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

上传人:涵涵文库 文档编号:5517314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87 大小:48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湖北省国土资源厅二一七年六月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 年) 规划编制组织单位:湖北省国土资源厅规划编制承担单位:湖北省地质调查院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组 长:张 猛副组长:邹清平 成 员:邬 晓 波 余 军 李 鸣 钟 贤 华 施 伟 忠 曾 沂 倪 钦 亮钟 明 洋 刘 武 陈 冰 罗 利 波 徐 江 嬿 刘 红 卫 刘 仲 红王 一 兵 张 琳 张 金 技术顾问:陈千汉 吴礼贵 王来峰 曹安俊 李均权 李松生 董意群 孙仁先 肖尚德 李红军规划编制项目组组 长:邹清平(组织协调) 熊保成(技术协调)副 组 长:余 军 李 鸣 杨明银技

2、术负责:孙四权 编制人员:李书涛 李红梅 彭少南 张金林 黄家凯 王小敏 柳艺鑫 陈兴荣 陈 觅 王红艺 王茂林 刘向东 毛晓梅 赵逸君 徐 珊 余正清 黄桂珍 李林澧李奇明 徐 翔 彭小桂 康全国 何洪才 辛 杰李 红 王 维 协助单位: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目 录总 则 1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2一、矿产资源及矿业发展现状 2二、二轮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成效 4三、矿产资源面临形势与要求 9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12一、指导思想 12二、基本原则 13三、规划目标 15第三章 勘查开发总体布局 18一、勘查开发区域布局 19二、勘查开发主要方向与基地建设

3、 22三、重点工作布局 29第四章 公益性地质调查与服务 31一、基础性地质调查 31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33三、地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 34四、地质资料共享服务 36第五章 矿产资源勘查 37一、勘查方向与规划分区 37二、探矿权设置区划 39三、矿产资源勘查管理 40第六章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43一、调整开发利用方向 43二、调控开发利用总量 44三、开采规划分区 47四、采矿权设置区划 49五、矿产资源保护与储备 51六、矿产资源开发管理 51第七章 矿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 53一、开发利用结构调整 53二、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57三、绿色矿山与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 60四

4、、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62第八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及矿区土地复垦 64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64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66三、矿区土地复垦 69第九章 重大工程 70一、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工程 70二、民生地质服务拓展与深化工程 71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程 71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程 72五、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矿区土地复垦工程 73六、矿产资源绿色开发与收益共享工程 74七、地质资料信息集成与共享服务工程 74第十章 矿产资源管理改革 75一、完善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改革 75二、推进现代矿业市场体系建设 76三、构建矿产资源开发收益共享机制 77四、强化矿

5、产资源宏观管理与公共服务 78五、健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监管体系 79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与管理 80一、加强组织领导 80二、推进部门联动 80三、完善评估调整 81四、严格监督管理 81附表目录序号 名 称附表 1 湖北省主要矿产资源储量表(截至 2015 年底)附表 2 湖北省主要矿区基本情况表(截至 2015 年底)附表 3 湖北省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表(截至 2015 年底)附表 4 湖北省主要矿山开发利用现状表(截至 2015 年底)附表 5 湖北省主要矿产探矿权现状表(截至止 2015 年底)附表 6 湖北省主要矿产采矿权现状表(截至 2015 年底)附表 7 湖北省矿产资源重点调查

6、评价区规划表附表 8 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分区表附表 9 湖北省主要矿产资源探矿权设置区划表附表 10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采分区表附表 11 湖北省主要矿产资源采矿权设置区划表附表 12 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及矿区损毁土地重点治理区规划表附表 13 湖北省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推荐表附表 14 湖北省矿产资源重大工程表(含 6 个分表)附表 15 湖北省生态保护区一览表(含 18 个分表)附表 16 湖北省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附图目录序号 图 名 比例尺附图 1 湖北省矿产资源分布图 1:50 万附图 2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图 1:50 万附图 3 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总体布局图 1:

7、50 万附图 4 湖北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图 1:50 万附图 5 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图 1:50 万附图 6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图 1:50 万附图 7 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规划图 1:50 万0总 则“十三五”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 段,为了深入实施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 发展战略,牢固把握 “绿色、市场、民生” 三维纲要,不断增 强全省矿产资 源保障能力,推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加快矿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力争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 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 2020年)、 湖北省

8、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结合省内相关行业和部门规划,按照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2012 第55号令)、 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函2014 35号文)等要求,编制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落实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战略、加强和改善矿产资源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我省“十三五” 时期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行动纲领。涉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相关行业规划应当与本规划相衔接。规划以2015年为基准年,以2020年为

9、目标年,展望到2025年。1规划适用范围为湖北省所辖行政区域。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一、矿产资源及矿业发展现状1.矿产资源特点矿产种类较多,资源储量丰富,优势矿产明显。截止2015 年底,全省已发现 149 个矿种,其中有查明资源储量矿种 92 个,分别占全国已发现 172 个矿种和已查明 162 个矿种的 86.6%和 56.8%。在查明资源储量的非油气类矿产中,磷矿、钛矿(金红石)、累托石粘土、建筑用砂岩等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铌、锂、锶、硒及盐矿等 20 种矿产的资源储量居全国的 25 位,重晶石、长石、石墨、石膏及饰面用石材等 29 种矿产的资源储量居全国的 610 位。我省铁、铜资源较为丰

10、富,磷矿、岩盐、石膏、水泥用石灰岩为优势矿产。高磷铁矿、钒(沉积)、钛(金红石)、累托石粘土、页岩气为潜在优势矿产,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等前景较好,绿松石、百鹤玉、菊花石等颇具地方特色。矿床规模总体偏小,主要矿产集中度高,地域特色显著。截止2015年底,全省有上表固体矿产地1983处,其中小型及小矿占矿产地总数的74.33%。全省主要矿产集中分布于不同地区。富铁、富铜和金、钨、钼、钒、钴、 “三稀”矿产等集中分布于鄂东南、鄂南地区;磷矿、硫、 (高磷)铁、煤、页岩气等主2要分布于鄂西、鄂西南地区;重稀土、钛、萤石、重晶石、云母、长石等主要分布于鄂北、鄂东北地区;石油、岩盐、石膏、芒硝、溴、碘、硼

11、、铷、铯、锂等主要分布于鄂中南地区;银、金、钒、轻稀土等在鄂西北地区占据重要地位。共伴生矿多、中贫矿多、难采选矿多,开发利用难度大。全省已发现的 968 处金属矿产地中,共伴生矿床占 70.14%,且多数伴生有多种有用有益组份,综合利用前景好,但中贫矿多,富矿少,矿石质量差,利用技术难度大。其中煤炭资源层薄、面广、质差;磷矿、铁矿以中低品位居多,富矿少;高磷赤铁矿、铝土矿、钛(金红石)矿、稀土矿、硫铁矿等矿产有害杂质含量高、矿物嵌布粒度细、矿石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成本高。2.国民经济及矿业发展现状湖北省位于长江经济带中部、北京-香港与上海-重庆“十”字型区域经济发展框架的心脏地带,与珠三角

12、、长三角、环渤海、西部经济区等四个主要经济区形成“3 小时经济圈” ,是促进“中部崛起 ”的 战略要地。全省经济 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始终保持高于全国、中部靠前的良好发展态势。2015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2.96 万亿元,跃居全国第八位,增速居全国第六位。工业总产值突破 4 万亿元,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千亿元支柱产业有 17 个。3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在我省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2015 年度,全省固体矿产矿石开采量 20213.53 万吨,石油、地下热水和矿泉水等液体矿产 452.23 万吨,天然气1.2 亿立方米;全省采掘业工业产值 1244.04 亿元,矿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13、12790.10 亿元,矿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比达30.64%。石油、煤、地下热水、铁矿、铜矿、金矿、银矿、熔剂用灰岩、盐矿、磷矿、石膏、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建筑用白云岩、建筑用花岗岩、饰面用花岗岩、建筑用大理岩等 17 种矿产的开采和加工业总产值在亿元以上。二、二轮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成效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 年)实施以来,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圆满完成预期目标,重要矿产勘查成果较突出,约束型指标总体完成较好;由于 2013 年以来矿业形势低迷,矿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二轮规划制定的矿产开采预期性目标完成较差。总体上全省基本保证了能源及工业原材料的供给,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

14、出了重要贡献。1.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效明显。围绕国家找矿战略实施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完成了一批中小比例尺区域地物化遥调查项目和 1:5 万矿产远景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提交了一批铁、铜、金、磷的找矿靶区和矿产地,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工作程度明显提高。民生地质服务成效初步显4专栏 1 二轮规划实施目标完成情况表规划内容 2008-2010年规划目标 2011-2015年规划目标 指标属性 完成情况(2015年底) 评估结论1:20万 区 域 重 力 调 查 14317km2 32041km2 预期性 56716km2 已完成1:5万 区 域 地 质 (矿 产 )调 查 14036km2 874

15、6km2 预期性 52060km2 已完成1:5万 -1:10万 水 工 环 综 合 地质 调 查 73361km2 2724km2 预期性 181715km2 已完成公益性地质调查1:5万 矿 山 环 境 地 质 调 查 2810km2 673km2 预期性 4512km2 已完成新发现矿产地新 发 现 矿 产 地 23处 ,其 中 新 增 大 中型 矿 山 1-2处新 发 现 矿 产 地 25处 ,其 中 新 增 大 中 型 矿山 3-5处预期性新发现矿产地55处,其中新增大中型矿山9处已完成煤炭 5000万吨 5500万吨 预期性 11425.63万吨 已完成铁矿 1.2亿吨 0.66亿

16、吨 预期性 6.45亿吨 已完成锰矿 200万吨 20万吨 预期性 162.5万吨 未完成铜金属量 50万吨 46万吨 预期性 78.51万吨 已完成铅锌金属量 300万吨 150万吨 预期性 66.90万吨 未完成金金属量 20吨 20吨 预期性 101.66吨 已完成银金属量 600吨 800吨 预期性 258吨 未完成磷矿 4亿吨 1.45亿吨 预期性 36.63亿吨 已完成石墨 20万吨 预期性 178.54万吨 已完成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石膏 2100万吨 预期性 10062.20万吨 已完成煤炭 1000万吨 1100万吨 约束性 760.61万吨 已完成铁矿 900万吨 920万吨

17、预期性 844.39万吨 未完成锰矿 50万吨 80万吨 预期性 8万吨 未完成铜矿 870万吨 960万吨 预期性 522.33万吨 未完成铅锌矿 15万吨 24万吨 预期性 1.03万吨 未完成锑 9万吨 10万吨 预期性 0万吨 未完成金矿 300万吨 300万吨 预期性 140.47万吨 未完成磷矿 1200万吨(标矿) 1300万吨(标矿) 约束性 2255.24万吨(原矿) 未完成盐矿 1100万吨 1300万吨 约束性 624.35万吨 已完成水泥用灰岩 7200万吨 9600万吨 约束性 5211.23万吨 已完成石膏 290万吨 357万吨 约束性 157.87万吨 已完成重

18、晶石 42万吨 42万吨 约束性 24.12万吨 已完成萤石 7万吨 7万吨 约束性 1.75万吨 已完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硫铁矿 50万吨 85万吨 约束性 0万吨 已完成矿山企业调整 矿山总数 4072家 3759家 约束性 2985家 已完成现。在武汉城市圈和部分试点市(县)实施城市、农业地质调查,在鄂北岗地、江汉平原、岩溶流域等严重缺水地区及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完成一批水文、环境地质调查项目。52.矿产勘查取得较大突破。2008 年以来,以铁、铜、金、铅锌、磷、页岩气等国家和湖北省急需矿产为主攻矿种,实施了 3 个国家级整装勘查、21 个省级整装勘查、485 个重要矿产勘查和 4 个老

19、矿山找矿项目,新发现矿产地 55 处(大中型 35 个),新增查明资源储量铁矿石 6.45 亿吨、铜金属量78.51 万吨、铅锌金属量 66.90 万吨、金金属量 101.66 吨、磷矿石 36.63 亿吨、石膏 1.01 亿吨、水泥用灰岩 6.59 亿吨,找矿工作取得较大突破。在鄂东南铁铜矿区深部发现厚大的富矿体,在宜昌磷矿北部、东部发现一批大中型磷矿床,在鄂西地区已完成 42 口钻井中 22 口有页岩气显示。3矿产开发布局更加合理。截止 2015 年底,全省开发矿产 104 种,利用上表矿区 1141 处。矿山数量大幅减少,由2008 年的 4388 家减少到 2015 年的 2985 家

20、,其中大型 51 家,中型 128 家,小型 1498 家,小矿 1308 家。部分矿种实行采矿权“ 减一增一 ”的审 批制度。开采准入制度有效 实施,开发利用结构不断优化,大中型矿山比例由 2008 年的 3.33%提高到 2015 年的 6%,规模化开采水平不断提升。总量调控制度得到实施,铁铜金等短缺矿产开采量保持稳定或有所增长,磷矿、岩盐、石膏及水泥用灰岩等优势矿产开采规模较快增加,培育了宝武钢铁、大冶有色、湖北三鑫、古城锰业、湖北宜化、兴发集团、湖北洋丰、黄麦岭磷化、双环碱业、沙隆达盐化、江汉油田、华新水泥、三峡新型建材等具有较强实力6的资源型企业,形成“三大矿业走廊” (武 汉鄂州黄

21、石冶金、建材走廊;云应天潜荆州盐化工走廊;荆襄宜昌磷化工、建材走廊)和“七大矿业基地” (黄石 鄂州冶金、建材基地,云梦应城盐化工、石膏生产基地,潜江石油生产基地,宜昌磷矿、建材生产基地,黄麦岭磷化工基地,荆襄磷矿基地,荆门当阳建材基地)。矿业经济区建设有序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矿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4.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完成煤炭、铁、铜、磷等 12 个矿种的“三率 ”调查与 评价工作,基本摸清重要 矿种的采选及综合利用技术现状。重点开展低品位、共伴生、难选冶矿产及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有 26 家企业获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以 奖代补” 专项资 金支持,部署 矿产

22、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示范工程 ”项目 18 项,启动湖北宜昌中低品位磷 矿和鄂西地区宁乡式铁矿等 2 个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积极研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建立湖北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项目库和专家库,5 项先进适用采选技术工艺入选国土资源部技术推广目录。5.矿山环境治理不断加强。完成了 1:50 万全省及部分矿山环境治理恢复重点区域的 1:5 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在大冶市实施了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区项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管理更加完善,到 2015 年底省级发证7生产矿山缴存备用金 10.63 亿元,抵缴 1.04 亿元;市县级发证矿山缴存备用金 3.07

23、亿元,抵缴 1743.75 万元。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经费 32.82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项目 71 项,省级财政项目 52 项,综合治理矿区面积5197.14 公顷。黄石市被确定为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单位,近三年复垦利用工矿废弃地 3 万亩,并探索出 13 项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 “矿 山复绿” 初见成效,先后有四批 32 家矿山获批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单位、4 家矿山获批为国家“三型矿山 ”(指资源 节约型、安全环保型和 环境友好型矿山)。6.矿产资源管理逐步规范。全省矿业权整合基本到位,“大 矿 小开、一 矿多开 ”现象得到遏制, 矿业开发秩序有效扭转。开展鄂湘川黔

24、滇五省磷矿资源开发联创齐争行动,实现创新矿产资源开发监管领域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推进重点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远安县打造“中国生态磷都”。 矿业权交易逐步 规范,建立起全省统一的矿业权网上交易平台,省级发证矿业权全部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强化服务,逐步下放矿业权审批权限,开展矿业权年检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落实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为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新格局打下了基础。三、矿产资源面临形势与要求8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上中高端水平。随着“四化” 深入 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

25、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成长壮大,蕴藏巨大需求空间。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繁重,矿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管理改革十分紧迫。国内外资源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矿业市场波动加剧,地缘政治日趋复杂,矿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1.资源保障供给成为矿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主要任务。湖北省能源矿产资源贫乏,供需缺口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扩大,依靠省外购入以保障能源供应的格局将长期存在;黑色、有色、贵金属等资源储量总体不足,保证程度较差;“三稀” 矿产为我省潜在优势矿产,一旦选冶加工技术成熟,可缓解和保证省内需求。受全球矿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全省磷矿、岩盐、水泥用灰岩等矿产产能过剩,企业经营困难。同时,世界新能源

26、、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非常规能源、稀土、铌、钽、锂、晶质石墨等矿产需求凸显,我省相关矿产资源虽有比较优势,但产业发展层次较低,资源开发利用有待加强。矿业发展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加快矿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保障资源供给,增强矿业持续发展能力。2.矿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湖北是国家重要的钢铁和磷化工基地,经过多年的高强度开采,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开发利用9方式难以为继。矿业开发必须树立底线思维,推动绿色发展,一是要落实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矿产勘查开发布局,矿业活动逐步退出生态保护区;二是要守住环境质量底线,严格控制矿山“三 废” 排放,加 强矿区环

27、境整治和生 态修复;三是要树立资源消耗上限,珍惜宝贵的矿产资源,实施矿产资源开采总量调控。发展绿色矿业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底线,在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的前提下,开展矿产资源生态开发试点和创建绿色矿业示范区,为建设美丽湖北做贡献。3.经济新常态成为创新发展的最新趋势。目前,矿产勘查及采矿业步入低谷,需要进行深度调整。矿业必须树立双向思维,推动创新发展,一是要加强磷盐化工、铜铁冶金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二是要培育新能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供给,加大页岩气、地热勘查开发力度,有序开发铌、钽、锂、晶质石墨等有潜力的新兴矿产;三是要

28、把握新型城镇化、长江中游城市群及“一带一路” 等带 来的新需求, 优化建材非金属 资源开发布局,推动产业融合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参与境外矿产勘查开发和矿产品贸易。经济新常态要求矿业创新发展,提高矿业科技含量。4.一元多层次战略为矿业协调发展指明方向。一元多层次战略是引领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体系,必将10会引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矿业必须树立战略思维,自觉推动协调发展,一是围绕“建成支点、走在前列” 的总体目标,以“1.5 系数 ”推进磷盐化工、铜铁 冶金两大千亿级支柱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尽快迈上中高端水平;二是围绕“两圈两带”、 “一主两副 ”和“四基地一枢纽” 等覆盖全省的战略

29、,在空间上确定矿产勘查开发的总体布局,从需求侧调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三是围绕“壮腰工程”、 “一红一绿”、 “中国农谷” 、“香城泉都 ”、“圣地 车都” 、“综改示范”等覆盖省内不同区域的战略,把握各市县的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的服务方向。一元多层次战略为矿业协调发展指明方向,从空间和项目两方面实现矿产资源规划与国民经济、城镇体系、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四大类规划的有效衔接,共绘湖北矿业美好蓝图。5.精准扶贫是矿业共享发展的重大举措。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矿山企业必须树立责任意识,自觉推动共享发展。按照“ 精准扶 贫、不落一人

30、”的总要求,全省以秦巴山区、大 别山区、武陵山区、幕阜山区四大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为核心,在 37 个贫困县(市、林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一是开展矿产资源绿色开发收益共享精准扶贫试点,让贫困地区群众分享矿产资源开发收益;二是通过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地质环境监测保护与综合治理,改善贫11困地区地质环境质量,为促进稳定脱贫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推进绿色开发与收益共享双赢,使贫困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6.行政体制改革对矿政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有效释放市场活力和激发社会创造力的重要“

31、先手棋” ,对矿政管理也要提出更高要求。简政放权要求简化矿业权审批手续,推行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保障公共利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把关,避免因繁琐的审批手续贻误投资时机。放管结合要求克服“重 审 批、 轻监管” 的思想,加 强事中、事后 监管,建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综合监管平台,开展动态巡查和全天候遥感监测,切实把矿业市场管住、管好,为各类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化服务要求以“互联网+”和 “国土资源云”为依托,争取提供更加充裕的公共产品和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

32、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协调 推进“四个全面”战12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坚持生态优先,把握“三维纲要” ,深入 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以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以矿业发展提质增效为中心,统筹安排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保护、储备与管理,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资源与环境、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加快矿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33、促进资源开发收益共享和精准扶贫,为推动湖北“ 建成支点、走在前列” 进程、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二、基本原则1.加强勘查,保障供应。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找大矿富矿为目标,从重点成矿区带的调查评价入手,加大优势紧缺矿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勘查力度,持续推进找矿突破,不断增加资源储量。强化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水平,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2.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进一步简政放权,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进矿产资源管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建立现代矿业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调控作用。深入实施创

34、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13矿业转型升级,寻找新资源,增加新供给,培育新动力,拓展新空间。3.优化布局,协调发展。推动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资源环境保护、城镇体系建设相协调,实行矿种、区域差别化管理,统筹安排矿产勘查开发布局与时序,形成协调有序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新格局。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等相衔接,实现多规融合。4.节约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发展与保护相统一。坚持开源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加强低品位矿开采、难选冶矿技术攻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发展。树立节约集约综合利用的资源观,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

35、全过程节约管理,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和环境保护要求,推动矿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5.互利共赢,开放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积极参与“ 一带一路 ”国际矿业合作,加 强国内、国际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提升境外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建立多元、安全、稳定、高效的矿产资源供应体系。进一步拓展矿业市场合作领域和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现深度交融的合作共赢格局。6.资源惠民,成果共享。发挥资源优势助力脱贫攻坚,优14先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安排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完善收益分配机制,推动矿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中央、地方、企业、矿

36、区群众资源开发收益共享,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矿地和谐,科学发展”的生 动局面。三、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基本建立安全、稳定、经济的资源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节约高效、环境友好、矿地和谐的绿色矿业发展模式,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富有活力的现代矿业市场体系,显著提升矿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塑造矿业发展新格局。2.2020年规划目标地质服务和资源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区域地物化遥等基础地质工作程度进一步提高,地质工作服务向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生态旅游、生态保护和精准扶贫等领域不断拓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取得显著成果,找矿实现新的重大突破。到2020年,力争新发现1个千亿方级页岩气田,新发现矿产地50

37、70个(大中型1020个)。开采总量和矿业经济得到有效调控。矿产资源开采专栏2 全省矿产资源规划主要指标表类型 指标 规划期 展望期 属性矿产 公益 1:5 万区域地质调查/平方千米 37307 31400 预期性151:5 万矿产远景调查/平方千米 40425 51480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平方千米 86755 99000性地质调查 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处 10 15页岩气/千亿立方米 1 1.25铁(矿石)/万吨 5000 5000锰(矿石)/万吨 500 600铜(金属)/万吨 80 100铅锌(金属)/万吨 80 100金(金属)/吨 50 60铌(Nb 2O5)/万吨 100 120锂

38、(LiCl)/万吨 10 12晶质石墨(矿物)/万吨 120 150磷(矿石)/亿吨 5 5资源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钾盐(KCl)/万吨 60 70铁(矿石)/万吨 900 1000锰(矿石)/万吨 70 90铜(矿石)/万吨 700 700金(矿石)/万吨 250 300岩盐 (矿石)/万吨 800 900石膏(矿石)/万吨 250 300水泥用灰岩(矿石)/万吨 5500 6000饰面用石材(矿石)/万立方米 3000 4000钨矿(精矿)吨 300 300重要矿种年开采总量磷(矿石/标矿)/万吨 2200 2300约束性矿山总数 2200 2000大中型矿山比例(%) 10 12矿山“三

39、率”水平达标率(%) 80 85预期性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面积(平方千米) 40.49“三区两线”矿山复绿面积(平方千米) 30.48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矿业转型与绿色发展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面积(平方千米) 75 约束性总量得到有效调控,开发利用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建设9个重要的矿产资源产业基地,资源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矿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更加强大。到2020年,铁、锰、铜、金、饰面用石材等矿石年产量分别达到900万吨、70万吨、700万吨、250万吨、3000万立方米;磷矿、盐矿、石膏、水泥用灰岩等矿16石产量分别控制在2200万吨(标矿)、800万吨、250万吨、5500万吨;采矿

40、业产值达到1900亿元,年均增长8%;矿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1000亿元,年均增长10%。矿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初见成效。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更加合理,矿山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矿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取得成效。所有矿山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建成国家、省、市县级绿色矿山发展体系,实现重点县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创建全覆盖,矿业绿色发展初见成效。到2020年,全省矿山减少到2200家,大中型矿山比例达到10%左右,主要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矿山“三率” 水平达标率达到80%,位居全国前列。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及时治理。全面完成矿山

41、地质环境详细调查,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通过制度建设与政策支持,形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新格局;新建和生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开采活动同步进行,损毁土地得到全面复垦利用。完成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面积40.49平方千米、 “三区两线” 矿 山复绿面积30.48平方千米和历史遗留损毁矿区土地复垦面积75平方千米,初步建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及土地复垦长效机制。矿产资源管理与服务新格局初步形成。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更加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更加完善,矿业权17市场交易和中介服务更加规范,矿业资本市场、矿业权交易市场等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矿业权审批改革不断深化,以矿业权人信用约

42、束为核心的监管制度全面建立,基本建成全方位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立体监管网络。矿业权政务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地质资料共享服务水平明显增强,初步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3.2025年远景目标矿产资源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资源供应能力持续稳定,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后备基地。矿产开发利用布局与结构继续优化,资源保护更加有效,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矿山地质环境全面改善,矿业实现全面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形成资源充足、开发有序、高效利用、环境优良、矿地和谐的现代矿业新格局,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第三章 勘查开发总体布局落实湖北“两圈两带 一群” 区域协调发展 战略

43、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构建区域资源特色明显、勘查开发定位准确、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八大片区空间格局。在明确优势和特色矿种的勘查开发利用方向的同时,大力推进九大资源产业基地建设。确定重点规划矿区,作为矿政监管重点区域;划定重点调查评价区、矿山地质环境重18点治理区,加大政策支持;确定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积极推动矿业绿色发展。一、勘查开发区域布局1.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界定与管控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湖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区的面积约为6.2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3.4%。其区域内划分为一类管控区和二类管控区。一类管控区内,按照各类区域要求,除必要的科学实验、

44、教学研究以及现有法律法规允许的民生工程外,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二类管控区内,应根据主导生态功能维护需求,制定禁止性和限制性开发建设活动清单。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重点保护区域名录已经确定,但生态保护红线的勘界落地工作尚未完成,待该工作完成后,由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予以落实,并在涉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的审批中严格把关。2.勘查开发分区布局根据我省矿产资源分布特点、勘查开发现状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结合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按照鄂东地区、鄂南地区、鄂西地区、鄂西南地区、鄂东北地区、鄂北地区、鄂西北地区和鄂中地区共八大片区进行勘查开发布局。鄂东地区(黄石、鄂州):积极推进深地探测工作,稳定铜

45、、铁、金矿生产能力,推动共伴生矿产综合回收和尾矿资源综合研究与应用,打造黄石特钢和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加快19硅灰石、方解石等新兴非金属矿产开发,壮大特色非金属矿产业。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大力建设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先行区,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鄂南地区(咸宁):加强金牛火山岩盆地的铁铜多金属矿和通城、九宫山一带花岗岩体及其周缘的金、钨和“三稀” 资源综合勘查,开展蛇屋山金矿外围及深部找矿,增加矿山后备资源储量;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地热资源,大力推进特色温泉旅游和饰面石材产业发展,积极助推幕阜山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鄂西地区(宜昌、荆门、保康、南漳、神农架):严控新增磷矿产能

46、,鼓励开展技术创新,积极推动中低品位磷矿采选与利用,不断延伸精细磷化工产业链,促进磷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和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全国最大的磷化工产业及循环示范基地;开展锰矿、铅锌矿、金矿、晶质石墨及页岩气资源勘查工作,加快淘汰煤炭行业落后产能步伐,继续开展高磷铁矿、银钒矿选冶加工技术研究,适度扩大饰面石材、玻璃用砂岩的开发规模;充分发挥宜昌石墨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深加工系列产品,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石墨开发加工基地;开展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勘查与开发,缓解生产生活用水短缺局面。严格控制神农架林区、三峡库区和长江沿岸矿产开发活动,保护湖北的绿色宝库。鄂西南地区(恩施):加大天然气(页岩气)资源勘查

47、开发20力度,建设页岩气勘查开发示范区,打造天然气(页岩气)产业建设基地和高效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加快煤矿关闭退出工作;开展铜、铅锌、锰矿及钾盐等矿产资源勘查,继续推进高磷铁矿的应用性攻关研究,保护性开采菊花石等地方特色矿产,发展极具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富硒产业。严格控制长江、清江沿岸矿产开发活动,有效保护鄂西南的美丽山水。支持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优先部署饰面用灰岩、高岭土、重晶石、萤石等见效快、前景好的开发利用项目。鄂东北地区(黄冈、大悟、安陆、孝昌等):加强金铜多金属矿的勘查工作,稳定磷矿采选加工能力,发展新型肥料及磷精细化工产品;积极推进饰面用花岗岩石材矿山的废物利用、废水处理和粉尘整治,高标准

48、建设石材加工产业园区,引导石材行业实现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将麻城市打造为中国中部石材生产基地。充分利用石材产业发展机遇,实施绿色开发收益共享,助推大别山革命老区精准扶贫。鄂北地区(随州、枣阳、宜城、襄阳等):积极推进随枣地区贵多金属、饰面石材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逐步建成随州-枣阳金、饰面石材勘查开发基地;大力开展金红石矿的选冶技术攻关,显著提升膨润土的开发利用水平;加强鄂北岗地地下水勘查、开发与保护,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局面。鄂西北地区(十堰、谷城、老河口等):严守生态红线,禁止在丹江口水库及南水北调汇水区域内开展矿产开发活动,21防止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加强两郧、两竹地区贵多金属、铌-稀土等矿

49、产勘查工作,利用低品位矿石扩大湖北银矿开采规模,保护性开采绿松石、板岩等地方特色矿产,逐步建成竹山-竹溪金银、铌-稀土、绿松石勘查开发基地;严格限制超贫磁铁矿、钒矿等矿产的勘查开发,加强钒矿和铌-稀土矿选冶加工技术研究,强化对优质硅石开采的管控,实现资源环保开发、高效利用。支持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优先部署见效快、前景好的矿产勘查开发项目。鄂中地区(武汉、荆州、天门、潜江、仙桃、云梦和应城等):加快江汉盆地及周边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工作,加大非常规油藏勘探开发攻关力度,稳定油气产量,综合勘查开发含钾卤水及伴生的锂、铷、铯、溴、碘、硼等矿产资源,建成潜江- 荆州石油(气)、含钾盐卤资源开发基地;严格控制盐矿、石膏的开采总量,延伸后续加工产业链和产品链,稳固云应盐化工生产基地。二、勘查开发主要方向与基地建设1.勘查开发主要方向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勘查开发,实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施行精细勘探开发,发展先进采油技术,增储挖潜,实现江汉油田持续稳产。以利川盆地为重点,加大天然气勘查开发力度,增强天然气供应基础。推进煤矿关闭退出,加快淘汰22落后产能和其他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能。加强鄂西地区页岩气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勘查,获取优质规模储量,有效控制页岩气勘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计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