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类型毛概论文 保就业 促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doc

  • 上传人:HR专家
  • 文档编号:5512760
  • 上传时间:2019-03-06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47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毛概论文 保就业 促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doc
    资源描述:

    1、保就业 促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1 -2011 年全国“两会”是在党的十七大之后召开的特别重要的会议,两会的成功召开,对于进一步动员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解放思想,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在当今的中国越来越有着重要的含义。没有和谐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就不会形成团结有爱、互帮互助的社会关系;没有和谐的社会,国家的一切政策就难以很好的执行;没有和谐社会,经济就不能得到飞速发展。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及其基本特征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

    2、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没有先例的。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凝聚全国人民的意愿,大胆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勇于进行开拓性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飞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胡锦涛同志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

    3、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应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 二、充分就业的具体含义及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充分就业就要体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充分就业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从数量上看,每个人都有一份工作;另一个是从质量上看,每个人在其工作岗位上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是有机联系的两个方面。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通过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等把每个

    4、人固定在某一岗位上,容易造成人浮于事现象。这虽然可以说是每个人都有工作,但显然不能算是充分就业。我们这里所说的充分就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所达到的社会全体成员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位相适、按劳取酬。这实际上就是我们一再提倡但从来也没有真正实现过的按劳分配。因为我们过去所理解的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量分配社会产品。其实,按劳分配应是质与量的统一,而且保就业 促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2 -按劳动力的质分配是按劳动力的量分配的前提。按质分配就是按照劳动者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分配给适合他们的职业一一各尽其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按劳动力的量分配就是按每个劳

    5、动者实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量的多少分配社会产品按劳取酬。实现按质分配的前提条件就是劳动力的完全自由流动,每个人都选择适合于自己、最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和行业。实现按量分配的前提是公开、公平的竞争上岗。在这样一种就业和分配制度下,就业者个个心情舒畅,收入分配公平合理,就业者的利益矛盾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必然是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必须从执政为民的根本执政理念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从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选准切入点。这就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6、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条件下,不同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利益是存在差异的,又是现实的、具体的。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人民群众关切的社会事业,特别是加快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必须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分配秩序混乱和司法不公等突出矛盾;必须建设和谐文

    7、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形成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努力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节能降耗,推进社会组织和管理方式创新,解决好人与自然环境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方面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同时,从这些切入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实现新的跃升,才能更充分地体现我们党最根本的执政理念。今年全国“两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议期间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自主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

    8、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等发表了许多重要意见,特别是关于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的重要讲话,丰富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中,破解民生难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更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和热议的话题。相关调查显示,人们对两会的关注点表现出与百姓切身利益越来越紧密相关的特点,一些诸如“控制房价过快增长,解决住房难问题” “看病难、看病贵与医疗改革” “上学难与教育公平” “就业与再就业问题” “保障公共卫生,让群众吃得安心,用得放心”等民生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

    9、决,受到社会高度关注。保就业 促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3 -简单的说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有了很大的腾飞,那中国的民生现状又如何呢?改革开放 30 年来,民生问题受到普遍关注,改革开放的进程,其实就是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将国人共同贫穷的时代变成了历史,大多数城乡居民迈进了小康乃至富裕的生活。中国民生进行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经济指标的增长与发展

    10、,并不意味着中国民生问题已经得到全面解决。因为前一个时期解决的民生问题,主要是初级阶段的初级民生问题,主要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衣食之忧,属物质生活甚至是食物保障方面。而现在民生问题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跟计划经济时代相比,现时代更加突出地显露出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的重要性。对每一个国民而言,没有教育机会就不可能接受现代文明,也不可能成为高素质甚至合格的劳动者;教育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正决定着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及生活质量,教育已成为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同时,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就是要让每一个劳动者、每一个

    11、家庭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岗位、有一个稳定的生活来源,而失业、就业不足或就业不充分,既是社会问题,更是家庭与个人的严重问题,失业带来的往往是家庭生活的危机与困境。收入分配决定着城乡居民的收入渠道与生活来源,除了就业获取收入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际上还有多种收入渠道,收入分配是针对整个社会财富的,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不仅能够推进效率与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公平、进步与和谐。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显示,人均 GDP 从 10003000 美元这一时期是一个多事之秋,顺利度过这一临界点,经济社会将会步入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轨道;否则,便有可能出现“拉美化”的局面。中国现在也处于这一阶段,处于矛盾多发期,因

    12、此改善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重中之重,因此民生问题成为两会焦点也就不足为奇了。从社会保障看,像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贫困人口的救助,老年人、残疾人的福利享受,等等很多只是形同虚设。特别这几年闹得比较凶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就业看,现在,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约 800 万人,需要再就业的人员 500 多万人,而乡村需要转移的是一支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它不是静态的 1.5 亿,而是动态的、持续的。“民生问题“关系到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 ,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民生问题主要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社会

    13、安定、教育和人才公平、社会公正.只有解决好以上五大民生问题,才能为构 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保就业 促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4 -而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事实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我们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强化政府在扩大就业、控制失业、健全工作机制和保障财政投入方面的责任,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三、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离和谐社会的距离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一就是认识到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及地区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

    14、距过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所有这些差距和不协调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利益的多与少的问题,但实质上是就业机会的问题。现实的各种社会矛盾可以说都是由就业机会不公平引起的:城乡和地区的差距在于就业机会的差距,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在于就业机会的不均等,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原因也在于国家重视经济投入而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发展。2004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其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多种途径,但不能不说就业才是最好的保障;理顺分配关系要求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

    15、分配有机结合起来,而就业是按劳分配的基本前提;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不仅要求多投入物力、财力,更要求多投入人力。因此,所有这些解决措施无不与就业有直接的关系。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压力仍然较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镇新增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今后几年,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 2400 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 1200 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 1200 万人左右,尤其是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7 年达到 495 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2.体制转轨遗留就业问题仍很突出。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

    16、再就业问题尚未全部解决,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过程中职工分流安置的任务繁重,部分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仍然存在。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尚有 1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 “十一五”期间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 4500 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 900 万人。 保就业 促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5 -4.劳动者整体技能水平偏低。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很多人提出了保持经济增长的办法,要求我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 7%以上。遗憾的是,这一办法

    17、的效果越来越有限。国际上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方法一般采用就业弹性这一指标。按照国际惯例,经济增长一般伴随着就业的增长。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呈现出波动不定且总体明显下降的趋势。从上个世纪 70、80 年代的平均 0.34(扣除 1990 年的异常变动)降到 90 年代以后的 0.118,下降了 65.3%。这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收能力在逐步减弱,因而单纯依靠经济增长来解决就业问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不仅如此,单纯强调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而这也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矛盾之一。“和谐”作为“两会”主旋律,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

    18、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最大的变化之一是逐步成为大国开放经济,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断加深,新一轮技术革命所引发的国际分工和生产组织方式变化正对我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对国外资源和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直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向,对重要商品价格也产生重大影响。还要看到,我国的和平发展明显受到大国势力的制约,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威胁着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变化, 决定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

    19、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要求,提出了到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主要内容之一是: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就是要做到:城乡、区域发展二元结构强化的势头得到扭转,高收入和低收入者比重较小、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扩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以及确保这个格局的分配秩序逐步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进一步规范,机会和过程公平

    20、的分配秩序使分配结果趋于合理,全体社会成员的人均收入水平普遍提高,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取得新的进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家庭财产普遍增加。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实现充分就业,在提高城市社会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的基础上,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领域出现新矛盾。我国在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凸显,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引起广泛关注,各种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出现。在社会结构急剧转型的历史时期,如何处理好增长与分配的关系,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21、妥善处理各类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保就业 促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6 -不改革就没有动力,不发展就没有物质基础。但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做到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关系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实现国家长冶久安的基本保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

    22、这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能否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四、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抓好就业问题。充分就业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且经济增速较快,劳动参与率很高但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经济增长率较高但经济结构不协调,缺乏现成、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更要求把解决失业问题当作构建和谐社会的头等大事来抓。和谐稳定促就业,创造争优惠民生,在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要重点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问题。缓解就业矛盾、调控收入差距:积极扩

    23、大就业,缓解失业状况;突出智力扶贫,拓宽就业门路;打破垄断,减少行业收入差距,进一步深化劳动分配制度改革。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党和政府正是从我国目前的形势出发做出的一系列促进就业的决策;劳动者也要从国家社会的实际需要和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职业或者自主创业。与此同时在扩大就业的基础上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率。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仅要保持经济的增长,更要在扩大就业的基础上保持经济的增长,不能增加就业的经济增长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不仅要看其产值增加

    24、了多少,更要看新的就业岗位提供了多少。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力输出输入地区协调协作机制,引导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有序流动。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我们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其次,继续适度保持财政对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项目的投资,创造新的就业岗位。1998 年以来,我们通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缓解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度过了通货紧缩的困难时期,也为全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虽然我们提出今后要保就业 促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7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但这并不

    25、意味着财政投资的迅速减少。在民间投资没有显著扩大的情况下,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既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也是政府创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的必要保证。再次,继续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发展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不断提高全民素质。应当承认,我们相当一部分人员失业的原因在于自身的素质问题,而自身素质低除了自身的原因外,还在于国家提供的教育机会不够,特别是存在着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不平等。教育部部长周济最近表示,教育公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育部门要把怎么样处理好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之间的统筹和协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来抓。教育部 2005 年将会在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在义务教

    26、育阶段,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学生实施“两免一补” ,即免除杂费、免除书本费,并对住宿生实行生活补贴。二是加大对高校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让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的孩子们不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学习机会。另外,还应创造各种条件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者和再就业者的工作能力和技能。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的机制。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五、尾声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

    27、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只要我们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尽最大的努力解决民生问题,就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就能越来越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 ”真诚的希望这能付诸实践,我们翘首以待中国越变越好。普遍受惠的时代已经过去,利益分割的时代已经到来;单纯依靠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共同贫穷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促使全体国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时代已经到来;边走边看的时代已经过去,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的时代已经到来;矫枉过正的时代已经过去,理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被动对外开放的时代已经过去,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并积极争取在国际上发挥大国作用的时代已经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毛概论文 保就业 促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5512760.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