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龙江省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加快草原、湿地、森林和矿产资源的保护,加大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建设呈现良好态势。通过采取强化资源林政管理、主动调减木材产量、加大宜林荒山荒地造林、迹地更新造林、封山育林、中幼龄林抚育、珍贵濒危树种培育、自然保护区建设等资源保护培育并重的有效措施,减少了森林资源的消耗,促进了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森林蓄积量总体增长明显,累计调减木材产量 2500 万立方米,减少森林资源消耗 4091 立方米,过渡采伐木材状况得到有效控制,林木蓄积量已经开始出现正增长态势。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显示,大兴安岭地区、伊春市和黑河市森林
2、覆被率分别提高到 79%、84.5%和 47.3%。大小兴安岭地区生态保护已初步形成了由单一树种向多树种、由植物向动物、由点状区域向整体扩大延伸的良好态势。二是造林绿化会战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加强了村屯绿化、城镇绿化、绿色通道建设工作。在造林过程中,严把造林质量,规模推进造林绿化,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全省上下掀起了绿化龙江大地的热潮。2010 年,全省投入造林绿化资金 61.17 亿元,完成造林绿化 467.15 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完成 67.5 万亩,三北四期完成 272.4 万亩,一般造林完成 127.25 万亩。全省三年造林绿化会战实施以来,全省累计投入造林绿化资金 105.97 亿元,完
3、成造林 1004.52 万亩,超额完成了省委、省政府提出三年造林 1000 万亩的任务,造林绿化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草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进一步加大对草原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共立案查处草原违法案件 320 起,保护草原植被近 5.2 万亩,震慑了滥开滥垦草原的风气,推动了草原执法工作全面开展。为减轻天然草原压力,提高草原的自我恢复能力,继续推动草原禁牧、舍饲圈养工作,2010 年,全省青贮玉米面积382 万亩,青贮贮量 1300 多万吨,均创历史新高。全年新增治理“三化”草原248 万亩,人工种草 90 万亩,防治草原虫害 209.2 万亩,防治草原鼠害 166 万亩。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
4、全省治理“三化”草原约 1200 万亩,草原禁牧面积 2850 万亩,禁牧后的草原植被状况明显好转,哈大高速公路两侧的草原碱斑面积减少 70%以上,草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生态环境继续好转。四是湿地恢复与建设工作稳步推进。2010 年,获得国家湿地生态效益补助资金 2400 万元,“十一五”期间累计争取国家资金 1.5 亿元,用于湿地恢复和保护工程建设。为解决扎龙湿地缺水问题,2010 年投入资金 400 万元为扎龙湿地补水,初步建立了扎龙自然保护区长效补水机制,基本满足了湿地生态用水需求。为有效保护湿地资源,抢救性地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2010 年又新建了二龙涛等 3 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5、申报了 3 处湿地公园。据统计,“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湿地自然保护区项目资金近 4 亿元,开展退耕还湿和湿地恢复面积 7000 多公顷,新建湿地自然保护区 20 处,新增保护区面积 70 多万公顷。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65 处,保护面积 412 万公顷,四分之一的湿地被纳入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扎龙等 8 个湿地保护区被纳入国家湿地保护首批试点范围,使重要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五是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顺利实施。为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改善生态环境,保护黑土地,开展了多种形式开展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2010 年,争取国家重点工程水土保持资金 2.3 亿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6、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和全省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农发水保工程和坡耕地治理工程已完成 90%以上,全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240 万亩。六是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得到强化。以实施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为契机,不断加大嫩江源头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力度,进一步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准入制度,强化了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有效遏制了以牺牲矿山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开发行为,促进了矿产资源科学开发利用。积极争取国家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的支持,充分用足、用好国家有关政策和资金,促进地方经济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双赢。争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 4000 多
7、万元,通过采取边坡整治、植被恢复等工程措施,对近 200 公顷的治理区进行了综合整治,在改善矿山地质环境的同时,有力促进了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修复。七是自然保护区建设不断深入。按重点流域规划布局,抢救性建设了一批自然保护区。按照源头、流域合理规划布局,重点在松花江、嫩江沿岸抢救性地划建了一批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有效地减少了松花江、嫩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以维护重点区域生态功能为基本原则,加快了大小兴安岭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总数达 70 个,有效地保护了大小兴安岭的天然植被及其生态系统;加大了重点生态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多渠道积极争取资金,围绕重点生态项目建设加大投入,有效改善了保护区基
8、础设施建设,较好地维持了各保护区的持续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达 199 个,其中国家级 23 个、省级 72 个,市县级 104 个,面积达 623 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7%,比“十五”末增加 4.25 个百分点。:大兴安岭地区、伊春市、牡丹江市和黑河市生态环境状况为优, 哈尔滨市、鹤岗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佳木斯市和绥化市生态环境状况为良, 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生态环境状况为一般。经初步分析,各市(地)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程度不同是其生态环境状况差异的主要原因。而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程度相差不大的市( 地),其生态环境状况的差异主要是由水的丰贫程度和土地退化程度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