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597455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侣俸中学 陶鸿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背诵默写五首古代诗歌。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过程与方法:1结合注释,朗读诗歌。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情感,陶冶情操。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默写五首古代诗歌。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课时:3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 赏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 赏读龚自珍己亥杂诗一、赏读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

2、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二)结合注释,朗读诗歌(范读、抽读、齐读)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选自陈子昂集 。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z)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chung)然悲伤的样子。涕(t) 眼泪。(三)作者、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 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

3、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 (四)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1、练习一 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 ,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

4、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 ,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 2、理解哲理哲理诗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度关注与睿智思

5、索的智慧结晶,诗人或寓理于景,或融理入情,往往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寓于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之中,借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或启人深思的意境表达出来,目的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登幽州台歌全诗四句没有具体描写,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通过“前” “后” “古人” “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阔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情入理,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

6、了人生的孤独感、 。4、艺术特色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总结: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五)朗读要点: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

7、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 ) ,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朗读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二、赏读龚自珍己亥杂诗(一)作者龚自珍龚自珍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学务博览,重经世济民。主张从事政治和经济改革,以解决当时日益深入的社会危机,并热切要求抵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军事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并强调万事万物都

8、处于变化之中。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 、 “改图” ,深刻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反映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洋溢着受国热情。 明良论 、 病梅馆记等文,和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等诗篇,皆为其代表作。散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诗尤瑰丽奇肆,有“龚派”之称。(二)结合注释,朗读诗歌(范读、抽读、齐读)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选自龚自珍全集 。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这一年诗人辞官离京返回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 315 首,总题为己亥杂诗 。这是第五首。龚自珍(17921841) ,字璱(s)人,号定盦(

9、n)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落红落花。后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注意节奏(停顿)223(三)诗意思考:此诗共四句,写了几种心境?挑出你喜欢的诗句,说说它好在哪里?三种:(1)离别的忧伤;(2)归途的轻松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后两句:比喻明志,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崇高的献身精神。(四)本诗的背景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诗中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于南北往返途中,写成了七绝 315 首,题为己亥杂诗 ,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

10、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朋,等等。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五)整体把握 诗的前两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 ,又有“吟鞭东指” ;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后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开联想,用比喻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

11、掉落的花瓣并不是冷酷无情、自哀自怜的,是消融在泥土中以更好地保护盛开的鲜花,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自然而朴实。 “化作春泥更护花” ,也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六)名句赏析1、练习三 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句原意: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衍生意义:多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2、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

12、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3、理解哲理:己亥杂诗(其五) 寓理于景,借物抒情。诗人事业未竟,岁月蹉跎,青春已逝,如“落红”一般。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用比喻手法,以“落红”自比。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它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这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七)主题意义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

13、的忠忱。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古代诗人描写落花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仍在”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三、作业:背诵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和龚自珍己亥杂诗 。导学反思:第二课时 (总第 67 课时)教学要点:1. 赏读杜甫望岳2. 赏读王安石登飞来峰一、赏读杜甫望岳(一)杜甫简介他 是 谁 ?他 的 诗 多 沉 郁 顿 挫 。他 的 诗

14、 反 映 了 当 时 的 现实 , 故 被 誉 为 “诗 史 ”。他 是 唐 代 最 伟 大 现 实主 义 的 诗 人 。他 能 忧 国 忧 民 , 被 誉为 “诗 圣 ”。他 生 活 在 唐 朝 由 盛 转衰 的 年 代 。 。 。 712770。 。 。 。 。 。 。 。 。 。 。 。 。 。 。 。 。 。 。 。 。 。代 表 作“三 吏 ”: 石 壕 吏 新 安 吏 潼 关 吏 “三 别 ”: 新 婚 别 垂 老 别 无 家 别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 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二)背景与朗读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15、),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yn)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泰 山 简 介泰 山 , 古 称 东 岳 , 又 名 岱 山 、 岱 岳 、 岱 宗 、 泰岳 、 为 五 岳 之 首 。 泰 山 拔 起 于 齐 鲁 丘 陵 之 上 , 长达 二 百 公 里 。 主 峰 突 兀 , 山 势 险 峻 , 峰 峦 层 叠 , 形成 “一 览 众 山 小 ”和 “群 峰 拱 岱 ”的 高 旷 气

16、 势 。 泰 山 多松 柏 , 更 显 其 庄 严 巍 峨 葱 郁 ; 又 多 溪 泉 , 故 而 不 乏灵 秀 与 缠 绵 。 缥 缈 变 幻 的 云 雾 则 使 它 凭 添 了 几 分 神秘 与 深 奥 。 造 化 钟 神 秀 ,阴 阳 割 昏 晓 。造 化 钟 神 秀 ,阴 阳 割 昏 晓 。望 岳望 岳杜 甫杜 甫荡 胸 生 层 云 ,决 眦 入 归 鸟 。荡 胸 生 层 云 ,决 眦 入 归 鸟 。岱 宗 夫 如 何 ?齐 鲁 青 未 了 。岱 宗 夫 如 何 ?齐 鲁 青 未 了 。会 当 凌 绝 顶 ,一 览 众 山 小 。会 当 凌 绝 顶 ,一 览 众 山 小 。岱岱 ( d

17、i) 了了 ( lio)曾曾 ( 通( 通 “层层 ”) 眦眦 ( z)听 录 音 , 读 课 文 。从 节 奏 、 语 调 、情 感 等 方 面 评 议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

18、众山/小。” (三)整体感知,理解诗意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选自杜诗详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故有此作。 岱宗指泰山。 齐鲁青未了(lio)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泰山以北为齐国,泰山以南为鲁国。青,指山色。未了,不尽。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阴阳割昏晓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阴阳,古人以

19、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割,分。 荡胸生曾云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曾,同“层”。决眦() 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眦,眼眶。 会当终当,终要。凌绝顶登上泰山的顶峰。凌,登上。2、整体感知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俯视”)。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四)展开想像,深入理解1、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这首诗歌描写了泰

20、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岱 宗 夫 如 何 ?齐 鲁 青 未 了 。岱 宗 夫 如 何 ?齐 鲁 青 未 了 。从 空 间 看 , 泰 山 横 跨齐 鲁 ; 从 时 间 说 , 泰山 郁 郁 葱 葱 , 千 古 常青 。 这 是 从 远 望 的 角度 写 泰 山 的 高 大 与 历史 悠 久 。开 篇 以 问 答 的 形 式 ,表 明 泰 山 的 青 色 在 齐鲁 广 大 区 域 内 都 能 望见 ,

21、表 现 泰 山 雄 伟 阔大 的 气 势 。“昏 ”和 “晓 ”两 个 天 地 是泰 山 “割 ”开 的 ! “割 ”字写 出 了 泰 山 参 天 矗 立的 雄 姿 , 使 静 止 的 山峰 充 满 了 活 力 。造 化 钟 神 秀 ,阴 阳 割 昏 晓 。造 化 钟 神 秀 ,阴 阳 割 昏 晓 。上 句 大 自 然 特 别 钟 爱 泰山 , 一 切 神 奇 秀 美 的 景色 都 集 中 在 这 里 。 下 句意 思 是 说 在 同 一 时 间 ,山 南 山 北 明 暗 不 同 , 山南 是 晴 朗 的 , 山 北 仍 是黑 沉 沉 的 。鸟 的 翱 翔 , 勾 勒 出 泰 山“天 高 任

22、鸟 飞 ”的 广 阔 背景 , “决 眦 ”将 诗 人 极 目 仰望 时 的 神 态 描 写 得 活 灵活 现 。 写 望 时 的 这 种 全神 贯 注 , 浮 想 联 翩 , 衬托 出 泰 山 的 雄 伟 壮 丽 及其 令 人 震 撼 的 力 量 。荡 胸 生 层 云 ,决 眦 入 归 鸟 。荡 胸 生 层 云 ,决 眦 入 归 鸟 。由 静 景 转 为 动 景 。 泰 山 上面 层 层 白 云 涌 现 , 变 化 多端 , 诗 人 望 之 , 感 到 自 己的 胸 中 云 气 回 荡 , 无 比 开阔 。 诗 人 还 目 不 转 睛 地 欣赏 泰 山 上 空 归 乌 回 旋 , 飞还 山

23、林 。会 当 凌 绝 顶 ,一 览 众 山 小 。会 当 凌 绝 顶 ,一 览 众 山 小 。诗 人 仰 望 泰 山 极 顶 , 层 云 变 幻 , 归鸟 翱 翔 , 不 禁 产 生 了 一 种 登 山 的 渴望 。 青 年 杜 甫 决 心 有 朝 一 日 登 上 泰山 绝 顶 , 俯 视 群 山 而 小 天 下 。 “会当 ”“凌 ”表 现 出 登 临 的 决 心 和 豪迈 的 气 概 , 贴 切 传 神 。 这 是 诗 人 乐观 自 信 、 积 极 向 上 精 神 的 形 象 体 现 。作 者 当 时 为 什 么 有 这 样 的 理解 呢 ?1、 唐 朝 盛 世 。 2、 诗 人 年轻 ,

24、 意 气 风 发 。 3、 漫 游 泰山 , 热 情 歌 颂 了 泰 山 高 大 雄伟 的 气 势 和 神 奇 秀 丽 的 景色 , 进 而 透 露 出 诗 人 早 年 兼济 天 下 的 远 大 抱 负 。3、名句赏析练习三 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句原意: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衍生意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4、理解哲理:望岳前六句从多个角度描写泰山之高大、壮美。正是这壮丽美景引发了诗人的攀登欲望,诗人触景生情,以展望的姿态,想象“会当凌

25、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而其中蕴含的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5、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小结: 全诗围绕“望”字,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岳到想像将来登岳的情景.体现了诗人不

26、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五)拓展1、有关“泰山”的诗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晋谢道韫 2、与“泰山”有关的成语、俗语:人心齐,泰山移。有眼不识泰山。重如泰山。一叶幛目,不见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 3、请你说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六)布置作业:背诵望岳二、赏读王安石登飞来峰。(一)结合注释,朗读诗歌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飞来峰,

27、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缘:因为。(二)走进作者王安石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三)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三年后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老家探亲,路过绍

28、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这首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四)整体感知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怀;前者为后者铺垫,后者为前者升华。这是将写景与抒怀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五)整体把握“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诗的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后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一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

29、的视野的。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六)理解哲理同样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触景生情,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多层含义:首先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表明“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眼睛,自然是我站得高的缘故”,言下之意,浮云还在“我”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七)名句赏析练习三 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

30、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2.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八)背诵练习(九)作业:背诵登飞来峰导学反思:第三课时 (总第 68 课时)教学要点:1. 赏读杜甫游山西村2. 背诵练习:古代诗歌五首一、赏读杜甫游山西村(一)走进作者陆游 ,南宋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是古代诗人中创作作品最多的,其作品多强烈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炽热的爱国热情,同时鞭挞投降派,同情人民疾苦,思想性

31、很强。(二)结合注释,朗读诗歌游山西村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选自剑南诗稿校注 。腊酒浑腊月所酿的酒称为“腊酒”。 浑,浑浊。酒以情为贵。足鸡豚(tn) 指菜肴丰足。豚,小猪,这里指猪肉。箫鼓追随春社近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社公(土地神) ,祈求丰收。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三)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

32、6) ,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首诗作于次年春。(四)整体感知这首诗是陆游罢官闲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诗中的三、四两句,尤其写得流利生动,已经成为广泛流行的成语。(五)整体把握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间接抒写了自己在山西村农家做客时的感受。“山熏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青山接着青山,水路往复回环,小路曲折,有时像是陷入绝境,却忽然在转弯处看到另一个美妙去处。 “山重水复”可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

33、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农人欢天喜地地庆贺一年一度的“春社”。迷人的山水,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颈联与尾联所抒写的,正是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六)析名句练习三 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原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

34、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六)明哲理游山西村 ,写景中寓含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两两相对,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山阴道上自然景象的特点,山野小径,溪水潺潺,山路陡转,当你感觉无路可走时,眼前却豁然出现一缕炊烟,花明柳暗掩映之下的几间茅舍或一两个农人,都那么明丽地出现在了你的眼前这又怎能不让人喜形于色呢?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二、背诵练习:古代诗歌五首三、课后作业练习四 背诵这五首诗歌,并用楷书默写下来。练习五 在写作中,引用诗句可以增强文采,增强感染力。不妨自备笔记本,摘抄积累诗文名句,以备写作中应用。导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