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响我与父母沟通的一本书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上一次和父母聊到深夜是什么时候?十八岁的孩子塞上耳机,把自己彻底封闭起来,怎么让人觉得那么伤心?为什么,和心爱的人沟通这样不可能?题记我今年十九岁了,有了驾照,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出 ktv。我今年十九岁了,脸上没有了“婴儿肥” ,走在街上喜欢挂着耳机,以很大的声音放着慢摇。我今年十九岁了,是大学生了,和父母分隔两地,每晚的电话只是这样:-今天怎么样?-还行。-学校如何?-挺好。我今年十九岁了,假期回家时,愿意把所有的时间留给我的朋友,而和父母坐于晚餐时却默默不语。随着我们的长大,我们属于自己的时间,秘密越来越多,和父母沟通的越来越少。我们与父母的代沟越来
2、越深,父母对我们的了解越来越少。我们明明都深爱对方,却无法表达,无处述说。结果都这样僵持着渡过,然后挥手,带着对彼此的误解,走完自己的人生。我想这是无数人都正在经历,或已经经历过的事。而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连结的“份” ,通过一起读这本书,使我们能重新认识我们的父母,重新看待他们脸上因岁月而留下的痕迹。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共同创作的,借这本书龙应台和 21 岁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个透着天光的窗口。通过这 36 封电子家书,两代人开始打开天窗说亮话。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一个严肃的母亲,她会在安德烈提到“性,药,摇滚乐”时寻根问底的追问;我也看到了一个清狂自在的孩子,他会和朋友没有计
3、划的去背包旅行两三个礼拜。如此不同的两代人进行对话,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尽管他们中间隔着三十年的岁月和中德两国文化的差异,但母子俩人都在思考,他们把自己摆在了一个平等的地位交谈。在他们的通信中,尽管有过争执,尽管有过分歧,但他们始终是那么的诚恳,始终愿意试着去理解彼此。这正是我们和父母之间所缺少的。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做着自己认为对的或对自己有益的事,很少或甚至从没有考虑过父母的想法。有的时候产生分歧了我们也不去沟通,而是放任矛盾
4、越来越激化,最终导致冷战或争吵。跟父母沟通的方式不一定局限于饭后大家坐在客厅面面对视,既紧张又尴尬。我们可以像龙应台和安德烈一样写信或通过上网聊天,e-mail 等我们所熟悉的并感到轻松的方式,在一种愉悦欢快的氛围中和父母畅谈心事,生活琐事等。我们甚至可以倾听父母年轻的故事,他们的经历,不同的世界观,使我们能更好的了解他们。有的人可能会问:我们和父母之间相隔三个十年,有什么话可聊的。没错,我刚开始和父母沟通时也曾纠结于这个问题。我们有太多的不同。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每一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选择自己的品味,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搞自己的游戏,设定自己的对和错的标准。而我们父辈们的时代,正如他们喜爱的红
5、歌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伟大”的味道。但后来我在我和父母之间找到了连接点。我和我妈有个共同爱好,都喜欢韩剧,所以我经常和她一起看同一部剧,时不时的聊一下剧情,讨论一下这个男主帅不帅之类的问题。而我爸呢,他喜欢看新闻,经常躺在床上看着电视就睡着了。于是我就选择投其所好,每晚 7 点钟准时和他一起关注一下国家政事。不管我们是多么顽劣,与众不同,父母们是多么古板,不懂变通,我们总会在这本书中有所启示,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跨越年代的阻隔,弭平我们与父母之间的鸿沟。我今年十九岁了,有时还是会去 k 歌。我今年十九岁了,走在路上还是喜欢两手插兜,挂着耳机。我今年十九岁了,假期的时候还是经常和同学聚会。但我每晚和父母打电话时不再是固定的寒暄,一同坐于餐桌前的时候眼睛不再盯着手机,手指不再忙着传讯。我在努力地去了解他们。而我的父母在试着进入我的时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我们通过沟通正在走入彼此的内心。愿天下所有父母与子女都能够了解彼此,真心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