸引,忘记了遭贬忧
8、伤,精神怡悦。此时他眼中尽是美景,连游鱼也似与其“相乐” 。后来小石潭源头的曲折明灭,让他想到渺茫的前途,小石谭的“寂寥无人”使其心生忧伤,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也是他寂寞的处境和凄怆哀怨心境的反应。14、作者发现小石潭时是“心乐之” ,久坐潭上后,又感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应如何理解?答:乐忧参半,作者借游山玩水排遗抑郁,见到清潭游鱼心乐之,而过于凄清的环境,又勾起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故离开。15、作者离开小石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联系作者的处境和文章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小石潭水清石奇,特别是鱼儿的时动时静,更给作者带来了无比喜悦,但这
9、份喜悦真实而短暂,潭周围的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氛围勾起了作者被贬后始终郁积于心底的凄凉,最后离开小石潭。1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 ,后面又写了“悄怆幽邃” ,一乐一忧是否矛盾?为什么?4答:不矛盾。因为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17、课文极力渲染了寂寞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为什么?答:作者因变法失败而被贬到永州,壮志难酬,于是抒发了此时自己悲凉凄怆的心情。18、本文成功地运用侧面描写,历来为人所称道,请
10、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法的?(作者写小石潭的水“清” ,笔法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水“清”的?)答:(1)借小石潭的形状来写水清。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岸边石底又翻卷而出,从而写出了水的清澈透明。(2)借游鱼来写水清。文章第二段无一字写水,但通过“空游无所依” “影布石上”等对鱼的描写侧面烘托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19、作者在描写景色时怎样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答:作者不仅描写了山水之美,而且把个人的思想感情寄托在对山水的描绘中去,做到情景交融。如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 ,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心情。由小石潭周围“四面竹树环合”的幽深寂静引发
11、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叹,抒发了在寂寞中悲凉抑郁的情感。由溪流的“明灭可见” 、 “不可知其源”来表达前途的渺茫。20、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佳作,请把你最欣赏的一处写景语句工整地抄写在下面,并说说它的语言特色。答:如“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把水声比作环珮叮当的撞击之声,生动形象地写出水声的清脆悦耳,使人心生欢乐。21、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 120 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