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学前班的数学教育,一、学前班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内容的比对,学前班(上学期) 一年级(上学期)(苏教版) (人教版)1、按群测数 1、数一数 2、认识序数 2、比一比 3、认识单数、双数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 4、学习倒顺数 4、认识物体和图形 5、学习2-9的相邻数 5、分类 6、学习2-6的组成 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7、学写数字1-6 7、11-20各数的认识 8、分析图形特征、分类 8、认识钟表 9、学习解答口报加法应用题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0、看图学习2-6的加减法 11、长短、宽窄、厚薄排序 12、自然测量 13、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学前班(下学期) 一年级
2、(下学期)1、比高矮 1、位置 2、学习7(8,9,10)的组成 2、20以内的退位减法 3、学习7(8,9,10)加减 3、图形的拼组 4、认识圆柱体和球体 4、100以内数的认识 5、学习二等分 5、认识人民币 6、学习看图列算式 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7、学习按两个特征分类 7、认识时间 8、认识时钟 8、找规律 9、认识人民币 9、统计 10、学习以客体为中心分左右,相同处:集合概念、10以内初步数概念、 10以内加减运算概念、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几何形体的概念等;,不同处: 部分内容不同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进位加法退位减法,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内容深浅度不同学前班:10以内的
3、加减;时钟的整点半点一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整点、半点、分钟 学习方法不同学前班:动作(形象直观的操作法)+表象 一年级:形象直观+表象+抽象概念学习,二、学前班数学教育目标,1、学习10以内序数,单数、双数,相邻数等知识,学 习顺着数和倒着数。 2、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 分数之 间的包含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和互换关系。 3、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帮助幼儿 理解加法、减法的的含义,初步掌握10以内数加减 运算的计算技能,体验加减互 逆关系。 4、能理解符号 、 所表示的意思,学习用符 号表示 两个集合的数量关系,以及用符号表 示10以内数量
4、变化关系。,二、学前班数学教育目标,5、学习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征进行分类;学习按两个特征在表格中摆放图形;学习在表格中勾画图形的特征及按勾画好的特征寻找图形;学习交集分类。 6、能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 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及可逆性关 系。 7、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球体、 圆柱体),能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体验平面图形 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8、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学习自然测量。 9、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会向左、向右方向运动。,二、学前班数学教育目标,10、能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半点,学习看日 历,知道一星
5、期中每天的名称和顺序。 11、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 名称,知道它们的值是不相同的。 12、能听清楚若干操作活动的规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并能按规则检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13、能清楚地讲述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二、学前班数学教育目标,14、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的数学经 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观察与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 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15、积极、主动地参加数学问题的讨论,学习有 条理地摆放、整理活动材料。 16、能与同伴友好地进行数学游戏,能采取轮流、适当等待、协商等方法协调与同伴的关系。,三、学前班幼儿学习数学的方法,操作法:是
6、指让幼儿动手摆弄、操作数学材料,反复进行探索、获得数学经验的一种学习方法。 讲解演示法:为让幼儿明确操作的要求和进行操作活动的方法;为引导幼儿观察、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种种策略;为直接教给幼儿有些数学知识、技能,需教师通过形象直观的讲解、演示,让幼儿了解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游戏法:为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技能时,采用游戏形式进行学习的方法。,(一)10以内数的认识,1、继续引导幼儿学习群数。 2、学习10以内序数,理解自然数的次序意义,懂 得自然数可以用来表示物体排列的次序,例如 第一、第二等。 3、学习10以内的单数、双数,会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知道10以内有几个单双
7、数及它们的排列 顺序。 4、学习10以内的顺着数和倒着数。感知顺着数 时,前面的数都比后面的数少1;倒着数时,前面的数都比后面的数多1。,【内容与要求】,(一)10以内数的认识,5、学习10以内的相邻数,知道10以内的数除1以外,任何一个数与其前后两数的关系是比前面的数大 1比后面的数小1;感知10以内数与数之间的等差 关系。 6、学习10 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知道除1外,任何一个 数都可以分成两个较小的数,两个较小的数合起来仍是原来的数;知道一个数和它分出的两个较小的数之间的关系;这个数大于其中任何一个小数,每个较小的数都小于这个数。,【内容与要求】,【教法分析】,1、按群测数活动。 所谓按
8、群计数就是计数时不以某个物体为单位,而是以数群(物体群)为单位如两个两个地数,一五一十地数。这表明数对幼儿来讲已经具有更加抽象的性质。建议: 1. 教师可以借助手势(把手捏起),启发幼儿说出“合起来”是几; 2. 提供的教具图片,要注意每张图上动物的排列,可以是左右组合、上下组合,还可以左右、上下组合都有,以便于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数群。,数一数,按群测数(数一数有几张笑脸),按群测数,【教法分析】,2、认识序数活动。 学习从不同方向确认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例如,从左到右数、从右到左数、从上到下数或是从下到上数第一分别在哪?,建议: 1、学习时,教师必须确定从哪儿开始,朝哪个方向,谁是第一,才
9、能有统一的位置关系; 2、明确每个数字都有两层含义,一是基数,表示物体的数量有几个,二是确定位置关系的序数,表示是第几。,认识序数,1 2 3 4 5 6 7 8 9,认识序数,第4,认识序数,第5,认识序数,【教法分析】,3、认识单数、双数活动。 通过操作活动,能区分10以内的单数、双数,知道10以内有几个单数和双数。,建议: 1、采用演示法明确告诉幼儿两两排队后还剩下一个单个的数,叫单数,没有剩下的叫双数。 2、必须用与数字卡等量的实物让幼儿操作,通过两两排队分清单数、双数。并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述。,认识单数、双数,4、学习倒顺数活动。 通过数数知道顺着数是按顺序从小到大数,倒着数是从大到小
10、数,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序列之间的可逆性及可传递性。建议: 演示或孩子操作时使用数卡和图片卡,引导幼儿竖摆时从上往下数为顺着数,横摆时从左至右数为顺着数。,【教法分析】,学习倒顺数活动,【教法分析】,5、认识相邻数活动。 主要是让幼儿感知和体验一个数与其前后两数的数差关系,知道在自然数列中,除1以外,任何一个数都比其前面的一个数大1,比后面的一个数小1。 建议: 1、认识相邻数的活动应分两次进行,“学习25的相邻 数”和“学习69的相邻数”。前者为重点,是基础。 2、教具的使用最好采用长条点卡,可以让孩子形象直观地比较出三个数间的数量关系(多1,少1),很好地理解数与数之间数差关系以及一个数
11、在系列中所表现出的双重性。 3、在学习6-9的相邻数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分析、类推。,学习相邻数活动,5,学习相邻数活动,5,7,9,【教法分析】,6、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活动。 所谓数的组成,又称数的分合,是指一个数(总数)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数,几个部分数又可以合成一个数(总数)。对幼儿来讲,数的组成只是指一个数和两个部分数之间的分合关系。 数的组成在数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反映了数的实质性关系。,通过数的组成与分解幼儿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等量关系:总数可以分成相等或不相等的两个部分数,但两个部分数合起来就等于总数,这是总数和部分数之间的等量关系。用公式A=B+B表示。互补关系:在总数不变的情
12、况下,一个部分数逐一减少,另一个部分数就逐一增加,这是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用公式A=(B-n)+(B+n) 表示。互换关系:两个部分数交换位置,总数不变,这是两个部分数的互换关系。用公式A=B+B= B+B表示。,【教法分析】,建议1:关于数的组成的活动安排要分段进行,可以分散难点,帮助幼儿理解有关概念。 例如:(1)学习2的组成,认识分合号;(2)学习3的组成;(3)学写数字1、2、3;(4)学习4的组成,复习3、4 的组成;(5)学习5的组成;(6)学习解答口报加法应用题;(7)看图学习2、3的加法、减法;(8)看图学习4的加法、减法;,【教法分析】,建议2:幼儿所使用的操作材料应有实物
13、、图片、数字卡。在操作实物的基础上,逐步能利用形象的图片进行数的分合,并用数字卡来表示。,学习3的组成,1,2,2,1,认读分合式,4,1 32 23 1,【教法分析】,建议3:教师应采用夸张的动作和手势帮助幼儿感受“分完了” 、“合起来“,充分理解分合的含义。可以借用句式:”老师有几个什么?分给谁几个?分给谁几个?”正确借用分合号()来认读各个数的分合式。,【教法分析】,建议4:在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中,引导孩子通过同类实物的颜色、大小、形状特征,进行数的分合,并统计其数量。 注意:表达实物总量时不要混淆与子类的关系例如:苹果红苹果、大苹果猫小猫、黑猫兔子小白兔、灰兔,【教法分析】,建议5:在
14、摆放数的分合式时,应逐步启发幼儿按序分合,左边的数由小到大,右边的数从大到小。或者相反的形式,逐步引导幼儿体验其中的等量关系、互补关系、互换关系,从而对数的组成、分解的规律有一个概括和清楚的认识,可以迁移已有的学习经验,类推8、9、10的组成与分解,摆脱物体特征的干扰,并为学习数的加减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法分析】,8 1 7 2 6 3 5 4 4 5 3 6 2 7 1,(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活动,【内容与要求】1、引导幼儿学习看三幅图讲述应用题,理解应用题的题 意,逐步了解应用题的结构。 2、认识加号、减号、等号,引导幼儿学习用数字和加减符号列出算式,表达三幅图的内容,学习讲述算式
15、的含义。 3、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观察、分解画面,学习用特征标记、数字和加减符号列出相应的加减算式。,【教法分析】,幼儿加减运算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动作水平的加减表象水平的加减概念水平的加减,【教法分析】,看三幅图讲述应用题 应用题都包括了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内容,反映生产或生活的实际事实,具有情节性;二是条件,已知数量及它与未知数量的相互关系;三是问题,要求解答的未知数量。三幅图的结构 第1幅图 表示事物原有的数量; 第2幅图 表示该事物数量的变化过程(增加或减少);第3幅图 表现的是该事物变化后的数量,直接回答了提 出的问题,求出了未知数量。,【教法分析】,建议1:教师应引导幼儿观察,指出三幅
16、图讲的是一件 事,三幅图之间是有联系的。,【教法分析】,建议2:引导幼儿看图讲述应用题。通过讲述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图意,理解应用题中表达的数量关系。例如: 第1幅 什么地方有几个什么? 草地上有2只鸡 第2幅 又跑来了几只鸡? 又跑来了1只鸡 第3幅 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几只鸡? 现在一共有3只鸡,【教法分析】,建议3:引导幼儿用数字、符号列出数字试题,表达三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在幼儿列出算式后,还需幼儿说说这道算式表达的含义。,【教法分析】,建议4:为突破幼儿学习10以内加减运算的难点,教学安排通常采用这样的步骤:例如:(1)学习2、3的加法;先理解加法概念。(2)学习2、3的减法;再理解减法概念。
17、(3)学习4的加法;(4)学习4的减法;(5)学习5的加减。自此开始,510的加减都独自成单元,,(三)学写数字【内容与要求】1、认识田字格,引导幼儿在田字格一半的日字格中书写数字,要求幼儿掌握书写顺序,每个字要写满上下两格,但不能出格。 2、要求幼儿写字时注意正确的握笔姿势,坐姿端正。 【教法分析】1、示范讲解书写动作明确书写格式带幼儿书空练习日字格上练习。 2、练习册上每个数字应有几个范字,让幼儿先描写再独立地练习。,(四)分类、图形认识【内容与要求】 1、学习抽象、概括一组图形的共同特征,并制作相应的标记表示(概括两个特征). 2、学习二次分类,体验类的包含关系。 3、认识并能区分正方体
18、、长方体,感知形与体的不同。 【教法分析】 1、图形的特征主要是颜色、形状、大小,按这些特征对图形进行二次分类难度不是很大,关键是提供相关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反复按要求分类摆放,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2、提供几何形体模具或实物,让幼儿看、摸。教师需 用准确、科学的语言去命名,引导、概括各自的特征就可以了。,(五)自然测量【内容与要求】1、引导幼儿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2、通过测量,使幼儿感知与体验到量具的长短(或大小)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多。,(六)认识时间 【内容与要求】1、认识时钟,能正确辨认整点、半点。 2、学习记录时间,巩固
19、对时钟的认识,感知时钟与自己生活的关系。【教法分析】1、准备各种各样的钟表,引导幼儿认识钟面的主要结构。2、通过讲解演示,引导幼儿正确辨认整点、半点,了解分针与时针的运算关系。并让幼儿利用纸做的钟表模型进行练习。,(七)学习二等分 【内容与要求】学习将物体或图形分成相等的两份,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法分析】1、明确等分的概念:将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才是等分。 2、引导幼儿比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知道整个的比分出去的部分大。 3、引导幼儿学习等分的方法。 4、启发鼓励幼儿用多种方法将一个图形或物体等分成两份。,五、学前班的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特点(一)数学教育内容组织安排的特点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包括
20、多个方面,但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这些内容往往是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例如:数和形结合、分类和计数结合、几何图形认识和分类结合、图形认识和排序结合,(二)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集体活动:教师指导下,全班幼儿共同进行的学习活动。 小组活动:幼儿实际操作数学材料、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能充分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安排小组活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小组活动的内容应多样化,帮助幼儿获得多种数学感性经验,激发学习兴趣;2、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应具有层次性,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学习需要;3、一项活动内容应安排多次练习,达到逐步掌握;4、同一知识内容,可以通过多种知觉形式来表现,可以选择多样的材料组织活动,从而使幼儿对某一数学概念的属性能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