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谓“12 个绊脚石 ”, 是当孩子处在问题区,也就是孩子有困扰,而亲子沟通方法不当的时候,出现的一系列沟通障碍。如果亲子双方都在无问题区,或者亲子沟通方法得当,这“12 个绊脚石”一般不会造成沟通的障碍。命令、指示、指挥解释:告诉孩子去做什么事情或不许做什么事情,给他下命令指挥他。典型语言“你现在必须做作业!”“你现在马上停止玩游戏!”“我不管别的父母怎么做,你必须打扫院子!”“从现在起不许用那种态度跟妈妈讲话!”“你不能再哭!”“只有做完作业才能出去玩!”所传达的信息这些信息告诉孩子他的感情和需要都是不重要的;他必须遵从父母的感情需要。 (“我不管你想什么,你必须立刻按我说的做!”)他们传
2、达的意思是不接受孩子当时的行为。 (“不许乱动!” )他们使孩子产生对父母权力的惧怕。孩子听到的是比他强大的人威胁要伤害他。 (“你要是不听我的,我就不客气了 ”)他们可能使孩子感到反感或是愤怒,经常引起孩子发泄敌视情绪、发怒、反击、抵抗、考验父母的意志。他们向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父母不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断力和能力。 (“不许碰那盘菜!”“离电脑远点! ”)可能造成的后果会使双方沟通不良,伤害孩子自尊,造成孩子的自我否定;让孩子没有责任感,让孩子觉得父母应该为自己负责任;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报复行为。警告、责备、威胁解释:以警告、责备和威胁的语气告诉孩子如果他做了某些事情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典型
3、语言“你不听话就让你爸爸揍你!”“再说一句那样的话,就给我离开房间!”“不听我的话你会后悔的!” “再考不及格,看我怎么收拾你!”所传达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让孩子感到害怕和顺从。 (“你要是不那样做会后悔的。 ”)他们和你命令、指示和指挥一样招致反感和敌视。 (“要是你不立刻上床睡觉,当心屁股挨打。 ”)他们所传达的意思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和愿望。 (“你再敲那个破鼓,我可真的要烦死了。 ”)对于父母的警告或威胁,孩子有时会说“我不管,我就是要这样”这些信息同样使孩子要考验一下父母威胁的坚定性。孩子被警告不要做某些事情,当他们会忍不住诱惑,想亲自看看父母预见的后果会不会真的发生。可能造成的后果
4、造成沟通不良。孩子会因为害怕而顺从。威胁的结果会使孩子产生“侥幸” 心理,学会投机,甚至欺骗。会导致孩子的愤怒、生气或者孤僻,没有主见。说教、规劝、教训解释:告诉孩子他应该怎么做。典型语言“你不应该用那种口气跟老师说话!”“考不上大学,将来是不会有出息的!”“你应当象玲玲那样把字写得工工整整的。 ”“你要学会懂礼貌尊重长辈!”“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学习是很努力的,哪像你这样懒散!”所传达的信息这些信息是要让孩子承受外界施加的权威、职责或义务。对“应该”、 “应当”和“ 必须” 这样的措词,孩子可能会进行更加强烈的抵抗,可能会更加强烈坚持自己的立场。它们可能使孩子感到父母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他最
5、好还是接受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 (“你应当 做。 ”)它们可能引起孩子的内疚感他是个“坏孩子” 。它们可能使孩子觉得,父母不相信他有能力评判别人的计划或是价值观是否正确。 (“你应该尊敬你的老师。 ”)可能造成的后果会造成孩子过重的负担或罪恶感;会养成孩子“自我防卫 ”的态度,不信任感;会导致孩子退缩、疏远或反抗。建议、提忠告、提供解决方法解释:向孩子提出自己的主张或提供父母解决的方法。典型语言“你最好先做完语文作业再做数学作业。 ”“如果是我,我肯定不理他。 ”“我看你应该去找老师谈谈。 ”“你不开心的时候,你就去听听故事,看看电视,找同学聊聊天。”“玲玲不理你,你可以找别的小朋友玩嘛!”
6、所传达的信息在孩子看来,这样的信息表明,父母对孩子的判断力或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信心。它们可能使孩子更加依赖父母而不去独立思考。 (“我该怎么办,爸爸?”)有时孩子强烈反对父母的主意和忠告。 (“ 让我自己来解决”, “我不想有人教我做事情 ”)提出忠告有时表明你比孩子优越。 (“我和你妈妈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孩子也会产生自卑的感觉。 (“ 为什么我没有想到那一点?”“你们总是比我更知道该怎么做。 ”)提出忠告使孩子感到他的父母一点也不理解他。 (“你要是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就不会这么建议了。 ”)提出忠告有时会导致孩子:我全听从父母的意见不去考虑自己的做法。可能造成的后果暗示孩子不具备解决自己
7、问题的能力;阻碍孩子自己去面对问题,想出解决方法并且采取实际的行动;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或反抗心。争论、辩驳解释:用事实、道理说服,用反驳手段、逻辑知识或父母自己的意见去影响孩子。典型语言“上大学将是你人生最美好的经历。 ” “你必须学会与人相处。 ” “如果你学会在家里负责,长大成人后就会有责任心” “我像你这么大时,我做的事情是你的两倍。 ”所传达的信息竭力教导的做法常常使孩子感到你在贬低他,使他显得低人一等,显得没有能耐。讲道理和摆事实常常使孩子产生防范心理和怨恨情绪。 (“你以为我不知道啊? ”)孩子和大人一样,很少喜欢别人说他的不是,他们会因此极力捍卫自己的立场。 (“你错了,我是正确
8、的 ”。 “你说服不了我”)一般来说,孩子讨厌父母对他讲道理。孩子常常采取极端的方法,轻视父母陈述的事实。 (“啊呀,你太老土了,不了解现在的情况。 ”“你的思想完全过时了,不再流行了。 ”)对于父母坚持要传授孩子的真理,孩子常常已了如指掌。把他们当成一无所知的孩子令他们愤恨。 (“那一切我全知道-你不必告诉我”)有时候,孩子更愿意逃避现实。 (“我不在乎。 ” “那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可能产生的后果会造成孩子的防卫态度与对抗心理;通常会造成孩子反抗父母,不听父母的话;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好的、错误的、失去自信。贴标签、评判、责备解释:对孩子进行负面评价。典型语言“你总是偷懒。 ”“你就是不
9、诚实。 ”“你怎么老是这么拖拖拉拉?”“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不懂事!”所传达的信息这些信息最可能使孩子觉得自己无能、落后、愚蠢、没用、拙劣。孩子的自我看法是由父母对他的评判和评价形成的。父母如何评价孩子,孩子就会如何评价自己。 (“总说我很坏,我也许真的很坏。 ”)批评招致反批评(“你自己也好不了多少!” )评价孩子极易造成孩子不愿意吐露自己的感情,或是把事情掩饰起来不让父母知道。 (“若是我告诉了他们,就该挨批了。 ”)孩子像大人一样憎恨别人对自己进行否定性评判。他们会奋起捍卫自己的形象。对爱评价人的父母他们常常是又气又恨,即使是父母的判断是正确的。频繁的评价和批评使孩子觉得他们一无是处,父母
10、不爱他们。可能产生的后果暗示孩子是能力差的人,是笨蛋。因为怕得到否定的判断,孩子会拒绝和你沟通,心理上远离你。孩子会接受父母的判断,产生自卑心理,认为“我真是不好的” ,或不服气:“你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赞美、赞同解释:对孩子进行正面评价,附和孩子。典型语言“嗯,我认为你做的非常好。 ”“你一直都是很听话的。 ”“你很聪明,我想你是对的。 ”“我同意你的意见。 ”“你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所传达的信息通常认为表扬总是对孩子有益,但是,表扬不当也常常产生消极影响。那种不符合孩子自我形象的肯定评价会引起孩子的敌意。孩子会认为父母既然有肯定的评判,就有可能做否定的评判,在缺乏赞扬的家庭里突然频繁使
11、用赞扬可能会使孩子理解为批评。 (“你们以前不喜欢我的头发,现在肯定也不喜欢” )孩子常常会认为父母赞扬自己是为了操纵自己,是要引诱他做父母喜欢的事。 (“既然你这样说了,我学习就再努力些吧” )孩子有时会推断,父母表扬他们是不理解他们(“若是你知道我对自己是怎么想的,你就不会那样说了”)受到赞扬时,孩子常会感到尴尬,也不会舒服,尤其当着他们朋友的面。 (“哦,那不是真的”)接受表扬多的孩子可能逐渐依赖表扬甚至要求表扬。 (“妈妈,我看起来怎么样?”“难道我不是个好男孩吗?”)可能产生的后果暗示孩子:父母有较高的期望,并要孩子达到父母的目的,让孩子服从。让孩子觉得父母在施恩图报,极不情愿的被父
12、母操纵。当孩子的感觉和父母的称赞不相符时,孩子会感到焦虑。侮骂、嘲弄、讽刺解释:使孩子人格和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典型语言“你真不知耻辱。 ”“你真蠢!”“你的脑子灌水了,什么时候才能开窍啊?”“考这么点分,你还好意思吃啊?”“只要没长脑子的人才会这样说话,知道吗?”所传达的信息这样的信息能给孩子的自我形象造成摧毁性的影响。它们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无用,拙劣,没有人喜欢。得到这种信息的孩子极不可能改变自己。相反,他会与父母的不公正信息针锋相对,为自己解脱。可能产生的后果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没有人会喜欢自己,包括父母;孩子自卑,感到无地自容;通常会有语言和行动上的反击。分析、诊断解释:告诉孩子
13、他的动机是什么,给他的行为分类,找原因,下定义,或者分析他为什么那样做、那样说,让孩子感到你在给他筹划、帮他分析。典型语言“你对玲玲有嫉妒心。 ”“让你走快点你偏走得慢,你是在故意气我!”“老师把你单独留下,一定是你又做错了什么事。 ”“这次没考到 90 分,一定是你没努力。 ”“一定是你上课没有认真听老师的课,所以你的作业才不会做。 ”所传达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告诉孩子,父母对他了如指掌,知道他的动机是什么,或者为什么他有那样的行为。父母的这种心理分析会给孩子带来威胁和挫败感。若是父母的分析和理解碰巧是准确的,内心世界被暴露出来可能使孩子感到非常难堪。 (“你不和人约会是因为你太害羞。 ”“你那
14、样做只是为了引起注意。 ”)当父母的分析或是理解错了时(事实上常常会错) ,孩子会非常恼恨。 (“我不是你说的那样。 ”)经常分析孩子的父母是在告诉孩子自己高人一等、聪明过人,让孩子感觉父母是一幅盛气凌人的架势。像“我知道为什么” 和“我能看穿你” 这样的话语,常常会中断和孩子的进一步交流,阻止孩子把问题摆出来和父母一同商议。可能造成的后果会使孩子有挫折感和被胁迫;孩子感到自己的缺点被公开很没面子;孩子会因为害怕被误会或缺点被公开,而不愿和父母沟通。保证、同情、安慰、支持解释:父母不关心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只是一味的劝慰孩子,想尽办法让孩子感觉好受一点。或者说,父母总是劝说、安慰孩子,想让他从
15、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尽力消除他的不良情绪,否认不良情绪的影响。典型语言“这种小事就不用伤心了。 ”“心胸放宽些,不要和他一般见识。 ”“不要担心,你现在的情况会变得越来越好。 ”“你很有潜力,成绩会很快提升上去。 ”“按我的话去做,你肯定没问题。 ”所传达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并非像大多数父母想象的那样对孩子有帮助。当孩子心烦意乱时,劝说只能使他觉得你不理解他。 (“要是你知道我是多么的恐惧,你就不可能这样说了”)父母看到孩子的感情受到伤害,很沮丧、很消沉,因而劝解和安慰孩子,但是这样的信息告诉孩子:你想要他抑制那样的情绪。 (“不要太难受,事情总会好起来的”)孩子可能把父母的劝解看做是父母想改变他
16、们的企图,因而常常不信任父母。 (“你这样说不就是想让我感觉好些吗”)轻视孩子的问题或是同情孩子,常常会中断与孩子的进一步交流,因为孩子觉得你想要他抑制自己的感情。可能造成的后果孩子觉得自己不被了解。会引起强烈的敌对意识(“你说的容易,你自己来试试看 ”)孩子通常将父母的意思理解为:感到伤心、难过是不好的!调查、询问解释:努力去找理由、动机和原因,获得更多的信息帮助你解决问题。典型语言“你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呢?”“你到底是怎么想的?”“是玲玲亲口告诉你,她不想和你一块玩的吗?”“你遇到了什么事情让你产生这种想法?”“如果不想去上学,你想去干什么?”所传达的信息使孩子认为你对他缺乏信任,猜疑他或是
17、怀疑他。 (“你照我说的那样洗手了吗”)孩子有时也会看穿父母是想通过询问引入“陷阱” 然后“落井下石”哄他们说出实话然后再批评他。 (“你学了多长时间?只一个小时!那好,你考试当然不及格!”)孩子常常感到询问是对他们的威胁,尤其是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父母要质问他们。孩子会多次说, “你为什么问那件事? ” “你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对正在和你商议问题的孩子进行询问,他可能会以为你是在搜集资料为他解决问题,而不是让他自己寻找解决办法。(你这样的感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与你学校有关系吗?学校怎样?)孩子常常不愿意父母为他们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如果我告诉父母,他们只会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当你对正在与
18、你商议问题的人进行询问时,每一次询问都会限制他向你敞开心扉。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次询问都规定了他下面要回答的内容。倘若你问, “你是什么时候有了这种感觉的?”你是在告诉他只能谈有关感觉的问题,别的都不重要。这就是被律师盘问感到极不舒服的原因你觉得你必须按问题的要求叙述自己的事情。因此询问并不是一个与人沟通交流的好办法,相反,它可能极大地限制人的自由。可能造成的后果回答常常会招致批评,孩子因而学会了隐瞒;孩子会感到莫名奇妙,感到不知所措,因此焦虑、害怕;孩子回答问题时,可能会放弃原来的想法,去猜测父母的心思,学会撒谎。退缩、逃避、迁就解释:努力使孩子从问题中解脱出来。你自己也避开问题,分散孩子对
19、问题的注意力,引导孩子摆脱问题,把问题搁置一旁。典型语言“不要想这件烦人的事啦,我们谈让人高兴的事。 ”“吃饭时间,我们先不谈这件事。 ”“就当做这件事没有发生吧!”“你已经尽力了,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 ”所传达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向孩子说明你对他不感兴趣,不尊重他的感觉,或者你十分嫌弃他。一般来说,当孩子需要谈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们相当认真也相当专心。如果你用开玩笑的方式应付他们,你就可能使他们感到委屈和受辱。推迟解决孩子的问题或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暂时看起来是成功的,但是孩子的烦恼并不总能立即消失。他们常常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会再爆发。推迟问题很少能解决问题。孩子和大人一样需要别人的尊重、倾听和理解
20、。若是父母对他们视而不见,他们很快就会把问题拿到别的地方解决。可能造成的后果暗示孩子对于生活上所遇上的困难,与其尽力去克服,不如设法逃避;暗示孩子自己是不重要的,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从此自卑;孩子再遇到困扰时,便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这 12 种被称为“绊脚石 ”的沟通方法的多项后果是 让孩子闭嘴,保持沉默,不再往下讲。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接受。让孩子的话题被打断,思路被关闭。让孩子自己为自己辩护。孩子会与父母争论或反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自卑,觉得自己不重要。使孩子产生怨恨和愤怒的情绪。让孩子有犯罪感,因而心情不佳。让孩子觉得如同被推上被告席,受审问。让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感兴趣,父母不重视自己。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让孩子感到失望。前面说过,所谓“12 个绊脚石” ,是当孩子处在问题区,也就是孩子有困扰,而亲子沟通方法不当的时候,出现的一系列沟通障碍。如果亲子双方都在无问题区,或者亲子沟通方法得当,这“12 个绊脚石 ”一般不会造成沟通的障碍。特别要小心的是:警告、威胁、侮骂、讽刺都是很危险的语言,最有可能造成沟通中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