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钢用好“财”钢铁四强财务策略分析我国钢铁行业经过一系列的竞争和重组,目前俨然形成了四足鼎立之势:东北以鞍钢和本钢联合重组后的鞍本集团为主,华北主要是首钢和唐钢联合重组后的联合体,华东华南以宝钢为核心,中南西南地区则以武钢为龙头。而这四大联合体中,尤以东北的鞍钢、华北的首钢、华东的宝钢和中西南地区的武钢为最具代表性,这四家钢铁企业自建立伊始便一直居于全国钢铁四强地位,产量及销售收入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在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偏低情况下,四者产量就占到了全国的 1/5 强。他们不仅仅规模实力强大,而且在技术研发实力、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同行业其他企业鲜有出其右者。而正是这些巨无霸的实力,亦吸引了人们的广泛
2、关注。宝钢、首钢、鞍钢、武钢有着很多共同点,比如都有国资背景鞍钢集团、宝钢集团、武钢集团皆为国资委“嫡系” 中央企业,首钢集团乃首都地区重点国有企业;且都有各自的上市公司。同时作为处于钢铁行业的企业,四者产品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并具有资金密集型,规模经济比较明显的特点。之外四者都受到国家的扶持且有广阔的前景,尤其是 2005 年 7 月末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颁布,将更加巩固四者作为四强执各地钢铁业牛耳之地位。中钢协副秘书长戚向东在该政策出台后就开宗明义的说过,“宝钢、鞍钢、武钢、首钢、唐钢五大钢铁企业要成为今后重组合并的重点企业。”且把唐钢与首钢归为一个联合体,意味着中国钢铁工业的未来格局即将是这
3、四强分天下的局面。前面所述共同点多是从宏观和直觉层面上的感觉,但是让我们转入微观层面,尤其是财务策略上,我们却发现四者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宝钢作为国内钢铁行业老大,依恃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国家政策扶持和良好业绩,在钢铁领域大事投资、四处并购,并在确定钢铁为主业的同时也向各金融领域渗入,大有建立控股公司之势;在融资方面,宝钢也尽显“王者之气” ,并且“率性而为”,尤其是在 2005 年上半年股市低迷之时,全然不顾众多投资者反对,逆流增发 50 亿股,筹资 250 多亿元,给股市造成一定的冲击。在投资者关系方面,亦可见“店大欺客”之态,前述增发时宝钢与众投资者之间的博弈互动大家想必仍然记忆犹新
4、。尤其结合宝钢近几年的财务报表,我们也可发现宝钢相对于其他三者,财务策略有明显的扩张型特点。而首钢在面临钢铁业搬迁的同时,亦投资建筑、设备租赁、软件、电子化工领域,有多元化的倾向,财务策略有一定的防御收缩型特点。武钢、鞍钢专注主业,并比较低调、稳健运行,财务策略具有一定的稳健型特点。后三者在对待投资者方面比宝钢稍微“谦卑” 一点。随后的股改亦可看出四者不同的特点。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今年七月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国家提出要组建 3000 万吨级特大钢铁集团且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钢铁联合企业。同时在钢铁产业发展方向上,着重于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行业、产品结构和地方布局,发展壮大各地区优势企业
5、。在该政策推动下,四者作为各地之中坚钢铁企业,纷至各地寻求并购重组以扩大自己的规模,而这也成为四者财务策略之显著的共性。年初以来就有宝钢南下湛江、武钢与鄂钢联合重组、首钢选中河北曹妃甸并与唐钢联合、鞍钢与本钢的重组等多起重量级钢铁重组项目频频发生。而且宝钢,武钢实施了整体上市,鞍钢亦有此规划实现集团层面的整体上市。鞍本集团的建立,首钢借搬迁之机即将牵手唐钢体现出了相同的财务关系策略。 从信息获得便捷性考虑,现以集中上述四大钢铁集团大部分资产的上市公司为对象分析钢铁四强的财务策略。沪上航母 宝钢 宝钢勿庸置疑是国内钢铁行业的翘楚和国内钢铁迈向国际的领军企业,无论是资产规模、销售收入、还是产量方面
6、都居同行业之首,目前年产钢能力已达 2000万吨左右,公司产品主要定位于国内高端产品,具有高质量、高性能、低成本等优势。2004 年 7 月,宝钢集团亦被财富杂志评为 2003 年度世界 500 强企业第372 位,成为中国竞争性行业和制造业中首批跻身世界 500 强的企业。近日,世界钢铁动态公司(WSD)公布了 2005 年 23 家“世界级钢铁公司 ”的综合竞争力排名,首次以集团名义参评的宝钢位居第三。从世界钢铁动态公司发布的材料上看到,评比的两个最重要指标“技术创新能力 ”和“营业成本”宝钢均获得 8 分。此外,宝钢还在“盈利能力”、“ 本国支配地位” 、“低成本融资渠道 ”等三项财务指
7、标中表现优异,得了满分 10 分。另外宝钢地处上海,紧邻长江入海口,地理环境极其优越。再加上国家和地方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正由于其自身以上各方面的优越条件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宝钢不仅要在国内继续保持龙头之地位,亦有跨出国门代表中国钢铁业角逐国际钢铁强企之意。其财务策略上也因此有点攻击性和表现为一定的扩张性,尤其是在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颁布以来,为达到 3000 万吨产能目标,宝钢加大了技术改造力度和投资规模。另一方面,以宝钢现在 2000 万吨的产能计算,要在短时间内扩大 1000 万吨产能,除加大对存量资产的改造和新项目的投资,并购重组也成为宝钢重要的而且也是便捷的
8、财务策略。宝钢最近在该方面的运作就凸现了其继续做大做强的急切心理:2005 年上半年,宝钢完成了固定资产投资 76.25 亿元,其中完成重大项目投资59.42 亿元;而 2005 年初亦在股票市场环境非常不利的情况下增发了新股,进行收购宝钢集团及旗下子公司资产。同时依托其目前在钢铁资源上的采购优势,宝钢的触角也伸到了上游产业,参与对资源的控制来达到制约竞争对手的作用。目前,首钢的一些必备资源都由宝钢提供,由此可见宝钢对资源的影响力有多大。对上游产业的掌控,宝钢多采取与其他资源类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比如合资或战略合作协议的形式。2004 年 7 月,宝钢集团公司与平煤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的河南平宝煤
9、业公司、上海宝顶能源公司成立。2004 年 11 月,宝钢集团公司与淮北矿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暨煤炭购销长期协议。同月,宝钢集团公司与巴西 CVRD 公司、河南永城煤电集团公司签署合资生产煤炭协议,三方将共同投资在河南建一家年产 1000 万吨无烟煤的生产企业,所产无烟煤优先供应宝钢及 CVRD 公司。此外,集团公司也先后与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日本商船三井公司等国内外知名船东签署长期运输协议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确保了长期稳定的运输资源。同时宝钢亦跨出国门加大对国外矿产资源的投资,以实行其国际化战略,比如 2004 年 4 月,宝钢集团公司与哈默斯利合资的宝瑞吉矿山公司就在澳洲正式
10、投产,通过此公司宝钢每年可获得 1000 万吨优质铁矿石。另外依托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优势,宝钢也向下游发展,通过对钢铁相关周边产品的衍生来制约竞争对手对客户的抢夺,并借此扩大新产品的范围,为绝对的钢铁产品获得了额外的附加价值。对上下游产业战线的铺开不仅有效控制了成本变动风险和市场风险,也直接获得了资金上的优势,为其下一个战略动作提供了资金的支持。同时宝钢亦加强与其他企业进行相关领域的合作,比如与中石化正式签署策略合作协议,欲在信息、研发及采购等领域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策略合作。而中石化“成品油炼制国内第一、石化乙烯产量世界第一” 的策略目标,也拓开了宝钢石油、天然气用钢新的市场空间。除钢铁
11、方面投资外,宝钢亦涉足金融投资,宝钢曾为它的金融产业投下 53 亿元巨资,涉及保险、商业银行、证券、财务公司及信托五大金融领域,一度也形成了金融控股公司的雏形,这其中就有如华宝信托,华宝兴业基金管理公司。但最近在专注发展主业的思路下又有逐渐退出金融行业的趋势。宝钢相对于武钢和鞍钢这两个央企同行,上市是最晚的,其首次公开发行是在2000 年 11 月,首次发行了 187700 万股,募集资金 769689.26 万元。在 2005 年4 月,亦增发 50 亿股,募集了 250 多亿元,除其中 20 亿股向社会公众发行外,剩余 30 亿股则向宝钢集团定向增发收购了后者部分资产和股权,实现了宝钢集团
12、的整体上市。此次增发后对宝钢整体财务指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 2005 年 6 月30 日,公司合并资产总额 1502.32 亿元,较年初上升 859.77 亿元;负债总额763.82 亿元,较年初上升 541.40 亿元;净资产 688.46 亿元,较年初上升 269.8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 50.84,较年初上升 16.23 个百分点。同时,通过此次增发对集团资产的收购,也有效减少了关联交易。通过对近几年宝钢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看出明显的由财务杠杆带来的效益,作为该方面衡量基准的角度之一,净资产收益率在最近几个会计期间均明显高于总资产收益率。尤其是在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的年份或期间,净资产收
13、益率均超过了总资产收益率的 2 倍以上。在股利分配策略上,宝钢比较偏向于采取剩余股利政策。宝钢自 2001 年以来虽然每股收益呈线性快速增长,但是每股分红比例却有逐年下降之势,不过每股现金股利绝对值是上升的,只是留存了更多的收益进行再投资。在与投资者的关系方面,相对于其他公司,宝钢更显得有点“店大欺客” 之态,尤其是 2005 年上半年,宝钢与中金强强联手,不顾各方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反对硬是完成了中国股市历史上最大的再融资增发计划。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其本身具有良好的历史业绩并在国内钢铁行业有很高的地位;另一方面,其对基金公司等机构投资者进行了有效的公关,抓住投资基金倡导“价值投资” 的
14、投资理念做文章,积极鼓吹宝钢的投资价值,认为宝钢增发后的整体上市,是将集团公司的优质资产注入到公司中来,以便打动投资基金的心。接着就是获取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如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就亲自为宝钢增发出言支持。而与此同时,作为公司董事长的谢企华、总经理艾宝俊等亦纷纷走上前台,积极地为公司的增发摇旗呐喊。总之,多方面的因素促成了其不同于其他钢铁企业对待投资者的心态。华中巨头 武钢武钢是华中地区最具实力的钢铁企业,也是中国重要的板材生产基地,年钢铁综合产能达到 1000 万吨,并拥有从矿山采掘、炼焦、烧结、冶炼、轧钢等一整套工艺设备。产品涉及热轧板卷、中厚板、大型材、高速线材、棒材、冷轧及涂镀板、冷
15、轧硅钢等钢材产品,其中热轧板卷、冷轧及涂镀板、冷轧硅钢是其主打产品,占到了主营业务收入的 80。武钢主打华中地区,华中地区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61,其次华东地区也是一块很大的市场,其销往华东地区的产品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 21。武钢钢铁生产规模国内排第三名,世界上则排到第 25 名。武钢专注钢铁主业,并立志打造成中国汽车板的主要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冷轧硅钢片生产基地。其二硅钢项目中无取向硅钢的生产线已于 2004 年底建成投产,取向硅钢的生产线亦将于 2006 年初建成投产。二硅钢建成后,公司将形成年产冷轧硅钢 142 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世界单厂规模最大的硅钢生产企业。除此之外,三硅钢项目
16、也将获得批准,设计生产规模 20 万吨,三硅钢建成后,公司冷轧硅钢年生产能力可达到 162 万吨。同时为应对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提高规模和产能,并购重组成为其重要的财务策略。2005 年 12 月武钢与广西地区惟一的钢铁联合企业柳钢签订了重组协议书,通过此举,武钢取得柳州钢铁(集团) 公司拥有的 400 万吨钢产能。根据兰格钢铁统计,武钢去年只低于鞍钢 250 万吨产能,居国内第三。合并柳钢将使武钢有可能超越后者占据国内第二把交椅。另外自 2004 年 11 月,武汉钢铁集团与鄂城钢铁集团联合的重组也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与宝钢一样,武钢也很注重对上游产业的投资和控制,通过投资控股或参股国内及海
17、外矿业公司、与国内外资源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建战略供应链,稳定铁矿石等重要战略资源和运输条件,降低成本并规避成本变动风险。在铁矿石供应方面,武钢集团已与国外主要的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以保证其今后几年每年不少于 1400 万吨铁矿石的进口量。比如与澳大利亚和哈默斯利公司建立了期限 20 年的物流合作项目,每年可获供应铁矿石 300 万吨。与澳大利亚的 BHP公司合营开矿 25 年,年可获供应铁矿石 350 万吨。与南非 KUMBA 公司签订三年合同,年可获供应铁矿石 180 万吨。与巴西 CVRD 公司签订五年合同,年可获供应铁矿石分别为 140 万吨、 200 万吨、250 万
18、吨、250 万吨、250 万吨等等。在煤炭资源供应方面, 武钢积极投资参与国内各大煤矿的发展,建立稳定的战略协作关系,分别投资参与了永城、韩城、晋城等公司的建设,并与平煤集团和鹤煤集团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和投资协议,比如武钢集团投资 6 亿元参股了平煤集团;出资 2000 万元与鹤煤集团合资建立了 150 万吨的洗煤厂,而煤厂所产精煤主要供应武钢。除了在国内的拓展,武钢也有去加拿大、澳大利亚投资开发煤炭的计划。武钢在 1999 年 7 月首次公开发行 32000 万股,募集资金 134905 万元。并于2004 年 6 月,采取向武钢集团定向增发国有法人股与向社会公众增发社会公众股相结合的方式增
19、发 141042.40 万股,共募集 899850.5 万元实现了对集团公司资产的收购,成功地实现了武钢集团钢铁主业的整体上市,使武钢由一个钢材加工企业发展成为一个拥有炼铁、炼钢、轧钢等一整套钢铁生产工艺流程及相关配套设施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为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创造了良好条件。武钢也藉此由一家钢材加工企业发展成为年产钢铁 900 万吨的大型钢材联合企业。此次收购前,武钢仅拥有钢铁业务最后端的冷轧工序,产品仅有冷轧及涂镀板、冷轧硅钢等两个大类;收购完成后,增加了热轧 板卷、中厚板、大型材、高速线材、棒材等五个产品大类,丰富了钢材品种。另外此次增发对武钢集团钢铁业资产的收购,有效减少了关联交易
20、的发生。另外武钢集团在 2002 年也发行了 20 亿元企业债用于第二热轧带钢厂“及其供料项目 ”第三炼钢厂接续工程。武钢在 2003 年及以前资产负债水平比较偏低,而在 2004 年则把资产负债率提高到了一个比较适中的水平,取得了明显的财务杠杠效应。武钢的股利分配政策比较明显偏向于固定股利政策,近几年每年股利都维持在每股分红 0.25 元左右的水平,给股东以稳定的回报。这种方式有助于稳定投资者的信心以及维持股价的水平。京师旗舰 首钢首钢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线材生产企业,线材占国内市场份额 8%10%,居全国第一。华北市场是首钢的主打市场,其主营收入中,华北市场占到了 80%(2004年年报),其
21、次为华东 9, 产品地区集中度很高。产品主要为线材、钢坯,占到了其主营收入的 98。首钢有意于在保持自己当前优势的条件下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尤其是藉奥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对钢铁产品的巨大需求,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的现代化钢铁企业。相对于其他钢铁三强,首钢目前处境比较尴尬,首先首钢所处的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这对钢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另外搬迁计划也将对首钢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不过首钢藉钢铁生产主体搬迁河北之机,进行重新寻址并与河北省钢铁工业进行了重组,如首钢与唐钢就于 2005 年 10 月在唐山南部曹妃甸港口共同投资兴建了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股权比例为:首钢占 51,唐钢占 49
22、 ),该港口是天然良港,条件优越,邻近我国三大铁矿区之一的冀东矿区和 150 平方公里的滩涂地。该项目静态投资额 668 亿元, 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税后)为 12.24%,所得税后投资回收期是 11.18 年.根据规划, 一期工程将在 2007 年底完工,全部工程将在2010 年完成。到时新钢厂将是一座年产铁 989 万吨 ,产钢 970 万吨,产钢材 905 万吨, 具有 21 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钢厂。而此次合作也将启动首钢与唐钢合并之序幕。首钢比较积极实行多元化,除钢铁之外,它也投资了一些化工电子、软件,甚而创投行业。另外据称,太阳能产业亦有望成为其重点发展方向。不过公司最近将原定
23、用于 8 英寸芯片项目的 2.5 亿元募集资金变更投向,将其全部用于投资公司高等级机械用钢技术改造项目,回归了本行。首钢于 1999 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当时发行 35000 万股,募集资金 176947万元。随后于 2003 年 12 月发行 2000 万张可转债,募资 20 亿元,用于 150 万吨冷轧薄板生产线项目。另外可转债的发行,一定程度改善了资产负债结构,起到了很好的财务杠杠效应(可转债的收益率要求较低,仅 15 (见表 4.a)。不过可转债的发行也加大了未来现金偿付的压力,虽然截至 2005 年第三季度,首钢转股价格已由初始的 5.76 元下调到了 3.63 元,但目前仍有近 1
24、9 亿元可转债未转股。首钢股份上市六年多以来,累计实现利润达到 62.27 亿元,净利润 45.93 亿元,已先后实施了 6 次现金分红,累计向股东现金分红 37.9 亿元,年均现金分红比例高达 78.2%,近几年现金股利支付率每年同步增长。东北雄狮 鞍钢鞍钢(这里指“鞍钢新轧 ”)是中国第二大钢铁企业,目前钢铁产量已超过千万吨。同时鞍钢也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用钢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高速重轨生产基地,最大的热轧板卷生产基地及管线钢基地之一,以及少数能够生产冷轧硅钢、高档汽车用钢的企业。鞍钢集团现有鞍山矿业公司、弓长岭矿山公司、齐大山铁矿三个矿山企业,现有的铁矿石储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且可持续发展
25、 100 年。安全优质充沛的原料来源是兄弟钢铁企业不可比拟的。同时鞍钢集团临近煤炭产地,有丰富的水资源条件。这些充分保证了鞍钢的长远发展。鞍钢的财务策略或许也因此显得较稳健、保守。鞍钢对外扩张性比较不明显,主要加强对老区改造和新区的建设。另外鞍钢拟不久通过定向增发方式收购鞍钢集团全资子公司新钢铁公司,以减少关联交易和实现整体上市。收购后公司总资产将在钢铁行业中的排名跃升到第四位;净资产排名跃升到第二位;销售规模排名提高到第二位;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将增长 1 倍以上,而净利润则增长 23 倍。在财务合作方面,鞍钢亦与蒂森克虏伯联手建立了蒂森克虏伯鞍钢中端(长春)激光拼焊板有限公司,欲积极开拓汽车
26、板市场,而这也将与武钢在此块细分行业形成竞争。另外,根据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2005 年 8 月与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联合重组,组成鞍本钢铁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欲与之合并的本溪钢铁则是以板材为主的全国十大钢铁公司之一,两家合并成新鞍钢将拥有超过 2000 万吨的产能,实现挑战宝钢的目标。 鞍钢在股市融资路线上与本文讨论的其他三者不同,它首先于 1997 年 7 月在境外发行 89000 万股 H 股,并募资 145070 万港元。然后才于同年 11 月在境内首发 30000 万 A 股,募资 114813.6 万元。随后 2000 年 3 月在境内发行 150
27、0 万张可转债,募资 150000 万元(已转股完毕)。另外鞍钢也最近公告称其欲通过采取向鞍钢集团定向增发 29.7 亿股股份加一定现金的方式来收购或者说换取鞍钢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新钢铁公司 100%的股权,以实现集团的整体上市。现在鞍钢集团的钢铁主业有新钢铁公司及鞍钢新轧两个独立的子公司,他们分别独立经营,使鞍钢的钢铁生产处于分割状态,在生产、管理、组织格局上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鞍钢新轧收购新钢铁公司后,将拥有鞍钢的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整套的现代化钢铁生产工艺流程及与之配套的能源动力系统,实现了整体上市。在“一体化” 经营的平台上,将对鞍钢的钢铁主业实施 “统一资源分配、统一技术开发
28、、统一生产组织、 统一市场开拓”,加速生产流程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从鞍钢近几年及 2005 年上半年的财务报表可以看出,该公司资产负债率比较低并一直在下降,2005 年 6 月 30 日该数值为 29,是四大钢铁企业最低的一个,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可转债已经转为股份并已经转股完毕所致。当然从表 5.a 可以看出,过低的资产负债率使该公司没有充分利用好杠杆(尤其是相对于其他三大钢铁企业)。 总结并比较通过以上对中国钢铁四强财务策略的分析,我们于细微处看到了四者的不同。而造成这些不同的是由各自公司的自身条件、所处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不同造成的。为了响应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把自己的规模和产品质量做上去,四
29、家公司都加大对自己现有钢铁领域的投资,并皆有所侧重,以发展自己主打产品,比如武钢侧重于汽车板和冷轧硅钢片的投资。同时宝钢和首钢都有适度多元化的特征,除钢铁之外它们也投资其他非钢铁行业,宝钢就投资了金融行业,而首钢则多元化更明显,涉及了建筑、电子化工等多个行业,武钢和鞍钢比较专注本行业。宝钢和武钢还注重对上游产业的控制和投资,并且注重与相关企业的战略合作,以控制其成本和减小成本变动风险。另外为了快速增加产能,取得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鞍钢与本钢联合重组形成了鞍本集团联合体,首钢与唐钢也通过先期合资建厂来为未来的合并做准备,而宝钢和武钢也对其他中小钢铁企业实行了兼并。可见并购重组已成为四大钢铁企业的
30、共同财务策略。在融资方面,四大钢铁企业都在上市后实行了再融资,宝钢和武钢在首发后五年采取了增发新股的方式实现了再融资并实现了整体上市。而首钢、鞍钢再融资都采取了发行可转债的方式,有效的调整了其资产负债结构并获得了很好的财务杠杆效益。另外,鞍钢同时也在香港主板上市。宝钢和武钢都通过采取一部分股份向集团公司定向增发的方式实现了整体上市,鞍钢也近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整体上市计划。虽然都有整体上市的概念,但是三者还是有一些差别。因为历史的原因,原来的武钢股份上市资产仅是一个生产流程的一段,实施整体上市之后,上下产业链合为一体了,其整个生产流程就贯通了。更重要的是其生产规模从原来的 170 万吨增加到 9
31、00 万吨以上,增长了 3.70 倍;主营业务收入将由 60 多亿元增至 320 亿元,增长 2.52 倍,净利润从 5.69 亿元增加至 43.7 亿元,净资产收益率跃升至 17.55,每股收益从 0.23 元跳升至 1.09 元。显然通过增发实施整体上市,给武钢股份带来的是脱胎换骨的变化。而宝钢股份原本就是宝钢集团中最优质的资产,其 2003 年年报显示,宝钢股份用集团 50的净资产贡献了 80的盈利。此次通过增发向集团收购的是生产不锈钢、特殊钢等产品的资产, 以及销售、码头等辅助生产性质的资产,其资产回报率逊色于现在的冷热轧薄板产品生产线。收购后宝钢股份主营业务收入为 681 亿元,增长
32、138.45,净利润 71 亿元,增长 48.29,但销售毛利率反而下降 31.16,净资产收益率下降 1.36,每股收益仅增加 16。鞍钢本次整体上市计划拟采取资产换股权的方式,以上市公司新增股份和现金收购集团资产,没有向市场融资,与前两者有很大的不同,是资本市场一次重大创新。 相对于其他三者,宝钢负债水平中上,盈利水平很高,但是股利分配比例有偏小的趋势,宝钢的财务策略比较偏向扩张型。武钢和鞍钢具有适度负债、中收益的特点,在股利分配上武钢采取近似固定股利的政策,鞍钢采取近似固定股利支付率的政策,从而二者财务策略有比较稳健的特点。首钢在四者中间收益率较低且股利分配较高,财务策略偏向于防御收缩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