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常规血常规各指标临床意义 :1 白细胞计数(WBC) 临床意义增高(1)生理性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极度恐惧与疼痛。(2)病理性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织损伤、手术创伤后、急性出血、白血病等。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多见于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嫉妒严重感染、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2 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病理性增多( I )中性粒细胞:急性化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尿毒症、急件汞中毒、急性铅中毒等。(2) 嗜酸性粒细胞:过敏性
2、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寄生虫病,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某些皮肤病如湿疹,某些血液病如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慢性粒细胞血病等。(3) 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等。(4) 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结核、传染性肝炎等。(5) 单核细胞: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病理性减少(I)中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 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等。(2) 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3) 淋巴细胞:多
3、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3 红细胞计数(RBC)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4 血红蛋白测定(Hb)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加:新生儿、高原地区居住者。生理性减少:主要见于婴幼儿、老年人及妊娠中晚期等。病理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如先天性青紫性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脱水。病理性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在各种贫血时,由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不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程度可不一致。血红蛋白测定可以用于了解贫血的程度。
4、如需要了解贫血的类型,还需做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形态学检查及红细胞其他相关的指标测定。5 红细胞压积(HCT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脱水、大面积烧伤,因此可作为补液的参考指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明显增高。降低 :见于各类贫血时随红细胞数的减少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正常成人静脉血红细胞参数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贫血类型 MCV MCH MCHC 常见原因或疾病男(83.9-99.1)(28.8-33.8)(320-355)女 (26.9- (322-(82.6-99.1) 33.3) 362)正常红细胞性贫血正常 正常 正常 急性失血、急性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大细胞
5、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吸收障碍单纯小细胞性贫血40010 9/L):见于骨髓增生综合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急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等。其它:脾切除手术后。渗透压尿渗透压和血渗透压的临床意义1).评价肾脏浓缩稀释功能 健康人禁水12 h后 ,尿渗量与血浆渗量之比应大于3.0,尿渗量 800 mOsm/(kgH20)。若低于此值时,表示肾脏浓缩功能不全。等渗尿和低渗尿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阻塞性肾病等慢性间质性病变等。2).鉴别肾性和肾前性少尿 肾小管坏死致肾性少尿时,尿渗量降低,常450 mOsm/(kgH20)。3).
6、急性肾小管功能障碍时,尿与血浆渗量之比肾小球性蛋白尿: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紫癜性肾炎等,也可见于糖尿病、高血压、SLE 等所致的肾小球病变。尿蛋白主要为白蛋白,严重时也可能有球蛋白。蛋白阳性程度不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和肾小管酸中毒等,还可见于药物中毒及肾移植排斥反应。以 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为主。3混合性蛋白尿:常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红斑狼疮性肾炎、肾淀粉样变性等,肾脏病变既累积肾小球又累积肾小管。4组织性蛋白尿:在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管代谢产生的和肾组织破坏分解的蛋白质,以及由于炎症或药物刺激分泌的蛋白质称为组织性蛋白尿。常见
7、于尿路感染。5溢出性蛋白尿:当循环血浆中的低分子蛋白质,经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称为溢出性蛋白尿。如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本周蛋白尿。6假性蛋白尿:主要见于泌尿道的炎症、出血及混入阴道分泌物、精液等。注意事项:1当尿液 PH 过低时,可引起假阴性结果。2本方法仅对白蛋白敏感,对粘蛋白、本周蛋白不敏感。3青霉素可对本方法产生假阴性干扰。葡萄糖:临床意义:尿糖阳性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服或注射大量葡萄糖反精神激动等也可致阳性反应。注意事项:1维生素C可与试带中的试剂发生竞争反应,使结果产生假阴性。2尿比重过高,可使尿糖产生假阴性。尿比重:临床意义:
8、1增高:见于脱水、心力衰竭、周围循环衰竭、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使用造影剂等。大量出汗后比重增高。2减低: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肾衰竭多尿期、尿崩症、低蛋白血症、大量饮水等。若持续排出固定在 1.010 左右的低比重尿,提示肾实质严重损害。注意事项:结果不受尿中非离子物质的影响。高 PH 和低 PH 值将影响测定结果,在高 PH 值的情况下,测定结果将偏低;在低 PH 值的情况下,测定结果将偏高。隐血:临床意义:尿液中含有游离血红蛋白称为血红蛋白尿,为透明的鲜红色(含氧血红蛋白)或暗红色(含高铁血红蛋白) ,严重者呈浓茶色或酱油色,离心后颜色也不改变。沉渣中无红细胞,隐血试验呈阳性
9、。正常人尿液中无游离血红蛋白。当体内大量溶血,尤其是血管内溶血,血液中游离血红蛋白可大量增加。当超过1.00 - 1.35 g/L 时,即出现血红蛋白尿。此种情况常见于血型不合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急性溶血性疾病等。还可见于各种病毒感染、链球菌败血症、疟疾、大面积烧伤、体外循环、肾透析、于术后所致的红细胞大最破坏等。注意事项:此试验对血红蛋白极为敏感,因此可与镜检互作补充,尿中含有红细胞时也可阳性。试纸条对肌红蛋白有同样的灵敏度。测试灵敏度随着比重的升高而降低。强氧化剂可能造成假阳性,尿液中还有对热不稳定酶或菌尿可致假阳性。卡托普利和罗丁缓释片可降低测试灵敏度。尿液
10、中维生素浓度低于1.4mmol/l时对少量的红细胞测试无影响。酸碱度(pH值):临床意义:生理性异常。酸性尿:糖尿病、酸中毒、肾盂肾炎、白血病等。碱中毒:服用碱性药物。维生素C:临床意义:提示尿液隐血、胆红素、亚硝酸盐和葡萄糖检测结果是否准确,防止出现上述项目的假阴性结果。注意事项:尿样中存在其它还原剂时可导致假阳性。四、镜检1.红细胞: 镜下血尿:显微镜下红细胞数3/HPF。肉眼血尿:肉眼见到呈不同程度红色浑浊如洗肉水样或有血凝块,称肉眼血尿,此时,每1L尿中含血量在1ml以上。临床意义:1. 肾源性血尿: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症。2. 非肾源性血尿:a
11、. 暂时性镜下血尿:剧烈运动、急行军、冷水浴、久站或重体力劳动后。女性患者,注意是否在月经期。b. 泌尿系统自身疾病:炎症、肿瘤、结核、结石、创伤、肾移植排异反应、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尿。c. 其他疾病:出血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合并血小板减少、DIC、高血压、动脉硬化、高热;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泌尿系统附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盆腔炎等。特点为尿红细胞增多,而蛋白质不增多或增多不明显。2.白细胞:临床意义见干化学部分。3. 肾小管上皮细胞: 尿中出现肾小管上皮表示肾小管有病变,急性肾小球性肾炎时最为多见。成堆出现,表
12、示肾小管坏死性病变。肾移植术后1周内,尿中可发现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当发生排斥反应时,尿中可再度出现成片的肾小管上皮细胞。4.管型:1)透明管型:正常尿液中可偶见透明管型,大量持续出现透明管型,同时可见异常粗大的透明管型和红细胞,表示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剥落现象,肾脏病变严重;可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进行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盂肾炎、肾淤血、恶性高血压、肾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等。2)红细胞管型: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肾出血、肾充血、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恶性高血压,亦可见于狼疮性肾炎、亚急性心内膜炎、IgA肾病等。3)白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
13、盂肾炎、肾脓肿、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非感染性炎症的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肾炎;肾移植排斥反应。4)肾上皮细胞管型:见于肾小管病变,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子痫、肾淀粉样变性、慢性肾炎晚期、重金属及其他化学物质、药物中毒;亦可见于毒性反应、肝炎、阻塞性黄疸等。肾移植患者,在移植术3天内,尿液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为排异反应的可靠指标之一。5)颗粒管型:a细颗粒管型:见于脱水、发热、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肾小管硬化症、肾盂肾炎、病毒性疾病、慢性铅中毒、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药物中毒等。b.粗颗粒管型:多见于病情较重期,管型数量多且体积大;在急性肾功能衰
14、竭多尿中期,可大量出现宽幅的颗粒管型;如出现于慢性肾炎晚期,提示预后不良。6)蜡样管型: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长期无尿和少尿、尿毒症、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肾淀粉样变性;亦可见肾小管炎症和变性、肾移植慢性排异反应、重症肝病等。7)脂肪管型:见于亚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毒性肾病、肾病综合症等。8)宽大管型:重症肾病、肾功能衰竭。9)细菌管型:见于肾脓毒性疾病。10)真菌管型:真菌感染。11)结晶管型:代谢性疾病、中毒或药物所致的肾小管内结晶沉积伴急性肾衰、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12)混合管型:见于肾小球肾炎反复发作、出血和血管坏死、肾梗死、肾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结节性脉管
15、炎、狼疮性肾炎、恶性高血压等。13)血液管型:指血液进入肾小管后,红细胞崩解破坏,其各种成分所形成的管型称血液管型。14)血红蛋白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肾出血、肾充血、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溶血、恶性高血压、狼疮性肾炎、亚急性心内膜炎、IgA肾病、肾单位发生梗死等。15)血小板管型: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6)肌红蛋白管型:急性肌肉损伤引起的肌红蛋白尿症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17)胆红素管型:严重的阻塞性黄疸患者。5.粘液丝:见于正常尿中,尤其其妇女尿液中较多;如大量存在常表示尿道受刺激或有炎症反应。6.圆柱体:又称类管型,见于急性肾
16、炎、肾血循环障碍或肾受刺激的患者。7.结晶:(1)生理性结晶:多来自食物及机体正常的代谢,一般无临床意义。但有些结晶,如草酸钙结晶,虽为正常人进食植物性食物尿中出现的结晶,但当其大量持续出现于患者新鲜尿液内时,又是尿路结石的诊断依据之一。1)草酸钙结晶:属于正常代谢成分,但在新鲜尿液中大量出现此结晶伴随红细胞,而又有肾或膀胱的刺激症状,多为肾或膀胱结石的征兆。2)尿酸结晶:正常情况下,如多食高嘌呤的食物可使尿液中尿酸浓度增高,引起尿酸结晶增多,一般无临床意义。大量尿酸沉淀于肾小管及间质中,可产生高尿酸肾病及尿酸结石,引起肾小管堵塞及肾小管间质病变。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发生障碍时,也可见到高尿酸
17、盐尿,最后可引起肾功能衰竭。高尿酸可见于急性痛风症、儿童急性发热、慢性间质性肾炎等。3)非结晶性尿酸盐:主要是尿酸钠、钾、钙、镁的混合物,在低温、浓缩或酸性较强的尿容易析出 。4)马尿酸结晶:由苯甲酸与甘氨酸结合而成,一般无临床意义。5)磷酸盐类结晶:来源于食物和机体代谢组织分解时所产生。a.磷酸钙结晶:常见于弱碱性尿液、中性尿有非晶形、粒状形、三棱形,排列成星状或束状。如长期在尿液中见到大量磷酸钙结晶,则应与临床资料结合,考虑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肾小管性酸中毒、长期卧床骨质脱钙等。b.磷酸铵镁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感染引起结石时,尿中常出现磷酸铵镁结晶。c.非晶型磷酸盐:常见于碱性、中性尿
18、中一般为正常代谢产物,无临床意义。8.尿酸铵结晶:常见于陈旧尿液中,一般无临床意义。如在新鲜尿液见到大量出现,提示膀胱有细菌感染。9.碳酸铵结晶:常与磷酸盐同时存在,一般无临床意义。10.尿酸钙结晶:多在新生儿或碱性尿中见到,一般无临床意义。(2)病理性结晶:1.胆红素结晶:见于黄疸患者,如黄疸型肝萎缩、溶血性黄疸、肝癌、肝硬化和有机磷中毒等。2.胱氨酸结晶:大量出现多为肾或膀胱结石的征兆。3.亮氨酸与酪氨酸结晶:见于组织大量坏死的疾病,如急性肝坏死、急性磷中毒;糖尿病性昏迷、白血病或伤寒等。4.胆固醇结晶:见于膀胱炎、肾盂肾炎或有乳糜尿的患者;偶见于脓尿患者。5.磺胺类药物结晶:在偏酸的环境
19、下,易析出结晶,阻塞尿道,引起血尿、肾损伤甚至尿闭。便常规.隐血检测结果:1隐血试验阳性a.见于消化道出血。药物致胃黏膜损伤(如服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糖皮质激素等)、肠结核、Crohn病、胃病(胃溃疡、各种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钩虫病、消化道恶性肿瘤等。b.消化性溃疡与肿瘤出血的鉴别 隐血试验对消化道溃疡的阳性诊断率为4070,呈间断性阳性;治疗后,当粪便外观正常时,隐血阳性仍可持续57d,如出血完全停止,隐血试验即可转阴。消化道恶性肿瘤阳性率早期为20,晚期可达95,且呈持续阳性。c.消化道肿瘤消化道肿瘤患者隐血试验阳性率平均为87。2.注意事项a.在粪便形成的过程中,少量的消化
20、道出血不一定与之混合均匀,而且消化道出血具有间断性,所以需要连查三次以获的更准确结果,只要有一次结果为阳性,就可以认为有隐性出血的存在。b.如果处于月经期或有尿血、口鼻腔出血都可能会引起试验的假阳性结果。c.出现柏油样便时,血红蛋白浓度超出2000ug/ml检测范围可能会因为前滞反应出现假阴性结果,四、镜检1. 白细胞正常粪便中不见或偶见。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较少( 60/HP 表明为脂肪泻。8. 夏科雷登( Charcot-Leyden) 结晶常见于肠道溃癌,尤以阿米巴感染粪便中最易检出。过敏性腹泻及钩虫病患者粪便亦常可见到。10. 细菌正常菌群主要是大肠杆菌、厌氧菌和肠球菌,约占 80%
21、 ;而过路菌(如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服杆菌等)不超过 10%; 芽抱菌(如梭状菌)和酵母样菌为常住菌,但总量不超过 10% 。正常菌群消失或比例失调可因大量应用抗生素所致,除涂片染色找细菌外,应采用不同培养基培养鉴定。乙肝五项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HbsAg 在 HBV 感染早期出现于患者血循环中,可持续数月、数年乃至终生,是诊断 HBV 感染的最常用指标。但在所谓 HBV 感染的“窗口期” ,HbsAg 可以阴性,而抗 HBc 等其他血清标志物则可阳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 HBs)抗 HBs 是 HBV 的中和抗体,有清除 HBV、防止再感染的作用,抗HBs 一
22、般出现于乙肝患者恢复期,提示感染已终止。此外,注射过乙肝疫苗的人,抗 HBs 也可呈阳性。乙型肝炎病毒 e 抗原( HBeAg)HbeAg 是 HBV 的核心部分,故一般认为 HbeAg 阳性是具有传染性的标志。在乙肝潜伏期乃至整个病程中,HbeAg 均可检出。乙型肝炎病毒 e 抗体(抗 Hbe)抗 HBe 是 HbeAg 的相应抗体,一般认为 HbeAg 消失和抗 HBe 的出现是病情出现好转的征象。但并不意味着 HBV DNA 停止复制,或传染性消失。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 HBc)抗 HBc 是 HbcAg 的相应抗体,也是 HBV 感染后血清中最早出现的HBV 标志性抗体。持续时间长
23、,甚至终生存在。几乎所有个体在感染HBV 后都能产生抗 HBc,故它是乙肝流行病学调查的良好指标。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 HCV)抗 HCV 阳性是判断 HCV 感染的一个重要标志。抗 HCV 阳性而血清中没有 HCV RNA 提示既往感染。极少数病例抗 HCV 阴性仍可检测到HCV RNA。另外,某些慢性 HCV 感染者的抗 HCV 可持续存在。HCV 感染急性期患者血清 HCV 核心抗原艾滋病病毒抗体(抗 HIV)抗 HIV 抗体阳性提示如下。1.感染了 HIV ,可作为传染源将 HIV 传播他人。2. 抗 HIV 阳性者( 除外 18 个月的婴儿) , 5 年之内将有 10% -30% 的
24、人发展为艾滋病。3. 对抗 HIV 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如 18 个月内检测血清抗 HIV 阳性,不能诊断为 HIV 感染,尚需用HIV 核酸检测或 18 个月后的血清抗体检测 IJ 来判断。 。梅毒梅毒的血清学试验阳性,只提示所测标本中有抗类脂抗体或抗 TP 抗体存在,不能作为患者感染梅毒螺旋体的绝对依据,阴性结果也不能排除梅毒螺旋体感染,检测结果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血型鉴定ABO 血型临床意义:1、输血 血型鉴定是临床输血的首要步骤,输血前必须准确鉴定受血者及供血者的血型,选择同型血源,经交叉配血相符后才能实施输血2、器官移植 ABO 血型抗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人体器官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
25、移植抗原。在器官移植时,应力求受体和供体间ABO 血型一致,否则供体中的血型抗体可作用于移植物血管内皮表面的 ABO 血型抗原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失败。3、新生儿溶血 母子 ABO 血型不合的妊娠后期,由于局部胎盘破裂造成少量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亲血液循环,刺激母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胎儿红细胞的 IgG 型血型抗体,当抗体效价大于 1:64 时,胎儿发生溶血病的几率增高。4、其他 ABO 血型检查还可以用于医学鉴定及某些疾病的相关调查。Rh 血型临床意义1、Rh 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 输血前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一般正常人血清中不存在 Rh 抗体,单鉴于临床情况的复杂
26、性,因此提倡每次输血前均须同时进行 ABO 和 Rh血型鉴定,以确保输血安全。2、新生儿溶血病诊断 如果母亲血液中含有针对胎儿红细胞的IgG 类 Rh 抗体,由于 IgG 类抗体可通过胎盘,破坏胎儿红细胞,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因此检测母体 Rh(D)抗体,可以尽早发现和避免新生儿溶血病。尿液细菌培养临床意义 泌尿道感染是指大量微生物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尿路炎症。可分为上泌尿道感染(主要有肾盂肾炎)和下泌尿道感染(主要有膀胱炎和尿道炎) 。为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约占人口的 2%。多见于成年女性。1、病因 泌尿道感染主要经尿道口上行感染所致,极少数为血性感染,即从体内感染灶侵入血流到达肾脏
27、引起肾盂肾炎。尿液细菌学检验可反映肾脏、膀胱、尿道、前列腺等处的炎症变化。临床表现主要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和腰痛等。2、常见类型 常见的泌尿道感染是肾盂肾炎( 急性和慢性)、膀胱炎(急性为主) 、尿道炎(细菌性尿道炎、淋病性尿道炎、非淋病性尿道炎) 、前列腺炎(慢性常见)等3、诊断 泌尿道感染需要明确部位和急性与慢性,主要依病原菌检测,还要紧密结合临床综合考虑做出诊断,药物敏感试验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有效 抗菌药物有重要意义。 肾脏纤维化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的临床应用:1.CysC是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敏感指标:CysC是应用前景较好的内源性测定GFR物质,大量研究证
28、明Cys C与GFR的线性关系优于所有其他内源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特别是对早期或肾功能轻度损害的肾脏疾病,Cys C诊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的变化,其特异性和敏感度均显著优于肌酐。2.肾移植时Cys C的改变:对于肾移植病人,移植后的肾脏可能会因为急性排斥反应而损伤,甚至导致移植失败。因此敏感而准确监测到GFR的变化,及早的诊断与治疗是非常重要的。Cys C作为一种理想的肾小球滤过率检验的内源性标志物,在肾移植后肾功能监测中的作用倍受关注。3.急性肾功能损伤的诊断:目前,急性肾功能损伤(AKI)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是沿用了近百年的肌酐,其诊断的灵敏度不理想。最近的研究表明 ,Cys C较肌酐可以早1.5
29、天检测到AKI肾功能的改变,成为急性肾功能损伤的一项重要早期指标。4.肾脏纤维化的诊断:半胱氨酸蛋白酶是细胞外基质(ECM)的降解酶之一, Cys C通过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活性来抑制ECM的降解,从而参于了肾脏纤维化,成为诊断肾脏纤维化、判断纤维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5.在监测儿童肾功能中的优势血清肌酐的的浓度受肌肉容量的影响,很难准确反映儿童肾功的善。血清Cys C的浓度不受性别和肌肉容量的影响,也不受大多数药物和炎症、运动的影响,儿童在一岁后就达到成人水平,在监测儿童肾功能中有其独特优势。Cys C浓度的稳定,是它作为GFR内源性标志物的基础和优势,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它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
30、扰:(1)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使Cys C产生增加,但中、小剂量激素无此作用。(2)甲状腺功能对Cys C浓度有一定影响。(3)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免疫抑制剂诱导的代谢改变,肾小管间质损伤可引起还未代谢的Cys C回漏至血循环,以及Cys C抗体结合蛋白增多影响滤过等,但这些影响因素,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2-微球蛋白肾小球的主要功能是滤过功能,肾小球纤维化时,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下降,所以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敏感指标血清 2-MG、血清 Cys C等从另一个方面反应了肾小球的纤维化。正常人血液循环中的 2-微球蛋白浓度主要受肾功能的影响;升高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是测定肾小球滤过功能减
31、退较敏感的指标。肿瘤细胞可产生大量的 2-微球蛋白。感染(如如人巨细胞病毒、EB病毒、乙肝、丙肝病毒及HIV感染时) ,自身免疫性疾病时亦可升高。肾移植成功,血 2-微球蛋白下降,一旦升高,提示排斥反应。尿液中的 2-微球蛋白排出量取决于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和血中的 2-微球蛋白的浓度。在肾小球滤过负荷正常的情况,尿 2-微球蛋白可反映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降解重吸收功能。超敏 C 反应蛋白C 反应蛋白(CRP)是目前最有价值、最敏感的炎症指标之一,它的升高可以提示许多炎症事件的发生,被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监测。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采用超敏感方法检测到的 CRP,被称为“超敏 CRP(hsC
32、RP),是微炎症状态时的一项客观敏感的指标,也是机体存在细胞因子激活的标志物 。CRP 的升高反映了介导炎症的细胞因子的存在,它们能直接或间接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又可能通过复杂的细胞因子等途径导致炎症活动,从而引起炎症活动和内皮功能紊乱的恶性循环,血管内皮细胞抗凝功能下降导致血管硬化和血栓形成。CRP 也能直接诱导内皮细胞产生血浆纤溶酶原抑制物(PAI-1 mRNA和 PAI-1 蛋白的表达,并使其活性增加。2.慢性炎症反应还可以通过造成肾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系膜细胞的损害等多种途径使肾脏损伤:炎症反应可引发机体的氧化应激,使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33、OXLDL) ,OXLDL 可直接损伤肾小球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可以促进糖化及脂化终末产物修饰血管蛋白,引起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促进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炎症源性细胞因子可刺激血管内皮因子释放,使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通过合成粘附因子及化学趋化物,促进白细胞合成并释放超氧化物和蛋白水解酶,引起组织损伤。3.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所以 c 反应蛋白这个极其灵敏的炎症标志物,在各种类型心血管疾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外心脏病专家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C 反应蛋白水平可预测将来1-6 年或更长的时间心肌梗塞及中风的危险性。基础 C 反应蛋
34、白含量2.1mg/L 的人,比较 C 反应蛋白含量 110 mmol/L) ,阴离手隙可正常。大量使用氨苄青霉素与其他阴离子药物时,阴离子隙增高,但没有代谢性酸中毒。AG 值减少如 排除计算错误,可见于低白蛋白血症,代谢性碱中毒、多发性骨髓瘤、高镁血症、高钙血症和锂中毒。总钙临床意义1.血清钙增高常见于下列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维生素D 过多症、多发性骨髓瘤、结节病引起肠道过量吸收钙而使血钙增高。2. 血清钙减低可引起神经肌肉应激性增强而使手足抽搐,可见于下列疾患。(1)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手术摘除时伤及甲状旁腺而引起机能减退,血清钙可下降到1. 25. - 1. 50 mmol/ L
35、 ,血清磷可增高到1.62 2.42mm01l L 。假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并非缺乏甲状旁腺激素,而是肾脏中缺乏对甲状旁腺激素起反应的腺昔酸环化酶,故引起血清钙减低。(2) 慢性肾炎尿毒症时,肾小管中维生素D 3 1-羟化酶不足,活性维生素D 3不足,使血清总钙下降,由于血浆白蛋白减低使结合钙减低,但代谢性酸中毒而使离子钙增高,所以不易发生手足抽搐。(3) 佝偻病与软骨病:体内缺乏维生素D ,使钙吸收障碍,血清钙、磷均偏低。(4) 吸收不良性低血钙:在严重乳糜泻时,因为饮食中的钙与不吸收的脂肪酸生成钙皂而排出。(5) 大量输入柠檬酸盐抗凝血后,可引起低血钙的手足抽搐。磷临床意义1.血清无机磷增高
36、( 1)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由于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增强使血磷增高。(2) 慢性肾炎晚期磷酸盐排泄障碍而使血磷滞留。(3) 维生素D 过多,促进肠道的钙、磷吸收,使血清钙、磷含量增高。(4) 多发性骨髓瘤及骨折愈合期。2. 血清无机磷减低(1)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时,肾小管重吸收磷受抑制,尿磷排泄多,血磷降低。(2) 佝偻病或软骨病伴有继发性甲状旁腺增生,使尿磷排泄增多而血磷减低。(3) 连续静脉注入葡萄糖并同时注入膜岛素和胰腺瘤伴有胰岛素过多症,糖的利用均增加。这两种情况需要大量无机磷酸盐参加磷酸化作用,而使血磷下降。(4) 肾小管变性病变时,肾小管重吸收磷功能发生障碍,血磷偏低,如范可尼综合征。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