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围棋的思考(4)-围棋与哲学 2008-02-01 10:38:07| 分类: 易经研究 |字号 订阅http:/ ( 2008-1-11 18:10 )围棋分为棋艺、棋理、棋道三个层次,这是由清代名家朱弘祉在官子谱中第一次提出。他同时阐明了三者的关系:“天下未有舍理而可言艺者也,则亦未有舍道而可言理者也。 ” 即不懂棋理就不能谈技艺,而不懂棋道就不能谈棋理。一切科学学科的方法论,都具有三个层次:技术方法、具体方法和一般(哲学)方法,具体方法要服从一般方法。而棋艺、棋理、棋道也正是与此对应的三种方法,它们是从属而不是并行关系。下围棋是一个渐进和发展的过程,逐渐领悟一些方法论后,会反过来促进棋
2、艺的提高。说到棋道,就不能不说说儒家、道家、易经、辩证法等哲学思想。围棋和这些思想联系是如此紧密,可以说是对这些哲学思想活生生的诠释。儒家 围棋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创造了一个道德体系,明确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对战火纷飞、道德丧失的春秋战国时代来说,其作用和影响非常深远。儒家和谐的最高境界就是“大同理想” 和“中庸之道”。 “大同”是一种社会理想,“中庸”则是为人处世之道。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论语雍也 )。何谓“中庸 ”?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 “不偏谓之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人在为人处世上思
3、想与行为的适度与守常,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围棋和儒家思想有着不解之缘,它们都同样强调修身养性、和谐中庸之核心思想。就围棋本身来讲,它是一种竞技游戏,是一种“争” 之道,但却无时不刻在追求一种平衡与和谐,形式上讲它是一种动态的和谐。在布局及序盘阶段,黑白双方格局还未完全搭建,这时就需要找到双方都能接收的方案,这也导致了“定式” 的诞生。定式是不断实践的结果,其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平衡,避免局势在不明朗的情况下变的更加复杂。通常中盘是围棋战斗最多的阶段,地盘少或局势弱的一方就会主动挑起战争,或到对方的领地实施侵袭。其目的其实也是寻找平衡,只不过表现形式是战斗罢了。到了收官阶段,大规模战斗都已结
4、束,已无大场可寻,但是在双方势力范围的交会处还有很多小的利益,边界也需要划定。这时局面变得细微,胜负往往在毫厘之间,双方为争取利益最大化而做最后较量。对全局来说,双方是为了终极目标及和谐而争斗。由于规则的缘故,围棋极难出现和棋,可能是出于趣味性和观赏性的考虑吧。所谓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有争斗就必然有失败,而失败同样可以获取经验教训。既有所得也就值得高兴,这是中庸思想的典型体现。道理本身没有错,但我们需要进一步理解,失败了虽然也有收获,但更重要的是为了以后不再失败。道家 围棋道具有万物本原的意义,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道可道,非常道 ”,以理性的根源而论,围
5、棋发端于天地之“道”。围棋只有黑白两种棋子,这正符合道家“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的哲学。围棋诸子无尊卑高下之分,而这正符合道家“众生平等”的思想。只有当某子在棋局中居于举足轻重的位置时,它才具有重要地位,这符合“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即在无目的无意图下,合目的合意图,遵循自然规律。无为而胜,是老子哲学的精髓。这在围棋里可以得到验证,急于想要战胜另一方的人,往往会成为失败者,没有争胜心态的人,反而自然会成为胜利者。就棋理而言,围棋也体现着道家的内蕴。围棋的最终目的,便是围地,即围“目” 。围棋的胜负正是以围地的多少来计算的。而要想围住地,你的棋便需是活棋才行,而活棋则必须有两“眼” 。目、眼
6、,相对于棋子而言,都是属于虚,即无;而棋子则是属实,即有。可见,显然在围棋中, “无”是比“有”的地位重要一些的。这正体现着道家“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有生于无”的哲学原则。道家的理想历来吸引着无数人,将其作为人生理想和生活方式。唐伯虎的闲中歌言到“眼前富贵一枰棋,身后功名半张纸” ,指把富贵当作一局棋,在棋局上把酸甜苦遍尝了,把荣辱得失看多了,也就把功名看轻看淡了。其实人生不过如此,如过眼烟云罢了。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或战乱动荡等因素历代文人里面追求精神自由,怡情于琴棋,忘情于山水的例子实在太多,举不胜举。易经围棋易经强调“天人合一” ,主张人类在生产活动中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主张人
7、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为人处世要奉行“中庸”之道,才会吉祥。无论儒家还是道家学说都是奠定在易经基础上的。 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词、爻题、爻辞。当今围棋泰斗吴清源曾说过, “围棋本来就是解释易经的” 。围棋的发明应该说是易经思想在现实社会当中的实践之一。许多学者已对易经和围棋的密切关系做过研究,本人不敢越俎代庖,只是想在这里概括总结一下,让包括我在内的,还没有深入了解易经的门外汉对其有个初步认识。围棋在三个方面解释了易经思想,即象征含义、规则、和谐思想。一 象征含义易经的系辞中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
8、之者性也” 。 易经的思想认为宇宙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的属性组成的,而围棋只有黑和白两种棋子,也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古代围棋,有黑白四座子,象征四季。以白子先行,黑子后行。象征以白昼开始,夜晚结束。白子代表了易经中的阳,黑子代表了易经中的阴。可以说,阴、阳与黑、白两色棋子相对应,象征黑夜与白昼的交替。另外,易经的系辞中说:“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易经理论里面,以9代表阳,6代表阴,一年有四季,因此,阳的四季数9*4=36,阴的四季为数6*4=24 。因为易经每卦皆有6爻,因此,纯阳之数为6*36=216。纯
9、阴之数为6*24=144 。阴阳二数之和为:216+144=360 。围棋中心的天元,象征宇宙的中心。除去天元外的360个点,恰好与农历一年的日数相同。由此可见,围棋与易经的渊源是非常深的。二 围棋规则根据历史文物以及考古发掘的实践,最初的围棋并不是十九道,而是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简单地来说,由9*9,发展到13*13,再发展到15*15,17*17,到了大约南北朝、隋唐初年,十九路围棋逐渐成为主流。这个事实说明,围棋作为一个事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发展到了十九路的围棋,一直流传到今天。这个发展过程,与易经思想里面“简易、不易、变易”的基本思想完全相符。三 围棋的调和”思想吴清原在其
10、自转天外有天中说到:“二十一世纪的围棋,内涵应该是调和的。“这句话一语道破天机,说出了围棋艺术的真谛,阐明了围棋艺术的至高境界。易经系辞上说:“ 易 之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 易经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和谐,这里所说的“三才” ,就是指的“天、地、人”三极。 放在围棋里,简单来说,有气则生,无气则亡,这就是“天 ”道,棋盘就是“地”道,黑白双方的较量实际上是人的较量,谓其“人” 道。因此,从这三个方面来看,围棋的基本思想理念就应该是“调和” ,黑白双方通过斗争,相互忍让,达到一种和谐的共生状态。所以,围棋与易经的“天人合一
11、”思想、和谐中庸的处世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围棋辩证法辩证法可以认为是现代的东方哲学思想代表。它认为,矛盾有二个基本的属性:斗争性和统一性。围棋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是贯穿始终的。因此棋子死与活的问题,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切不可模拟两可、含糊不清,该做活的地方死了,该吃掉对方的又没吃掉。围棋的统一性在于共存,一方应当允许另一方的存在,也就是辩证法里说的斗争性和统一性的相互依存。如果总是想一味追杀对方,而忽略自己的漏洞,就会走出过分着数,往往会受到严厉惩罚,得不偿失。此外,围棋在许多方面都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芒。全局和局部、大场和急所、棋型和效率、实地和外势、进攻和防守、弃和取、虚和实、大和小
12、、先和后、死和活等等,他们都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和谐共存的一面。围棋哲学思想的核心,概括而言就是“和” 之道,要循天人合一的人文自然法则,这也和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相同棋境与心境的平衡-吴清源的围棋思想 2008-02-01 10:21:22| 分类: 易经研究 |字号 订阅吴清源幼年开始学习四书五经。在中国古代著作中,他对易经尤其着迷。 易经是中国古代判断吉凶和命运的典籍,由经文篇和解释篇组成。其中经文篇是指“ 卦辞 ”和“爻辞”,它们解释了六十四卦的意思; 解释篇中有“系辞传 ”等。 易经 用阴阳哲学的宇宙观 来解释世间万象,对中国人的人生观影响极大。“我最喜欢看的书是 易经 。为了研究易
13、经 ,有关易经解注的书我也看。我每天就是这样过的。 ”吴清源甚至认为围棋不是用来比输赢的。他还说“六合棋” 很理想。 “六合”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和上、下天地,也就是指宇宙。“就是说,我们下围棋,不要拘泥于棋盘的角和边,而是应该在保持整体平衡的前提下开阔思路。这就是下围棋所要追求的目标。围棋是古代中国皇帝尧舜时代开始出现的,距今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我想它是用来研究天文和历法的一种道具。 ”棋盘纵横各有19路,共 361个交叉点,它们不仅表示一年有 365日,同时也表示以天元为中心的广袤世界。“在中国, 天元又叫做 “太级“。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从无到有的第一个点。用它既可以
14、表示方位,也可以表示四季。围棋子有黑白两色,这肯定来自阴阳思想。棋盘理所当然地代表了宇宙。阴阳思想的理想境界在于阴与阳的平衡,所以我认为围棋也应该以平衡为目标。只有能充分发挥棋盘上所有棋子的作用,那么这手棋就是最好的一手,它就意味着平衡。这就是六合棋”一天,师兄桥本宇太郎带吴清源去看棒球比赛。比赛在早稻田大学和庆应大学之间进行。这是东京六所大学联赛中的最后一场决赛。赛场内气氛异常热烈,观众情绪激昂,喊声雷动,而吴清源却好象根本没听到场内的喧闹声,一个人在那里发愣。“你怎么啦? ”桥本问他。“哦,我在想昨天那局棋,我有一手不应该那样下。 ”吴清源回答。吴清源:围棋的中和精神 文/吴清源 来源:中
15、外书摘 阴阳思想的最高境界是阴和阳的中和,所以围棋的目标也应该是中和。 六合之棋 我把“世纪的围棋 ”称作“六合之棋”。所谓“ 六合”,在古文里是宇宙的意思,表示东西南北的四方和上下的天地。 也就是说,围棋的目标不是局限于边角,而是应该很好地保持全体的平衡,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去看待。从年到年的半年里,我在教育电视台主持了一个“围棋讲座”的节目,在那个节目中我也将我的想法进行了讲解。 据说围棋是产生于古代中国尧舜时期,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我认为在古代,围棋是研究天文或是年历的道具。棋盘是由横纵条线组成,以天元为中心共有个交叉点。我认为古代是用这个表示方向、角度或是四季。 另外,中国古代认为,在空无
16、一物的宇宙里, “一阳” 是产生生命的根源。从“一阳” 分成阴和阳,然后形成万物。围棋有黑白棋子,所以这一定也是来自阴阳思想。说不定也是占卜凶吉的工具吧。总而言之,棋盘即是宇宙。 棋盘的中心“天元” ,在中国被称为 “太极”。用易经里的话说,就是从无生有的最原始的一点。第一手下天元的棋手里,有江户时代的安井算哲。他和本因坊道策下过争棋,决一雌雄,争夺名人棋所。算哲的秘密武器就是第一手下天元。 但是,那盘棋算哲输了。之后,他就再也没有摸围棋,而是改行埋头于历书的研究。他创作的日历,就是有名的“贞享历 ”。他被委任为江户幕府的第一任 “天文方”,把自己的名字安井算哲改成了涉川春海。 围棋和易以及天
17、文有着很深的关联。我从没有把围棋当成胜负去看待。当然,围棋是争胜负的竞技项目,但我觉得不能忘记围棋最开始是来自于阴阳思想的。 阴阳思想的最高境界是阴和阳的中和,所以围棋的目标也应该是中和。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那就是中和的意思。每一手必须是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这就是“ 六合之棋”。 中 和 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 周年。为了中日友好,我从中国来到日本,已经有年了。对于我来说,中日友好一直是我的心愿。我是年,中日关系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恶化的时期来到日本的。遗憾的是,战争还是爆发了,很 人因此受了很大的痛苦。可以说世纪是战争的世纪。人们互高举正义的旗帜,不断地发动战争。
18、如果世纪还是持续那样的想法,那么又将是一个战争的世纪。我想说的是不要有竞争的想法,应该抱有共存的思想。 中国古籍易经里,就写着“天地之大德曰生” 。意思是说:“天地最伟大的德是 造了万物” 。也就是说神为了万物而创造了一切。无论是粮食,还是石油,神为了人类的生存给了我们充分的这 切。但问题是人类的想法是要独占所 一切。所以战争爆发了。 我的理想是“中和” 。在古代的中国,中和也是最得到提倡的一个理念。中国字是“中和” 。所谓“中”,在阴阳思想中,既不是阴也不是阳,应该是无形的东西。无形的“中”,成形的时候 现出来的就是“和” 。所谓“ 道”,这也是法则,是无形的。成形时候的表现形式就是“德”。
19、 另一方面,所有有形的东西都是要变化的。但是圣人说过的话是不变的。孔子还有释迦的教诲是不变的。所以世界上总是有变化和不 的两个方面。在物质方面,也就是科学在不断地进步,不得不进步。另一方面,在精神方面是永久不变的。所以,科学和哲学的中和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在围棋上中和棋盘上棋子的效率的一手即为最佳着手。围棋的理想也是中和。另一方面,即使人生,也要考虑技术和哲学的中和。追求“ 世纪的围棋” 就是为了推进围棋的进步。但是,创造围棋进步的是安定的精神动力。我自己,是由中国的古籍支持着 岁的我所走过的道路,应该可以说是追求中和的人生吧。 对围棋的思考(4)-围棋与哲学 2008-02-01 10:3
20、8:07| 分类: 易经研究 |字号 订阅http:/ ( 2008-1-11 18:10 )围棋分为棋艺、棋理、棋道三个层次,这是由清代名家朱弘祉在官子谱中第一次提出。他同时阐明了三者的关系:“天下未有舍理而可言艺者也,则亦未有舍道而可言理者也。 ” 即不懂棋理就不能谈技艺,而不懂棋道就不能谈棋理。一切科学学科的方法论,都具有三个层次:技术方法、具体方法和一般(哲学)方法,具体方法要服从一般方法。而棋艺、棋理、棋道也正是与此对应的三种方法,它们是从属而不是并行关系。下围棋是一个渐进和发展的过程,逐渐领悟一些方法论后,会反过来促进棋艺的提高。说到棋道,就不能不说说儒家、道家、易经、辩证法等哲学
21、思想。围棋和这些思想联系是如此紧密,可以说是对这些哲学思想活生生的诠释。儒家 围棋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创造了一个道德体系,明确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对战火纷飞、道德丧失的春秋战国时代来说,其作用和影响非常深远。儒家和谐的最高境界就是“大同理想” 和“中庸之道”。 “大同”是一种社会理想,“中庸”则是为人处世之道。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论语雍也 )。何谓“中庸 ”?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 “不偏谓之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人在为人处世上思想与行为的适度与守常,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围棋和儒家思
22、想有着不解之缘,它们都同样强调修身养性、和谐中庸之核心思想。就围棋本身来讲,它是一种竞技游戏,是一种“争” 之道,但却无时不刻在追求一种平衡与和谐,形式上讲它是一种动态的和谐。在布局及序盘阶段,黑白双方格局还未完全搭建,这时就需要找到双方都能接收的方案,这也导致了“定式” 的诞生。定式是不断实践的结果,其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平衡,避免局势在不明朗的情况下变的更加复杂。通常中盘是围棋战斗最多的阶段,地盘少或局势弱的一方就会主动挑起战争,或到对方的领地实施侵袭。其目的其实也是寻找平衡,只不过表现形式是战斗罢了。到了收官阶段,大规模战斗都已结束,已无大场可寻,但是在双方势力范围的交会处还有很多小的利益,
23、边界也需要划定。这时局面变得细微,胜负往往在毫厘之间,双方为争取利益最大化而做最后较量。对全局来说,双方是为了终极目标及和谐而争斗。由于规则的缘故,围棋极难出现和棋,可能是出于趣味性和观赏性的考虑吧。所谓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有争斗就必然有失败,而失败同样可以获取经验教训。既有所得也就值得高兴,这是中庸思想的典型体现。道理本身没有错,但我们需要进一步理解,失败了虽然也有收获,但更重要的是为了以后不再失败。道家 围棋道具有万物本原的意义,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道可道,非常道 ”,以理性的根源而论,围棋发端于天地之“道”。围棋只有黑白两种棋子,这正符合道家“一阴
24、一阳之谓道” (易经)的哲学。围棋诸子无尊卑高下之分,而这正符合道家“众生平等”的思想。只有当某子在棋局中居于举足轻重的位置时,它才具有重要地位,这符合“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即在无目的无意图下,合目的合意图,遵循自然规律。无为而胜,是老子哲学的精髓。这在围棋里可以得到验证,急于想要战胜另一方的人,往往会成为失败者,没有争胜心态的人,反而自然会成为胜利者。就棋理而言,围棋也体现着道家的内蕴。围棋的最终目的,便是围地,即围“目” 。围棋的胜负正是以围地的多少来计算的。而要想围住地,你的棋便需是活棋才行,而活棋则必须有两“眼” 。目、眼,相对于棋子而言,都是属于虚,即无;而棋子则是属实,即有。可见
25、,显然在围棋中, “无”是比“有”的地位重要一些的。这正体现着道家“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有生于无”的哲学原则。道家的理想历来吸引着无数人,将其作为人生理想和生活方式。唐伯虎的闲中歌言到“眼前富贵一枰棋,身后功名半张纸” ,指把富贵当作一局棋,在棋局上把酸甜苦遍尝了,把荣辱得失看多了,也就把功名看轻看淡了。其实人生不过如此,如过眼烟云罢了。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或战乱动荡等因素历代文人里面追求精神自由,怡情于琴棋,忘情于山水的例子实在太多,举不胜举。易经围棋易经强调“天人合一” ,主张人类在生产活动中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主张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为人处世要奉行“中庸”之道,才会吉祥。无论
26、儒家还是道家学说都是奠定在易经基础上的。 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词、爻题、爻辞。当今围棋泰斗吴清源曾说过, “围棋本来就是解释易经的” 。围棋的发明应该说是易经思想在现实社会当中的实践之一。许多学者已对易经和围棋的密切关系做过研究,本人不敢越俎代庖,只是想在这里概括总结一下,让包括我在内的,还没有深入了解易经的门外汉对其有个初步认识。围棋在三个方面解释了易经思想,即象征含义、规则、和谐思想。一 象征含义易经的系辞中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 易经的思想认为宇宙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的属性
27、组成的,而围棋只有黑和白两种棋子,也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古代围棋,有黑白四座子,象征四季。以白子先行,黑子后行。象征以白昼开始,夜晚结束。白子代表了易经中的阳,黑子代表了易经中的阴。可以说,阴、阳与黑、白两色棋子相对应,象征黑夜与白昼的交替。另外,易经的系辞中说:“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易经理论里面,以9代表阳,6代表阴,一年有四季,因此,阳的四季数9*4=36,阴的四季为数6*4=24 。因为易经每卦皆有6爻,因此,纯阳之数为6*36=216。纯阴之数为6*24=144 。阴阳二数之和为:216+144=3
28、60 。围棋中心的天元,象征宇宙的中心。除去天元外的360个点,恰好与农历一年的日数相同。由此可见,围棋与易经的渊源是非常深的。二 围棋规则根据历史文物以及考古发掘的实践,最初的围棋并不是十九道,而是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简单地来说,由9*9,发展到13*13,再发展到15*15,17*17,到了大约南北朝、隋唐初年,十九路围棋逐渐成为主流。这个事实说明,围棋作为一个事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发展到了十九路的围棋,一直流传到今天。这个发展过程,与易经思想里面“简易、不易、变易”的基本思想完全相符。三 围棋的调和”思想吴清原在其自转天外有天中说到:“二十一世纪的围棋,内涵应该是调和的。“这
29、句话一语道破天机,说出了围棋艺术的真谛,阐明了围棋艺术的至高境界。易经系辞上说:“ 易 之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 易经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和谐,这里所说的“三才” ,就是指的“天、地、人”三极。 放在围棋里,简单来说,有气则生,无气则亡,这就是“天 ”道,棋盘就是“地”道,黑白双方的较量实际上是人的较量,谓其“人” 道。因此,从这三个方面来看,围棋的基本思想理念就应该是“调和” ,黑白双方通过斗争,相互忍让,达到一种和谐的共生状态。所以,围棋与易经的“天人合一”思想、和谐中庸的处世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围棋辩证法辩证法可以认
30、为是现代的东方哲学思想代表。它认为,矛盾有二个基本的属性:斗争性和统一性。围棋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是贯穿始终的。因此棋子死与活的问题,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切不可模拟两可、含糊不清,该做活的地方死了,该吃掉对方的又没吃掉。围棋的统一性在于共存,一方应当允许另一方的存在,也就是辩证法里说的斗争性和统一性的相互依存。如果总是想一味追杀对方,而忽略自己的漏洞,就会走出过分着数,往往会受到严厉惩罚,得不偿失。此外,围棋在许多方面都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芒。全局和局部、大场和急所、棋型和效率、实地和外势、进攻和防守、弃和取、虚和实、大和小、先和后、死和活等等,他们都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和谐共存的一面。围棋哲学思想的核心,概括而言就是“和” 之道,要循天人合一的人文自然法则,这也和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