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内容导引】关于马克思主义,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一般都停留在知识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认识普遍不足。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调研中能够明显感知到这一点。这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的误解和曲解,从而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和价值判断。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这一部分内容对于正确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导致当前的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其中最直接的可能有以下两点:一是当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呈现方式存在一定的欠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都是以现成在
2、手的状态直接以真理的形式灌输给广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一个生发过程,脱离具体的时代历史背景,而且其科学性得不到合理的体现,使得广大学生对其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没有在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革命者以及前人和后人做一个比较的过程中得到体现,使得学生在认识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很难有深切的体会。二是中学期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把它定位为知识而不是方法论、世界观、立场、方法等。另外,社会上普遍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误解和偏见,同时,一直以来,西方学界以及部分修正主义者都攻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
3、因而必须把这个问题陈述清楚,理清是否曲直。加之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斗争较为激烈,从中央到各个高校到广大教师,都认识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而本专题内容的教学将是本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鲜明的特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所在,革命性实质。要求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具体体现。具体而言,要是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得到体现的,它的科学性来自实践,是建立在规律的基础上的。这种科学性可以通过与马克思同时代人的比较而得知,也能够通过与马克思的前人和后人比较得知
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也是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不会因为其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就不科学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歪曲和攻击是别有用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难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内涵和实质、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实质、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党性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教学方法与手段】本专题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并使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通过案例教学、讨论互动,比较教学法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教学时间分配】2学时【教学设计】本专题拟从以下几个纬度来设计和安排教学:一马克思主义科
5、学性、革命性和党性的统一(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内涵(二) 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内涵(三) 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四) 科学性、革命性和党性的统一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集中体现(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三)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三马克思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在科学性和革命性上的差异(一)理论基础和逻辑构架不同(二)实践主体和实践途径不同结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讨论引入论题,并明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涵。继而通过案例明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进
6、而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集中表现。并进一步将之与空想社会主义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教案正文:马克思主义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两者又是如何统一的呢?这就是本专题要讨论的内容。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和党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内涵案例分析要讨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问题,一个必要的理论前提就是要对什么是“科学”有
7、一个相当的了解,否则,我们无从判断马克思主义的何以具有“科学性” 、是什么样的科学性。这将导致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问题上的认知错误并直接影响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坚持和运用。关于什么是科学,到目前为止,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和观点,并请大家踊跃讨论,以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之科学的实质。案例呈现 案例 1:各种各样的科学观中医是不是科学?各类媒体经常报道一类消息:在一些西方国家,中医不被认为是科学,其合法性招到质疑,中医治疗不被认同。而在国内高校的某些论坛上, “年经帖”之一是“中医到底是不是科学?”每次该类帖子出现,都能引来众多的回帖,并导致无休止的争论。提问并
8、请学生讨论:你认为中医到底是不是科学?请学生举手表态、统计人数,找各种观点的代表陈述自己的理由。对学生的观点,教师进行概括、归纳,说明各种观点、理由的实质,表明由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知识背景等,对科学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这就更需要我们明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具体内涵。案例 2: 能够被经验所掌握的才是科学,预示未来的都是空想1901 年伯恩施坦做了一个题为科学社会主义怎样才是可能的?的报告,他认为“社会主义运动” “不是科学的运动” 。他认为 “客观性是真正科学性的先决条件” ,科学“有着严格的精确性” , “没有一种主义是科学” , “任何一种真正的科学的基石是经验,科学是建立在
9、积累起来的知识之上的。而社会主义是一种关于未来的社会制度的学说,因而它的特征恰恰缺乏严格的科学证明” 。“科学社会主义的称号会使人错误地得出一种观念,似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希望或者应当成为纯粹科学” 。 1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思想都是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伯恩施坦问空论。他说, “关于未来发展的全部理论,纵然是十分唯物主义的,到底也必然带空想色彩” 。 2以新康德主义哲学为基础,伯恩施坦认为凡是能够被经验所掌握的才是科学,而要预示未来的就是空想。他认为“有可能提供完全依靠经验和逻辑作为证明材料并且同经验和逻辑吻合的客观证据
10、”的认识才是科学, “无法提供这种证据的,就不再是科学,而是以主观灵感,以单纯的愿望和想象为基础的了” 。 3他强调“任何一种真正的科学的基石是经验,科学是建立在积累起来的知识之上的” ,因而在伯恩施坦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不能叫做“科学社会主义的” 4。请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引导、总结,并揭示这一观点的实质及其所持的是哪种形式的科学观。案例 3:科学在于能够被证伪逻辑实证主义坚持“经验证实”原则,强调知识的实证性,主张只有能被经验证实的知识才是真知识。它把“证实原则”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认为只有能被证实的命题才是真命题。而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则坚持“证伪主义”
11、,他反对逻辑经验主义将“证实原则”作为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他提出了经验证伪原则来代替经验证实原则, 把证伪原则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他认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或可反驳性、可检验性, 能够被证伪的才是科学。请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引导、总结,并揭示这一观点的实质及其所持的是哪种形式的科学观。进一步的提问、讨论,并进行引导:1、你认为科学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是科学)?2、你认为马克思主义有无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何种意义上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并引导得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特定内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科学,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12、,也不是欧洲经验哲学意义上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表现为它是建立在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把握的基础上的,同时也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并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做到了预示未来社会的萌芽。并且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实现未来社会的主体,并以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无产阶级的实践,这样一种理论是科学的、建立在规律基础上、能够实现的题 的争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1 年版,第 361-369 页。2 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东方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45 页。3 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 ,殷叙彝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
13、65 年版,第 45 页。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料室编:伯恩施坦言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66 年版,第 367-368 页。理论。这一点与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是因为它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没有革命实践的主体和科学的途径,并且不可能实现。而马克思主义则刚好相反。这一点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所指出的,这是因为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正是这两大发现,使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特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为: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
14、正确反映。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二)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中,马克思指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它在对事物作出肯定理解的同时也作出否定的理解,一切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有生有灭的。这是辩证法革命性的根本所在。辩证法本身是最革命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当然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
15、、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三)马克思主义的党性案例 伯恩施坦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1902 年伯恩施坦在党和阶级一文中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伯恩施坦在这篇文章中在政党和阶级的关系问题上竭力宣扬反马克思主义的超阶级观点。他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政党的纲领
16、“都超出了一定阶级的特殊事物的范围” ,都或多或少地包括了那些“领导或管理整个社会的那些原则” 。今天“阶级的界限决没有严格的划定” 。伯恩施坦说, “将各个政党的态度任何时候都看成所涉及的阶级的思想的产物,决不是正确的” , “今天在政党和阶级之间已经不可能达到完全的融合无间” , “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阶级的有选举权的成员” , “可以通过随便哪一个人在政治上代表他” , “现代的议员是被所有阶级的成员选出来的,他应当是整个社会的代表” 。 5针对案例中的观点,就党性和科学性问题,请学生发表自己看法。教师进行评点、总结和引导,并得出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同严格的、客观的科学
17、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既是严格完整的科学体系,又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锐利武器。这两者是不可以片面强调,也不容许加以割裂的。伯恩施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排斥了资产阶级学者的有价值的东西,其实只是暴露了他的唯心主义的真面目,只能暴露他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站在了唯心主义的一边。鼓吹“超阶级” “无党性”的伯恩施坦不幸地滚到了唯心主义阵营。列宁说的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自始至终都是有党性的,他们善于发现一切最新流派背弃唯物主义以及纵容唯心主义和信仰主义的倾向” ,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而这种实质被冒牌学者的新名词或愚蠢的无党性所掩盖着” 。 7(四)科学
18、性、革命性和党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全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属性。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照强烈的渴望。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和科学性也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党性与科学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品
19、格。马克思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马克思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科学巨匠,其一生的理论实践,就为我们树立了党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光辉典范。众所周知,马克思的资本论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是一个充满了强烈的阶级性和战斗性的科学体系,通篇洋溢着对无产阶级的热爱和对资产阶级的憎恨,资产阶级学者责难它简直是一部阐述政治信条的教科书,但在这部书中, “马克思一次也没有利用这些生产关系以外的什么因素来说明问题” 。很难找到几个专门的政治名词术语,真正做到了革命的倾向性与分析的客观性的统一。当然,坚定的党性立场必须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她所指导的政党是工人阶级
20、的先锋队,是代表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进步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料室编:伯恩施坦言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66 年版,第 284-289 页。6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346 页。7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365 页。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正如马克思所言, (马克思主义)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8,所以马克思主义能够做到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
21、和革命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体现。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对此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说明。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集中体现(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果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和人类社会历史以及思维的发展规律。作为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及其指导下的革命实践给予了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基础。马克思主
22、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都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证明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并且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道路,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二)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应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为什么?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理论立场的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把无产阶
23、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使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了自身的历史使命,使无产阶级从自发变为自觉,自觉组织起来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类社会的解放是同一个过程。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无产革命不是使自己成为主人,而是要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人人平等,每个人都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无产阶级。8 罗燕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18331844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64 页。再次,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
24、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和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做新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体现。(三)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表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科学性是
25、与理论的与时俱进性联系在一起的。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人类认识规律的基本要求。违背这一要求、教条主义的看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就要犯错误。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实践是无止境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决定认识也是无止境的。(四)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各种宗教的、世俗的救世思想、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马克思主义创立以后出现过的一些救世思想都没
26、有成功地实现其社会理想。与这些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是对这一规律的一个反映,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必然性。共产主义不是等待实现的目标和理想,而是一个现实的运动,要实际地去追求。但不能搞伯恩施坦的“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这一套,也不能消极等待。要明确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同时也要认清达到共产主义的道路的可能性和具体的方法。要辨证地看问题。不能混淆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三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科学性与革命性上的差异以材料为基础,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为例,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
27、行比较,进一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材料分析:材料 1: 当社会根据三个合乎真理的基本原则进行改造,并按照关于社会的科学采取有关生产、保管和分配财富,有关培养性格和有关大大改进管理制度的种种措施的时候,立刻就会发现:财富的生产大有盈余,财富的保管和有利于全体成员的分配成为一种愉快的消遣和慰乐,任何人都不需要或没有理由为私有财产操心和担忧。欧文新道德世界书材料 2:夏尔傅立叶(charlesfourier,1772-1837) 。法国哲学家、思想家、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出身于商人家庭的他,批评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希望建立一种以法伦斯泰尔为基层组织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这
28、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一致的。他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可以完全消除,并首次提出妇女解放的程度是人民是否彻底解放的衡量。但是他的学说在当时无人理会,被认为是“大脑患病的产物” 。他主张消灭文明制度,建立和谐制度。在和谐制度中,人民按性格组成协作社即“法朗吉” ,人人可按兴趣爱好从事工作,而且可以随时变换工作。法郎吉的产品按劳动、资本和才能分配,人人都可入股成为资本家从而消灭阶级对立。协作制度将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妇女将获得完全解放,城乡差别和对立也将消失。但傅立叶不主张实行社会革命而只是期待富人慷慨解囊。但实际上在 1837 年傅立叶逝世前,连一个“法朗吉”也未建立,后来他的门徒创办
29、法伦斯泰尔杂志、 法朗吉报,并在美国建立 40 个“法朗吉” ,均告失败。材料 3:在一篇名为寓言的文章中,圣西门把他“发明”的新社会制度称作“实业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不存在一部分人统治、压迫另一部分人的现象,而有能力的企业家和学者则是“天然领袖”。在“实业制度”下,由实业者和学者掌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权力;社会的唯一目的应当是尽善尽美地运用科学、艺术和手工业的知识来满足人们的需要,特别是满足人数最多的最贫穷阶级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人都要劳动,经济按计划发展,个人收入应同他的才能和贡献成正比。圣西门寄希望于统治阶级的理性和善心,幻想国王和资产者会帮助无产阶级建立实业制度。
30、他认为,应该把为人数最众多的阶级谋最大的福利的原则放在首位。在圣西门的晚年,为了强调“实业制度”以“理性” 、道德观念为基础,他给“实业制度”涂上了宗教色彩,把他关于理想社会制度的学说称为“新基督教” ,认为“要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激情” ,只要大家都信奉他的这种新宗教,新的社会制度便可以实现。圣西门关于新社会的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重视,经常受人奚落,四处碰壁。加上生活动荡不定,圣西门一度极端失望与苦闷。1823 年 3 月 9 日,他开枪自杀,但未如愿,只打伤了一只眼睛。以后,在他的一个门徒犹太商人奥兰多罗德利格的同情与帮助下,圣西门才在晚年勉强摆脱了物质生
31、活的困境。材料 4: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
32、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对以往的观点进行回顾、概括、总结,列出相似点和不同点。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个分析该问题的新的框架,以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认知。马克思主义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所谓的三者其实就是一个东西。我们把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显性的层面,来与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一个比较,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
33、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理论基础和逻辑构架不同视角一:两者的理论基础、逻辑构架和理论实质不同理论 视角 理论基础和前提 逻辑构架 理论实质空想社会主义 美好的愿望或原则等“应该”“是”“应该”的逻辑唯心主义、道德批判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从“现有”中找“能有”的逻辑唯物主义、实践批判教师结合上述材料和对空想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知,对表格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二)实践主体和实践途径不同视角二:两者的实践主体、实践途径和实现可能性不同理论 视角 实践主体 实践途径(方法) 实现的可能性空想社会主义 统治者或有识之士合作社、法郎吉、新和谐村(当下)失败或者没有实现
34、的可能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无产阶级和平方式或者无产阶级革命(过程)有实现的可能性、成功教师结合上述材料和对空想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知,对表格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结论:通过讲解比较得出结论:与空想社会主义相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建立在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2找到了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主体和途径。3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具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性和革命的统一。【课后阅读】:学期授课中会对书中所涉及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1读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35、999 年) 。2读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新星出版社,2011 年) 。【参考文献及备课资料来源】:1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版) ,第 19 卷,第 201-247 页。4石云霞:怎样讲授“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绪论第三节教案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年第 8 期。5张志伟、杨波:对哲学的科学性问题的一种解释兼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特殊意蕴 ,
36、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 2 期。6朱宝信:哲学不具科学性可能吗?马克思哲学之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刍议 , 唯实 ,1999 年第 4 期。7韩更新、张剑利:从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 人民论坛 ,2014 年第 11 期。8杨丽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 年第 8 期。9李英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的基本维度探析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误读的解析及纠正 ,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 2 期。10徐晓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 ,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年第 2 期。11范畅:科学的,还是批判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问题的再探讨 , 学术界 ,2015 年第 4 期。12薛俊强:求解“恩格斯问题”论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的理论特质 , 学术研究 ,2014 年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