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明中国古代史平时作业 4 第 1 页(共 4 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简明中国古代史平时作业 4 第八章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0 分)1、1356 年,朱元璋攻占 集庆 (今南京) ,改为应天府,1368 年以它为都城,称皇帝,建立 明朝 。2、朱元璋废丞相后,即设立 内阁 ,一切内外章奏都有它代替皇帝先看,提出处理意见,墨书在一张小票(纸条)上,附贴在章奏上,呈进皇帝,这就叫 票拟 ,这是它的最大的权力所在。3、1399 年,燕王朱棣发动 靖难之变 ,1402 年取得胜利,即位皇帝,是为 明成祖 ,1421 年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4、明朝政府为了掌握人口与土地的情况
2、,以保证赋役的征收,建立了 黄册 鱼鳞册 和里甲制度。5、明朝时由日本的一些封建地主组织武士浪人等结成武装集团对中国沿海一带进行走私贸易和劫掠骚扰,被称作 倭寇 ,将领 戚继光 和俞大猷率军抗击。6、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已在某些地方某些手工业中出现,如在苏州的 丝织业 中最为明显。7、 努尔哈赤 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 八旗制度 ,这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8、清朝一省或数省设一 总督 ,各省设 巡抚 ,代表皇帝管辖地方军政。9、清朝的军队主要有 八旗兵 和 绿营兵 两种。10、 乾隆前期,清政府加强对外贸易的限制,下令关闭除 广州以外的其它通商口岸,并且颁行严格
3、约束外商的条理和章程,这样便形成了所谓的 闭关政策 。二、选择题(含单项和多项,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1、明朝在中央政府机构中,六部为最重要,而其中又以 A 权最重。A吏部 B兵部 C刑部 D礼部2、在明朝大狱要由三法司审理,称为“三司会审” ,所谓三法司 是 ACD 。姓 名: 学 号: 得 分: 教师签名: 简明中国古代史平时作业 4 第 2 页(共 4 页)A刑部 B吏部 C都察院 D大理寺3、明朝 各省设立 ABC ,合称为三司,分掌一省行军财司法大权。A布政司 B按察司 C都指挥使司 D通政司4、在明代凡乡试考中者称为 B 。A秀才 B举人 C贡士 D进士5、最先来到中国的西
4、方殖民者是 C 。A英国 B德国 C葡萄牙 D西班牙6、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建立的政权叫 B 。A大西 B大顺 C大夏 D大齐7、清初,南方三藩割据一方,三藩是指 A B D 。 A吴三桂 B尚可喜 C尚之信 D耿精忠8、清代城市的发展超过明代,被称为“布码头”的是 C 。A江宁 B苏州 C无锡 D镇江9、提出工商“皆本”主张的明末清初思想家为 A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戴震10、明清时期戏剧有很高成就,最优秀的剧本有 B C D 。A 西厢记 B 牡丹亭 C 长生殿 D 桃花扇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6 分,共 24 分)1、张居正改革 答:明朝镇压了农民起义以后,各种社会矛盾依
5、然存在,并且在继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之下,出现了张居正的改革,以求缓和社会矛盾,挽救明朝的统治,改革的内容有整顿吏治、整饬边防、兴修水利、清丈田地等,通过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同蒙古的关系、改变了赋税不均的状况。2、郑成功答: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在抗清战争中,屡败清军,与 1661 年三月二十三日,帅大军渡海,攻打荷兰军,成功驱逐了荷兰殖民者,为祖国收复了台湾,在台湾督兵大兴屯田,招集福建、广东人民前来开荒,设官府,兴学校,进一步开发了台湾,康熙元年(1662 年)五月郑成功病死于台湾,年三十九岁。简明中国古代史平时作业 4 第 3 页(共 4 页)3、军机处 答:军机处成立于清朝雍正七年,职官
6、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中特简,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任命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只是奉旨办事而已,军机处成立后,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这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4、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答:李时珍是明代著名的药物学家,他毕生行医,访采医药,篆成本草纲目五十二卷,记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附有植物插图一千一百余幅,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把我国药物学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世界药物学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四、问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1、简述我国古
7、代历代农民起义口号的发展。答:1.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 ,2.东汉末张角黄巾起义提出了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3.唐朝黄巢起义表现出“平均”的思想和要求,4.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了“均贫富“5.北宋钟相、杨么起义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6.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粮” 。从农民起义口号的提出,可以看出农民起义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阶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从政治发展到经济,然后深刻触及到封建社会的土地问题,它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爱护,影响力后代的农民起义,也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2、简述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及其意义。答: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 年)到玄
8、德八年(1433 年)下西洋七次,前后二十八年,遍访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处达到了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并且越过了赤道。 意义:1.郑和七下西洋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连成一气,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2.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发展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文化交流。3.郑和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丰富了中国人的海外地理知识。简明中国古代史平时作业 4 第 4 页(共 4 页)五、论述题(16 分)试述清朝实施地丁合一的背景及其内容,如何评价其历史意义?答:自汉代到清初,丁税主要按丁征收,由于农民畏惧丁税的逼迫、或流亡迁徙、或隐匿户口,造
9、成人口不实的严重问题,清初之前,我国人口始终在五六、千万之间,显然在这种政策之下,由于人口不实,清廷不得不对按丁征收丁税的方法进行改革,第一步是康熙五十一年的清廷决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不受丁税,第二步是实行地丁合一,就是摊丁入亩,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分摊到地亩上,地税一两分摊若定银,还将其他赋税也合并到天赋中征收,这样,田多者,丁税也多,天少者,丁税也少,无田者,亦无丁税。农民再也不必担心丁税二杀生,逃亡,这对家庭人口增长,国家人口统计都有好处。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为一亿七千万,嘉庆十七年为三亿六千万,道光二十年为四亿一千万,这显然是人口铜价比较正确以及人口增长加快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