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曲比较鉴赏作业杭州第二中学 朱阿海 学号:sch01002040271 你认为诗、词、曲的历史演变过程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答:根据一般常识来看,诗先;词次;曲又次之。首先我们给诗,词,曲各下一个定义。仅就一般所理解而言,有韵之文就是诗,自一言以至于九言、十言,乃至杂言各不等。从这个理解上来说,词曲都是诗的一种,或者说是诗歌的延伸与扩展。 词曲的格律较诗 歌严格, 这也符合凡事由简单向繁难发展的规律。我国的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从传说中尧舜时的“康衢歌”、“南风歌”,到诗经中大量记载的风、雅、颂和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 的各种诗歌(例如汉魏乐府等),再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等,总计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2、。诗的含义虽然很广泛,不过在这里,所谓的“诗”是专指通常意义上的“格律诗”而言的。格律诗形成并逐渐定型、 规范化于唐朝,在唐时格律诗又称“今体诗”或“近体诗”,这是 为了区别于唐朝之前的“古体诗”和唐人以及后人有意模仿唐朝之前古体诗的“古风”,古体诗或者古风的突出特点是不象格律诗那样有着严格的格律限制。词,是一种可配乐歌唱的抒情诗体。关于 词的起源,说法有二:通常认为, 词最早出现于隋代,为“燕乐”(宴乐)的文辞部分(歌词),燕 乐从中亚一带经新疆、甘肃传入我国内陆,以琵琶 为主要演奏 乐器, 乐曲旋律复杂,除有可与五、七言诗相匹配的整 齐的旋律外尚多结构参差的乐曲,为了能与乐曲相协调,必 须
3、使“句之长短,各随曲度”,即令文辞部分由乐谱决定,这样就产生了“词”,并称曲子词(例敦煌曲子词)或长短句。不过,我国古汉语学家王力先生认为, 词源于 诗,其理由是:若从 “被诸管弦”一方面说,词是渊源於乐府的;若从格律一方面说,词是渊源於近体诗的。最初的时候,所谓词(亦称为曲),除了配 乐之外,它的体制和诗完全相同。反过来说,一首绝句或一首律诗,如果配上了音乐,即刻可以变为词,例如“清平调”,在文字的格律上完全是一首近体七绝,然而却被认为属于词。再如刘禹锡的“纥那曲”,也俨然是一首近体五绝。然而也被 认为是词。由此看来, 单从这种角度上说,诗和词是没有明显的界限的。总之,一种体裁的转变,只能是
4、一种渐变,不能是一种突变,因此诗和词之间并不能画若鸿沟。另外,根据 词的三个特点:(1)全篇有固定的字数(2)长短句(3)律化的平仄来看,近体诗具备了一、三两个条件,古 乐府具备了一、二两个条件,所以词主要源于中国,词的定义应该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曲,也是一种配乐诗体,关于曲的起源,明王世 贞的曲藻称: “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是故可知,曲是由 词演变而成的。正因此,曲的宫调、曲牌等多同于词。不过, 词向曲的演变,通常认为还与时代有关,“迨胡元入主中华,所用胡乐,嘈杂缓急之间,旧词至不能按,乃更造新声,而北曲大备”(吴梅曲学通)。至于南曲,是由北曲
5、转化而成,故晚于北曲而盛于明代。从以上所引用资料来看,由诗而词,由 词而曲的发展脉络应可明白。2 你认为诗、词、曲里的赋、比、兴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答:赋、比、兴的问题在诗学中是一个老生常谈。诗 之六艺,风雅颂较好理解;赋、比、兴的含义及其实践则略微困难一些。首先提出赋、比、兴概念的是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 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汉人作的诗大序又把“六诗”改为“六义”。较早对于赋、比、兴等概念进行解释而又具有颇大影响的是汉代经学家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 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注 )宋代
6、朱熹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集传)他师承郑说,而又有所 发展与修正。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 过 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
7、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 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 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 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 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 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
8、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 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3 你认为诗、词、曲的心理时空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答:郭老师的教程中把诗歌的心理时空分成这么几个方面来理解:时间方面为时序、时差、时值、 时间定格等;空间方面为大小、 远近、空间凝缩等。我认为在诗人的眼里,自然的时间和空间都可以为我所用,为我所改。 诗歌的取向在情而不在于智,所以不可能也不需要自理智上判定正确的时空方位。文学作品有两种结构方式:客观时空结构与心理 时空结构,对于诗歌这样的极度自我的表现形式来说,更主要的显然时心理时空结构。在冥想的世界里,心理法
9、则获得了权威统领的地位,心理时空依据着自身的逻辑重构着经验世界。时空的意象化、虚构时空、压缩现实时空等,都是 诗歌创 作实践中常用的手段。以心理时空构架诗歌的一个例子是李商隐无题,先写眼前然后又想象到别后。4 你认为 诗、词、曲的抒情艺术如何 ?为什么?答:诗歌的抒情艺术大抵分为两种:直抒胸臆与所谓的“移情” 。郭老师教程中的情景、悲喜、梦真三对概念都可以这样概括。对于“抒情 ”这个概念,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下:抒情不是狭义上的、只限于对情感(诸如爱情、友情、或某些情绪)的抒发,而是对 整个的、我们的生活及生存感觉的抒发。像虚构和想象,都是抒情的一种方式。在此,我们也可以关注一下“诗歌”这个概念本
10、身所包涵的意 义:“诗”是语言的方式、言说的方式,“歌” 是对内容的限定,而“歌”,即是一种抒情。就诗经而言,“风、雅、颂” 既是对内容的分类,也是几种抒情的方式。我一直认为抒情是诗歌的本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先于其他的文体,先于其他的艺术形式,出现于人类生活的早期,可以 说是和语言一同出现的语言就是诗歌,那时的语言是简陋的,是非理性的,可以 这样说 ,简单是诗歌最原始的特征。随着人类生活的进步,语言也在不断丰富,而同时也在过于持久和广泛的日常生活使用中磨损了、用旧了,使其失去了自身的光泽。而 诗歌的存在正是在这日益膨胀和迷失的人类精神活动之中自始至终保持和捍卫着语言的纯洁性。可以说,朴素和单纯
11、的情感是诗歌的血液。不 论今天的诗歌内容已多么丰富,真正的好诗则一定是有“ 血”有肉的,尽管可能会隐秘一些,但它一定和人类最普遍、最本真最原初的部分一脉相承,并尽最大努力继续向她们靠近。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也是抒情的艺术。意 义不是诗歌存在的理由, 诗歌不是哲学。一位真正的诗人不仅仅要是一个思想者,更重要的是他要把自身“ 置于”诗歌这种 环境之中。敏感、易冲动依然应该是诗人最重要的特性,也是一位诗人的内驱力。多多说过:“动力系统高于技术系统,更决定诗人等级。”那种过于圆熟的、过于复杂化的、甚至过于精致的诗歌手法在情感面前永远是次要的,甚至它们常常会影响诗歌本身的美感的传达。因此我认为,那种从
12、整体上来说简洁的诗歌才更有生命力。从正统文人到民间走夫,其创作都体现这种“情 ”的关怀,只是表现手法和程度有所差别而已。正统文人受儒教影响较深,在表达内容和手法上有一定要求,如传统诗教中要求的“ 乐而不淫,怨而不怒”,要求情感的抒发要含蓄不直白,重曲重隐,遵循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故在作品中其情感的抒发多有所抑遏,用典故、比喻等手法来寄托,较少直抒胸臆之作。而民 间 文学恰巧相反,民间的创作者相对远离正统文化,受束缚较少,由此其情感的表达与抒发直白而淋漓, 这一特点在民间歌谣中尤为体现,其中对于情之极致的男女之情,更是几千年来在人们口头不断歌咏着。 5 你认为课程对你的教学工作有帮助吗?本课程应怎样改进?谢谢!答:我认为本课程对于我的教学工作来说有一定的帮助。首先,虽然我不是语文老师,但是我认为人文素养的提高对于历史老师来说,意义同样重要;其次,高中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知识的多面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相关学科与邻近学科中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第三,从功利角度来说,课程不完成,学分拿不到,职称评不上,虽希望这种俗事对于教学工作无 影响,基本上为不可能。关于课程的改进,我没有甚么意见。作 为同是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学弟,向郭学姐致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