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谈预初文言文教学.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544351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预初文言文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预初文言文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预初文言文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预初文言文教学文言文对多数预初学生而言,是一块未曾见或并不熟悉的领域。他们会因为这种陌生而天然地产生了一种畏惧,也会因为这种陌生而不自觉地产生好奇。这种复杂交织的感情在教师实际的教学中是很容易察觉到的。基于这样的认识,个人以为,预初的文言文教学其实就是一个帮助学生克服畏惧感,有效地抓住他们对新事物的兴奋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初步的阅读能力,进而走近传统文化的过程。那么,该如何完成这样的一个过程呢?通过一年的新教材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个人做了如下的总结:一、重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天然的联系。文言文虽然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有时会被视为“半门外语” ,但实质上,文言文教学仍然是母语教学的一部分

2、,绝不能等同于外语教学,正如钱梦龙所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 。如果割裂或是忽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天然的联系,那就是人为地为学生设置了学习文言文的障碍,将学生抛掷在没有绿洲环绕的荒漠中,令他们茫然不知所措。相反,如若重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天然的血缘关系,那将使文言文学习变难为易,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比方说,如果学生认识到汉语的词类是以从单音节词为主向以双音节词为主变化发展的特点,就会自觉地以现代汉语的用

3、语习惯,在众多的已掌握的现代汉语词汇中,找寻最贴切的文言文单音节词的释义,从而逐渐积累起文言单音节词的多种义项。再比如,单纯的文言语法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而言无疑是艰深而又枯燥的,但如果有意识地让学生以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去读文言词句,就会自然地发现某种差异或共通性,也就能够了解古代汉语的用语习惯,其实就能习得古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而这种教学又是“润物细无声”的,学生并不会产生特别的反感。具体举个通过发现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差异性学习文言语法的例子来说,以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绝不会说“什么简陋有” ,所以读到“何陋之有”的时候,学生很快就能感受到古人与今人的用语习惯的差异性,在这时候教师并不用过多地讲授

4、或是强调,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了什么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当然,为了加深印象,可以补充相关的一些知识,介绍古人习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倒装,但也用不着过多展开。随着文言课文学习的量的增加,碰到相同的语法点,适时激活已学课文中的例子即可。而随着学习的深入,也可以帮助学生对语法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再举一个通过发现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共通性学习文言语法的例子来说, “文明我们的举止”中的“文明”和“无案牍之劳形”中的“劳”其实都是使动用法,现代汉语中的这个例子无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样一个语法点,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言文并不是“死”的,它就活生生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消除学生因为与文言文时间上的距离而

5、产生的心理上的畏惧感。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正视它的特殊性,但又不应因为它的特殊而做出过分特殊的处理,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划出异常明显的界限,让学生的陌生感陡增而变得惴惴然,一时间找不到学习的方法。其实,只要让学生看到,体会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血缘关系,就能让他们找到学习的抓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重视吟诵。 因为新教材的容量比较大,课时相对比较紧,于是有些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而采取教师主讲的方式,逐字逐句地翻译课文,讲解语法,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还因为担心学生一时听不懂就一遍又一遍地耐心重复,学生则俨然变为速记员,强打精神,埋头做笔记,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那因

6、为刚接触文言文而燃起的求知欲与热情马上消失殆尽,代之以无奈与沉重。这样的教学效果相信肯定不是老师们的初衷。个人以为,吟诵这样看似费时,往往因为课时紧张而被忽略的的教学方法,其实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古语早有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即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形成理解与体验,会有感悟和思考,情感会自然而然地与作者及作者思想的载体文本融汇,他们会与作者、文本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感受

7、与体悟是属于学生自己的,而非教师咀嚼之后灌输的,是特别有回味的。倘若如此,教师又何须赘言?恰到好处的点拨就能够促使学生做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引领他们沉浸文本中,体味文字本身的魅力,体悟文字所传递的思想与情感。在预初年级文言文的教学活动中特别适合展开吟诵。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还比较活泼好动,注意力停留的时间还比较短,敢于也擅长模仿,多感受少感悟。多种形式的读,范读、散读、猜读、齐读、默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配乐读等,能够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沉浸文本,把感受转变为感悟,并且逐步形成语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里,特别说说教师的范读。预初的学生对文言文是陌生的,没有文言文的语感,

8、对于文字会感到生疏,更没有停顿断句的常识,这时教师的范读其实是很重要的。在教师示范朗读的过程中,一些特别的读音被强调,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而这种节奏的背后其实又包含着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教师的范读是十分有助于学生形成初略的情感体验的。当学生在听完老师的范读后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的时候,正是他们跃跃欲试的时候,不断地进行语音、语调、断句等的模仿,有助于他们读懂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朗读中得到及时的教学效果反馈。如果加上教师积极的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也会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朗朗书声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许多学科的重要标志,在反复的吟诵中,学生

9、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读、读出了抑扬顿挫、读懂了文意、读出了情味、意境、神韵,又怎会品不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感悟到古人的才思气质呢?这看似颇为费时的教学方法,其实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力和鉴赏力,在越来越畅顺的语流中逐渐形成的文言语感又能反过来提升阅读能力,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学生的学习兴味会浓得多,有了兴味,还怕他们却步于文言的大门外吗?三、翻译做“实”不做“死” 。文言文的学习自是少不了翻译,而这翻译又是让老师们颇为头痛的部分。一段一段、一句一句、一字一字讲解翻译,自是能做到滴水不漏,可学生一遇到课外文言文,原本以为可以飞奔着前进的他们只能跌跌撞撞挪移几步然后选择缴械投降。这样的教学自是要

10、不得了,于是改把文言文当成现代文教,在学生大略知道文章大意之后,大谈艺术特色,分析人物形象等,学生可能听得有滋有味,上了战场才发现自己手里从未握有过武器,又该如何投入战斗呢?“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读了叶圣陶先生的话,很有启发,学生学得好与不好与教师说得多与不多并没有任何关系,关键在于说的是不是学生需要的,是不是他们能够接受的,是不是在他们学完之后能进行自我操作的。由此,窃以为文言文翻译的关键即做“实”而不做“死” 。所谓做“实”,即落实关键词、关键句,譬如那些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的实词,某些常用的文言

11、虚词以及文言中的特殊句式等。落实翻译的要点,首先对照文中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语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作出句子成分的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即可等。对于文言文的初学者,可以告诉他们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可以注意再去细加揣度文意,尝试达、雅的翻译,但无须提出过高的要求。允许学生说出不同的翻译,鼓励他们提出质疑,在相互的比较中寻找最契合文意的,这样的比较斟酌,往往在课堂上掀起高潮,不经意间就能进入了翻译的较高阶段,形成学习的良好氛围。如,熟读精思一文中“详”字的释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落实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翻查工具书,不依仗参考书,

12、圈划,课后对文言中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等进行整理和积累等。所谓不做“死”,即不死抠每字每句,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翻译中,教师要做的是落实关键,帮助学生抓住基础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点,解决疑义,促发思考,激发兴趣,鼓励他们举一反三,促成知识的迁移和巩固,培养他们独立的阅读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获得了较为平等的话语权,互动、融洽的课堂氛围促进了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创造了学生能力生成的更大可能性。教师虽然放弃了原有的话语垄断权,但并不意味着教师退居次要的地位,相反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掌控课堂的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是一年预初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所感所想的纪录,因教龄不长,思考恐有诸多不成熟、欠妥之处,望您提出宝贵意见。西南位育 沈慧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