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某商住宅,建于 70 年代末,底层为局部框架,25 层为砖混结构,隔层设圈梁,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无地梁) 。由于使用要求改变,须将 轴承重墙拆除,即基本将底层改建成一个营业大厅(图 1、2) 。图 1 原底层平面图 2 改建后的底层平面1 置换方案原 轴墙为承重实砌墙,原局部框架通过构造柱将荷载传至该墙。托换设计时要保证结构不变形,并将荷载均匀传递至基础。由于原基础无地梁,抗弯刚度差,故考虑在原基础墙两侧增设双地梁闭合内框架,以提高基础抗弯刚度,减小柱下地基反力峰值,形成整体弹性地梁体系,避免基底反力不均匀而引起沉降差(图 3) 。图 3 基础墙改建示意 1双地梁,形成闭合框架;2置
2、换小梁;3表面凿毛22 置换过程(1)上部结构荷载传递至墙体转为传至闭合内框架,由于闭合内框架不能直接设置在墙下,故首先须对墙体进行置换。方法是在建筑高度允许范围内(同时要满足混凝土浇筑空间) ,用一定间距的钢筋混凝土小梁置换,然后将小梁与紧贴在墙边的内框架连成整体。小梁的置换间距应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局部破坏,同时考虑小梁至上层多孔板的距离。为确保安全,施工时宜先间隔施工一半小梁,待其强度达到所置换的砌体强度时,再施工另一半(图 4) ,以免墙体截面一次削弱过大而降低承载力。图 4 墙体置换示意 1置换小梁;2闭合内框架梁;3新增闭合内框架柱(2)闭合内框架与原结构应形成整体,以满足抗震要求。所
3、设的钢筋混凝土扶壁柱应与原柱有可靠的连接,形成组合柱。组合柱应满足承载力及框架双梁主筋伸入柱内锚固长度的要求。3 施工顺序(1)加固基础,完成基础抗弯刚度的增强过程。(2)设置扶壁柱,形成内框架组合柱。(3)置换墙体。(4)施工双梁,形成闭合内框架。(5)拆除墙体。4 注意事项3(1)梁柱施工时,与其接触部分砌体的粉刷层应先去除,墙体穿筋部位用电钻钻孔。浇筑混凝土前墙面应加以湿润,表面刷素水泥浆一道。(2)采用 C30 高流动性树脂混凝土。由于受构件部位及净高等限制,混凝土浇筑有一定困难,故应注意振捣密实,确保质量。(3)须待各构件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后,方可拆墙。须用机械切割,并在整个过程中进行变形监控及裂缝检查。砖混结构房屋的闭合内框架托换,避免了旧结构的变形不协调,受力合理,结构变形小,且托换时不需要支撑,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和危险。同时施工方便,费用低,更不必疏散上层住户,因此效益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