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CONTENTS3.7 商业项目策划分布3.8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3.9 居住组团用地规划3.10 道路系统规划3.11 公共交通规划3.12 步行系统规划3.13 道路断面设计3.14 道路标高及竖向设计3.15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3.16 城市立面设计3.17 重点地块城市设计四、控制与引导实施4.1 分期开发时序4.2 开发建设模式4.3 开发强度控制4.4 建筑高度控制4.5 用地编码图4.6 设计引导准则4.7 经济可行性研究及说明书附表一 规划用地构成表附表二 规划主要公共设施项目一览表附表三 规划技术经济指标表附表三 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一、区域背景与发展条件 1.1 区域分析1
2、.2 基地发展条件1.3 上位规划解读1.4 发展机遇小结1.5 现状解读二、总体定位与商业策划2.1 禀赋要素总结2.2 案例研究2.3 项目总体定位2.4 商业策划2.5 核心项目分解2.6 商业招商运营方案三、总体城市设计3.1 规划理念3.2 土地利用规划及用地指标3.3 总平面及技术经济指标3.4 规划结构3.5 功能分区3.6建筑业态分布What is it?What to do it?How to do it?When to do it?总平面总体日景鸟瞰核心区夜景鸟瞰核心区黄昏鸟瞰核心区日景透视体育公园鸟瞰国际会议中心鸟瞰通江大道沿街透视企业会所及水库公园鸟瞰CHAYUANWH
3、AT IS IT?区域背景与发展条件24“渝新欧”国际铁路通车:开辟了第三条亚欧大陆桥,打破了中国传统以东部沿海城市为重镇的对外贸易格局。地处内陆腹地的重庆,一跃成为中国面向欧洲出口商品的重要中转站和“桥头堡”,且重庆物流圈辐射中国大西南及东南亚,越南、老挝的货物都可以来重庆周转运往欧洲,未来将与 欧盟总部所在国比利时直接相连。重庆和中国西部将相应成为推动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的一台“更重要的发动机”。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与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枢纽城市。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地区在国家中西部发展战略中具有承东启西、左传右递的区域性轴心,
4、连接东、中、西部的重要桥头堡。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实力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将来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全球区位欧亚大陆重要节点全国区位连接东、中、西部的重要桥头堡,中国经济第四极区域背景与发展条件1.1 区域分析1.1.1 宏观层面全球、全国重庆市茶园新区北部片区规划设计CHA YUANNORTHERN AREA URBAN DESIGN & PLANNING IN CHONGQING CHA YUAN NEW DISTRICT25成都重庆绵阳广元巴中达州万州黔江泸州宜宾乐山雅安内江遂宁南充广安成南达骨架线重庆至黔江骨架线渝万(州)辅轴宜泸渝骨架线绵遂内宜宾骨架线成渝主轴成绵乐辅线2
5、030年成渝经济区高铁大环线重庆作为成渝经济区“双核五带”中的一个发展核心,以工业为中心的制造极核,其优势在于汽摩、制造业、能源、物流;与另一个发展核心成都,以服务业为中心的消费极核,优势在于金融、商贸、电子、旅游。 高铁大环线: 到2030年,成渝经济区将建成高铁大环线,到时,成渝经济区所有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三分之二的万至万之间城市都将通城际客运专线,形成一小时城际高铁网。重庆和成都同城发展,强强联手,互补发展,并辐射和带动其腹地共同发展,从而推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大发展。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重庆,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6个省2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
6、发达的地区,仅次于沿海发展带,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它经济带所无可比拟的。2007年3月,党中央提出“314”总体部署,明确了重庆的三大定位:即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2009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将“314”总体部署正式写入政府文件,明确提出要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重庆地处长江经济带的“龙尾”,拥有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即交通便捷、资源丰富、产业汇集、人才荟萃,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长江经济带“龙尾”,重要增长极,经济中心成渝经济区发展核心区域背
7、景与发展条件1.1.2 中观层面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1.1 区域分析26重庆市域“一圈两翼”的市域空间结构,三大区域协调发展“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是以都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争创特色,实现错位发展: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和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依托一小时经济圈带动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构建三级梯度组织,三条区域发展轴,促进中心外围的横向联动立足资源禀赋差异,构建三级功能组织梯度:在
8、自然本底、交通设施和现状地价的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的差异化发展策略,以实现城市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依托长江,构筑从西到东、从劳动密集到资本密集、从传统制造到新兴重装的发展,是完善重庆产业体系的重要空间载体。依托嘉陵江,南北联动发展,是区域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相对密集的地区,是未来实现重庆功能多元拓展、综合提升的重要空间载体。沿江产业拓展带:依托长江航道推动重型工业沿江集聚,向东至涪陵、万州,向西至永川,鱼嘴和西彭为主要生产组织中心。城镇功能拓展带:依托城际铁路走廊和机场,未来成为对接国际高端功能的核心发展轴,北部新城区、璧山-西永整合体将成两大关键支点。文化旅游功能轴:依托嘉
9、陵江及沿岸高速公路,联系北部文化旅游区和南部生态功能区。北碚和茶园成为整合区域旅游的南北支点,南部老城区则是优化提升的核心区。构筑“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形成重庆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主城由中、北、南、西、东部五大片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东部片区为铜锣山与明月山之间的区域。是城市未来的重点拓展区域之一,是联系重庆市域东部城镇的重要地区,都市区工业拓展的重点区域之一。茶园作为城市副中心,吸引和集聚人口与产业,重点提升城市功能。1.1 区域分析1.1.3 微观层面重庆市域区域背景与发展条件重庆市茶园新区北
10、部片区规划设计CHA YUANNORTHERN AREA URBAN DESIGN & PLANNING IN CHONGQING CHA YUAN NEW DISTRICT27基地位于重庆市南岸区茶园组团,铜锣山与明月山之间,北临长江,西靠南山。距离市中心仅8.9KM,江北机场20KM,弹子石CBD仅7KM,重庆第四高铁站茶园站仅5KM,是 重庆市距离市中心最近的新区 。规划建造中的三座大桥(唐家沱大桥、郭家沱大桥、鱼嘴大桥)连接两江新区,届时基地将融入两江新区,给基地的发展带来更大动力。因此,基地的地理位置优势十分明显。1.1.4 周边资源1.1 区域分析区域背景与发展条件28至西安至宜昌
11、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东港基地至长寿至涪陵至长沙至贵州至习水至泸州至泸州至成都至遂宁至武胜至西安渝邻高速渝宜高速江南通道渝湘高速渝黔高速渝习高速渝泸高速成渝高速渝遂高速渝武高速渝西高速绕城高速内环快速路SITE20KM重庆江北国际机场SITESITECENTERSITE成都泸州西安武胜遂宁 宜昌长寿长沙贵州公路联系重庆市市以“两环十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为基本骨架;“两环”分别为内环线和外环高速公路;“十射”主要指重庆至西安、长沙、贵州、泸州、成都等十个城市公路连线。基地位于江南通道南面。空港联系基地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为20公里,通过绕城高速可以便捷到达机场,有利于商运流通职能的充分发挥。铁路联系基地
12、西面有渝遂铁路、襄渝铁路、渝黔铁路、渝泸铁路纵向铁路联系,横向由集装箱中心站起发至长江三角洲方向的横向铁路,位于基地北面。水运联系重庆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高等级航道为骨架。基地向东北为东港站,向西北为寸滩港,西面重庆港、建设码头以及西南方向的九龙港,还有最南的重庆新港,非常方便水上运输。轨道交通重庆共规划10条轨道交通线,贯穿南岸区、渝中区、江北区、渝北区、北部新区、北碚区。其中在建的6号线经过基地,在刘家坪站,同时规划中的8号线也经过此站,即基地内有6号线和8号线穿过,从轨道交通上更好的联系其他区域。重庆站重庆北站集装箱中心站重庆南站重庆西站重庆东站襄渝铁路渝遂铁路渝泸铁路渝黔铁
13、路渝泸高速复线东港寸滩港重庆港建设码头九龙港重庆新港6号线(在建)8号线(规划)1.2 基地发展条件1.2.1 交通条件分析 区域背景与发展条件重庆市茶园新区北部片区规划设计CHA YUANNORTHERN AREA URBAN DESIGN & PLANNING IN CHONGQING CHA YUAN NEW DISTRICT29基地交通条件优越,陆路交通较为发达,还临近长江:向北:通过通江大道和快速路六纵线可达到广阳岛和江北区;向南:通过通江大道和快速路六纵线可达到茶园副中心;向西:通过慈母山隧道和南山隧道可快速到达重庆市中心;向东:通过峡江路快速道路接高速公路可达到东港区;至唐家沱至
14、机场至机场渝中区九龙坡区至鱼洞至南环立交 至界石 至惠民至南彭至长沙至鱼嘴至绕城高速至御临江北区慈母山隧道南山隧道真武山隧道图 例高速公路快速道路主干道主要立交节点1.2.2 交通条件分析1.2 基地发展条件区域背景与发展条件301.2 基地发展条件1.2.3 产业发展分析8.7%55.2%36.1%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010203040506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年份所占百分比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制造工业型城市向创新科技型 城市转
15、型物流型城市向生活宜居城市转 型重庆进入消费驱动发展阶段,未来向文化消费型城市转型目前重庆市的产业以第二产业为重,未来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走依靠科技驱动的创新型城市。从产业的内部结构分布来看,应当提高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逐步把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重庆经济的主导产业,从而促进重庆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目前重庆市为工业城市,城市功能主要为“产业”服务,未来重庆城市功能将更加注重“人”的需求。重庆的人均GDP达到27596亿元,人民消费能力有较大提高,随着重庆开放性的增强,外来人口和外地资金的增加,未来重庆将逐步向文化消费型城市转型。东部新城是重庆三条发展脉络之一是未来重庆中心城
16、“三脉发展”的支撑点所在。东部新城是重庆面向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又是东部各省各市进驻重庆的门户、重庆未来最具活力的地区。带动整个东部地区发展的新兴增长极,是城市功能疏解的重要载体,全市重要的产业中心,宜居的绿色城市。东部新区:面积:101.7平方千米,人口:100万都市区工业拓展的重点区域之一北部新区:面积:260.9平方千米 人口:245万以高新技术、汽车等为主导产业西部新区:面积:101.7平方千米,人口:100万都市区工业拓展区,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承接旧城区转移的部分工业中部新区:面积:172.1平方千米 人口:229万政治、文化中心金融贸易中心服务业中心宏 观定 位重庆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和
17、未来重庆市产业分布区域背景与发展条件重庆市茶园新区北部片区规划设计CHA YUANNORTHERN AREA URBAN DESIGN & PLANNING IN CHONGQING CHA YUAN NEW DISTRICT311.2.3 产业发展分析1.2 基地发展条件五大支柱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即由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组成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即以研制和生产电子设备及各种电子元件、器件、仪器、仪表的工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即现代第三产业,是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
18、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都市旅游业即以都市为依托发展的以商务会议、探亲访友、文化修学、观光购物以及游乐休闲为目的的旅游产业。现代都市农业即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纳入城市建设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建设的农业产业。横向比较-三产滞后与其他片区发展趋势相比,南岸区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快(第五名),第三产业比重低(倒数第四名),发展相对滞后。纵向比较-结构优化南岸区的第三产业比重不大,第二产业偏高,要提高第三产业发展。工业实力-规模增加自1998年至2008年南岸区工业产值快速增长,第二产业工业实力有所提高。重庆市南岸区目前分布较广的产业依次为:电子信息、特种制造业、现代物流等。从基地发展的角度来
19、看,该区应最大程度的减少与南岸区其他产业片区的产业重构竞争,因地制宜引入创新产业,同时提供充足的后勤支撑。总部经济港口物流电子信息科研教育医疗器械交通设备装备制造南岸区产业资源南岸区产业特色产业结构纵向比较 工业实力区域背景与发展条件32基地周边生态环境基底良好,山、水、林地资源丰富,东西山体环抱、北部临江临岛的自然格局,众多的生态斑块,对基地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形成良好的景观渗透效应。自然格局东西山体环抱、北部临江临岛基地北临长江以及自然生态一流的广阳岛,东、西倚靠环境优雅、风景宜人的南山及明月山。其中,南山风景区内旅游资源积淀丰厚,山、水、林、泉、瀑、峡、花等,自然景观俱全;佛、道、基督、天主、伊斯兰教建筑,以及完整的“陪都”遗址群等,人文景观毕集。生态斑块数量众多、功能多元地块周边有众多生态斑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构成良好的生态基底。北部的广阳岛为生态旅游休闲岛,西部以南山为主体有植物公园、玉马公园,南山寺景点以及高尔夫球会等娱乐设施,东部是以明月山为主体的休闲景观设施。基地内部有两处较大的水库,是本次规划设计的重要影响因子。南山植物园南山寺明月山南山南山高尔夫球会玉马公园广阳岛休闲游片区木耳场水库团结水库植物园广福寺SITESITE【自然格局】【生态斑块】南山明月山长江广阳岛1.2 基地发展条件1.2.4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分析区域背景与发展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