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证检验 第一章 物证技术概述 第二章 手印第三章 刑事照相和绘图第四章 足迹第五章 文件检验第六章 测谎第一章 物证技术概述第一节 物证技术的概念 一、物证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一)物证:是指依法收集,能以自身外形和物质属性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 1、物品本身;2、物品记载内容;3、物质性痕迹。 (二)物证的特点1、合法性。2、不可替换性。3、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4、客观可靠性。二、物证技术的概念(一)物证技术:对可能成为物证的物品,按照法律规定的原则从发现、提取、记录到鉴定等过程涉及到的技术方法的总称。 物证技术是个集合性名词,包含:1、发现物证的技术;2、记录物证的技术;3、提取物证的技术
2、;4、鉴定物证的技术;主要用于解决物证与案件的关系,如关联性、真实性、证明效力等。1、根据办案工作的需要,运用物证技术对现场进行勘验检查,寻找、发现、鉴别和提取可能与案件有关联的物质性客体。如刑事案件侦查。2、受单位或个人委托,对与案件有关的物质客体,根据要求进行检验,以检验的结果帮助人们了解真相,并找出公正的解决方法。 (二)物证技术的任务第二节 物证技术鉴定的概念 一、概念:是法定鉴定机构中的专业鉴定人员受单位或个人的委托,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对案件中物质性客体进行检验并作出书面结论的活动。二、物证技术鉴定人:即物证鉴定机构中具有专门物证技术知识,并直接从事物证技术鉴定的专业人员。另外,根据
3、案件需要,也可以请从事某一专业教学、研究的专家和教授参与鉴定。关键在于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为解决某一专门问题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鉴定资格)(2)与本案无利害关系。三、鉴定的委托、受理和实施。(一)鉴定的委托提交材料:(1)鉴定委托书:委托书中写明委托鉴定的目的和要求,并提交有关案件材料。(2)检材:需要鉴定的物证,必须原物。(3)比对样本:主要是进行同一认定或种属认定的比对样本。(4)案件中关于检材发现、提取、包装、保管和运送的情况,以及比对样本提取到运送等一系列情况。(二)鉴定的受理1、对检材的要求:(1)检材所反映的特征应当具备一定的数量。简单说必须达到检验所需最低要求。如毒物
4、的数量,文字的数量等。(2)检材所反映的特征应当具备一定的质量。指纹的清晰度和特征数,足迹的花纹等。(3)检材和样本应当没有污染。特别是化学或生物性检材,必须按照规定包装和运输。如血迹、脏器的送检。(二)鉴定的受理2、对鉴定样本的要求(1)样本来源可靠。(2)样本的数量充足。(3)样本的形成条件应当尽量与检材一致。此外,送检单位还应当根据鉴定机构提出的要求,补充鉴定检材和样本。 经过审查,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可以拒绝受理(三)鉴定的实施。(1) 安排鉴定人员;(2)选择鉴定方法;必须是适宜的、先进的方法。(3)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并且记录检验过程;(4)通过反复检验确认结果;(5)写出书面结论。按
5、照鉴定的程度如实写。如果得不出结论,不必强求,但要说明原因,或得出倾向性结论。(四)鉴定结论的形式:通常是由四部分组成1、案由:主要是委托受理鉴定的情况。2、检验:首先描写检材和样本的形态、色泽、大小等一般特征,然后要记述检验的具体方法、步骤和检验中发现的各种特征或数据。3、论证或说明:对检验结果进行科学上的论证和解释。4、结论: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具体明确的回答。第三节 对鉴定结论的审查 一、对鉴定结论可靠性审查(一)对鉴定人的审查:1、鉴定人的业务能力;2、鉴定人的敬业态度;3、鉴定人与案件的关系。一、对鉴定结论可靠性审查(二)对鉴定过程和方法的审查:1、鉴定使用的检材和样本;2、鉴定使用
6、的方法;3、鉴定使用的仪器设备;4、鉴定实验的次数。 一、对鉴定结论可靠性审查(三)对鉴定结论的审查:1、鉴定结论的依据是否充分;2、鉴定结论与客观事实是否吻合;3、鉴定结论与其他证据间有无矛盾。 二、对鉴定结论证明价值的判断1、分析鉴定结论与主要事实之间联系的形式。即联系的形式是直接还是间接,这将决定鉴定结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证据。2、分析鉴定结论与案件事实之间联系的性质。即分析鉴定结论所确立的联系是确定性的还是非确定性的,是排他性的还是非排他性的。 第四节 鉴定的种类一、同一鉴定(23 页)二、种属鉴定第二章 手印第一节 手印概述一、历史手印又称手纹,是皮纹的一种,最早是我国古代用于合同的签证
7、,后来英国人威廉赫谢尔(WilliamJHerschel ),亨利福尔茨(HenryFaulds)相继发现指纹的功能,并将其用在司法活动中。 二、手纹的特征1、人各不同,指指相异;2、特征稳定,终身不变(不包括后天对皮纹的毁损) ;3、布满汗液,触物留痕同一个人不同年龄阶段指纹基本不变相貌相似的两人相同指位的指头乳突线花纹形态及特征不同三、手印的分类 1、按照痕迹状态分类:立体指纹和平面指纹2、按照附着物的变化状态分类:加层指纹和减层指纹3、按照手印的色调分:有色指纹和无色指纹4、按照形成手印的介物分:汗液、血液、粉尘、油垢指纹等。5、按照手印清晰程度分:完整和残缺;清晰和模糊6、按手印反映的
8、部位分:指印、指节印、手掌印。 二、手掌面皮肤的解剖结构三、乳突线的形态结构四、指头纹的形态结构五、指节纹的形态结构六、手掌纹的形态结构七、其它 一、指纹与指纹特征第二节 指纹特征指纹:全手掌面皮肤花纹的总称。其区域包括手指头、指节及手掌面。 (在实践中主要研究指头纹)指纹特征:包括乳突线的纹线形态、花纹形态与结构、细节特征,以及曲肌褶纹、皱纹、伤疤、脱皮及汗孔等。表皮真皮乳突线:由许多真皮乳头状突起连接成的线条。小犁沟:与乳突线并行的相应凹线。乳突花纹:许多乳突线构成的图形。(一)单条乳突线的形态结构2、外围系统1、内部系统3、根基系统(二)乳突纹线的系统和三角指面上各种纹线是有规律结合而成
9、的,在绝大多数的指纹中(约占 97.5%左右) ,都具有三种系统。 外围系统:由弓形线组成,位于左右两侧及上部。内部系统:由箕形线以上线条组成(环、螺、曲形线) ,位于指纹中心。根基系统:由波浪线及不太平坦的直形线组成,位于指纹底部,与第一指曲肌褶纹毗邻。系统:三角:三系统的汇合处.三角的三条边:内边、外边、底边三角的三个角:内角、顶角、外角三、指头纹的形态分类(一)弓型纹 : 没有中心系统,没有三角。(二)箕型纹: 有完整的三系统,有一个以上三角,中心由一条以上箕形线套迭而成。如只有一条箕形线,该线头部必须是光滑的,且无旁线引向三角。(三)斗型纹:有完整的三系统,有二个以上三角,中心由一条以
10、上的环、螺、曲形线套绕而成。或对着两侧三角各有一条光滑的圆弧线条。解释三种纹形(一)弓型纹(范例)(二)箕型纹(范例)(三)斗型纹(范例)平弧型倾斜型混合型掌上部区域掌内侧区域掌外侧区域手掌部纹线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各部纹线结构各具特点:手掌印示例掌上部掌内侧掌外侧乳突纹线细节特征1.终点2.起点3.结合4.分歧5.小勾6.小眼7.小桥8.短棒9.小点第三节 手印的分析和鉴定 一、判断手位:1、指尖的朝向。左手拿物体指尖朝右,右手拿物体,指尖朝左。2、 几个并列指纹的高低顺序。通常中指最高环指次之(70% 人) ,具体还要联系遗留指纹时的动作、物体形状综合判断。3、手指对应关系。根据拇指与其余四
11、指把握东西时的对应关系来判断。4、指纹纹线流向。(1)弓形纹中心轴线左手向左,右手向右,帐形纹支撑线相反;(2)螺形纹纹线旋转方向左手多顺时针,右手多反时针。环形斗右倾为左手,右手反之。双箕斗看倒箕头的朝向,左手朝左,右手朝右(3)箕形纹箕头朝拇指方向为正箕,绝大多数人都是正箕(95%) ,但食指常出现反箕。5、指纹不同类型在五指上的出现率。斗型纹出现在拇指上的几率是 50%,双箕斗最常出现在拇指,特别是左手拇指。6、指尖纹线的偏斜位置和方向。其中拇指最为突出,指尖纹线左高右低为右手,反之为左手。二、分析作案人个人特点 1、判断身高:。 (1)手印全长9.8=身高(2)中指全长21=身高 (3
12、)食指全长24=身高(4)拇指头印全长65=身高 (5)食、中环指头印长80=身高2、判断人的年龄:分为少年、成年和中老年期3、判断人的体型:肥胖型、适中型和瘦体型。 三、手印的鉴定1、确定手印花纹的类型:中心花纹类型。2、寻找和确定细节特征。(1)由点到面, (2)沿线追踪,3、比较检验:(1)对照比对法:将两组指纹相互对照比对。(2)连线比对法:将特征连接成线,从形成的几何图形进行比较。(3)重叠比对法,用比较显微镜比对。4、鉴定结论:对鉴定的结果要作出结论,肯定或否定,如果有差异点,还要作出合理解释。第四节 手印的发现、记录和提取 一、寻找的重点部位:简单的说是在作案人必经部位和可能触摸
13、处所、物品上发现指纹,通常是在:1、现场出入口;2、作案活动中心;3、现场遗留物;4、和案件有关的其他场所;5、作案人可能触摸的物品; 二、手印的发现 (1) 立体手印和有色手印,在普通光线的照射下发现;(2) 对透明的物体(玻璃) ,采用透光的形式来观察;(3) 对非透明、表面有光泽的物体,采用反射光观察;(4) 对非透明、无光泽物体,采用物理或化学显现的方法变成有色。(5)激光照射法。对于背景没有荧光的物体,可以用微型激光器在现场扫描,发现手印的微弱荧光。三、手印的记录和提取(一)手印的记录:1、手印的位置:留在什么物体的什么部位。2、手印的方向:指尖的方向。3、手印形成的物质及手印的种类
14、。4、承受客体表面的材质和状态(光滑) 。3、手印显现、提取和包装的情况。(二)手印的固定和提取1、照相提取法:采用比例照相,并反映所在物体特征。2、复印提取:一是透明胶带提取,二是相纸或胶片提取。3、制作模型;对于立体指纹采用制模方式提取。4、手印原物提取:将承载指纹的物体一起提取走。第五节 潜在指纹的显现方法一、物理显现法主要是利用汗液和油脂物质的沾附作用,将一种有色的物质吸附在指纹纹线上,使无色的汗液变得有色,但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一)粉末显形法:主要是通过粉末与人手上的汗垢和静电发生作用,相互吸附。1、常用的粉末有:(1)铝粉:又称银粉,适用于陶瓷、玻璃、油漆等光滑物体上的新鲜指纹。
15、(2)青铜粉:又称金粉,除黄色物体外,与铝粉适用范围相同。(3)磁性粉:一般是黑色,附着力强,能显示光滑物体上的陈旧指纹。(4)石墨粉:非金属粉末,适用光滑纸张上新鲜指纹。(5)蒽粉:又称荧光粉,在紫外线下可以发出荧光,常用于彩色物体上的新鲜指纹。2、显现的方法:(1)刷显法;用毛刷沾少量粉末抖洒在物体上,然后用毛刷轻轻刷显,待指纹显现后,再顺着纹线方向轻刷,直到手印纹线全部显出。(2)喷显法;用喷粉器在指纹表面喷一层粉末,然后轻轻刷去多余粉末,直到纹线显出。(3)抖显法;将粉末直接到在留有指纹物体的表面,然后轻轻晃动物体,直到指纹呈现出来,然后倒回多余的粉末。(4)磁刷法:用磁刷吸附磁性粉,
16、在指纹的表面进行刷显,待指纹出来后,吸去多余的磁性粉。 (二)熏染法1、碘熏法:主要适用于非金属类物体,包括人体上的指纹。纹线清楚,但容易挥发消失。熏显出来后,要很快用其他方法固定保存。2、烟熏法:主要的樟脑、松香混合制剂,产生黑烟,附着指纹上,适用于光滑物体上较为新鲜的指纹。3、真空镀膜法:通过真空机,将物体镀一层膜,使指纹显现,适用于金属、皮革、玻璃、纸币等物品上的指纹。二、化学显现法(一)硝酸银显现法1、原理:硝酸银与汗液中的氯化钠(盐)成分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银,氯化银在光线的作用下分解出银粒子,沉淀在纹线上,使纹线逐渐变黑,指纹显现出来。2、使用范围:适用于浅色纸张、较新的本色木和单色
17、彩纸上指纹的显现。(二)502 胶显现法1、原理:502 胶的主要成分是 a-氢基丙烯乙酯。指纹汗液中的水分和氨基酸所含的 H+和 OH-能引发 a-氢基丙烯乙酯聚合,因而可以使汗液指纹显现出来。显出的指纹呈现白色或灰白色。也可以加入染色剂。2、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非吸湿性表面上的汗液指纹。如塑料、人造革、金属、油漆家具、橡皮等。(三)茚三酮显现法 1、原理:又称宁西特林,有毒,能溶于水、乙醇、乙醚丙酮等。主要是与汗液中的氨基酸发生反应,显出的指纹呈现兰紫色。可以显现牛奶、血迹指纹。2、适用范围:显现各种渗透性物体,特别是纸张上的汗液指纹,包括多年陈旧的指纹。3、显现的方法有:涂抹法、浸泡法、
18、喷雾汽化法。(四)四甲基联苯胺法显现血手印的最佳方法。主要血手印中的酶、血红蛋白以及其他分解产物,能使过氧化氢释放出氧将联苯胺氧化,从而显现出兰色手印纹线。第三章 刑事照相和绘图第一节 照相机的结构和性能一、照相机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839-1954)第二阶段(1954-1975)第三阶段(1975-今)二、照相机的结构主要由摄影镜头和机身两部分构成,摄影镜头机身(一)镜头1、焦距:是镜头的焦点至光心的距离。通常在照相机的镜头上标示出焦距数值。如镜头焦距为 55mm,有效口径为 2.0,标示 F=55mm 或 2.0/55。2、视角:通过照相机镜头所能观察到的被拍景物范围,这个范围与镜头
19、所形成的光锥形夹角就是视角,也称视场角。视角的大小与焦距长短成反比(一)镜头3、通光量:通光量是指镜头通过光线多少的能力。通常在镜头上标注。通光量与光孔直径有关,光孔直径与焦距有关,焦距长短与通光量大小成反比。4、分辨力(分辨率):指镜头对景物细微影纹的分辨能力。通常是看它在每毫米范围内能分辨出多少根线条。一、照相机结构和性能(二)光圈光圈是由数片可调节的金属薄片组成。用以控制通光量,调节景深和纠正像差。进入相机的光束直径是由光圈大小决定的,在光圈上刻有 1.4、2.216、22 等光圈数值。数值越大,通光量越小。(三)快门快门是控制感光片曝光时间长短的机构一、照相机结构和性能(四)取景器:用
20、来观察被拍景物影象的范围,调整画面构图。(五)调焦装置:调焦装置是为了使不同距离的景物通过镜头均能在感光片上获得清晰的影象,通过该装置调节镜头和感光片之间距离.。1、人工调焦:通过“截影式”或“叠影式”调节,直至清晰。2、自动调焦:通过电子元件自动调焦。在镜头上“AF”标志就具有该功能。一、照相机结构和性能(六)照相机身1、暗箱:调整镜头与感光片之间的距离。2、感光片装置:包括装片、卷片和倒片装置。3、电子控制元件:控制测光、快门、日期时间、计片等。数码相机是依靠影像传感器(CCD)将影像变成数码图像数据记录在影像储存卡上。第二节 现场照相 一、刑事照相的作用:1、 记录侦察措施实施过程和结果
21、;2、 记录发现的痕迹、物证;3、 为刑事登记提供犯罪信息资料4, 为检验提供比对样本 二、现场照相的内容 (一)方位照相:反映现场所在位置和周围环境关系的照相。1、拍照的内容要求(1)反映通往现场的主要道路;(2)反映现场周围主要建筑物;(3)反映现场附近标志性建筑。 2、方法(1)尽可能站在高处,取景范围大,能够反映道路和周围建筑物的关系。(2)要将中心现场放在画面突出位置。(3)如果画面过长,可以采用移动连续拍照的方法,进行剪贴。(4)对于重要的路标、门牌或建筑,可以增加特写作为辅助照片。(二)概貌照相(概览照相):反映现场内部格局,痕迹物证分布状况的照相。拍照要求:1、用尽可能少照片反
22、映现场全貌;2、防止物证之间的相互遮挡3、画面应该有足够的景深。4、如果单张照片难以完成,可以采用相向拍照方法。(三)重点部位照相:主要反映痕迹物证所在部位及状态。拍照要求:1、反映痕迹与相邻物体之间的关系2、多角度反映痕迹物证之间的关系3、拍照角度要高,尽可能减少变形。4、掌握不同案件和不同环境的现场拍摄重点;如尸体与血迹的关系,被盗物品的状态,爆炸物放置的位置等。(四)细目照相: 记载现场上细小痕迹物证的照相,以特写为主。拍照要求:1、成像不变形,色彩真实。2、放置比例尺。3、反映物证细微特征、质感;4、选用小光圈,加大景深。 三、现场照相的方法(一)拍照步骤:1、了解案情、熟悉现场,确定
23、拍照内容。2、按照勘察顺序依次拍照。3、与勘察技术人员配合,保存具体物证。(二)方法1、相向拍照法:从相对的角度拍照目标。2、多向拍照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拍摄目标。3、回转拍照法:在固定位置转动拍照。4、平行移动拍照法:与被拍物体呈现平行状态连续拍照。四、现场照相卷宗的制作(一)卷宗构成顺序:封面封二案情简介目录正文照片。1、封面的内容:选择照片:根据案情需要和拍照的结果,选择要放大的底片。(一)卷宗构成顺序 2、封二:(1)现场地点;(2)案件名称;(3)案件性质;(4)发案时间;(5)拍照时间;(6)拍照人、制作人、审核人。 (7)案卷页数、照片张数、案卷份数。3、案情简介:如果有勘察笔录
24、,案情简介可以省略。4、目录:根据内容制定标题,如尸体损伤、面部特写等。5、正文。(二)标引方法1、标引线应为连续的单线条,线条宽不超过 0.7 毫米。2、标引线颜色以红色或黑色,不得使用多种色彩。3、标引线应平行于卡片纸的一边,必要时可以用折线,折角应为直角,只能折一次。4、标引线的线端指向要准确,不得干扰画面内容。5、标引线必须与画面颜色有反差。6、标引线不得互相交叉1、拍摄一套包含有方位、概览、重点部位和细目照相的案件现场照片。2、将照片的内容按照卷宗制作要求,依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粘贴好,做好文字标注。3、制作一张现场图,与照相卷宗装订在一起。4、每 2-3 人自愿组合成一实习小组,领
25、取实验器材如下:照相机一架5、拍摄时间为 7 天,统一安排冲印照相实习方案6、建议拍摄内容:(1)室内现场:以宿舍为背景,拍摄盗窃或凶杀案件。校园(方位)宿舍楼(小方位)房间(概貌)被盗物位置(重点部位)痕迹或工具(细目) 。(2)室外现场:以校园为背景的凶杀或自杀案件。校园(方位)-尸体位置及血迹分布(重点部位)尸体的全身和半身像凶器或遗书(细目)第三节 现场绘图一、根据绘图内容划分(一)现场方位图(二)现场全貌图(三)现场局部图(四)现场综合图现场方位图是用来反映现场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的图形现场全貌图是用来反映现场内部状态和痕迹物证分布的图形现场局部图是反映现场重点部位和痕迹物证的图形现场
26、综合图是将多种图形综合起来绘制在一张图纸上二、根据绘图技法划分(一)现场平面图(二)现场立面图(三)现场展开图(四)现场剖切图(五)现场立体图(六)现场复原图现场平面图是采用平面形式,表现现场上的各种物体、痕迹的形态、位置以及相互关系的图形现场立面图反映物体某一垂直面的痕迹物证现场平面展开图用平面形式反映现场物体垂直面及仰视面的痕迹、物品分布情况现场立体图是采用透视原理绘制的图形,以立体的形式反映现场状态室外立体图反映物体的顶面、正面和侧面的图形现场剖切图是采用想象切除的方法,除去现场上遮挡视线的物体,更好的表现现场物体痕迹间的相互关系现场复原图是根据记载现场状况的材料,采用绘图方法将案发前的
27、现场再现。现场复原图又称为现场分析图,具有分析案情的功能。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件,南京六合区某村妇女为了报复丈夫出轨,同时达到与情人共同生活的目的,竟将十岁的女儿扔下井,幸亏其女儿被井水浮起之后,撑在井壁上,被他人救起。现 场 模 拟 图三、现场图的基本格式(一)现场图标题:放置于图的正上方或图的左右侧,以显著的字迹标出。(二)现场图方向标用来表示图中物体的方向。一般放置于图的显著位置或右上角。通常是指向正北,也可以是斜向指示。(三)图例说明1、文字说明常用的图例2、数字或符号说明四 绘制现场图的步骤1、现场速写2、选择图的类型3、图面构思4、选择纸张,确定比例5、绘制草图6、定稿第四章 足迹检验
28、 第一节 足迹的种类和作用 一、足迹检验的概念足迹是指人在行走或站立时,脚掌或所穿的鞋袜与地面等承受客体接触而形成的痕迹。二、足迹的种类(一) 按照造型体分:赤足印、鞋印和袜印。1、赤足印:人足直接与承受客体接触,形成的痕迹。它能直接进行人身同一认定。2、鞋印:反映鞋底的外表特征。3、袜印:穿袜所留的痕迹,一般可以识别何种质地袜印,进行种属认定。 二、足迹的种类(二) 按照承受客体分:立体和平面足迹。1、立体足迹:是由于承受客体质地柔软,使接触面发生凹凸变化。2、平面足迹:承受客体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通常是灰尘足迹。(三) 按照足迹数量分:单个足迹和成趟足迹。1、单个足迹:是指发现的足迹凌
29、乱、不规则。2、成趟足迹:是指发现的足迹具有连续行走特征,通常在四个以上。 三、足迹的作用1、可以为分析案情提供依据;如熟悉现场、行为先后、活动范围等。2、可以分析作案人的人身特点;3、可以为追踪提供线索;4、可以通过痕迹比对,进行同一认定,为审判提供证据。5、可以为串、并案件提供依据。 第二节 足迹的特征 一、足迹的形象特征:(一)赤脚足迹特征:1、一般特征:(1)赤脚足迹的大小。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脚全长;二是脚掌宽;三是脚弓宽;四是脚跟宽;五是弓断距(可以视作特殊特征) 。测量的方法:过脚趾最前沿和后跟突出点作两条平行线,两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就是全长;过脚掌最宽处作平行线,就是脚掌宽;过脚后
30、跟最宽处作平行线,就是脚跟宽;过脚弓最窄处作平行线,就是脚弓宽;如果脚弓之间出现断裂,断裂的距离就弓断距。一、足迹的形象特征(2)赤脚足迹的形状:主要是指全足、脚趾、脚掌、脚弓和脚跟等各部分的形状和相互位置关系。 (见图)(3)脚趾分布状况:是指脚趾排列情况。主要有分散、并拢和重叠形三种。2、赤脚足迹的细节特征(1)脚趾大小及其比例关系。脚趾的大小及粗细是由拇指向小指依次排列,如果异常就是细节特征。通常采用脚趾连线来反映。 (见图)(2)指肚的形状有三角形、倒三角形、圆形、椭圆形、锥体形、不规则形等。 (3)脚趾畸形:指脚趾生理结构上的异常。如多趾、缺趾、断趾、连趾等。(4)脚掌的形态脚掌分前
31、沿、外沿、内沿和后沿,尤其是前沿的形状,通常有平直形、弧形、波浪形。(5)脚趾乳突花纹,除大拇指可能出现弓、箕、斗中心花纹,其余脚趾多为弧形或波浪线。脚掌乳突花纹细节特征。与手掌细节特征相似,有九类特征。(6)脚掌的其他特征:褶皱、裂纹、脱皮、伤疤、鸡眼、老皮等。位置、形状、特征及数量、大小等。 (二)鞋印特征 1、鞋印的一般特征。(1)鞋印的形状:鞋底、鞋头和鞋跟的形状。(2)鞋印的长度和宽度。测量方法与赤足印相同。(3)鞋底图案花纹的种类。相同种类的鞋,鞋底花纹类似。(4)鞋底的标记。如商标、尺码、厂名、代号等。(5)鞋底的材料。鞋底的质地可以从鞋底花纹和印痕上识别。 2、鞋印的细节特征
32、(1) 鞋底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特征。特别是生产工艺低的鞋子。(2) 鞋底在穿着过程中形成的特征。一是磨损,二是污染,三是镶嵌物。(3)鞋底在修补过程中形成的特征。修补通常是手工,很有特征。(三)袜印特征除了反映袜子的质地和机制花纹特征外,潮湿的袜印往往能清晰的反映出全足的特征,条件良好的袜印可以进行人身统一认定。认识方法参照赤足印。二、足迹的步法特征(略讲) 步法是人行走时的运步规律习惯,即行走运动习惯,在单个和成趟足迹中的反映就是步法特征。包括步幅特征和步态特征两个方面。(一)步态特征:是指人行走时由于作用力方式、大小不同,反映出步行姿态和动作习惯特点。一是起脚特征;二是落脚特征;三是碾脚特
33、征 (二)步幅特征:是指在连续行走的、四个以上成趟足迹中,反映左右脚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1、步长:是指左右脚前后两个足迹之间的垂直距离。 测量方法是:过两个脚后跟作平行线,两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就是步长。左脚在前为左步长,右脚在前为右步长。步长与身高成正比,一个步长约等于足迹三倍。2、步宽:是指相邻的左右脚步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或左右脚跟中心点之间的垂直距离。3、步角:是指左右脚足迹的中心线和步行线构成的夹角。常见的形态有外展角(外八字) 、内收角(内八字) 、直行角和不对称角。 第三节足迹的发现、识别和提取一、现场足迹的发现(一)寻找足迹的重点1、罪犯逗留、观察的处所2、罪犯进出现场的线路3、罪
34、犯蹬踩过的物体4、被侵害客体所在的处所5、罪犯隐藏罪证的场所(二)发现足迹的方法1、通过肉眼观察发现明显的足迹2、通过打侧光寻找粉尘足迹3、采用静电吸附方法收集可疑足迹二、足迹的提取1、拍照法。 2、实物提取法3、制模法 4、静电吸附法三、现场足迹的识别1、足迹遗留部位与作案动作是否吻合2、足迹与现场上其他痕迹的相互关系3、足迹新旧程度与发案时间是否吻合4、足迹上附着物与现场关系5、分析现场足迹步态特征与作案心理是否统一。6、排除无关人员的足迹第四节 足迹分析一、分析足迹的鞋号和式样鞋号=鞋印长- 内外差-放余量皮鞋底减去 3-4 厘米布鞋底减去 2-3 厘米旅游鞋底减去 2 厘米二、分析作案
35、人的人身特点1、性别分析:从鞋印长、步幅长和步态痕迹上综合分析。男性:足迹大,步幅长而窄,步角小;压痕重而不均匀;足迹边沿不完整,多蹬、挖痕迹。女性:足迹比较小,步幅短而宽,步角大;压痕比较均匀,足迹边沿完整。2、年龄分析:随着年龄的增加,重心后移,步态变稳,外展角增加,鞋印边缘由虚变实。少年:足掌压痕重,足跟压痕轻,足跟有虚边,蹬、挖痕明显。脚跟像充足气的小皮球。青年:足迹大,足掌压痕重,拇指球压明显,脚趾伸展正直,脚跟有虚边。壮年:运步稳重、有规律,步角开始增大,足压均匀,开始出现擦、挑痕。中年:步长变短,足跟压开始加重,足掌压力面开始后移,足弓开始变宽。老年:步幅变短而宽,步角加大,足跟
36、压重于足掌压,足迹前沿有虚边,足迹边沿不完整,脚趾头开始逐渐微缩,呈现前尖后扁的三角形,脚跟像泄气的皮球。3、身高分析:从鞋印长度和步长分析赤足长 6.876(北方) ; 6.9(南方)静态足印比动态足印稍短一点;平面的比立体的足迹短 1.5-2 厘米左右。身高=(鞋印放余量- 内外差) 系数也可以根据步长推断身高,但相对比较麻烦,不同的身高换算公式不同。4、体态分析:从足迹完整程度、步态特征和压痕深浅分析,中等、胖人、瘦人。胖人:脚弓比较低,前掌压痕较轻,脚弓压痕较宽,脚印边缘完整,步宽较宽,步角较大。瘦人:脚弓相对比较高,脚型较瘦,脚掌压力不均匀,重压部位明显,脚印边缘不够完整。中等:特征
37、介于胖瘦两者之间。第五章 文 书 检 验紫外线反射紫外线发光涂改的毕业证书第一节 文书检验的概念一、文书检验文书检验简称文检,有的称之为文件检验。是指检验人员运用多种科学原理,借助有关仪器设备,检验与违法犯罪有关的文件物证、书证,确定文件与案件事实、与当事人关系的鉴定活动。 二、文件检验的对象和作用 (一)笔迹检验:通过对两份笔迹进行比较鉴定,确定是否为同一人所写。作用:1、认定笔迹的书写人,为定案提供证据;(认定同一)2、将几起案件笔迹比较,为串并案件提供依据;3、检验文件内容的增加和删改,为立案提供依据; (二)言语识别:根据案件中的言语材料,对言语人条件进行刻画。内容包括:口述语言、书面
38、材料。录音的声音还可以进行语音比对(认定同一) 。1、嫌疑人的自然条件(年龄、性别、表达特点)2、嫌疑人的文化、职业、嗜好、社会地位。3、嫌疑人的籍贯、生活区域;4、嫌疑人的精神状态; (三)印刷文件检验:运用印刷技术知识,结合作案人利用印刷文件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律特点,鉴别可疑文件的真伪,判断文件的印刷方法和印刷机具,证明印刷物证来源。鉴别对象:(1)可疑印章印文;(2)可疑货币票证;(3)打印文件、复印、油印文件;作用:1、确认伪造事实;2、证明作案的印刷机具和印刷方法; 3、证明印刷物证的来源;人民币的检验(四)污损文件检验:是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对损坏的文件修复,恢复原始内容,揭露伪造
39、、变造事实的检验手段。1、污损文件的形式:(1)文件的载体破碎、污染;(2)文件内容被污损;(3)原始文件丧失,通过技术手段显现;2、污损文件的作用:(1)证明文件的真伪;(2)查明文件真实的内容;(3)为笔迹比对、言语识别和印刷文件检验提供条件。 (五)人像检验:根据两张人像照片所反映的相貌特征进行比对,确定是否同是一人的鉴定过程。作用:1、证件照片与持有人是否同一人;2、被害人与失踪人是否是同一人;3、嫌疑人与通缉犯或它案侦察对象是否同一人。 (六)文件材料检验:检验文件材料的理化特性、结构形态,确定与比对样本是否同一属性。1、比对的内容:(1)纸张, (2)粘合剂, (3)书写材料2、作
40、用:(1)通过检验成分,为侦查取证提供方向;(2)通过比较,检验文件是否经过变造。(3)通过物证与样本的比较,确定嫌疑人是否具备作案条件。 第二节 笔迹一、笔迹的概念笔迹是手写文字符号的表现形式,是书写动作的反映。 (Hand Writing)笔迹学的研究是结合心理学、生理学、书法学、文字语言学基础上而成。笔迹学的核心是书写技能和书写习惯。书写技能是人书写文字符号自动化程度和完善化程度。(P92)书写习惯是人在书写文字符号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P88-92)二、笔迹一般特征(一)书法特征:是指写字技能的高低,是一种综合判断。通常分高、中、低。(二)字形、字体、大小特征:1、字形特征:方、
41、长、圆、扁、斜。2、字体特征:有宋体、草书、楷书、隶书、篆书等3、字的大小特征:主要以写字的格子或条幅看,是否超越。 (三)布局特征:1、字行走方向与形态2、字间与行间的间隔3、字与格线的位置关系4、书写格式(四)错别字特征:1、错字;可以故意错,不能故意对。2、别字。往往与发音有关。(五)文字写法特征1、现行规范写法;2、繁体写法:台湾人及东南亚人常用,还有文物和历史研究的人3、地域性简化写法;4、行业性简化写法;5、外来写法:主要是日本和东南亚6、个人简化写法(六)笔迹的抑压力:是书写时笔尖对纸面所施加的力量。笔压特征能反映写字用力轻重的习惯。对笔压痕迹可以根据以下判断:根据笔压特征,有助
42、于判明书写工具和书写方法,尤其是帮助识别临摹笔迹。1、笔画的粗细; 2、墨迹的浓淡;3、圆珠笔油堆积状况;4、纸张墨迹渗透的程度;5、笔道沟痕的深浅;6、笔道分叉状况;7、纸背面的压痕等。三、书写动作局部特征笔迹鉴定主要是依据书写动作局部特征(一)运笔特征:运笔是写字最基本的动作,运笔动作习惯所形成的痕迹为运笔特征。书写每一笔画都要经历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形成五个方面特征:1、起笔特征:起笔是笔尖接触书写面,一个笔画书写的开始。 各种笔画共同的起笔特征有:平直状、分叉状、尖状、反射钩、挑状、顿点等。2、行笔特征:行笔是运笔过程中笔尖在书写面上的运转动作。有提笔、顿笔、转笔、折笔等。运笔的
43、特征主要表现在笔画的形状、运笔的方向、趋势等。3、收笔特征:收笔是一个笔画即将终止时,笔尖离开书写面的动作细节。常见特征有:平直、分叉、顿点、上扬、下压、反射钩。4、笔力特征:是行笔过程中在某些笔画的中间或转折处反映出力度轻重、断折位置的特点。在笔画中反映为较粗的部分。与笔压不同在于笔力只反映局部压力。5、笔画基本形态:书写同一个笔画,由于起笔、行笔、收笔的不同,形成不同形状如“点”画,有竖点、横点、弧形点、逗号点等;如“横”有长横、波浪横、斜横、弧形横等。(二)笔画交叉、搭 配、连接特征1、笔画交叉特征:由两个以上的笔画交叉或连接时形成的形态特征。 2、笔画搭配特征:笔画与笔画之间相互位置关
44、系形成的特征。 包括(1)笔画之间的搭配;(2)偏旁部首之间的搭配。搭配关系影响字的美观,显示写字水平高低。3、笔画连接特征:将两笔或两笔以上笔画连成一笔所构成的特征。连笔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笔画连接的部位连接笔画运笔方向连接笔画的形状还有笔画断写特征,将应该连接的割断重写,是一种错写特征笔画连接特征是识别摹写的主要依据(三)笔顺特征:笔顺是指书写笔画的先后顺序。笔顺分为规范笔顺和特殊笔顺,只有特殊笔顺才是笔迹学研究内容。1、笔顺特征表现形式。(1)特殊笔画顺序(2)特殊的运笔方向(3)单字间交错笔顺(四)字的结构特征字的结构特征表现在:1、结构单位的书写形式。尤其是偏旁,往往都有所改变。2、
45、结构单位间的比例关系。常有大小、高低排列。3、变异结构字。四、书面语言特征(一)用词特征 1、专业和行业用词。与书写人专业及受教育程度有关。与个人爱好有关。2、地区方言。仅限一定地区范围使用。如南方的“背心” “单车” ,北方的“坎肩” 。3、陈旧词汇。在一定年代流行使用的词汇。如发工资=关饷=薪水。4、习惯用语。个人自组词汇,错误用法等。 四、书面语言特征(二)句法特征1、句子长短特征;2、错误语法特征。3、语句表达特征。罗嗦还是简洁,词不达意还是言简意赅。(三)标点符号用法特征: 有人逗号点到底,有人喜欢用感叹号,也有非常规范的,越是不规范的越有鉴定价值。第三节 笔迹鉴定 一、笔迹鉴定样本
46、的种类(一)按照鉴定需要划分1、笔迹自由样本。被检人平时所写的字迹样本,可以是“案前样本” ,也可以是“案后样本” 。通常选择前者,伪装的可能性很小。2、笔迹实验样本。被检人按照要求书写有关的字迹。3、特殊笔迹样本。一是摹仿他人笔迹,要找到摹仿练习的样本。二是伪装笔迹,可能是左手或是刻意改变笔画习惯,最好找到练习样本并收集实验样本。 (二)按发案时间划分: 1、同期样本:与物证文件同一时期形成的样本。2、案前样本:是指发案前形成的样本,一般没有伪装。3、案后样本;发案以后形成的样本,防止案犯故意伪装。4、历时样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样本,对于解释文件检验中的差异点很有帮助。5、实验样本:是指为了
47、检验的需要,模拟文件形成的条件专门制作的案后样本。 (三)按客体划分:1、技能习惯样本:反映制作人技能水平和运动习惯的样本。如:笔迹、绘画、语言等。2、机械功能样本:反映制作客体的工具功能的样本:如打印、复印的材料,照片等。3、综合性样本:既反映技能又反映功能的样本材料。如人工制作的票证。4、文件材料样本:指构成文件成份的各种材料。如墨、纸张、胶水等。引起书写习惯改变的主要因素1、生理因素:视力或运动器官的退化。2、心理因素:精神疲乏、心情紧张等。3、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工具是否顺手以及纸张摩擦系数改变。4、书写环境和书写姿势:光线、坐姿等。5、书写速度和书写形式:横写变竖写、拥挤等。6、主观
48、故意:伪装字迹、模仿他人等。二、字迹样本的提取和送检方法 (一)收集样本1、公开提取。被检人提交样本,或通过组织程序向单位收集。2、秘密收集。以合理的借口让被检人提交或书写样本。3、搜查收集。通过强制措施搜查罪证的同时,采用公开或秘密搜查方式收集。 (二)提取方法1、完好的文件:通常用透明塑料袋封装完好,如果无法移动原件,可以采用拍照或复印的方式(仅限于对内容的检验)2、直接涂写的字迹:采用拍照后送检的方式。3、粘贴的文件:先拍照,再进行剥离,防止损坏后无法比对,剥离后应固定保存。4、破碎的文件:将破碎的文件全面收集,然后在玻璃板上拼接完整,再用同等大小的玻璃覆盖,用透明胶带加以固定。5、污染
49、的文件,根据污迹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去污方式,前提是不能损坏样本特征。三、笔迹鉴定的方法 (一)对检材和样本字迹的预检1、了解案件背景。(1)了解字迹的来源;(2)被检验人的基本情况和书法绘画特(3)字迹是否已经鉴定过。2、分析检材:是正常笔迹还是变化笔迹;是故意伪装还是环境、偶尔因素作用。3、分析样本:了解字迹收集的方式,字迹形成的时间,字迹的数量是否足够。 (二)选择、记录检验笔迹特征1、选择笔迹特征。方法如下:(1) 在相同字、相同偏旁部首、相同笔画中选择重复出现的特征。(2) 在书写结构复杂,笔画较多的单一字中选择有稳定特点的特征。(3) 在书写速度比较快,运笔自然的字迹中发现特征。(4)在笔迹的细微之处选择细节特征。表现在收笔、笔痕、笔力、不连笔的笔顺等方面。(5) 在文字以外选择布局、标点符号等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很少被伪装。(6) 在特殊情况下,可选择有疑问的特征。在笔迹少伪装多的情况下,有疑问也可以选择。如复杂字的中间部分,或特征不显著无须模仿的部分。笔迹多笔迹少;书写快书写慢;连笔程度高连笔程度低(二)选择、记录检验笔迹特征2、记录物证笔迹特征:主要是制作特征比对表。制作方法是:(1) 采用复印、扫描、拍照、手工描绘等方法将检材进行放大处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