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殷墟文化摘要:在传统的清明节假期中,我有幸参观了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殷墟是安阳的最为著名的文化亮点,也是我国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在对殷墟的参观之后,使我了解许多关于殷墟的文化,使我对殷墟的敬佩之情更加深刻,由此我也为能在安阳这个文化之都学习而感到骄傲。关键词:殷墟 遗产 价值一殷墟发掘和资料简史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市的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 、 “邑商” ,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 3300 年的历史。1899 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
2、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 ,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开始重金收购。1900 年,王懿荣的甲骨转归了刘鹗所有,他的亲家罗振玉得知这些甲骨来自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其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1928 年到 1937年,为了寻找更多的甲骨而开始进行发掘。中央研究院组织考古队对殷墟进行了 15 次科学发掘,后来由于抗日战争而停止,1950 年起又重新开始发掘工作。1928 年 10 月 13 日,受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委派,董作宾与临时工作人员开始对殷
3、墟进行试掘,在 18天的发掘中,共出土有字甲骨 800 余片及铜、陶、骨、蚌等若干,一个有别于传统史学与金石学的中国现代考古学时代由此开创。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的李济担任史语所考古组主任,并于 1929 年春主持殷墟第二次发掘,这也是殷墟首次正式发掘。 1931 年,国内首次将地层学原理应用于高楼庄后冈发掘,厘清了殷代、龙山和仰韶文化发展序列。1934 年至 1935 年,侯家庄西北冈商王陵区被发现,墓坑棋布、文物宏富,轰动学界。1936 年殷墟第 13 次发掘,考古队员在一处编号为 YH127 的窖穴中发现了形状规整、数量庞大、积叠有序的甲骨,这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
4、,为甲骨文和殷商史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1950 年,武官村大墓发掘,成为新中国首次殷墟发掘。1976 年,小屯西北地发现商王武丁配偶“妇好”之墓,保存完好,极富学术价值。到 1986年,已经对十几个点进行了 20 多次的发掘,获得了刻字甲骨 15 万片左右。1961 年 3 月,殷墟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 年 3 月,殷墟被评为“中国 20 世纪 100 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 年 7 月 13 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在第 30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殷墟为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公元前 1300 年,商王盘庚迁都
5、于今安阳市西北的小屯村一带,史称殷,历经八代十二王,共 255 年。殷墟宫殿宗庙基址,为殷墟的主要组成部分,总面积约 70 万平方米.考古发掘始于上世纪30 年代,发现大量珍贵文物,是中国考古学的发轫地,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殷墟文化具有都市、文字、青铜器三大要素,是华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征。展厅采用古代的茅草为顶,这种草是专门从南方运过来的,具有防酸和碱和紫外线,不掉色等特点,前面是发掘出来的和原始大小一样大的中国最大的司母戊大方鼎,这是仿制的,总共两个,另一个是在王陵,原品现在北京博物馆地下展厅里,往北京送时都是枪核实弹2特级护卫的。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第二个王朝,与世界上的其他
6、文明古国相比较,殷墟的青铜文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以青铜礼器为基础,发展成为一套以等级为核心的礼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这在世界青铜文明中是绝无仅有的,体现出独特的东方色彩。殷墟出土青铜器种类繁多,器形厚重,纹饰繁缛,铸造工艺高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尤以王陵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鼎最负盛名,大鼎高达 133 厘米,器口长 79.2 厘米,重量达875 公斤,它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青铜器,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原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通体以雷纹为底纹,饕餮纹、夔纹为主体装饰,给人以稳重、庄严而又神秘的感觉,是古代科技与艺术、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
7、合,是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现在在台湾有好多商代文物,还有司母戊大方鼎,据说是这个鼎太大了,当时蒋匆忙往台湾跑时飞机拉不了这么重的鼎,只好把它放下了。二殷墟主要文化遗址介绍殷墟王陵遗址殷墟王陵遗址与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对,是商王的陵地和祭祀场所,也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完整的王陵墓葬群,面积达 11.3 公顷。王陵遗址共发现有 12 座王陵大墓和 2500多座祭祀坑。王陵大墓多为“亚” 、 “中” “甲”字形大墓,这些大墓墓室宏大,形制壮阔。面积最大者达 1,803 平方米,深达 15 米。墓内椁室、棺木极尽奢华,随葬器物精美,殉人众多,显示出墓主人非凡的尊贵和威严。殷墟王陵
8、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随葬方式、祭祀礼仪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会组织、阶级状况、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并为以后中国历代王朝所效仿,逐渐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陵寝制度。殷墟王陵遗址位于洹河北岸侯家庄西北冈与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是殷墟遗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 1934 年起,这里共发掘 12 座王陵大墓(包括 1 座未完成大墓) 、2,000 余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其中,西区有 8 座 4 条墓道大墓,8 座大墓分成 4 排,一南一北分列,最西为 M1500、M1217,最东为 M1001、M1550,位于中间东北部的为 M1004,西北部为M1003、南部为 M
9、1002、居中位置为 M1567;东区有 5 座大墓,其中 4 条墓道大墓 1 座,为 M1400,2 条墓道大墓 3 座,分别为 M1443、M1129 和 50WGKM1(武官大墓) ,1 条墓道大墓 1 座,为 M260。这些大型墓葬均为南北向,墓形呈“亚”字形、 “中”字形、 “甲”字形等,被学者认定为殷商后期的王陵。在王陵遗址的东区和西区,还分布着 2,000 余座小墓葬,其中东区已发掘 1,383 座,西区发掘 104 座。这些墓葬除少数为陪葬墓外,大多是祭祀坑,是商王祭祀先祖的遗迹。这些祭祀坑呈长方形、方形等,集中而又有规律地成组排列。坑内埋葬着数千具祭祀牺牲的遗骨,这些人牲大部
10、分被砍杀,多为青壮年,还有女性和未成年的儿童,每坑 8-10 人不等。仅 1976 年发掘清理的 191 座祭祀坑就发现祭祀人牲 1,178 人,这些祭祀坑的存在成为商代残酷人祭制度的历史见证。这种以人祭、人殉等为代表的丧葬习俗,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并在秦汉时期演变为制作陶俑或木俑等殉葬的方式。在商代,每当祭祀时商王都会把人像牛、羊、猪等牲畜一样供奉给祖先和神灵,这种制度被学者们称为是人牲制度。被杀的人牲绝大多数为战俘,少数为奴隶。商王和贵族奴隶主在祭祀祖先、祈祷神灵佑护、建筑宫室和求年问雨时都要用人牲,这里也就成为商王祭祀祖先的一个大型公共祭祀场所M260 展厅“国之大事,在祀与戒” 。随着
11、墓主人的安葬,祭祀杀牲仪式逐渐开始。这里是当年商王3祭祀先祖的祭祀场所。在王陵大墓的周围,共发现 2000 余座祭祀坑。 在商代,每当祭祀时商王都会把人像牛、羊、猪等牲畜一样供奉给祖先和神灵,这种制度被学者们称为是人牲制度。被杀的人牲绝大多数为战俘,少数为奴隶。商王和贵族奴隶主在祭祀祖先、祈祷神灵佑护、建筑宫室和求年问雨时都要用人牲,这里也就成为商王祭祀祖先的一个大型公共祭祀场所。里面埋葬着大量祭祀牺牲的遗骸。其中仅 1976 年发掘的 191 座祭祀坑中,就发现 1178 具人骨架。据不完全统计,殷墟甲骨文中有关人祭的甲骨有 1350 片,不辞 1992条,共用人牲 13052 人。在祭祀活
12、动中,还有是相当一部分是用动物作为牺牲使用,被称为兽祭坑。1976 年春发掘的兽祭坑,里面埋葬的都是墓主人生前所使用过或喜爱的动物,主要有马、牛、羊、犬、象、猪、狐等,其中马有 117 匹。王陵墓葬展殷墟王陵遗址从 1934 年迄今,发掘出 13 座大墓,2000 多座祭祀坑,大墓规模宏伟,虽历遭盗掘,但劫余之物仍可反映王室的豪华与奢侈。东区祭祀坑数量众多,排列有序,坑内有不少人、畜骨架,是殷王室祭祀先祖的一个公共祭祀场地。车马坑殷代车子是木质结构,主要由舆、轴、轮、辕、衡、轭构成。由于深埋地下,年长岁久,出土时木质部分已全部腐朽,仅存遗痕和青铜饰件。考古工作者根据泥土中保留下来的车子轮廊,成
13、功地对它们进行了剥剔和清理,经过复原,使距今三千年多年前的殷代车子再现于人们眼前。三殷墟入围世界遗产1976 年,在小屯村北面百米处,还发现了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出土器物 1928 件,其中青铜器 468 件,同时还出土 755 件玉器,将近 7000 件海贝。另外,在王陵的东边出土了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为止所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小屯村西北 200 米处有一条巨大壕沟,认为是人工挖掘的防御设施。 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殷墟占地面积约24 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
14、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古老的洹河水从市中缓缓流过,城市布局严谨合理。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的宏伟,出土文物的质量之精、之美、之奇、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不仅是全国,而且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87 年在古老的洹水岸边修建了殷墟博物苑。它占地 100 多亩,就建在殷墟的宫殿区遗址上。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门”字形,用几根雕有商代纹饰的木柱和横梁结构而成。苑中建筑由著名的古建筑家设计,严格地构筑在原建筑的遗址上。每座建筑都采用了重檐草顶,夯土台阶,檐柱上雕以蝉龙等纹饰图案。殷墟博物苑不仅展现了殷代王宫殿堂的布局与建筑,而且还具有园林特色。同时,它也是集考古、园林
15、、古建、旅游为一体的胜地。 正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30 届世界遗产大会 13 日一致决定,将中国安阳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安阳殷墟由此成为中国第33 处世界遗产。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 13 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殷墟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对中国来说很不平凡。童明康认为,相对于寺庙、建筑、石窟等可视性遗产而言,殷墟作为中国重要的考古遗址申报世界遗产非常不易,因为很多东西都埋藏在地下,申遗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次申报成功说明,殷墟在文物保护和展示方面的努力不仅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同时也为中国类似文物的展示和保护树立了典范。中国安阳商代遗址又名殷墟,位于河南
16、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辛庄,南起刘家庄,北至后营,东北至三家庄,长约 6 公里,宽约 5 公里,总面积约 24 平方公里。殷墟的总体布局4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形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制的古代都城。距今已有 3300 多年历史。殷墟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童明康说,殷墟作为中国重要的考古遗址是最早的都城遗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殷商时期的文字已相当成熟,所确立的古代都城制度、礼制、丧葬制度等也都直接影响后世几千年。继中国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前一天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
17、界遗产名录后,河南安阳殷墟又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中国已有 33 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数量居世界第三位。四殷墟的保护随着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工作的加紧进行,殷墟自发现一百多年来最大规模的保护行动正在安阳市全面展开。 中央政府和安阳市政府已斥资 1.2 亿元,完成了殷墟保护区的环境治理和居民拆迁安置的一期工程,拆除了与殷墟环境不协调的房屋建筑,面积达 1.7 万平方米,涉及 6 个村庄、142 户居民、654 户企业单位。计划拆迁 3.7 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也已开工,保护区内的绿化工作、道路河流整治工程、管线电力改造工程及其它配套设施均在进行中。
18、保护殷墟还被纳入法制轨道,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对此进行了专项立法, 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于去年 10 月正式颁布实施,一切可能危及文物安全的活动均被禁止。有关专家制定的殷墟保护总体规划也通过了论证并交由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有甲骨文字为证并经考古发掘证实的最早的都城,有着中国最早的皇家宫殿和皇家王陵。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专家们还制定了殷墟文物遗址保护与展示方案 ,目前,殷墟宫殿区、王陵区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安阳工作站内的文物陈列展览的形象设计和资金预算方案都已完成。按照这一方案,宫殿区将展示三个区域:国王和王妃居住区、办公区、皇家祭祀场以及手工作
19、坊区,其中重点工程有宫殿基址、 “甲骨坑” 、 “殷墟出土文物精品展” 、 “殷墟发掘史展” 、 “殷墟概鉴” 、“中国文字展”等;王陵区将展示商朝八代十二王的王陵大墓、出土了世界上最大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的墓葬和 3000 多个祭祀坑。所有展示都将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的文物保护原则,采取地下封存、地上标示的展示手段。所有正在进行的环境治理、绿化和展示工程将于今年 8 月底前完成,届时,殷墟遗址将形成一个以宫殿宗庙区为核心、以洹河为纽带,具有较高质量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浓厚文化底蕴的千亩遗址大公园,以迎接世界遗产中心专家 10 月份的评估考察。 五殷墟的价值与意义在一项由中国权威考古学术刊物考古
20、杂志主持的“中国 20 世纪 100 项考古大发现”的评选活动中,安阳殷墟遗址以最高得票数名列第一。参加这次投票活动的有中国全部 8个国家级文物考古机构,11 所设有考古学系的重点大学以及 28 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文物机构的近百名知名考古学家。评价指标分三项:一是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二是在国内外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三是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殷墟遗址在上述三个方面,均具有无可争议的重要性。(一) 、殷墟作为晚商都邑遗址,它的文化遗存,特别是其甲骨卜辞的某些内容,可与文献中的商王朝相联系,证实了文献中只有零星记录的商王朝的存在,并由此使史记?殷本纪等文献所载内容
21、成为信史。对 20 世纪初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在历史研究中盛行的疑古之风作了正面回应。随着商王朝的存在被考古学证实,中国学术界得以展开有关文记载中的“夏王朝”的探索。因此殷墟的发现对中国历史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动力。5(二) 、殷墟是中国考古学史的缩影。殷墟是中国所有古遗址中发掘时间最长、积累经验最丰富的遗址。发掘殷墟时所创造的许多方法被带到各地,并在考古工作中应用。殷墟也被许多学者称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 。从殷墟走过的路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考古学从初创到成熟、不断获得发展的进程。(三) 、殷墟所展示的一些文化现象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段中的独有现象,今天已不复存在。此类文化现象首先可以提到的是
22、商代大规模的杀人祭祀现象。仅殷墟王陵区,现已探明的以人为牺牲的祭祀坑就达 2000 余座,总人数在 10000 人以上。虽然在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古遗址中也发现过杀人祭祀遗迹,但杀殉万人以上的祭祀场所,为中国商代社会所独见。(四) 、殷墟所展示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创造文明成果的技术手段也是独有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块范法青铜器铸造技术。正是这种技术,铸造了包括重达 832.84 千克的司母戊鼎在内的巨型青铜器。(五) 、殷墟甲骨文是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它不仅证明古老的汉字是独立起源的,还提供了中国古代独立的文字造字法则。这种文字对 3000 年以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十余亿中国人今天所使用的汉字即源自甲骨文。(六) 、考古遗迹表明,商王朝时期是中国某些重要制度的转型时期。其中包括中国过去 3000 年以来城市布局的中轴线制度,也包括中国历史上沿用长过数千年之久,今天仍然为许多地区老百姓所喜爱的“四合院”式建筑式样。(七) 、商文明是世界几个主要早期文明之一。殷墟文化代表了中国商文明乃至整个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参考文献据: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 。桂娟 单纯刚 殷墟妇好墓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考古学专刊丁种第二十三号文物出版社 1980 年 1版 1984 年 2 次、1/16 开。殷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杜久明殷墟的发现与研究作者:中国社会学院考古研究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