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 19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间 :30 分钟 分值:50 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得分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6 分)古代诗词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据此回答 12题。1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A物质循环关系 B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C生态金字塔关系 D食物链关系解析:诗句表现了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答案:A2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反映的直接物质循环是( )A大气环流 B水循环C生物循环 D岩石圈物质循环解析:外流河参与的是海陆间的水循环。答案:B图中 M 是绿 色
2、植物,读图回答 34 题。3图中所示内容与下列森林的哪种作用较为吻合(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4图中所示内容造成了哪些结果( )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分布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A BC D解析:图示反映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 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具有过滤空气, 净化大气的作用。光合作用实现了能量的转换和物质形式的改变,也使化学元素发生了迁移,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答案:3.D 4.D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 56题。5松
3、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 B C D解析:松花江和珠江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所以影响其水文特征的因素是气候。答案:A6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A B C D解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流水侵蚀而成的。答案:B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 79 题。7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 CO2,但大气中的 CO2 浓度仍基本稳定,原因是( )A大气本身具有减缓 CO2 增加的功能B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D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都具有平衡功能解析: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
4、可以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即具有了平衡功能,但并不是单个要素所具备的功能。答案:C8大面积地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造成臭氧层空洞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许多物种灭绝A BC D解析:大面积砍伐森林不仅会导致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浓度增加,也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物种会因森林的减少而灭绝。臭氧层空洞是由于氟氯烃的排放造成的。答案:D9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结合图示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B地球表面植被覆盖率越来越低,原因在于大气层中的 CO2愈来愈少C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能放出
5、氧气,同时也放出氮气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把有机质转化为元素和简单化合物解析: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保存在生物体内,把自然界的无机物转化、合成为有机物,同时吸收CO2,放出 O2。答案:A“一枝黄花”是一种有害生物,原产北美,进入我国后在南方一些省份泛滥成灾。它根系发达,繁殖力强,其根茎、种子均可繁殖,一株“一枝黄花”一年可繁殖两万余株,一旦蔓延,将无法种植农作物,一旦蔓延成灾,对生态环境和物种安全将构成严重威胁。结合生物入侵的案例,回答 1011 题。10材料中描述的生物入侵现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B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将产生
6、新的功能C地理要素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D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各个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解析:生物入侵现象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之一,也就是一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将会导致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答案:D11 “一枝黄花”在我国的南方部分省份迅速蔓延,其主要的原因是( )A这些地区气候湿润,适宜其生长B该地区的土壤呈酸性,适宜其生长C这一外来物种在该地区没有天敌D这一物种在该地区发生了变异解析:“一枝黄花”在我国南方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的气候适宜其生存,植物生存的关键是看其与环境适应与否,并不是靠天敌来调节。答案:A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 ,完成 1213
7、 题。12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大气环流 B地壳运动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解析:比较三个阶段大陆沿岸自然带的变化可知,该地所处的大气环流、海 陆位置没有变化,变化的主要是地形,而引起地形变化的可能因素是地壳运动,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图示中看不出来。答案:B13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一因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A二、综合题(共 24 分)1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8、11 分)(1)将图中字母与其对应的地理事物的名称用直线连接起来。(9分)a 水土流失b 鸟类、兽类减少c 生态失调d 生物多样性增加e 风速减小、湿度增大f 气候恶化g 水旱灾害减少h 土地沙化i 生态系统良性发展(2)图示表示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证明地理环境具有_特征。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分布于赤道附近区域的_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2 分)答案:(1)(2)整体性 热带雨林15根据下面实验,探究问题。(13 分)步骤一:如图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步骤二: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
9、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步骤三: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1)阐述你看见的现象,并按步骤写下来。(3 分)(2)这个实验模拟了什么现象?具体环节是什么?(3 分)(3)对于沙子而言,水的作用相当于地质作用中的_。(1分)(4)大自然中这种现象的重要意义是:让地球表面各纬度之间发生了_和_的交换。(2 分)(5)假如该实验模拟发生在黄土高原上地表水土流失景观的形成过程,填入字母完成下表:(3 分)(6)这种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自然界各地理要素具有_的过程。(1 分)解析:理解实验现象原理,联系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来回答问题。通 过实验水的转化过程、模拟大气圈和水圈的联系,然后通过现象揭示实验过程蕴含着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答案:(1) 首先是塑料纸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水珠往装沙的小瓶里滴,最后小瓶里的沙由干变湿。(2)水循 环现 象。蒸发、(凝结)降水。(3)外力作用 (4)物质 能量(5)见简图 :(6)统一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