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三峡工程看大型水电站的利与弊水电站未来发展方向张天雷(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2011200848)摘要:三峡工程规模浩大,是我国治理长江的勇敢尝试,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但从长远来看,三峡工程又有弊端值得思考。例如战略地位的不利性,移民问题,防洪效果问题,航运效果问题,库区泥沙淤积问题,耕地减少问题,文化古迹、自然风光的保护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诱发地震问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从三峡工程中得到的反思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要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工程实施前要经过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核心进行论证。水电站今后的发展要以小规模,远离人口密度大的区域为原则,在技术条件
2、允许的情况下,实行隔月轮作模式。关键词:三峡工程;水电站;防洪;发电;航运;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尊重客观规律1 三峡工程的利弊分析1.1 长江流域状况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全国第一.长江全长 6300 余 km,仅次于尼罗河、亚马逊河, 是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 180 万 km2, 占全国总面积的 18.8%, 多年平均入海水量9760 亿 m3,仅次于亚马逊河、刚果河,也居世界第三。长江流域历来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区.流域居住人口占全国的 1/3,耕地面积占全国的 1/4, 粮食总产量及上交国家财税均占全国的 1/2,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 48%,国民收入占全国的40%,干支流通航里程
3、占全国的 65.8%。全流域人口众多,物产丰富, 经济发达,历来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区。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频繁且危害巨大.据历史记载,从汉初至清末前后的 2100 年中(公元前 185 年至公元 1911 年),发生大小洪水 214 次,平均每 10 年一次。1911 1949 年发生大小水灾 7 次,平均 5 年一次。1860 年(清咸丰十年)和 1870 年(清同治九年)特大洪水, 宜昌站洪峰流量分别达 92500m3/s 和 105000 m3/s,两湖平原尽成泽国。上世纪1931、1935 年中下游洪灾 ,损失惨重,淹没耕地分别 340 万 hm2 及 150hm2,死亡人数分别达145
4、500 人及 142000 人; 1954 年洪水虽经军民奋力抢救 ,仍淹没耕地 320 万 hm2, 死亡33000 人 ,京广铁路中断达 100 天之久。1998 年全流域性洪水 , 经 600 余万群众及军队抗洪抢险, 确保沙市、武汉安全, 仍淹没耕地 24 万 hm2,死亡 1526 人。长江干支流水能资源丰富,总落差 5800m,水能蕴藏量达 2.68 亿 kW。占全国的 40% ,可开发的水力资源 19724 万 kW,年均发电量 10275 亿 kWh,占全国可能开发量的 53.4%。1.2 三峡工程的主要有利贡献1.2.1 防洪防洪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目标。三峡水库总库容 393
5、 亿 m3, 防洪库容 211.5 亿 m3,能有效地控制上游洪水,削减中游地区洪峰流量, 提高防洪能力。中游长江大堤防洪能力由 10 年一遇提高到 100 年一遇, 可防止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的灾害, 保障江汉平原 2000 万人口和 153.3 万 hm2 耕地及沿江城镇的安全。遇 1000 年一遇或类似 1870 年特大洪水,配合荆江分洪和其它分蓄洪工程的运用,可保证荆江河段安全行洪, 减轻长江洪水对洞庭湖区的洪水威胁, 降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12.6 万 km2, 7500 万人口和 600 万 hm2 耕地及大中城镇的洪水淹没损失 ,改变洪患及分洪措施引起的环境恶化、灾后疫情。1.2.
6、2 发电发电时三峡工程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峡工程建设将在华中、华东、华南、川东重庆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长期持续地提供稳定、优质的清洁、廉价的电力。从发电来说,三峡工程具有三大优越性:容量大、电量多、接近负荷地区。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 1820 万 kW ,年平均发电量 846. 8 亿 kWh ,能够有力地满足电力发展需要,极大地缓解能源短缺与高速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三峡电站地处我国腹地, 地理位置优越, 与国内各大负荷中心相距在 5001 000 km 以内, 是未来全国各大电网联网中心。另一方面,水电是一种清洁、可再生及可持续使用的能源,三峡电站每年的发电量可替代火电站 5000 万
7、t 煤的燃烧和 800km 的供煤铁路复线, 每年可减少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 1亿 t、二氧化硫 200 万 t、一氧化碳 1 万 t、氮氧化物 37 万 t,避免大量排出的烟尘、废渣、废水、废气等造成的环境污染, 减轻温室效应的形成。同时,有利于改善我国极不合理的电源结构。1.2.3 航运三峡水库回水将淹没险滩,可改善川江航道 650km,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年单向下水通过能力可由目前的 1000 万 t 提高到 5000 万 t,运输成本可降低 35%37%。宜昌以下枯季流量可增加 10002000m3/s,将改善枯季通航条件。1.3 三峡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1.3.1 战略地位的不利性三
8、峡工程的建立影响中国的战略地位,还有可能大大削弱中国在未来国内外争端中讨价还价的余地。尽管日内瓦公约制止此类行动,但一旦爆发战争,三峡大坝将成为敌人重要的打击目标。三峡大坝一旦被炸开,结果不堪设想,下游的大城市武汉,南京,上海等都将成为一片泽国。1.3.2 移民问题三峡两岸的城市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有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历史。三峡工程淹没了沿江近 10 余余座城市和近百万人口赖以生活的基础与生产设施。若需解决这些移民的问题,需要重建大约 10 余座城市,这无疑给国家增加了十分严重的负担。三峡工程产生的移民超过 100 万。这些移民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农民,国家难以拿出更多的耕地供给
9、这些移民耕种,从而又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1.3.3 防洪效果问题据调查,长江造成灾害的洪水有以下几个主要来源:一是川江,二是汉江,三是湘江等。仅是川江的洪水,不足以造成中下游的洪水灾害。如 1984 年四川暴发特大洪水,损失严重, 但中下游却安然无恙,而 1954 年,四川洪水并不大,但因汉江和湘资沅澧流域等地降大暴雨,结果中下游造成特大洪水灾害。故三峡工程在防洪只限于川江,即长江干流,对于支流没有防洪的作用。三峡工程的防洪并非一劳永逸,也是因不同的现实条件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1.3.4 库区泥沙淤积问题由于三峡库区的存在,打破了原有长江流域水流的动态平衡。在原来,三峡处水流湍急,只有少量
10、泥沙在三峡区域沉降,水流带着大量泥沙向东部平原地区前进,给平原地区送去了肥沃的土壤,也使入海口的海岸线以每年 25 米的速度向前推进。而三峡库区的存在阻挡了泥沙的前进,对下游的长江三角洲有很大影响。同时,泥沙的堆积也使库区的容量不断减少,使得库区的蓄洪和发电能力都不断下降。1.3.5 航运效果问题三峡工程对航运的影响,从根本上讲,是限制了长江的运量。三峡大坝设计通过能力只有 5000 万吨,但这只不过是理论上的数字,是按船舶规格化(即 3000 吨的船只) 、调度自动化(船只排好队,一艘接一艘,一分不耽搁)计算出来的,实际上达不到。而且三峡大坝还要兼顾蓄水发电,放浑蓄清,泄水拉沙等,这些都会给
11、航运带来影响。对三峡大坝这样一个永久性的工程,即使能够通过 5000 万吨,显然也不能适应将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从长久来看,三峡工程的建立是阻碍了长江航运的发展。1.3.6 耕地减少在我国耕地尤为宝贵,耕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三峡两岸的居民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耕作,土地肥沃。但三峡工程的建立淹没了三峡库区绝大部分耕地,淹没耕地约 1.94 万公顷,这些肥沃的耕地将永久的长眠于地下,不会再焕发出往日的生机,这无疑是国家土地资源的重大损失。1.3.7 文化古迹的淹没,自然风光的消失长江三峡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它起自重庆奉节县白帝城,蜿蜒约 200 千米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和西
12、陵峡组成。沿途地形险峻,山川秀丽,古迹众多。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三峡不仅是旅游胜地,还与长城的熊猫一道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伟大诗人李白曾曾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而如今三峡再无奇观异景,取而代之的是高峡平湖。往日那种“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景致只能出现在词句中了。三峡工程的建立,使中国历史古迹长眠水中。这些古迹包括杜甫草堂,奉节白帝城,屈原故里,孟良梯等等,虽然有部分古迹被移植到别处,但已无法给人同样的心理感受了。三峡工程的建立对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是对传统文化不尊重的表现。1.3.8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三峡地区具有丰富的生境多样性
13、,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是一个天然的生物宝库。然而由于三峡工程的建立,使得原来丰富的生境趋于单一,生物种类锐减,一些迁移生活的水生生物失去了栖息地。濒危灭绝的动物有白鳍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蟒蛇,白鹳,白鹤等,植物油桫椤,黄衫等 20 多种。每一种生物的灭绝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每一种生物的基因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财富,是不可再生的资源。1.3.9 诱发地震的危险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世界上先后发生了 4 次震级大于 6 级的水库诱发地震,即中国的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6.1 级,1962 年 3 月) ,赞比亚的卡里巴水库诱发地震(Kariba ,6.1级,1963
14、年 9 月) ,希腊的克瑞马斯塔水库诱发地震( Kremasta,6.3 级,1966 年)和印度的柯依纳诱发地震(Koyna,6.5 级,1967 年) 。据研究,水坝蓄水的深度与诱发地震的频率的强度成正相关。所以对于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而言,地震的隐患是不言而喻的。工程设计者们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大坝有很强的抗震能力。不过,对于地质结构的很多问题我们至今没有完全认识清楚,究竟三峡大坝是否坚不可摧还需时间的检验。2 从三峡工程得到的反思教训及水电站未来发展方向2.1 三峡工程的反思教训:任何一个工程的实行都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至少包括以下三点:(1 )可持续发展首先强调
15、发展,其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 ,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2 )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同时应当坚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而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3 )应当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可持续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眼光长远,不能以眼前的经济利益为驱动,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后世负责。我认为三峡工程的建立并没有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许多问题上避重就轻,没有进行严格的论证。例如,三峡工程的建成是建立在损失很多不可再生资源的基础上,我认为这一点是不明智的。各种珍惜的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地质资源随着大坝的建立而长眠水下,其中许多动植物的结构我们还没有了解清楚,这些生物的基因更是世界基因库的
16、重要组成部分,丢弃了任何一个基因都是人类乃至整个世界的重要损失。又如耕地资源,在我国是一项无比重要的资源,可是三峡工程使 1.94 万公顷的良田消失。要知道这些耕地都是三峡两岸的劳动人民千百年用汗水耕作而成的,土地肥沃,养活了当地近百万居民。而且耕地的价值很难用金钱来衡量,这些耕地的丢失让人十分惋惜。自然界有它存在和发展的规律,用人为的方式对它强加干预以追求眼前的利益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在时间的检验下必将会失败。三峡工程的建立最重要的目的无非是防洪。且不说长江下游的洪水来自川江,汉江,湘江三处,只在川江建坝效果有限。我认为洪水是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没有洪水的冲击,世界上就不会有平原和三角
17、洲,可以说如今世界上最适宜耕作和人类居住的土地都是千百年来洪水冲击堆积的结果。如今我人为的阻止洪水的侵扰,实际上是对自然规律的抵抗,从长远来说是不科学,不能长久的。我认为抵御洪水的最好办法不是建立大坝,而是顺应洪水的规律。减少人口密度,在江边留下缓冲带,同时配合准确及时的预报工作,及时疏散、撤离。可能这种方法在短时间内会使国家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但使自然界维持了它原本的规律,从长远看,会使人与自然长期和谐相处。说不定一次次洪水的冲刷又能为我们再造良田万亩。当然,还有其他问题的反思,例如文化遗产方面,大坝的建立使三峡库区许多文化遗产绝迹,这是对祖先的不尊重,也使对后代的不负责任,值得深思。又如战
18、略安全方面,大坝的建立使我国在未来可能的战争中存在隐患,一旦大坝被击溃,下游的城市将成为一片泽国,后果不堪设想。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反复的论证,反思。2.2 水电站未来发展方向纵然水电站的建立有许多隐患,但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我们不能完全摒弃水电这一清洁能源。对于水电今后的发展方向我提出几点自己的是思考:(1 )水电站的选址:应尽量远离人口密集的区域,选择人们尚未开发或开发较少的河流,这样避免了移民问题和潜在的人员安全问题。(2 )水电站的规模:水电站的规模不易过大,可建立几个小型的水电站代替一个大型电站。这样避免了水的大量囤积对地下造成的压力,减小了地震的风险。而且小型水电站对河流生态的影响
19、较小,不会改变当地的自然环境,不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太大伤害。(3 )水电站的工作模式: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小水电站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迁徙性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水电站应该实行隔月轮作的模式。即拦坝发电工作一个月后,开放大坝休息一个月为动物的活动提供场所。当然这依靠强大的技术条件为保证,目前很难实现。(4 )水电站的论证方式:水电站的论证方式不应该以经济效益为主,而应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一切违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工程设计都应该摒弃,一切目光短浅阻碍子孙后代发展的工程都应该摒弃,一切违背客观自然规律的工程都应该摒弃。参考文献1王儒述. 三峡工程环境影响及其对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11(4)2章家恩,徐琪.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及其保护对策 .热带地理,1997,17(4)3陈永柏. 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2)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经济建设组.急建三峡大坝,危机四化 ,殃及后代.水土保持通报,1987,7(5)5P.M.费恩塞德 .中国的三峡大坝是实现现代化的救命工程或措施吗.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88,56翁立达,敖良桂.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回顾.人民长江 ,2003,34(8)7陈德基,汪雍熙,曾新平.三峡水库诱发地震问题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