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从 1974 年富士康台湾土城一个电视机旋钮生产商起家,1988 年在深圳建厂,企业得到快速发展,连续 7 年居大陆出口 200 强之首,2009 年在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企业 500 强中居第 109 位。集团的营业额由 1996 年的 8 亿元 人民币,在 2008 年达到 4207 亿元,经历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在 2009 年,仍然保持在了 3944 亿元。与此同时,企业的员工人数也从 1996 年的 9000 人,增加到 2009 年的 74.8 万人。2010年,更是达到了 80 万人的从业大军。作为赚取微笑曲线最低端的制造业来说,作为全球代工之王,富士康财富的创造者,恰恰是这 8
2、0 万年轻人.在富士通生产线上有一个最普通的工序就是贴胶纸。在一个主板上,工人要贴上 18 条这样的小胶带纸,在两分钟之内完成。像一个普通的工人,每天要完成 220 个主板。他们每天的 10 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就是在这种简单而又重复的劳动中渡过的。18 个胶条,220 个主板,这就是 3960 条胶带纸。也就是说,这些工人每天要撕下 3960 张胶条,然后再粘贴 3960 下。像这样的简单重复劳动,在这个工厂的装配线上,是他们的常态,而且随处可见。每个工人有固定的工位,每个工人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这些重复动作,把这些普通工人,与机器捆绑在了一起。 产业升级越来越受关注刚进入富士康的大陆本
3、科生,待遇两千多元;而同样的工种,台湾本科生工资却高达两万多元。 ”昨日(5 月 24 日) ,一位富士康员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富士康不少员工甚至中层干部,在大陆11员工和台湾员工之间,待遇上存在极大的差别。而这也是导致富士康大量员工流失的原因之一。 “微笑曲线”是宏碁电脑董事长施振荣提出的 IT 企业竞争战略,他把 IT 企业竞 争战略分成左、中、右三段,左段 为技术、专利,中段为组装、制造,右段为 品牌、服 务,而曲线代表的是 获利, “微笑曲线”在中段位置为获利低位,而在左右两段位置则为获利高位,如此,整个曲线看起来像是个微笑符号。也就是说,企业要增加盈利,绝不是持续在组装、制造位
4、置,而是往左端或右端位置迈进。然而,作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却在最不被看好的组装、制造业成了“微笑曲线”上发展最快的企业。总体而言,愈向两边走,企业获得的附加值就越多。微笑曲线得到大量国际贸易数据的印证:在全球产业链中,高端环节获得的利润占整个产品利润的 90-95 ,而低端 环节只占5-10 。目前,中国一些加工贸易企业获得的利 润甚至只有 1-2。 一台 iPad 平板 电脑最低售价 499 美元,而苹果支付给中国的代工费却仅为每台 11.2 美元。这个数字仅为成品售价的 2.2%,甚至不到欧美代工厂的五分之一。韦恩同时指出,中国最终装配成本较低,而他们对代工组装成本下定论时,要先与该
5、产品原产国的劳动率水平进行比对。对苹果而言,在中国组装产品相比于美国、日本、欧洲等国,价钱要省上 3 到 5 成。代工费在盈利链中微不足道“11.2 美元的代工费在整个产品盈利链中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 ”全球第一大笔记本电脑研发与制造厂商的一位内部人士表示,拿一台显示器来说,代工出来的产品的成本最终可能11只占到售价的 50%左右,但真正第一线的工人能够拿到手的只有 2%多一点。“代工厂处于整个产业的最底层,时间一长由于对这些大公司的依赖,最终难以转型升级。 ”资深家电观察家刘步尘表示,富士康这类代工模式企业今后发展的道路非常有限,目前的处境也非常尴尬,因为这样的模式不可能带来高的利润,高的利
6、润必须要从原材料或是人力成本上想办法。苹果委托富士康加工的产品,能获得约 45%55%的市场毛利,当然,它需支付品牌和市场营销费用等等。富士康获得的只是其售价6%的加工费,它用这 6%支付场地、仓储、运输、水电、人工、管理等开支。其实 ,在富士康还没开工之前, 这个全球分工游戏就决定了富士康必须以低成本优势才能分到全球产业链上“制造”这杯羹。富士康模式是我们的痛,也是我们的现实。微笑曲线使中国引起思考的是如何看待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毫无疑问, 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外移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一方面,工厂对大量劳动力的需求解决了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给中国 GDP 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7、毫不夸张地说,外资带来的制造业大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制造业发展在促进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同时,一些负面的影响也逐步越来越明显。目前中国每日耗水量世界第一,污水排放量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二。中国在取得微小的加工利润的同时,却承担了与利润不对称的能源损耗和污染。 11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美欧的订单下降,人民币汇率上涨,银根紧缩,劳动力成本上涨。大量以海外市场为主导的中国加工企业面临生死抉择,产业升级理论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媒体上的一些文章甚至认为,这些现象印证了施正荣的微笑曲线理论,中国制造立国的产业布局已难以为继,中国需要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
8、,制造业因加快转移到成本更低、经济更落后的越南、印度、老挝(寮国)。 加工制造业不能轻易放弃 当我们说中国的制造业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时,是源于国际分工模式由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的转变的事实。也就是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世界各国企业,由各自生产最终产品转变为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只完成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最终产品的生产,经过市场调研、创意形成、技术研发、模 块制造与组装加工、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形成了一个完整链条。这就是全球产业链。 中国是一个有 13 亿人口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的国家,它的要素禀赋,使它最合适成为一个制造业基地。尽管它在产业链中所占的利润比例最低,但在整个产业链所形成的就
9、业中所占的就业比重也是最高的。 这不正是处于目前发展阶段的中国所首先需要的吗? 请看美国,由于 较 早地放弃了制造业的低附加价 值部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失业率已高达 7.2%,青少年的失业率甚至已经达到21%,同时, 拥有数百万就业的三大汽车公司岌岌可危。如何创造就业机会,成为奥巴马面临的头号问题。中国可以不顾就业,只追求发展高附加价值,高利润的产业吗?11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中国可以抛弃制造业立国的基本国策吗?“他们的生命在瞬间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反思远没有停止。在人口红利被过度透支利用、依赖低廉劳动力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和定位今后的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必须明确
10、选择发展模式所要倚重的价值标准:是以利益为核心,还是以人的价值为导向?是在致力于为众多外来投资者创造巨额利润,还是在为中国探索一条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彭瑞林发现,在富士康这半年的自杀者中,年龄大多在 18 岁至 24 岁之间。 “这些年轻员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很多都是在中专或者技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富士康。进入现实工作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让这些心理尚未成熟的打工者难以适从。他们会觉得怀才不遇,受到了不公正待遇,逐渐对学习和生活丧失兴趣,产生厌世感。加上工作难以适应、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一些人还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彭瑞林告诉记者,像富士康这样的代工企业,员工入职后一般只接受简单
11、的培训,但要求比较高,年轻员工每天重复性的工作也会磨损人的心理,如果再休息不好、缺乏情感交流,就会加重挫折感和孤独感,对生活丧失信心。他认为,自 杀需要“勇气”,而这种“勇气”就来自于个人对生的恐惧大于对死亡的畏怯。选择自杀,可能源自内心的脆弱。除了个人内心的因素,外部环境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刺激作用。倘若一个社会冷11酷无情,多数人的愤懑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以疏通,那么就会出现更多的谋杀或自杀案例。但这种逐成本、客户而居的生产,对于征服过的区域来说,难有泽被后世的产业价值。举例来说,封闭的富士康为深圳贡献了近 20%的 GDP,假如未来全部迁移走,能为这座城市留下什么?血汗工厂的指责、自杀工厂吗
12、?这些不幸的年轻人又有其共同之处。比如,他们都是当代中国的新生代的工人,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中的员工,他们的青春与机器相伴,他们苦闷、无奈,却没法排解。可以这么说,在“九连跳”的背后,中国新生代工人的精神危机以一种最赤裸、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 以这样的视角去看,富士康的“九连跳”,是深圳、珠三角,乃至整个国家轰隆隆的机器声中的一个音节。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过于强调了增长、崛起这样激昂的名词,过于强调了产业升级换代与城市的繁荣,而对“人本”主题关切不足。正如“九连跳”背后部分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命运,被有意无意忽略了。他们的真实生存状况,他们的脆弱而又无奈的心灵,隐匿于社会的边缘角落。 这
13、部过去 5 年内已经卖了 6000 多万部的全球最酷手机的商标是苹果,虽然它和美国苹果公司的其他产品一样,由中国的代工企业富士康生产。但苹果公司 2009 年的利润是 90 亿美元,员工却只有 1.8万人。而富士康国际 2009 年利润为 3900 万美元,员工人数是 11 万(此为上市公司数据)。11贴牌到底是机遇还是陷阱,这是中国经济界一直在争论的话题。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中国生产着世界贸易市场 80%以上的笔记本电脑,一半以上的手机,70%以上的服装机械,50%以上的服装,70%以上的玩具、袜子、眼 镜,80%以上的电子钟表,40%的化纤,一半以上的鞋和床上用品,三分之一的家具以及
14、大部分的小五金。全球三分之一的货轮在运送中国生产的商品,中国需要的能源、粮食及工业原料,所以中国还生产了世界 35%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和钢铁。但这种惊人的生产能力,在消耗了大量能源、创造了天量 GDP 的同时,却没有带来另一个我们想看到的结果:让参与全球分工的工人也都变得富裕。也就是说,中国工人的劳动让国家已经变得富有,还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工人本身并没有分到应得的回报。这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吗?当然,现实地讲,贴牌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阶段。全球化趋势下的经济细分,确实让贴牌成为中国迅速扩大经济总量的一种不错的选择。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已经贴了 20 年,我们可以一直贴
15、下去吗?我们愿意一直贴下去吗?我们能够永远以“成本优势”去“招揽生意”吗?经济学家罗默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学”认为,一般商品的生产,随着规模的扩大,收益终要递减。唯有知识的生产是例外。罗默认为,现代社会里,国民财富增长的最大动力不再是资源和人口的增长,而是知识的增长。按这一理论,贴牌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这种模式更加可怕之处在于,它让我们在国际领域失去产业主动性的同时,却逐渐11让对手变得强大,而这反过来进一步挤压我们未来的产业生存空间。它带来的另一个负面效应是,在中国人还没真正变富的时候,却已在世界范围成为贸易上的众矢之的,中国已成为世界反倾销投诉的最大受害国。在缺少核心技术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
16、建立自己在产业领域的优势、获取与国际企业平等对话的筹码?这是眼下中国必须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其实,有 时在经济学上看上去无解的命题,只要站得再高一些,站得再远一些,可能就不难找到答案,这涉及选择发展模式时所应遵循的价值观:是一切以利润为核心,还是以人的价值为导向?是在致力于为众多外来投资者创造巨额利润,还是在为中国探索一条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世界并没有只留给中国这一条路,我们付出的代价已经太多。也许,我们已经走得太远,需要回到原点重新思考。其实,我们许多人都看过卓别林演的电影摩登时代,那个可怜的在流水线上高强度重复着单调机械动作的工人,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那样的生产环境中,面对着先进
17、的流水作业生产线,绝对会把一位神志正常的工人逼得神志混乱,逼得精神恍惚,逼得临界于发疯。在富士康企业先进的生产线上,成千上万可怜的员工不正象摩登时代里的工人那样每年每月每天每时每刻都在重复着同样单调的动作?并让先进的流水线捆绑了员工的思想,把员工融入到了流水线上的一个机械环节?再加上各级管理层集中表现出的“奴化”(对台湾不能称为汉奸)现象和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对面临超负荷工作量的员工又严重缺失了心理排解,因此,出现卓别林摩登时代里11的那种精神错乱的员工也就无法避免了。,富士康的悲剧只是中国现阶段依靠外资、廉价劳动力和加工贸易出口这一经济模式的悲剧缩影。虽然这一经济模式有其合理性,也是中国通
18、过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融入全球化的终南捷径,但这种经济模式带来的后果,就是对劳动力权利和保障的漠视,把劳动力物化为机器和企业追求效率的工具。在标准化和专业分工的作用下,劳动力只是从事重复劳动的“经济人”,而不是具有七情六欲的“社会人”。这种发轫于上世纪初的古典管理理念,还在 21 世纪的中国大地上野蛮生长,不能不说是一种人间悲剧。目前来看,如果政府不抛弃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如果企业家没有一定的自觉,富士康悲剧就不仅仅属于富士康。富士康还是财富500 强中排名 109 位的所谓明星企业,可以想象其他的草根企业对劳动力的压榨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遗憾的是,经济模式的转变和企业家的自觉是逐
19、步演化和进化的,这也意味着要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需要另辟蹊径, “高大全”式的道德诉求并不会让自杀者悬崖勒马。电脑组装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工业区位(必修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产业 分工与合作产业升级区域可持续发展11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 是指一个国家的 劳动年 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 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
20、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 1000 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 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事实上, “人口红利”更像一个机会,只有抓住这一机会并加以很好利用才能使“机会”转变为“红利”。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口红利”只是经济增长所面临的一个有利条件: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而这一“有利条件”或者说“优势”能否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成果,显然依赖于劳动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在“人口红利”期,劳动力资源无法得到
21、充分利用,则当人口的“机会窗口”关闭后, “人口红利”也会随之消失。 中国人口红利情况中国近几十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奇迹”。在探讨中国为什么能够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人口红11利”的影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人口红利”也因此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景联系在了一起。 我国早在 19651970 年间“人口红利”就开始出现,但“人口红利”出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似乎并没有感受到什么“红利”的影响,相反则是更多地感受到人口压力和 就业压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 失业严重困扰着经济的增长。只是最近 10 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失业人口开始大幅度减少和劳动力资源开始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的时候,我们才切实感受到“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有利影响。根据一些中国机构的研究,目前中国经济 增长的 27%得益于“人口红利”,与此前“人口红利”对日本、新加坡等国经济腾飞的贡献率基本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