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版教参 二十八 祖 逖课 文 研 究本文主要写晋朝爱国名将祖逖立志北伐、收复中原的一些言行事迹。 第一段,闻鸡起舞,表现祖逖年轻时便胸怀大志。古人有迷信说法,认为半夜鸡鸣是不祥之兆;祖逖认为半夜鸡鸣正可以令人觉醒,振奋精神,所以说“此非恶声也”。刘琨是祖逖的朋友,晋室渡江南迁后,任侍中太尉,一直坚守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因孤军无援,兵败遇害。第二段,请缨北伐,表现祖逖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祖逖慷慨陈词,请求统军北伐 ,得到的却只有千人的军饷,连铠甲兵器都没有。胸怀收复中原大志的祖逖与“素无北伐之志”的司马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段,中流击楫,表现祖逖矢志不渝、义无反顾的决心。请注意,祖逖
2、不是率领大军北伐的,他只带着自己的部属一百多家人,他的胆识和志气,实在不得不令人佩服。课文翻译:范阳郡的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两个人住在同一个寝室,半夜听到鸡叫,就用脚蹬醒刘琨,说:“这不是不祥之声!”于是二人起床舞剑。等到渡江之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骁勇强健的人士,向司马睿进言说:“晋室之乱,由于皇族争权,自相残害,这使得匈奴等外族乘机进犯,毒害遍及中原。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已然遭到残害,人人都想着奋发自励。大王如果能任命将领带兵出征,让像我这样的人统帅军队去收复中原,全国各地的豪杰一定有听到消息就起来响应的!”司马睿一向没有北伐的决心,他
3、让祖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供给一千人的军饷,布三千匹,不供给铠甲和兵器,让祖逖自己去招募士兵。祖逖率领自己的部属一百多家人渡江,船到江心,祖逖拍击船桨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的水,一去不回头!”于是在淮阴驻扎下来,修筑起冶铁炉铸造兵器,招募到二千多人,然后向北进发。教 学 建 议一、 仍然可以采用“读问说议”的模式组织教学,尽量多给学生语言转换和发表见解的机会。二、 可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语句翻译的练习。探 究 和 练 习 提 示一、 用口语讲述祖逖的故事,不必像翻译那样严格,但是主要词语意思的理解如果出现错误,应该在讲评时给予纠正。二、
4、 1. 蹴(c),踢,踏。 觉(ju),醒。2. 诚(chng),如果。 将(jing),将领。3. 给(j),供给。 铠(ki),铠甲。 仗(zhng),兵器。4. 将(jing),率领。 楫(j),船桨。三、1. 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因:于是)2.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及:等到 以为:让他担任。)3. 睿素无北伐之志(素:一向,向来 )4. 遂屯淮阴(遂:就,于是。 )四、 1. 纠合骁健聚集骁勇强健的人。2. 望风响应听到消息就起来响应。3. 自相鱼肉自相残害。4. 起冶铸兵修筑起冶铁炉铸造兵器。教 学 研 究 资 料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是北
5、宋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 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出身仕宦家庭,父司马池为天章阁待制。光自幼聪慧,七岁听讲左传 ,即能“了其大旨” , “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寒暑” ,破瓮救人的事迹当时即广为传诵。20 岁中进士,历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鉴于历史史籍浩繁,皇帝不能遍览,就编撰通志八卷,记述周、秦、汉、魏历史,历时五年成书,呈献给宋英宗,英宗很为赏识,令在秘阁设局继续编写。神宗继位后用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政,司马光极力反对,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 ,未被采纳。神宗任他为副枢密使,他拒不接受,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继续编修通鉴 。元 丰 八 年 ( 1
6、085) 哲 宗 继 位 , 反对 变 法 的 高 太 后 听 政 , 召 回 司 马 光 主 持 朝 政 。 次 年 任尚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 ,全面废除新政。不久病逝,封温国公。司马光遵循儒家正统,政治思想保守,但为人正派,律己严格, 宋史本传说他“恭 俭 正 直 ”, “于 物 澹 然无 所 好 ”, “丧 妻 , 卖 田 以 葬 , 恶 衣 菲 食 以 终 其 身 ”。 他 虽 著 有 诗 文 , 但 专 心史 学 , 不 以 词 章 为 重 , 生 平 最 主 要 的 成 就 是 主 持 编 写 资 治 通 鉴 一 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编年史中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全书在司马光早年
7、所编通志的基础上由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协助完成。司马光任主编,从拟定编纂凡例一直到最后定稿,都亲自参与编写,历时 19 年(10661084)始完成。司马光编撰此书的意图自云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也就是总结历代统治经验,以此作为借鉴,为当时的封建统治服务。 资治通鉴书名是神宗拟定,还亲自作序。全书正文 294 卷,另目录、考异各 30 卷,共计 354卷。记述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 年)至后周显德六年(959)共 1362 年的历史。书中搜集了大量史料,除“十七史”正史外,采用杂史不下三百余种。书中以记述政治、军事为主,主要特色是取材精当,结构严谨,叙述流畅,文字简练。尤其在叙写情节错综复杂的重大事件与场面时能做到有条不紊,人物性格刻画鲜明,因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中淝水之战 赤壁之战 李愬雪夜入蔡州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