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资本论作业简化答案第一专题 导论及劳动价值理论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1、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 马克思的这句话告诉我们,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理解。第一, 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 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研究它的一切方面,而是研究从它产生出来的(或者说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三, 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
2、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第四,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出分配关系,是因为分配的形式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2、 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体现在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相互关系之中,表现在以下必然性上: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二、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
3、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及其实践意义?1、含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提出, “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含义在于:一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二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由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2、实践意义 : 这一观点指导我们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人类社会从原始开始,一直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发展。从原始社会出发,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
4、主义社会,并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正如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界定商品的?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马克思、恩格斯从以下 4 个方面界定了商品的含义。一个物品成为商品,既要有使用价值,又要作为劳动产品由劳动形成价值。一个物,虽然是劳动的产品,也有使用价值,但只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则不是商品。要成为商品,必须为交换而生产,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使用价值使用的人手中。2一个劳动产品,如果是废品,没有使用价值,其中包含的劳动,不
5、能形成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价值的物质前提。总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构成商品。四、试述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实践意义1、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看得见摸得着,它直接由商品体自身显示出来,反映各种商品的个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看不见摸不着,由交换价值来表现。反映各种商品的共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价值量超过社会承受能力的现象,从而导致商品二因素中的一方排斥另一方的实现。这个矛盾,只能通过商品交换
6、过程来解决。因此,市场问题特别是销售市场,是实现商品二因素和解决其矛盾的关键所在。2、商品二因素原理的实践意义在于:第一,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强化市场观念,把开拓市场作为第一任务,必须把商品的二因素统一起来。一方面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提高质量,力求花色品种齐全,做到物美,另一方面在商品的价值上降低成本,做到价廉。从而使商品适销对路,实现好的经济效益。第二,可以评价企业,总结商品生产经营的经验教训。五、劳动二重性及其实践意义是什么?1、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从其具体形式看,称为具体劳动;从其抽掉了具体形式看,称为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由特
7、定的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和结果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2、劳动二重性的实践意义在于:从宏观上看,由于具体劳动回答的是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因而它表现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体系和社会的产业结构状况;由于抽象劳动回答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因而它反映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劳动比例和社会劳动的总规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按劳动二重性的要求,在质上不断扩大合理的社会分工,在量上保持产业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关系。从微观上讲,劳动二重性原理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劳动上
8、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在抽象劳动上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从而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占领市场,实现效益。六、解析“储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的含义,其实践意义何在?1、含义: 储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是因为货币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是一般等价物或商品价值的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另一方面货币具有量的有限性。即货币的数量少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2、实践意义: 运用货币二重性矛盾的原理,深刻分析人们储蓄存款的心理。货币二重性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货币量的有限性。人们的收入少,不能如
9、愿地购买所需的东西,就不得不贮藏货币;或者预期收入达不到预期支出,也会迫使人们贮藏货币。因此,增加人们的收入,是缓和货币二重性矛盾的关键。七、试述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实践意义1.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就是在一定期间内,流通领域所需要的货币量得以决定的规律。其公式是: 3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 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速度)因此,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流通规律,可以表述为:一方面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即商品的价格总额越大,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反之,就少。另一方面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即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
10、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越多。流通中的纸币量,必须和它所代表的流通中必要的金属货币量相一致,才能具有金属货币同等的购买力。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多,超过了它所代表的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那就必然使纸币贬值,从而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实践意义: 第一,指导我们研究国际货币流通的历史进程和现状。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国际货币流通形成国家之间的货币金融关系。另一方面,围绕贸易战进行货币战。争夺出口市场的贸易战,必然引起货币战。货币战的内容,常常集中在货币的升值或贬值上。第二,运用货币流通规律分析本国宏观经济形势,研究微观经济运行的市场条件。 ,流通中的货币量既不能超过其必要量,也不能少于其必要量。第三,
11、运用货币流通规律分析研究货币流通的动态。货币通过其投放渠道和回笼渠道,调节货币流通量,以适应商品流通的要求。八、怎样自觉运用价值规律?l、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含义所谓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就是一方面要理解价值规律的客观性,确认其必然性,尊重其制约性。不能忽视和违背它。另一方面要认识和掌握价值规律,不盲目被动地受它支配,而要主动地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在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中,搞好生产经营,推动市场经济发展。 2、自觉运用价值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防止唯意志论式的对待价值规律。好像价值规律可有可无,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它。二是防止宿命论式的对待价值规律。似乎人们在价值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从而否
12、定科学的认识和预见,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3、要使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有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机制主要有社会效用机制、自主交易机制、平等竞争机制、市场供求机制和货币流通机制。第一,社会效用机制。价值规律的作用首先要求价值得以实现。而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符合社会需要。第二,自主交易机制。它要求商品所有者对自己的商品具有自由让渡的意志和权利。如果商品生产者对自己的商品没有自主权,就不可能坚持等价的商品交换。第三,平等竞争机制。马克思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 。这说明,商品的价值量不是人为地计算出来的,而是通过平等竞争,通过价格的不断波动客观地确定的。没有平等竞争的环境,商品的价值规
13、律就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第四,市场供求机制。供求变化与价格变化的相互作用,会不断实现供求的相对平衡,使价格与价值趋向一致,从而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规律得以实现。第五,货币流通机制。货币是商品流通的手段。价值规律作用的正常发挥,要求货币的发行符合货币流通规律。如果纸币超量发行,就会发生通货膨胀,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价值总量在人们之间的正常分配关系,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的紊乱。第二专题 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积累理论一、为什么说“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4l、资本的含义: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对资本称为价值是因为资本在投入生产经营时采取货币形式。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体现一般财
14、富,也被称为价值。因此,以货币形式投入生产经营的资本,叫做“原预付价值” 。在这里, “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货币,从而也就成了资本” 。2 、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马克思是在阐述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区别时说明这一问题的。在商品流通(W 一 GW)中,目的是取得使用价值,满足一定的需要。因此,需要的满足就是运动的结束。而资本流通(G WG )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都是交换价值,没有过程以外的消费作为最终目的,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界限。而且,资本的运动,其目的就是为了增殖。价值增殖只有在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可能实现。所以,流通本身就是目的,资本的运动当然不会有止境了。二、研究剩余
15、价值的生产方法有何实践意义?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把工作时间延长,使之超过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取剩余价值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工人的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2、研究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实践意义在于:第一,启发我们认识剩余价值规律。投资作为资本来经营,必然追求增殖;资本增殖必然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来实现;在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必然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生产技术进步从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
16、必然采取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这一系列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第二,启发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实质就是资产阶级为其阶级利益追求剩余价值。第三,启发我们认识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其一般性是:不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只要投资作为资本来经营,那末资本的增殖就要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来实现。其特殊性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剩余价值的归属主体和最终用途不同。三、怎样理解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1、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三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加入原投资而增大资本总额,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
17、果;资本集中是现有的分散的资本进行兼并与联合,形成更大的资本量。2、竞争加速了资本集中的过程。一方面,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的不断增进,个别资本不断扩大,而大资本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可以击败中小资本,从而加快资本集中的过程。另一方面,资本集中必然加速资本积累。由于资本集中的加快,使集中起来的资本越多,就越有条件建立大企业,而大企业能够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3、信用和银行是加强资本集中,从而促进股份资本形成和股份公司成立的有力杠杆。起初,信用只是积累的助手,把分散的货币资金集中起来,交给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使用。后来它变成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银行一方面通
18、过贷款支持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另一方面又促使社会上分散的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规模巨大的股份公司。四、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和“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l、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含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发生、发展过程。这一矛盾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而日益加深,其发展的方向是:不5适合生产社会化要求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被适合生产社会化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从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反映近代和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2、 “重建个人所有制”是马
19、克思对未来社会所有制形式的构想这种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不是指孤立的、单个的自然人,而是指联合起来的社会化的个人。按照马克思的分析,私有制有两种形式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制和以剥削他人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取代是必然的,这是人类社会对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其实质是少数人剥夺多数人。而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劳动者剥夺少数剥夺者的过程,这是对私有制的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的目的,是要把私有制转变为新型的所有制形式。但这时的劳动者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分散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者,而是已经成为联合起来的社会劳动者。因此,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20、“实际上是指联合起来的社会劳动者与社会化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由联合起来的社会劳动者占有社会化的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要经历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第一,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较高阶段发展的历史进程,不经历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是不会出现历史趋势的结局的。第二,在现代,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也不会在短期内实现。 ,顺应历史潮流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斗争中诞生的。它能够经受住历史过程的考验,也会在斗争中巩固和发展。第三专题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一、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所谓资本的循环,是指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21、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第一,并存性。即企业投资同时并存于三种形式上。这种并存性 , 要求 一个企业的投资 , 必须按一定比例分成三部分 , 分别在货币资本形式、生产资本形式和商品资本形式上并存。从而购、产、销都不停顿第二 , 继起性。即每种形式的资本都依次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这种继起性,要求货币资本形式通过购、产、销实现循环;生产资本形式通过产、销、购实现循环;商品资本形式通过销、购、产实现循环二、解析“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技术基础所决定的”的含义。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技术基础所决定的。从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可以看出, 购、产、销的连续
22、性是很突出的。资本主义生产作为商品生产,就要在购、产、销的连续性中维持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技术基础,更要求在购、产、销的连续性中,实现各行业、各企业之间的联系。事实上,任何一个现代化工厂都不可能今天购买原材料,明天进行生产,后天出售商品,而是同时进行着购、 产、销三种活动。就是说,产业资本作为整体,必须同时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同时处在循环的三个阶段,从而同时进行着三种循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因此,“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技术基础所决定的。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怎样划分的?在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中,按照他们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23、,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这是生产资本的构成。61、固定资本。固定资本是指用于厂房、机器、设备、仓库、运输工具等劳动资料上的投资。它具有独特的周转方式,它的价值随着实物损耗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的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经过若干年才能收回。2、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是指用于原料、辅助材料以及劳动力上的投资。其中的劳动对象,其价值随着实物的一次被消费掉而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新产品的销售而收回货币。四、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是什么 ?资本周转速度是指资本在一定时间内周转快慢的程度。它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来表示。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既受生产过程因素的影响,又受流通过程因素的影响:1、在生产
24、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生产资本的构成和生产时间的长短。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一般地说,固定资本占的比例越大,资本周转的速度就越慢;反之,流动资本占的比例越大,资本周转的速度就越快。生产时间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表现在生产时间的长短以及生产时间和劳动期间不一致的程度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生产时间的延长,就会减慢资本的周转速度;生产时间的缩短,则会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2、在流通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购买时间的长短,即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的长短;二是售卖时间的长短,即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时间的长短。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
25、度就越慢;反之,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第四专题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问题。所谓价值补偿,是指总产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流通而全部收回。所谓物质补偿(实物补偿):是指在生产社会总产品过程中消耗的各种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按质按量的重新买回来。考察单个资本的再生产,主要是分析价值补偿,即通过资本预付,生产剩余价值,然后把资本和剩余价值在货币形态上收回来。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必须既分析价值补偿。又分析物质补偿。这是因为:首先,从生产消费方面看,再生产的进行,
26、要求各部门消耗的生产资料从总产品中到得补偿。而这种补偿能否得到实现,则取决于总产品中的生产资料部分在物质上是否符合各部门补偿的需要。其次,从生活消费方面看,再生产的进行,要求工人用工资、资本家用剩余价值从社会总产品中买到消费品。而这个过程又同单个资本的运动交织在一起。这就是说:第一,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必须是社会总产品两个补偿 (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同时实现的过程。 第二,顺利实现两个补偿的条件则是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按比例。这里的按比例 ,一方面是指价值量上互相协调,另一方面是指实物上互相符合需要。由此可见,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归根到底,是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问题。二、考察社
27、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是什么 ?1、第一个理论前提是把社会生产按用途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I):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二部类(II):是生产消费资料的。2、第二个理论前提是把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划分为三部分。即:c+v+m。三、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可概括为以下三个平衡公式:一是 I(v+m)=IIc。这个公式表明,就两大部类之间的生产和需要的对比关系来说,第 I 部类为第 II 部7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必须与第 II 部类当年己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保持平衡;第 II 部类为第 I 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必须与第 I 部类当年己消耗掉的消费资料保持
28、平衡。从而才能保持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正常进行。二是 I(c+v+m)=Ic+IIc。这个公式表明 ,就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和需要的对比关系来说,只有第I 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与两大部类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保持平衡,才能保证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正常进行。三是 II(c+v+m)=I(v+m)+II(v+m)。这个公式表明,就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生产和需要的对比关系来说,只有第 II 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消费资料保持平衡,才能保证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正常进行。第五专题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一、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剩余价值率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率的?1. 剩余价值
29、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只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则是对全部垫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正因为利润本质上是剩余价值,只是在外观上表现为整个垫付资本的产物,所以马克思把利润称为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如果我们以 P 表示利润,则商品价值的公式 w_c+v+m_k+m,便进一步变成了 w_k+p。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一个必然结果,就象价值必然要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一样,剩余价值必然要通过利润表现出来。2. 剩余价值率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率的?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不同比率关系。剩余价值率(m)_m/v;
30、利润率(p)_m/c+v_m/C。剩余价值率向利润率的转化,是资本在运动中形成的。在现实的资本运动中或在资本家的心目中,剩余价值率向利润率的转化,表现得更为明显。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或利润,预付一定数额的价值,并期待着价值的所有部分都有同样的增殖。在他的心目中把两部分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完全混在一起了。而他考虑的是,只要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就能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就会有利润。所以,他精心地组织生产和流通,同样努力和尽心地调配工人和购买生产资料,更紧张地关心市场和留心自己的竞争者。在资本家看来,利润是他的预付资本带来的。他不承认剩余价值,更否认剩余价值是被他占有的工人无酬劳动创造的
31、这一事实。他认为,他一旦把资本投下去,就会给他带来一个余额。他总是拿这个余额和他预付的总资本相比,来计算他盈利的程度。这样,利润率就形成了,用公式表示,即 p_m/C。剩余价值率也由此而转化为利润率了。二、决定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利润率也就越高。凡是能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也能提高利润率。第二,资本有机构成。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呈反方向变化。第三,资本周转速度。因此,年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省。一方面,不变资本的节省可以使资本价值构成降低,从而使用同量资本能够使用更多的劳
32、动力,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不变资本的节省还可以减少商品价值中由生产资料转移过来的部分,从而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这两者都会使利润率提高。第五,原料价格的变动也影响利润率。原料价格的变动与利润率成反方向变化。8三、解析利润率的平均化在“两个条件下进行得更快”的含义利润率平均化的加速进行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资本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转移。这个条件的前提:一是商业自由;二是消除了自然垄断以外的垄断;三是信用制度发展起来,能为资本流动提供信贷;四是资本从事商品经营。第二个条件是劳动力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迅速流动转移。这个条件的前提:一是废除一切阻碍工人在部门之间转移的法律或规定;二是工人对劳
33、动的内容不挑剔,各部门的劳动简单,便于操作;三是工人抛弃了一切职业的偏见;四是工人受资本的支配。这两个条件概括地说就是:“两个自由”,一是资本转移的自由,二是劳动力转移的自由。这样的条件并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初期就完全具备的。它要求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水平。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在一个国家的社会内越是发展,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条件越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就越能实现这种平均化。”四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它与商品价值有何区别?1、生产价格的形成。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进而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可见,在平均利润的前提下,商品
3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实际上,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同一过程的两个层次。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的过程,也就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只不过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前提,生产价格的形成是结果。对此,马克思指出:“求出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把这个平均数加到不同生产部门的成本价格上,由此形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资本论3 卷 176 页)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第一,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的形成为前提,是利润平均化的结果。第二,生产价格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两部分构成。即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第三,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2、生产价格与商品价值的区别。归结起来,生产
35、价格与价值有以下区别:第一,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第二,生产价格与价值形成的前提条件不同。生产价格的形成直接是以平均利润的形成为前提的,价值的形成直接是以耗费劳动为前提的;第三,生产价格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两部分构成,而价值则是由 c、V、M 三部分构成;第四,生产价格的形成要求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高度,而价值则是随商品生产的产生而形成的,它要求的社会发展程度要低的多;第五,个别商品的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量的差别,即有的低于价值,有的高于价值,但社会总量是一致的。五、平均利润形成以后是否排除超额利润?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并不排除超额利润的存在。因为独自抢先采用了最新的先进
36、科学技术的个别部门或其企业,能够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见资本论第 3 卷第 10 章)。如果某个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市场生产价格(或社会生产价格) ,该企业就会获得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个别成本+ 平均利润,市场生产价格=社会成本+平均利润。这个超额利润实质上是个别成本低于社会成本所形成的差额。当然,就一个企业来说获得上述意义上的超额利润是暂时的,它将在竞争中消失。人为垄断或自然垄断也会产生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具有稳定性。这在地租上表现的更为明显。第六专题 信用和地租理论一、 资本论是怎样阐述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的?信用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9第一,促
37、进利润率平均化。信用为资本的自由转移创造了便利条件,从而使利润率的平均化成为可能。第二,促进流通费用减少。减少了货币流通的费用,节约了流通资本和费用。第三,促进股份公司形成。 (1)股份公司的建立与信用有密切的关系。 (2)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使资本关系表现出生产规模扩大、资本更加社会化、资本的所有权和资本的现实职能分离开来新特点。第四,加速资本集中,增强了资本的支配权。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信用制度具有二重性质:一方面,信用制度为单个资本家提供支配别人资本和别人劳动的权利;另一方面信用制度又是转到一种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由于加速了资本的集中,使很大一部分社会资本为少数人
38、所支配,这样,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又加深了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大大发展了各种投机事业,加强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从而促进了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体。可见,资本主义信用的作用是二重性的。二、什么是虚拟资本?怎样理解虚拟资本与金融市场的关系?虚拟资本是生息资本和利息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虚拟资本是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并能给它的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想象中的资本。虚拟资本的基本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虚拟资本不是现实资本,而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复本。 ”另一方面,虚拟资本是收入的资本化。马克思说, “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资本化。 ”虚拟
39、资本有两种典型形式:第一,国债券。第二,股票。除了以上两种典型形式外,虚拟资本还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银行发行的没有准备金的银行券;第二,银行保存的商业票据。第三,没有现实货币资本的银行账面存款。通过上述对虚拟资本形式的分析不难看出,银行资本的大部分是由虚拟资本构成的。可见,虚拟资本的种种有价证券,繁荣了以货币资本,票据和有价证券等金融商品交易为内容的金融市场。三、 资本论对于通过信用制度成立的股份公司阐述了哪些特点?股份公司的建立与信用有密切的关系。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使资本关系表现出新特点。第一,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同时,这种以前由政府经营的企业成了公司
40、的企业。第二,股份公司和股份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使资本更加社会化了。以前,是独立的单个的私人资本,现在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私人资本,却联合起来,形成社会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以前,资本主义企业是某个单个资本家的企业,现在则表现为若干资本家联合起来的企业。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 ”(资本论第 3 卷 495 页)第三,股份公司和股份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所有权和资本的现实职能分离开来。以前,资本所有者往往是实际经营者,所有权和现实职能是统一的。现在则不然,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即别人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所有者则转化为单
41、纯的所有者,即货币资本家,凭借股票获得股息。因此资本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 “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 。 (资本论第 3 卷 494 页)四、试述股份公司理论的现实意义。股份公司及股份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对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股10份经济所作的剖析,对正确认识股份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深化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第一,这一理论指导我们确认股份公司的一般性质和普遍性。股份公司通过信用制度而成立表明,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它本身既不姓“资”或姓私,也不姓“社”或
42、姓公。资本主义采用它,它就为资本主义服务;社会主义采用它,它就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要认定实行股份制而建立股份公司是我国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第二,这一理论指导我们从联合的社会资本出发,充分发挥我国国有资本的功能。股份公司就是把个别资本直接联合为社会资本的组织形式。国有资本通过股份制可以在股份公司中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从而扩大和增强国有资本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改制建立股份公司,发展联合各方面资本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第三,这一理论指导我们推进政企
43、分开,规范股份公司的经营管理。在股份公司内,资本经营职能同资本所有权是相分离的。这就必须把政府的职能同公司企业的经营职能分开。政府对国家出资共办和拥有股份的公司,通过出资人代表行使所有者职能,按出资额享有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权利,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不干预公司日常经营活动。公司面向市场,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进行科学管理,提高公司资本的运作效率及其经济效益。当前要努力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其意义在于:一是能够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二是有利于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是有利于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成为独立的法人
44、实体和真正的市场主体;四是有利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在充分肯定股份经济的积极作用和经济功能的同时,也必须指出,股份经济也有它的负面作用(如:股票市场存在的投机、所造成的虚假繁荣等),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切实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五、什么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及其形成条件是什么?级差地租是由超额利润转化来的。这就是级差地租的一般性质。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优劣不同等级相联系所支付的地租。根据级差地租形成的具体条件的不同,马克思把级差地租分为级差地租第一形式(级差地租 I)和级差地租第二形式( 级差地租)。等量资本投入等量面积的
45、不同等级的土地上,由于土地的肥力不同和土地位置距离市场远近及其交通条件不同,而形成级差地租 I。租种地力肥沃和距市场近且交通方便的土地,收获量大,效益高,就要支付较多的地租,这就出现级差地租 I。等量资本连续投在同一块土地上,由于追加投资产生不同的生产率而形成级差地租。由于生产率提高,效益增大,租用这块土地就要支付更多的地租,这就出现级差地租。六、什么是绝对地租?产生绝对地租的原因是什么?在土地所有权存在的条件下,不论租种什么等级的土地,都绝对必须交纳的地租,就叫绝对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直接原因正土地所有权本身。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使超额利润转化为绝对地租。土地所有权的垄断限制着资本自由地投入农业
46、部门,这个部门的剩余价值不参加利润的平均化,从而使它的产品的价值超过生产价格所产生的超额利润留在该部门,成为固定的超额利润。由于有了土地所有权的限制,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必须上涨到这样的程度:使投入土地的资本不仅能够获得平均利润,11而且要提供一定量的超额利润,以便支付地租,劣等地才能参加耕种。可见,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构成是作为绝对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形成的客观经济条件,而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则是使这种超额利润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原因。需要说明的是,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高于工业时绝对地租的形成问题。这时绝对地租仍然存在,但已不再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而是来自其他方面。从马克思的论述看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所有权产生的垄断价格,即绝对地租可能由农产品的垄断价格转化而来;二是平均利润和工资的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