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脉瘤的影像诊断,颅内动脉瘤 (intracranial aneurysm),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管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张。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原因,在我国50%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多见于Willis环的动脉分叉部。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者约占90%,椎-基底动脉系统约10%。在我国最常见的是颈内-后交通动脉瘤,其次是前交通动脉瘤和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Most common sites of cerebral aneurysms,Jan van Gijn, Richard S Kerr, and Gabriel JE Rinkel (2007).
2、“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The Lancet. Volume 369, Issue 9558, 27 January 2007-2 February 2007, Pages 306-318.,按动脉瘤形态分为:粟粒状动脉瘤、囊状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以囊状动脉瘤最为常见; 据其大小分为小(小于5mm)、中(5-15mm)、大(16-25mm)动脉瘤,直径大于25mm者为巨型动脉瘤。 据血栓形成情况分为:无血栓形成动脉瘤、部分血栓形成的动脉瘤和完全血栓闭塞性动脉瘤。,颅内动脉瘤分类,影像表现 DSA:动脉瘤起源于动脉壁一侧,突出呈囊状,形状多
3、为圆形、卵圆形,亦可呈葫芦状或不规则形。,大脑后交通动脉瘤,v【影像表现】:DSA示左颈内动脉虹吸段一宽颈动脉瘤(),瘤腔光滑,其内未见充盈缺损。 v【影像诊断】:左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DSA)。,DSA表现,右侧后交通动脉瘤:类圆形高密度影() 增强后由对比剂充填呈均匀高密度(),CT表现,无血栓动脉瘤平扫为圆形稍高密度影,边缘清楚,增强有均匀强化,CTA可显示动脉瘤与其载瘤动脉的关系。,平扫于鞍上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影,呈稍高密度,占位效应不明显。 增强扫描肿物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颅内血管相似。 曲面重建示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呈瘤样扩张。 三维重建更好的显示肿瘤的位置。,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
4、段巨大动脉瘤,部分血栓动脉瘤CT平扫瘤腔呈稍高密度,其外侧为新月形、环形或不规则形的血栓,最外层为增厚的略高密度的瘤壁,可有斑点或曲线状钙化;增强扫描瘤腔和瘤壁明显强化,血栓不强化。 完全血栓动脉瘤CT平扫见增厚的动脉瘤壁呈环形稍高密度,常有钙化;瘤腔内密度不均匀,新鲜的血栓呈高密度;增强扫描动脉瘤壁呈环形强化,血栓不强化。,CT表现,【影像表现】:CT平扫(A)示左侧侧裂区一类圆形不均匀略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呈“蛋壳样”钙化;增强及延迟扫描(BD)明显均匀强化,周边血栓部分未见强化,呈“靶”形征()。【影像诊断】:左侧侧裂区动脉瘤。,部分血栓动脉瘤,MRI表现动脉瘤的MRI表现与其血流速度、
5、血栓形成、钙化和含铁血黄素沉积有关:1、在无血栓形成的动脉瘤:通畅的瘤腔因血流速度快造成流空现象,在T1 、T2上呈低或无信号病灶;血流速度慢的动脉瘤在T1上呈低或等信号,T2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v【影像表现】:MRI平扫见左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动脉瘤()在均呈流空样无信号改变T1WI(A)、T2WI(D),其前下方、左侧额叶内AVM()呈乱麻(B)两处病灶均明显强化。MRA(C)显示额叶AVM呈乱团状高信号(),并可见粗大引流静脉;动脉瘤呈明亮高信号()。 v【影像诊断】:左大脑前动脉分支动脉瘤并额叶动静脉畸形。,MRI表现,右侧大脑中动脉 无血栓动脉瘤,2、部分血栓形成的动脉瘤:
6、动脉瘤内的血栓常为半圆形或新月形位于瘤腔的周边,紧靠通畅瘤腔的血栓因含有较多的高铁血红蛋白,在T1和T2上呈高信号,在此高信号带外围的血栓呈高、等、低混杂信号。通畅的瘤腔位于瘤体中央或偏侧呈低或无信号,血流缓慢时可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瘤腔和瘤壁均有强化,而血栓不强化,MRI表现,【影像表现】 脑基底动脉环区左侧后交通动脉区可见一圆形病灶,病灶边界清楚,T2WI及T1WI均呈低信号或无信号,其间可见混杂信号影(为血栓),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MRA显示左侧后交通动脉局限性囊状扩张,左侧大脑前动脉未能显示。 【诊断】 左后交通动脉巨大囊状动脉瘤(手术证实),部分血栓动脉瘤,部分血栓动脉瘤,3、完全血
7、栓化的动脉瘤:因血栓形成早晚不同MRI信号表现各异,急性血栓呈等信号,亚急性血栓呈短T1、长T2高信号,陈旧性血栓因含有出血、钙化和含铁血黄素而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时仅有囊壁的环状强化。 4、钙化在T1、T2上均呈低信号,位于血栓内或瘤壁。 5、含铁血黄素沉积表现为T2低信号,MRI表现,CTA、MRA与DSA的比较,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能力,文献报道较为一致,对于直径3mm的颅内动脉瘤其阳性检出率与DSA相当。 对于直径5 mm 的颅内动脉瘤MRA的诊断能力与DSA相当,而直径3 mm的动脉瘤其诊断能力则较差。对于直径为3-5 mm颅内动脉瘤的诊断能力,文献报道差异较大。,主动脉瘤,主动脉
8、瘤的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结缔组织的先天薄弱、囊性中膜坏死、 先天性、大动脉炎、梅毒、白塞病、马方综合征;外 伤、医源性、感染性、动脉硬化;高血压。,扩张的主动脉内径大于邻近正常管径的1.5倍以上者 称为主动脉瘤。, 按形态可分为:囊状、梭状、和混合型。,主动脉瘤的分型, 按病理和与组织结构分为: 1.真性动脉瘤 (由主动脉壁的三层组织结构组成) 2.假性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后由血肿与周围包绕的结缔组织构成) 3.夹层动脉瘤(为主动脉壁中膜血肿或出血),夹层动脉瘤的分型,Debackey分型 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病变累及升、降或腹主动脉 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病变仅累及升主动脉 型:破口位于锁
9、骨下动脉以远Stanford分型: A型:夹层累及升主动脉,相当于Debakey型和型 B型:夹层同时累及胸腹主动脉,相当于Debakey型,影像诊断,X线:平片可见纵隔影增宽或局限性块影(主动脉相连),透视下肿块有扩张性搏动;瘤壁常发生钙化,瘤体压迫或侵犯周围器官。 血管造影:1.主动脉显影时,瘤囊内造影剂充盈,或主动脉梭形扩张;2.主动脉异常扩张,相邻近心端正常管腔30%。,v【影像表现】:远达正侧位片(A、B)示升主动脉远端及弓部明显增宽,呈囊状扩张()。 v【影像诊断】:主动脉升、弓部囊状动脉瘤。,X线表现,平扫即可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部位、瘤壁钙化及瘤体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增强扫描
10、能清楚显示附壁血栓、主动脉瘤渗漏或破入周围组织脏器等,MSCT可以重组出逼真的三维图像,并可显示主动瘤与分支血管的关系。,CT表现,升主动脉瘤,CT平扫可见升主动脉明显扩张,管壁可见钙化斑块,增强扫描均匀明显强化,其内无明显血栓。,平扫,增强,矢状位,冠状位,三维重建,升主动脉瘤,【影像表现】CT显示于降主动脉相大约起始段可见管腔呈局部梭型囊状扩张,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的管腔周围呈厚壁软组织密度影环绕,其内可见部分斑状钙化(图A、B)。双侧胸腔可见少量积液,部分密度呈血性密度(CT约为50HU左右),双下肺部分可见肺不张改变(图B、C)。重建可清楚的显示降主动脉起始部呈局部囊状扩张,主动脉其余部分
11、正常(图DF)。 【诊断】 降主动脉起始部梭型动脉瘤合并附壁血栓并双侧胸腔积血、肺不张。,梭型动脉瘤,混合型动脉瘤,腹主动脉(平肠系膜上动脉至腹主动脉分叉处)真性动脉瘤,大量附壁血栓形成,并见多个棘状溃疡,血管外膜完整,未见明确破裂口。,平扫,增强,矢状位,冠状位,三维重建,混合型动脉瘤,夹层动脉瘤 型,真腔,假腔,夹层动脉瘤型,男,62岁, 突发胸痛2h,影像表现:平扫可见钙化斑块内移,增强扫描管腔内可见内膜样分隔,破裂口位于升主动脉,累及左侧锁骨下动脉、右侧颈总动脉、头臂干,以及全程降主动脉;此例真腔大于假腔。影像诊断:主动脉夹层 Eebakey 型。,v【影像表现】:CT增强扫描横断面(
12、A、B)显示降主动脉夹层,管腔内可见膜样分隔(),VR重建(C)显示撕裂口向下延伸至腹主动脉。v【影像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型。,夹层动脉瘤型,假性动脉瘤,主动脉弓假性动脉瘤并双侧胸腔积液,腹主动脉并髂总动脉瘤破裂,【影像表现】: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管腔呈囊状扩张,病变范围上缘平L1椎体,双侧肾动脉下缘,下缘达双侧髂总动脉分叉处,可见大量附壁血栓形成;腹膜后间隙见大片不规则形异常稍高密度影。,腹主动脉并髂总动脉瘤破裂,影像诊断: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瘤形成, 并破裂、出血,腹膜后血肿形成;,MRI表现,无需对比增强可显示主动脉内腔、管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等及血流动态变化,通过MRA三
13、维成像有利于显示主动脉瘤的形态、大小、类型、病变的范围、瘤壁、附壁血栓及瘤体与主动脉及分支的关系。,v【影像表现】:MRI HASTE序列(A)及CE-MRA(B)见主动脉弓降部瘤样扩张(A,)(B,*)。 v【影像诊断】:主动脉弓降部巨大真性动脉瘤。,MRI表现,v【影像表现】:升主动脉扩张,内见膜样分隔(),横断面示真腔内呈流空无信号区,假腔呈等低信号。 v【影像诊断】:主动脉夹层Eebakey 型。,MRI表现,其他部位动脉瘤,内脏动脉瘤,肝总动脉分支动脉瘤,脾动脉瘤,右肾动脉瘤,脾动脉瘤 脾门前血管增粗、迂曲,内脏动脉瘤,周围动脉瘤,双侧腘动脉瘤并附壁血栓形成,周围动脉瘤,左侧股深动脉假性动脉瘤,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