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物杀婴行为原因作者:孙树清 学院:建工 学号:10115003222动物都有护幼的天性,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崽,一旦遇到危险,母鸡就会把小鸡拢在自己的羽翼下。再凶残的动物似乎也不会去伤害同类的幼体,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是偏偏不少动物却喜欢扼杀同类幼崽,从灵长类、食肉类、啮齿类,到鸟类、鱼类都有发生。猴子、猩猩和狒狒经常杀婴,有人对一场发生在动物园的打斗作了这样的描写。1997 年 9 月,一只成年雄猴被引入有两只成年雌猴和一只幼猴的笼子里,其中一只雌猴怀抱婴猴。几天后,两只雌猴开始与雄猴交配,但幼猴的处境却很不妙,因为雄猴频繁地向它进攻。一天,三只猴子突然扭打在一起,
2、当时那只婴猴还悬挂在母亲的腹部。继而,两只雌猴疯狂地追赶和撕咬雄猴,而雄猴则四处逃窜。随后,只见婴猴独自挂在笼子的铁栅栏上,后肢无力地悬垂着。它的妈妈迅速跑过来将它抱在怀里。整个杀婴过程不到 1 分钟,饲养员们惊呆了,随后人们急忙将婴猴抢救出笼舍,发现它的腰部已被咬伤。尽管饲养员们迅速给它缝合伤口,注射抗生素,但它还是没能挺过来。近 20 年来,野外工作取得的资料表明,动物杀婴的死亡率远远高于人类中的谋杀,甚至加上战争造成的死亡率。因此,近 10 年来,环绕动物杀婴的原因,不仅自然科学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就连人文科学的研究也把这个现象与人类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联系起来了。动物学家、人类学家、社
3、会生物学家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美国人类学家多希诺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由于动物繁殖过多,为了减少对食物的竞争,才出现这种杀婴现象。支持这种说法的证据有:在种群密度很高的猴子中确实有杀婴现象。因为实验室空间狭窄,母鼠也常咬死刚生下的幼鼠;姬鼠会咬死企图吃奶的病弱幼体;黑鹰会啄死第二只孵出的雏鸟。有人将这种杀婴比作一种残忍而不经济的节育措施。纽约动物学会的汤姆斯特鲁萨克等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他们曾在乌干达的基倍勒森林中亲眼观察到三种猴子在未受惊扰并且并不拥挤的情况下发生杀婴。日本京都大学的动物学家杉山、美国生物人类学家联合会的一些科学家、卡里索克研究中心的迪安福西等提出一种生殖优性假说,即优胜劣
4、汰说。杉山曾长期研究灰长尾叶猴的野外生活。长尾叶猴历来被认为是一种温和的社群动物,种内很少发生争斗。它们过着群体生活,一般由 1 只3 只成年雄猴为头领,领导着 25 只30 只猴子。当一只年轻的雄猴登上首领宝座时,就会杀死几乎所有未断奶的幼猴。发生这种情况绝非空间拥挤或食物不足,他们认为,这个新首领杀死所有未断奶的幼猴,是为了更快地得到自己的子孙。因为一般哺乳动物在哺乳期不发情,而一旦把幼猴杀死,雌猴就又可以发情,雄猴可以更早地得到自己的后代。这种传递自身基因的本能也是动物在自然选择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通常这种杀婴行为都是由雄性动物在短期内进行的。比如雄鼠与母鼠交配 15 天后就停止杀婴,大概
5、是为了防止误杀自己的后代。但这种说法也有其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比如有些动物如兔、绒鼠、袋鼠、黄麂等,产后即可发情,它们为什么也要杀死幼婴呢?还有一些动物,在它们有了子代以后也不停止杀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对于雌性动物杀婴以及鸟类、鱼类中的杀婴,生殖优性原则更无法解释。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及类型一、动物的各种节律行为1动物的昼夜节律举例:夜行性动物(猫头鹰等)和昼行性动物(麻雀、蝴蝶等)。概念:动物在一昼夜中有节律的活动。2动物的季节节律举例:候鸟的迁徙行为(大雁等);鱼类的洄游行为(鳕鱼等);动物的冬眠行为(蛙、蛇等)。概念:动物随季节改变而发生的周期性行为。3动物的潮汐行为举例:招潮蟹、牡蛎、
6、珊瑚等。概念:海洋生物与潮水涨退的变化相适应的节律行为。二、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概念:动物随着地球、日、月的周期性变化,逐步形成的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动物行为学的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一.动物行为学的发展历史在二十世纪以前都是动物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的萌芽时期,是动物行为学经历的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在旧石器时代,人们逐渐开始观察动物的习性,才有了家养动物的开始。文明时代早期,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开始了观察动物行为的新纪元。在他的著作中,记录了 540 种动物的生活史和行为,对后人关于生命的认识方面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到了近几百年,动物行为学的发展才逐步加快。17、18 世纪,研究动物行为的人更
7、多了,开始了比较不同物种行为的研究和行为的理论探讨。如德国人约翰研究了不同鸟的行为差异,涉及取食地、社会行为、筑巢、领地、季节性羽毛色彩变化、迁徙、鸣叫和育雏等方面。法国的勒雷对狼、狐的捕食行为及野兔的恐惧表现有过生动的描述,提出了动物依靠它们的记忆和生活经验能够聪明地生活。1859 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发表,对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人类的由来一书研究比较了人与动物,及本能行为。19 世纪末,人们使用述宫,研究老鼠的学习行为。劳埃德研究鸡的本能、学习、模拟行为。现代行为学中许多术语,都首次出现在他的论著中。传统的动物行为学研究早在 19 世纪就形成了两个学派,即强调实验室研究
8、的学派和主张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的学派。代表前一学派的多是生理学家和生理心理学家,他们在实验室里对狗等动物的学习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其著名成果是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如 H.II 巴甫洛未等的研究;而另一个学派的代表是具有博物学倾向的动物学家,他们在自然环境中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护动物行为的动因和行为的适应功能,并力求推导动物行为的进化途径,如奥籍德国人 K. von 弗里施等的研究。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动物行为学与比较心理学逐渐接近,并相互取长补短。1973年 K.von 弗里施、K.Z.洛伦茨和 N.廷伯根共获诺贝尔生理学奖一事不仅是表彰他们本人的杰出贡献,也标志着动物行为
9、学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更加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关注。欧洲的一些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行为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70 年代以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主要是把动物行为与生命科学中许多其它的分支学科相互渗透在一起,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完整、系统地阐述动物行为的原因、机制、发生或发育、进化与适应功能等问题。随着人们对动物行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有关的科研项目日益增多,动物行为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极为活跃和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它除了研究动物行为本身外,还把研究内容从行为维系群体的作用,扩展到行为的个
10、体发育进化史、行为的控制及社会性组织等方面。通过这些研究,使动物行为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已逐渐发展为一门不仅涉及行为学,而且涉及到生态学、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进化论、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并衍生出以下的分支:1.行为遗传学。行为遗传学是用遗传学方法研究行为的遗传基础。自 1960 年,美国学者托马孙第一个总结了有关资料,写成行为遗传学一书,从而宣布这一新学科诞生起,有关的研究大量开展起来。10 年以后,一份专业期刊行为遗传学问世。 1967 年,本泽尔第一个通过人工诱导和选择的方法得到了果蝇的行为突变体,从而为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从此以后,行为突变体的研究很快在果蝇、
11、线虫、革覆虫、细菌及其他生物大量开展起来。目前,已在分子水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作行为基因的分离、克隆和转移的研究。行为遗传学为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对于阐明行为遗传的规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2.行为生态学。行为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学中的行为机制和动物行为的生态学意义和进化意义,在理论及方法论方面是动物行为学中最为发展、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行为生态学主要涉及到取食行为生态学,防御行为生态学、繁殖行为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时空行为生态(如栖息地的选择、定向和导航、巢域和领域现象等)以及行为生态学预测等内容。其中在社会生态学或社会生物学方面,近年来取得了突出的发展。K. Lorenz 对
12、鸟类社会行为的研究,N.Tinbergen(1974)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研究和 K. Von Frisch 对蜜蜂社会行为的研究奠定了社会生物学的基础。1975 年,E. O. Wilson 出版了社会生物学一书,系统地介绍了这门学科的观点,理论体学和研究方法。社会生物学把达尔文自然选择的概念应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又把生态学、行为学、遗传学和进化论加以综合,提出了内在适合度和亲缘选择的新概念。这些新概念把社会行为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二.动物行为学的现实意义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对各种不同的内在和外界条件的适应或调整的一种表现,即对刺激的一种反应。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同周围事物连续地相互作用的
13、动态过程。换言之,主要研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群体内个体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以家畜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条件下畜禽的行为规律,应用于指导畜牧生产实践, 对于改善饲养管理,创造条件满足畜禽在行为上的需求, 从而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及预防有关的疾病,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动物行为学属于生态学范筹,行为同生态的关系是通过个体建立的,所以,行为学又称为个体生态学。然而,个体是不能代表一个品种而独立生存,它必须同本品种的其它个体发生联系并互相作用。因此,个体在群体内必须产生个体间的行为,进一步说,个体和群体也要具备有助于在群落中生存的行为。那么,行为是一个品种总体特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维持品种生存的手段,对
14、生存不利或有害的行为都已从基因库中消失。行为研究中的一个最古老的课题是:动物行为中有多少是先天本能又有多少是后天习得的。哺乳动物比较善于学习,而昆虫和鸟类则有着丰富的本能行为,因而有关本能行为的研究常常是以虫、鸟为研究对象。美国学者 W.克雷格曾对鸽类进行长期研究,他于1918 年指出:本能行为并非仅仅是一连串定型的反射动作;在开始时动物在欲望驱动下表现出烦躁不安、四向搜索,这时的动作很多是习得的,只有当找到适宜刺激(例如食物)时本能行为才进入完成阶段而出现定型的反射动作;之后可能有一段时期动物厌恶原刺激,最后进入安适无欲状态。与此同时,德国学者 O.海因罗特借在动物园工作之便,对鸭和鹅进行了
15、系统研究。他强调寻找同源行为,就象在比较解剖学中研究同源结构一样,这样可以阐明行为的进化途径。另一位德国学者 J.von 于克斯屈尔则指出:在动物所感受的周围环境中,只有一部分关键刺激是真正起作用的。正是这些刺激触发了动物的体内机制使本能反应“ 释放” 出来。这些见解给早期行为研究工作者以很大影响。动物行为学是专门研究动物行为的学科,最早是由于人们对动物行为的好奇心而开始研究的. 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动物行为学逐渐与多个学科发生了相关性。20 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发展迅速,尤其是人类基因组以及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开展,使得对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不仅显得更加重要,而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迫切性。动物行为学
16、的研究领域动物行为学的研究领域包含很多,除了描述行为学和实验行为学以外,行为学还包括几个不同的研究领域。这些领域各有自己所要研究的重点间题。生态行为学是行为学中一个比较新的分枝。主要是研究动物的行为与其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或是着重研究一个亲缘类群,或是着重研究同一生境内的各个物种。前者主要兴趣是要查明不同物种之间的存在着哪些行为差异,这些差异又如何表现为不同生境的适应,倘若其中有一个物种生活在一个与其他物种完全不同的生境内,而且它的行为也大大偏离了该类群动物的典型行为的话,那么常常可以由此得出一些特别有意义的结论。如果是研究一个生境(如沙漠和热带雨林),则主要兴趣是研究生活在该栖
17、息地内的物种所发生的平行行为适应,由于这些物种一般不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因此这些行为就可以被看成是该特定生境内的典型行为。生态行为学的一个重要分枝是社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主要是研究动物的生活环境与其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即研究一种动物成员的空间分布组织和社会组织(如它们是独居的、群居的还是成对生活的等)。动物社会学虽然也是研究动物的社会行为,但它同社会生物学不同,它特别强调社会行为机制的研究,例如研究有助于确立和维持社会结构的各种通讯方式等。行为生理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它的两个主要分枝涉及到对动物的行为起重要控制作用的两大系统,即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行为遗传学是遗传学方法研究动物行为的
18、遗传学基础。目的是解释各遗传因子间的关系和它们如何影响动物的行为。研究动物的行为随时间而变化的两个领域是行为的系统发育和行为的个体发育。前者是研究动物行为的起源和进化,后者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个体发生过程,其中的行为胚胎学则专门研究动物出生前的行为发育。行为学最年轻的一个分枝是人类行为学,主要是用行为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并特别注重从系统发生和遗传学的行为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的行为。生物学有几个分枝学科虽然不属于行为学的范畴,但也涉及到了行为的研究,因此与行为学有一定的重叠性。其中最年轻的一个分枝学科是社会生物学。它对当代的生物学思想有重要影响。就研究内容来讲,在荟星杨李是介于行为学和种群生物学之间的一个学科领域。社会生物学与行为学一样特别重视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它主要是研究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和特定社会结构的适应性。同行为学相比,社会行为学不太重视机制的研究。社会生物学的研究使行为学家更加注意动物行为的种内变异和各个行为型的研究,同时还对很多行为特征提供了科学的解释,而这些行为特征以前用自然选择理论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例如动物的利他行为。此外,与行为学交界的两个研究领域是生物声学和生物节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