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联知识介绍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 和“对句”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 桃符板” 上题写对句,以 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 满 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 桃符板”上写了“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了统一的要求,固定的
2、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门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的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 对联在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对联的类型: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楹联 、婚 联、挽 联 、寿联等。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 们就称为春联。如:
3、春满长征路,花繁民主枝。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例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大的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称婚联。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
4、之挽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 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一九四一年时马老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周恩来、董必武和邓颖超联名赠送了一幅寿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对联的要求:对联,如果是五字或七字式,那就与五言、七言律诗中的颔联(三、四句)或颈联(五、六句)完全相同。对联作为一种独立成文的文学体裁,它的主要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 。所谓“对”,就是形式上成 对 成双,彼此相
5、 “对”;所 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表现一件事物,或阐清一个道理。具体说来,对联的要求是: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 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 词等等。上 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 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 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
6、下联也必须相同。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例如: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月移塔影过江来(仄平仄仄仄平平)。另外,古 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 双音步” ,一是一字一 顿,叫“单音步” 。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例如:窗含西岭千秋雪(平仄平仄)门泊东吴万里船(仄平仄平)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 是平对平, “西”与“东” 是仄对仄。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
7、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对联的作法: 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 陈出新,争艳比美。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如:工业为主导自力更生建祖国,农业是基础奋发图强夺丰收。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如:忆苦思甜莫忘旧
8、社会苦难,溯源追本牢记共产党恩情。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如:溪旁电机唱万盏明灯亮山村,山颠银锄舞千亩新苗绿荒坡。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如:共产党象太阳普照革命千秋业,总任务似灯塔辉映江山万代红。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所要表达到中心思想。如:马列主义旗帜红光四射普照大地,民族解放运动波涛汹涌威震四方。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如温州的江心亭上曾有过这样一幅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
9、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上联中一、三、四、六、八之“朝”,读音为“朝夕”之“ 朝”,其余读为“朝拜” 之“朝” ,下 联中一、三、四、六、八之“长”,读音为“长短”之“ 长”,其余读着“ 生长”之“ 长” 。传统的楹联与格律诗一样,都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律:(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 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 、“山河”和下联的 “人民”、 “岁月” 都是名 词,上联的末字“ 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 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了解一点对联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创作和欣赏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