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 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项目名称 文物钢桥保护性抢修改造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市政园林工程管理中心主要完成单位广东工业大学1.孙鹏(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贡献:项目总负责人,全面协调各完成单位和完成人的任务及分工,规划项目内容方向,整体把关各项技术工作,对第 1、2、3、4 项科学发现均做出创造性贡献;支撑贡献材料:附件 4、附件 7、附件 8、附件 11)2.何永雄(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广州市市政园林工程管理中心
2、;完成单位:广州市市政园林工程管理中心;主要贡献:本技术项目的主要研发人员,为第 1、2、3、4 项科学发现均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全程协调和监管海珠桥维修加固项目施工和检测的研究工作,负责各项成果材料的审核把关;支撑贡献材料:附件 4、附件 7、附件 8、附件 11)3.马晓轩(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广州市市政园林工程管理中心;完成单位:广州市市政园林工程管理中心;主要贡献:本技术项目的主要研发人员,全程参与了海珠桥的检测与施工技术研究工作,为第 1、2、3、4 项科学发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负责对项目研究的实施过程进行进度控制及项目技术审批工作;支撑贡献材料:附件 4、附件 7、附件 8、
3、附件 11)4.刘飞强(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广州市市政园林工程管理中心;完成单位:广州市市政园林工程管理中心;主要贡献:海珠桥危桥抢修项目的业主项目负责人,从项目前期检测、调研、立项、招投标、设计施工总承包管理、现场各方协调至工程完工验收,全程负责整个项目管理工作,组织各种专家会议,审查各专项方案、研究施工技术、解决施工难题,为第 1、2、3、4项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撑贡献材料:附件 4、附件 7、附件 8、附件 11)5.王戒躁(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单位: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贡献:本技术项目的主要研发人员,为第 2、3、4 项
4、科学发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施工技术研究工作中,提出总体思路,并组织对实施性施工方案进行了评审和审批,实用新型专利排名第一的发明人;支撑贡献材料:附件 1、附件 4、附件 7)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贡献证明材料)6.江湧(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单位: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贡献:本技术项目的主要研发人员,为第 2、3、4 项科学发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的施工实施过程中,对总体施工方案制定并全盘把握整个项目实施,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实用新型专利排名第 3 发明人,论文“海珠桥悬吊体系拆除施工工艺研究”的第二作者;支撑贡献
5、材料:附件 1、附件 4、附件 7、附件 8)7.孙晖(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贡献:本技术项目的主要研发人员,为第 1 项科学发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研究实施过程中,对海珠桥检测总体方案制定并全盘把握整个检测项目实施质量工作;支撑贡献材料:附件 4、附件 7、附件 8、附件 11)8.何锦荣(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贡献:本项目的主要研发人员,参与了海珠桥的检测与评价的研究工作,为第 1 项科学发现作
6、出了创造性贡献,同时负责 2016 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资料整理及汇总工作;支撑贡献材料:附件 4、附件 7、附件 8、附件 11)9.邓军(职称:教授;工作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完成单位:广东工业大学;主要贡献:本技术项目的主要研发人员,参与了海珠桥的检测与评价的研究工作,为第 1 项科学发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并协调了整个项目的技术开发和整理工作。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百分之五十的工作时间投入其中,是 SCI 收录论文“Damage Detection with Streamlined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Data”第 2 完成作者;支撑贡献材料:附件 2、附件
7、 4、附件 7、附件 8、附件 11)10.熊鹰(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广州市市政园林工程管理中心;完成单位:广州市市政园林工程管理中心;主要贡献:本技术项目的主要研发人员,对第 2 项科学发现做出创造性贡献,全面负责本项目资金管理工作,并监督实施各项技术工作;支撑贡献材料:附件 4、附件 7、附件 8)11.王超(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广州市市政园林工程管理中心;完成单位:广州市市政园林工程管理中心;主要贡献:本技术项目的主要研发人员,对第 3项科学发现做出创造性贡献,在课题组中负责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分析讨论、优化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支撑贡献材料:附件 4、附件 7、附件 8)12.祝文
8、光(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单位: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贡献:本技术项目的主要研发人员,为第 3 项科学发现作出了贡献,全面负责本项目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制定关键工序技术方案并监督实施。对施工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分析讨论、优化并提出了解决方案,1 项实用新型专利和 1 项发明专利的发明人;支撑贡献材料:附件 1、附件 4、附件 7)13.刘志峰(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贡献:本技术项目的主要研发人员,参与了海珠桥的检测与评价的研究工作,为第 1 项科学
9、发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撑贡献材料:附件 4、附件 7、附件 8)14.游建强(职称:经济师;工作单位:广州市市政园林工程管理中心;完成单位:广州市市政园林工程管理中心;主要贡献:项目主要参与者之一,对国内类似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调研之后,结合本工程特点,合理制定“初步设计+施工总承包”的招标方式,解决初步设计缺乏基础资料的难题,并且通过标后的合同管理,对控制工程造价及课题中第 1 项科学发现做出创造性贡献;支撑贡献材料:附件4、附件 7、附件 8)15.庞铁军(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贡献:本技术项目的主要
10、研发人员,负责了海珠桥的检测与评价的研究工作,为第 1 项科学发现作出了贡献,现场负责海珠桥检测实施工作;支撑贡献材料:附件 4、附件 7、附件8)项目简介一、研发背景对文物桥梁的抢修改造是目前桥梁工程界的热门技术问题。广州海珠大桥为广州市八景之一和近代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为广州市人民心中的第一桥。根据近期检测评定结果,需对其进行大修,维修的目标是“修旧如旧” ,即保留 1950 年重建时的基本风貌。该桥位于城区闹市中心,又是交通要道,需要尽量减少施工对现场环境的干扰,并尽可能地缩短施工周期。二、主要技术内容(1)文物钢桥钢结构构件损伤检测与剩余寿命评估及再利用技术。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结
11、合实际现场状况,对钢桥的损伤程度、承载能力、安全储备等鉴定技术进行研究,提出文物钢桥杆件剩余疲劳寿命检测评估及仿真分析方法,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维修加固策略。(2)复杂条件下钢梁浮运顶推技术。对边跨钢梁拆除及安装的水上浮拖及岸上顶推相结合的施工技术进行研究,提出钢梁在浮拖过程中,前端受浮船支托,后端受从岸上延伸至岸边的滑道支托,采用水平千斤顶提供动力进行钢梁顶推的施工方法。(3)分体式 U 型双壁钢围堰技术。针对海珠桥基础加固施工受两侧人行边桥墩影响,研究了分体式双壁钢围堰的基础施工技术。围堰在岸上加工、组拼成形,整体运至墩位附近,解体成两“U”型围堰,分别自桥墩上、下游送入墩位处,再将两“U
12、”型围堰合龙连成整体,精确调整围堰平面位置并下沉至设计标高。(4)文物钢桥铆钉更换技术。针对文物钢桥使用新铆接设备和工艺铆接,既要保持原桥风貌,又需保证结构连接的可靠和安全,对铆钉更换施工工艺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进行热铆工艺评定,制定具体的施工工艺,确定铆接过程中主要参数及其关系,编制相应的操作指南。形成了改进的铆接工艺标准及操作规程。三、知识产权情况实用新型专利-搅吸式空气吸泥机、发明专利 -分体围堰施工方法。四、技术经济指标、效益情况及应用推广针对文物钢桥的抢修改造的工程特点,开发了相应的关键技术:(1)采用悬吊体系拆除施工采用气割方法,节省工期及成本;(2)边跨钢梁采用浮墩浮拖顶推施工
13、方法,避免水中构筑基础和搭设膺架,施工封航时间短,对航运干扰小;主要工序如钢梁拼装、浮墩支架拼装、河道清淤等可以平行作业,缩短工期;通过转换支点及的增加支撑点数量,减小单个支点最大反力,从而避免了地基加固,减小基础尺寸,节约混凝土用量。 (3)围堰施工采用分体对接技术,可不拆除原有人行边桥,无需大型起吊设备。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 2000 万元;考虑减少对周边公路交通和航运的影响,创造了更大的间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本项目的抢修改造工程,完美的实现了文物钢桥的“修旧如旧” ;缩短了施工工期,尽快地恢复了交通;保障了施工安全与质量,减少了对航道和周边公路交通的影响。获得社会各界同行及广州市民的
14、广泛好评,为同类工程施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推广应用:该类文物钢桥抢修改造关键技术,可以应用到其他同类型文物桥梁的维修改造工程,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论文 1: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论文 2:专利 1:(专利授权号:ZL201320582908.9)专利 2:(专利授权号:ZL201310014306.8)知识产权名称 专利 3:(专利授权号:ZL201410066673.7)推广应用情况1、本课题中关键技术的运用对减少社会资源占用、快速施工、工厂化作业、闹市文明环保和传统工艺的创新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其成功实施促进了复杂施工条件下文物桥梁“修旧如旧”维修技术的发展,可为同类桥梁的施工借鉴之用。2、
15、在海珠桥维修加固项目中,通过采用课题的关键技术使得项目成本在综合考虑施工费用、材料消耗和施工周期等因素后的综合成本要低于同类技术成本,根据工程概算,海珠桥修复的造价为 26040 万元,相比其他方案预算节省费用2000 万元。3、在大型桥梁基础的维修项目中,本课题中关键技术已得到成功运用。其中“分体式 U 型双壁钢围堰技术”在南昌大桥八一大桥桥墩加固工程得到应用和发展,通过采用该技术,桥墩加固工程项目成本,相比其他方案预算节省费用约 420 万元。4、在文物桥梁的维修项目中,本课题关键技术已得到成功运用。其中“文物钢桥铆钉更换技术及文物钢桥旧貌保护措施”在文物桥梁宁波灵桥得到应用和发展,通过采用该技术,文物钢桥铆钉更换项目成本,相比其他方案预算节省费用约 500 万元,较好的保存了原桥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