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陋室铭中考题集锦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对偶、比喻、起兴、类比。以虚衬实,以比喻起兴,用类比的方法把陋室与山、水作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突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旨。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了描写,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 居住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从环境的清幽、交友的品位、情趣的高雅、远离世俗官场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 “高雅”3、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4、对陋室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阐述了陋室不陋,为
2、“何陋之有”作张本,也突出全文的主旨“惟吾德馨”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有什么好处?这两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对偶,拟人修辞方法。 “入”和“上”化静为动,生动传神,使之人格化。表达了作者对居住环境的喜爱之情。突出了环境清幽,恬静,雅致的特点。6、本文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托物言志,以“陋室”阐明“德馨” 。 全篇是用骈句,有个别是散句,对仗工整,整齐押韵。使用类比,比喻,排比,对偶修辞方法虚实结合起兴。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烘托文章主旨的? 居住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 8、找出文中的韵脚。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行 亭 9、 “无丝竹之乱耳,无
3、案牍之劳形”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反面虚写,写出了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态。10、文章结尾有何特点? 采用错综反问的句式,画龙点睛,收束全文,紧扣题目引人深思,将整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 11、作者一生的遭遇坎坷,仕途崎岖,也是身怀不遇,虽身居陋室,却志向不改,对他的这种行为,你怎样看的? 刘禹锡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有着广阔的胸襟。他虽身居陋室,却视荣华如粪土,高雅淡泊,安贫乐道。这是值得当今社会的人效仿的,在物欲横流的现今社会,我们要向刘禹锡那样保持一颗平常心。12、历史上有许多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情怀的人,请举出一例。 杜甫,居茅屋胸怀天下百姓,发
4、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13、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意境隽永而脍炙人口,那么它的主题该如何概括? 通过对陋室的居住环境,交际交往和日常生活的描写,证明了“陋室不陋” ,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14、从本文中找出与行路难中“今安在”句式相似的句子。 何陋之有? 15、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3 分) A. 斯是陋室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无案牍之劳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 有龙则灵 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 皆以美于徐公16、请你引述典型例子,谈谈你对“唯吾德馨”一句的理解和感悟。 (2 分)陶渊明不为五
5、斗米折腰,不要自己的乌纱帽,在田间悠然自得,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饮酒和归园田居系列。他的故事照应了“惟吾德馨”这句话,只要自己的品德高尚,生活自然就舒适快乐。17、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 (3分) 2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 “陋室”就不陋。 18、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对于
6、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 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案牍之劳形 20、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D ) (2 分) A、臣不胜受恩/感激 B、今齐地方/千里 C、朔气传/金柝 D、水/不在深 21、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
7、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答出“类比”或“以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1 分,答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突出陋室不陋”1 分)22、文中有两处用了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是哪两处?(1)实:谈笑有鸿儒 虚:往来无白丁(2)实:可以调琴素,阅金经 虚: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3、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语句是哪几句?有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类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沉,表明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24、以孔子的话作结尾用意何在?以反问作结尾,引人深思,呼应上文的“惟吾德馨” ,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总结全文,隐含作者以君
8、子自居之意。25、列举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陋室不陋的例子。 杜甫草堂 钱钟书的书斋26、本文描写陋室环境清净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喜欢 因为这样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品质有极大影响。27、本文作者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 ,你喜欢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正直、善良、上进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对我们的成长有益。28、请谈谈你对本文开篇的看法?本文开篇连用两个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斯是陋室并立意于惟吾德馨,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以“仙”和“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又是事物的类比,表示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发生。29、请就
9、本文对陋室的描写从内容或写法上写一段评注性文字。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以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描写处处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尾“何陋之有”张目。3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 (2 分)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
10、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31、作批注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好方法。请仿照句的批注,任选一个角度为句在括号内作批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名人高雅居室衬托自己居室的高雅)。孔子云:何陋之有? (1)反问句式,突出主旨(2)引用孔子的言论,强调陋室不陋 (3)把“陋”3放在“有”前,强调陋室不陋 32、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33、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1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4、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2 分)A、有仙则名 名:名气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香气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博学的人 D、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身体劳累35、作者笔下的居室宁静、雅致。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 “调素琴,阅金经”展示给你的画面。(4 分)连片的青苔蔓延上台阶,阶上一片碧绿;芳草的颜色映人帘里,帘内满目青葱。在简陋的屋子里,有人在尽情地弹奏古朴的琴,有人在吟诵着佛经。(每句按照句翻译只能得 1 分,加上一定修饰语得 2 分)36、本文先说“斯是陋室” ,结尾又说“何陋之有” ,是否自相矛盾
12、?请简要分析。(3 分)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3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解析说”侧重于议论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C “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 “铭”侧重于议论, “说”侧重于叙事。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38、 陋室铭 、 鱼我所欲也两文分别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情趣和态度的?(4 分)示例:刘禹锡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却是不可取的。(围绕安贫乐道的生活情
13、趣表明观点的 1 分,能作分析 1 分) 示例:孟子表明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气节,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围绕舍生取义表明观点的 1 分,能作分析 1 分)39、今天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你是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趣?如今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在享受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更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仍要保持节俭的生活,追求精神文明。只有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才能不为利诱,不为势趋。40、为什么交待陋室主人的朋友都是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鸿儒”?俗话说:知其人必知其友,知其友亦知其人,由此我们可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并且德才兼备,超凡
14、脱俗。41、文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俚语扰耳俗务缠身。42、写出本文你最喜欢的一个骈句,并说明理由。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理由:这句话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让人赏心悦目,以明“陋室”不陋。 “上” “入”二字传神,化静为动,既使景物人格化,也表现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43、你怎样看待作者的行为?请结合现实谈一谈。刘禹锡身居陋室,却不慕荣华,他的高雅淡泊,源于他具有高洁的品格,而这种品格正是一个有才华而又具有广阔胸襟的人所应具有的。在现今社会,为一已之私利而贪赃枉法,贪慕荣华的人还是存在的,因此,提倡刘禹锡的这种不为私利、安贫乐道的精神是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应大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