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如何打造黄金课堂摘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到今天的素质教育,从黄金分割点到学校的黄金课堂。如何打造黄金课堂成为教师探讨的话题。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要实现学生获得最大的成长与发展,教师必须打造黄金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教师如何打造黄金课堂,旨在教学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听课效率。我认为打造黄金课堂可以从“教师的备课” 、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上课”三方面着手准备。 关键词:黄金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师生关系 我国的教育已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是教师在教学效果落实方面的缺陷,存在过分依赖于题海战术。这样不但给学生增负,而且让学生在课堂上毫无表现欲。中
2、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才能、智慧和价值的心理特征尤为明显。当学生的这个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推动学生更有信心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充分重视和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在备课,与学生交流,上课行为这三方面探讨,从而打造学生期望的黄金课堂。 一、课前:教师备课的变革 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改革,映射出教师的备课会经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表现为: (一)从传统的教学计划转换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计划。在设计课堂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尽可能地调查了解学生的状态和实际需要,客观和冷静地分析学生的实际反映和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循规蹈矩的教学是教师被
3、动教学和学生被动学习的根源,所以创新教学是解决被动教学的唯一途径;这种转换是从机械地教材讲解到对教材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和资源开发,教材的对象是抽象的全体学生,故研究教材是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依据。备课时,应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材材料资源的魅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与之有关。 (二)从“抽象个人”转换到对学生“具体个人”状态的解读。备课不是“任务” ,而是黄金课堂的必备铺垫。教师常常忽视备课的真正的目的,无法解读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学生的联系。面对全班的备课应从学生的具体状态和实际情况出发,从多个方位减少有关“抽象个人”的设计内容,增加具体到每个学生
4、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从教学的“抽象目标”转换到教学总体目标设计,回避班级教学的针对性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时,不能因为成绩范围或者教师个人情感范围影响教学总体目标的范围。而核心目标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和主观能动性。 (三)从封闭的教学设计转换到开放的教学设计。国家经济的改革开放应该映射到教育的改革开放,从师生单向的“动”转换到师生双向的互动生成。开放的设计的目的是教师讲解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接受状态有良好的焊接,两者兼顾,则能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其一暇之,事倍功半。应试教育中的教学计划重心在教师的讲解和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教室们始终秉持“老师讲好,学生做好”的观点,最后教学效果也令人堪忧。现今
5、,素质教育应侧重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生成。设计教学内容时从教师的“满堂讲”转换到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实质教学的教学内容中,从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主动“走进课堂” 。1 二、课上:教师行为的变化 素质教育中新课程的实施,必然要求教师的上课行为发生新的变化。掌握这些变化,才能真正在课堂上落实新课程的目标,这些变化主要有: (一)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探索、创新和总结的思维。叶澜先生说:“在上千节课的观察和事物的研究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在确认教师主导的前提下开展课堂教学。学生最多只能有一个按教育要求和沿着事物确定的进行路线主动学习的资格与权利,而不
6、可能有所教学作为,复合过程意义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权不可能完全摆脱物的地位” 。新课程中必须打破课堂“千堂一面” ,教师“千人一面”的现象,逐渐形成以学生表现为主导的“动态课堂” 。课堂动了,学生“活”了,互动,对话也就成为黄金课堂的常态了。2 (二)先教兴再创新教学。即教师应改变传统教育的模式,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进行创新教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如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差,那么造就黄金课堂乃是空谈。研究表明:创新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可利用“兴趣”成为最优秀的老师。学习兴趣在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学生学
7、习的兴趣会极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学生对学习有着越浓的兴趣,那么在课堂中表现的自主意识就会越强。黄金课堂也就形成了基本的结构。3 (三)教师自身情绪的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往往把个人与人与物的情绪带进课堂,而且不能达到一视同仁。学生个体的情绪常常源于教师情绪的偏见,带着个人情绪的老师和学生都无法造就黄金课堂。新课程的教学变换中,教师必须保持愉悦的微笑和心情走进课堂。教师心情的愉快是黄金课堂的良好开端,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放松、和蔼可亲,从而消除对老师的害怕心理,进而在课堂上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良好的课堂氛围,这就是黄金课堂的氛围。 三、课后:教师学生的交流 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
8、才能体察学生的内心;学生走进教师的世界,才能理解教师的苦衷,进而理解教师的爱。从而学生像朋友一样接受你、欣赏你且尊重你。为了让学生走进课堂,从而达到黄金课堂的效果,应从以下方面出发: (一)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沟通。沟通是情感传递的桥梁。素质教育应是以教师自身为榜样鼓励和感化学生,而不是教育者教育学生。教师必须敞开心扉地和学生交流,秉持“以人为本”的的教育理念,先微笑于学生,学生才能带着感动尊重老师。切忌拒学生于千里之外,在学生眼中毫无亲和力可言。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一个笑容,一个温文尔雅的点头称许,一声如春风拂面的“谢谢”都是与学生沟通的有益方式,并以此用微笑面对和学生的每一次遇见。课后以朋
9、友的身份和学生谈心,打开学生的心扉,让沟通使教师和学生互相走进彼此的世界。这对教学和教育不无裨益。2 (二)教师要“懂”学生。一个“懂”字道尽了师生之间的微妙关系,爱是教育的源泉,师爱是“懂”学生的必要条件。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以发展学生为中心。何为“懂”学生,其本质为尊重理解并体悟学生的感受,了解学生的内心。中学生上进,而又屈服于诱惑;知道错误,却又拒绝接受批评;沉浸懈怠,而又期待教师的监督。当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时,学生又十分反感。所以教师的一切要求必须恰到好处,即可做到“懂”学生。学生不会反感理解他们的教师,教师以此走进学生们的心灵,也增强
10、了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3 (三)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之情。传统教育以教师控制为主的师生关系导致学生主体性的丧失,故教师与学生的友谊是纸上谈兵。而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中,中学生希望有人来掌控班级且能引领他们成长,而这个人必须与他们拥有共同的兴趣和目标,亦师亦友,教师与学生才能实现他们的共同目标。在常与学生沟通和“懂”学生的前提下,建立健康良好的师生之情,和学生成为朋友,解除学生与教师的代沟,达到学生么想进入课堂的冲动的最高境界。作为“朋友” ,学生们必会全神贯注的支持教师的课堂,而这就是黄金课堂。 传统教学中的课堂被定义为“有限的上课时间” ,而这只是浅显的表面课堂。而今,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黄金课堂不单是上课,而是新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新的上课行为和新的师生关系和新的上课行为的组合。 参考文献 1 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 2 刘家访.上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 3 张颖君.五举措打造高效优质数学课堂J.特区教育,2013(05):34-36. 4 张卓玉.学校教育:走出知识传授性教育的困境J.今日教育,2013(06):20-22 5 陈晓华.今天怎样爱学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