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全面质量管理(TQC)现状分析.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5491290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全面质量管理(TQC)现状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全面质量管理(TQC)现状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全面质量管理(TQC)现状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全面质量管理(TQC)现状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全面质量管理(TQC)现状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全面质量管理(TQC)现状分析一、质量管理的历史足迹中国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从 50 年代初期那些发挥过模范带头和桥梁作用的,老中青三结合的,车间班组质量管理基础上,如“马恒昌小组、毛泽东号机车、郝建秀小组、赵梦桃小组”等活动开始的,70 年代末期学习日本质量管理经验,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其历史的转折点,是 1978 年9 月,北京内燃机车总厂在学习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质量管理小组,当年 12 月,该厂召开了第一次 QC 小组成果发表大会(注:质量管理,英文 Quality Control,简称 QC) 。之后,在上世纪 80 在年代,QC 小组随着全面质量管理

2、的逐步开展,进而扩展到电子、化工、基建、铁路交通等部门,随之把中国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从 1980 年2007 年,全国累计注册的 QC 小组数量为 3659 万个。共命名全国优秀 QC 小组22349 个。自 1996 年至 2007 年,命名全国 QC 小组活动优秀企业 1200 个,全国 QC 小组活动卓越领导者 800 名,全国 QC 小组优秀推进者 805 名。二、质量管理的目前状况历经 30 多年后,中国的全面质量管理,一是应用领域方面,依然停留在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状态,私有中小企业、外资企业难有 QC 活动,这是市场经济的自然选择。二是规模上,依然停留在车

3、间班组层次。三是研究应用工具上,依然是那些初步的定性的基本方法。即:调查表、分析法、头脑风暴、亲和图、排列图、因果图、树图、关联图、水平对比、流程图、简易表、直方图、控制图、正交实验、矩阵图等。四是质量理念上,依然处于低层次重复阶段。其中,没有开放性思维观念,没有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的理念,没有工艺流程逻辑的理念,没有依靠工艺设计决定产品质量的理念,特别是没有产业升级的理念。五是信息应用上,与网络信息时代相去甚远。甚至是一些曾获得所谓相当档次的 QC 成果(理论总结) ,竟然连原理图、结构示意图、工艺流程图、装配示意图都没有,进而无以证明其成果的真实性。可是,中国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当前的一个新的动向

4、是,开始初步形成“质量诊断师”培训与发证风气。这不是好现象。一个显然的具有戏剧性的对比案例是,中国自 1978 年包产到户后的农业生产,根本就没有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与技术普及,可是,中国的无能耗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从大棚设计与技术升级,从无能耗保温方案到种子和种植技术的更新换代,仅仅依靠市场经济的推动,就在很快的时间里普及到全国,并走在同行业的世界前列,目前已将大棚升级到第五代。究其根源,其技术革命与普及,在于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的村长王乐义,于 1989 年对蔬菜大棚设计上的技术性创新,掀起了一场菜篮子革命,并且迅速从村推广到县,从县推广到市,从市推广到全国。其中,北京市蔬菜的三分之一来自山

5、东省寿光市。仅以 2011 年为列,当地一亩大棚里一个季节里种植的黄瓜,销售收入就达 4.5万元左右,成本约 1.5 万元,纯利润约 3 万元。这是央视 4 套与 2011 年 11 月 6 日 22:3022:55专题报道的,题目是“从村官到中国菜王” (http:/ ) 。另一个必须面对的重要现象是,近三十年来,全球科技经济中发展最突出的代表,就是电脑和网络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似乎从来就没有什么质量管理(QC)的概念与行动,可是,他们遵循“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科技理念,遵循股份奖励的最基本经济规律,进而是这个行业里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的根本动力。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一个小人物的小发明

6、都可能被全世界迅速采用,比如优盘、QQ 通讯工具等等。而这些前沿技术创新,往往没有经历质量管理的发展程式,仅仅来自某个人一时的思想灵感与果断实践。三、质量管理的未来前景质量管理工作最根本的使命,在于通过基础教育和各种媒体宣传与社会文化活动,始终并广泛地传递质量意识,使质量意识成为全社会的文明基础。其中,特别是要树立“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的意识,工艺设计决定产品质量的意识,生产工具决定产品质量的意识,过程决定结果的意识,优质低耗的意识,环境保护的意识,安全生产的意识,劳动保护的意识,品牌的意识,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率的生产与组织意识”等。本质上讲,产品质量,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

7、的,是管理出来的。是系统性的设计与管理。其中包括生产工具、工艺流程、材料材质、控制措施、员工素质等方面。一个不可忽视的显然的现象是,当产业升级换代后,产品及其质量必然随之升级换代,甚至与流水线操作工的技能都没有太大的关系,电脑或手机产业就是最好的明证。有人曾戏言:有一群缺乏文化的人,在从事电影文化工作;有一群不懂生产过程的人,在主持全面质量管理(TQC)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国有企业的发展进步与强壮和挺立,需要克服一切不切实际的以科技名义的种种“假、大、空” 。 那些仅仅停留在初级的质量管理基础上的工业文明,肯定难以适应今天信息化时代的工业发展步伐。中国国有企业的质量

8、管理,正如质量管理的一个研究方法一样,需要一场“头脑风暴” ,而不是被那些科技理念上显然的落伍者所拖拽。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九日 于中国衡阳中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困境与思考2010-9-23 11:49 来源网络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摘要】本文描述了我国企业质量管理逐渐被边缘化的现状;提出企业质量管理没有有效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是造成现状的基本原因;评析了进行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几种方法。一、质量管理:难堪与反思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这已为研究质量问题的学者和国内外大多数企业所认同。质量管理从 20 世纪初的质量检验阶段,逐步发展到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其总体趋势

9、是积极的。然而其现状却不尽如人意。20 世纪 80 年代至 21 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新理念和实际的需求,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新方法层出不穷。在这次浪潮中,质量管理借鉴其他管理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也在探索中不断寻求对自我的突破,出现了诸如 6sigma 管理,零缺陷质量管理,客户满意的质量管理,战略质量管理,市场驱动的动态质量管理和基于约束理论的质量改进原理等一系列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同时,为了激励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我国还设立了“全国质量管理奖”。但遗憾的是,在所有的这些工作中,除了6sigma 管理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外,似乎再也没有任何质量管理

10、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烈声音。质量管理在经历了 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的快速发展后,进入了一个发展的低潮。而且,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似乎出现了这样一种矛盾,在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质量的同时,企业却越来越缺乏突破现有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热衷。即使一些企业费时费力通过了 ISO9000 认证,但是却很少有企业有兴趣按照要求来实施质量管理,只是将拥有 ISO9000 证书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推进企业质量提高的手段。产生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提高企业利润的持续压力,使管理的注意力普遍集中在诸如供应链管理等能够快速、明显的提高企业效率,实现商业目标的业务上。与之相反的是,此时的很多

11、质量项目很难和企业的经营效果有机联系起来,诸如更低的成本,不断完善的盈利能力,日益提高的市场份额等,这种情况使企业在决策时无法获取和观察到质量改进的直接经济效果,所以在原有质量管理水平上,企业出现彷徨和缺乏进一步改进的动力也就可以理解了。质量管理面对的是这样一种困惑,对质量改进所做出的努力,甚至因此而增加的质量成本得不到高层管理者的理解,对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来说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大部分的质量活动只能在管理决策的主流之外彷徨和徘徊。面对供应链管理等管理方法的成功,回忆往昔的辉煌,质量管理不得不直面自身的难堪并陷入了反思。传统的质量管理的缺陷就在于其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单一层面,即没有强调质量与基本

12、经济目标的联系。结果导致质量过程大都侧重于质量方法却缺乏动机和目的。质量改进工作仅仅侧重于对产品性能的协助,而忽略了这种持续优化的最终目标,对企业成本和最终利润的贡献。结果是众多的质量工程师挖空心思的为生产过程提供技术上的协助,但企业的管理者却不住的摇头,因为技术的语言很难被理解,因此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化大生产中,质量管理得不到决策层的支持,甚至回避是可可想而知的。二、质量管理发展之路:必须看到经济效益质量问题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质量问题从本质上应理解为商品产生之初到消亡的全过程对社会和消费者所造成的损失,而计量损失的大小,这是个经济的问题。对应企业管理而言,无质量就无经济,无质的量就等

13、于商品失去了使用价值,数量即使再多也不会产生经济效益,质量问题始终是和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在企业的管理领域,管理方法的创新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利益驱动的。因此,解决企业的质量问题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经济效益这一质量的根本特性,用经济效益去驱动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相比较于其他的技术方法而言回答的更加直观,也更具影响力和号召力。我国企业质量现状不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分析,不能用企业统一编码的语言例如利润与决策层对话,在双方沟通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质量管理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质量工作要重现昔日的辉煌,就必须能够对企业商业目标的实现效果做出说明,将质量管理工作看成是经济性和技术性

14、并举,经济分析工作和技术创新工作并行的业务,把创造质量的过程看成是创造使用价值和实现使用价值的过程。把质量改进项目的必要性与改进后产生的经济效果用财务语言与管理层进行准确,及时的沟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关注的是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和数量关系,加强企业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确定出企业的最佳质量水平。通过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分析,使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完美结合,可以确定出质量形成各个环节最经济的或最适合的质量水平,并用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可以保证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这种最佳结合既可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又

15、可使企业和社会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2. 将质量经济效益分析作为评价质量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质量管理是否有效,必须以企业经济效益是否提高作为最终评价标准。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时,如果企业和全社会经济效益都提高了,那么质量活动就是有效的,反之,如果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时不能给企业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那么这样的质量管理就是无效的。由于质量经济效益将专门研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因而开展质量管理是否能带来经济效益,是否有效,便很容易理解。3. 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促进产品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仅仅依赖于研究和推行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片面注重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将技术和经济

16、两大方面加以综合研究,可以更有效的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4. 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来迅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研究质量经济效益正是要从理论上和数量上研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通过这种研究,可以使相关人员掌握质量与经济,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明确了提高和改善质量是迅速提高全社会经济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三、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提高质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概括起来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产品质量分别给生产者、消费者和社会带来的效益。产品质量给生产者带来的收益就是企业质量经济效益;产品质量给消费者和社会带来的收益就是社会质量经济效益。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就是对质量和质量管理进行经济性分析和经济效益评

17、价,以其在改善质量的同时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大体上有如下几种:1. 质量成本分析最早研究质量成本的著作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在 1951 年出版的质量控制手册一书。朱兰博士认为,质量与成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好的质量并不意味着较高的成本投入。他在书中提出的“矿中黄金”的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朱兰的质量成本概念仅仅局限于不良质量产生的损失上。1956 年,另一位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在其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中,首先应用质量成本概念来分析质量的经济性问题。对质量成本项目的设置进行了划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成本理论体系。对质量成本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

18、作用。将企业经营观念同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这对深化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改变企业的经营观念都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对评定质量管理的有效性提供手段,而且为企业制定内部质量改进计划,降低质量成本提供重要的依据。但是,传统的质量成本理论也有一些不足,例如,企业质量标准反映用户需要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用户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的指标之间是相互矛盾的。一段时间内反映多数用户需要的质量标准在另一段时间内可能只反映少数用户的需要。另外,没有考虑到质量成本各部分发生时间的差异,而且预防成本的界定是很困难的。因此,质量成本理论需要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改造和拓展。2. 质量损失理论质量损失函数是田口玄一博士在

19、开发针对产品设计过程质量经济性的三段设计法时提出来的。其数学表达式为:L(y)k(ym)2 m 为理想的目标值,y 为实际值,当 y 偏离 m 越小时,质量损失越小。质量损失函数为质量的技术经济分析提供了方便和易于操作的工具。该函数在本质上表达了质量波动和质量损失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质量特别是质量经济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它仅仅表示了偏差会带来的损失,而没有把在质量上的投入考虑进去。另一方面,质量损失理论主要是站在用户和社会的角度来讨论问题,按照这种方式得出的结果有时是生产者所不能接受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3. 过程分析方法过程分析方法是产品技术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它着重从质量的变化和其所发生成本的角度进行经济分析,研究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质量与成本,质量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取得产品质量与其费用支出之间的正确组合,以确保投入能够获得期望的产出。过程分析方法的内容包括从产品设计,制造到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对质量和质量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经济分析,具体包括如下内容:产品设计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就是要做到设计出的产品即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又考虑到技术、生产、设备、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它包括新产品研发的质量经济分析,寿命周期的质量经济分析,质量改进的分析,质量工序能力的经济分析和可靠性的经济分析等内容产品制造过程的经济分析,力求以最小的生产费用生产出符合设

21、计质量要求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高于或低于设计要求的产品都是不经济的。具体包括不合格品率的经济分析,返修的经济分析,质量检验的经济分析(检验方法的选择),工序诊断调节的经济分析等内容。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质量经济分析,主要研究产品质量与市场占有和销售利润的综合分析,产品质量与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费用的关系,最佳保修期和最佳保修费用,交货期的经济分析,广告费用的经济分析等等。4. 价值工程方法价值分析也称为价值工程,它是以产品的作业为对象进行功能分析,研究用最少的成本或费用来实现产品或作业的必要功能。从而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价值分析的基本公式为: V=F/C. F 表示产品的功能,C 表示产品制

22、造的总成本或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总费用,V 表示产品的价值。当 V1 时,表示功能较重要而成本支出偏低,即产品或作业给生产者能够带来额外的效益。价值分析法是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促使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寻求最佳质量经济效益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科学方法。其不足之处在于把功能数量化,质量货币化的工作进行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只有部分功能可以直接计算,大部分不能直接计量。四、结束语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原理就是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质量成本。其指导思想是有效的利用资源,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满足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合格的产品决不仅限于产品按技术特征来设计,制造并达到要求,而应该在客户需要时,以合理的价格和

23、最短的时间,能够提供给顾客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只有将质量管理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机的结合,质量管理在企业中才能更有效发挥其潜能,才能走得更远。机械制造业现状与发展前景文章主要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制造业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我国大型企业合资改制的案例,揭示了我国机械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同时,概括了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展望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前景。一机械制造业现状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显著的发展,无论制造业总量还是制造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机械制造业从产品研发、技术装备和加工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却不多。例如:海尔

24、、海信、TCL 等企业的品牌虽然已经“国产化”,但去商场买空调时,导购会告诉你压缩机来自日本,去买冰箱时,导购还是会告诉你压缩机也是来自日本。通过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的机械制造比欧美发达国家落后了将近 30 年。面对 21 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机械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合资带来的忧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技术和技术装备使机械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担忧。2006 年 4 月,执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之牛耳的徐工集团与美国凯雷投资公司的并购计划基本敲定。美国凯雷亚洲投资公司以 3.75 亿美元收购了徐工集团下属企业徐州工程

25、机械集团有限公司85的股份。虽然 6 月份由于三一重工的介入使得控股过程出现波折,但这宣告我国很多经济学家所担心的“卡特彼勒通吃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计划暂告一段落。2005 年 3 月,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以低得“令人意外”的价格收购了山东重工的 40的股份,此后工程机械业中传出,强硬的卡特比勒已制定了庞大的收购计划,目的是“蚕食中国工程机械” 。工程机械业中稳居“ 老大”多年的徐工集团当然是它的既定目标之一。2007 年卡特彼勒公司在徐州成立卡特彼勒路面机械徐州工厂,主导产品:压路机、冷铣刨机、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路面冷再生设备稳定土拌和机等。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大

26、型跨国公司纷纷进军杀入国内机械工业市场,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工电器、文化办公设备、仪器仪表、通用机械和工程机械等领域,这几个行业约占机械工业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 80。外国投资者的经营策略是:“基本前提是对华投资活动中必须保持其控制权”,当前跨国企业特别热衷于并购我国高成长性行业中的优势企业。目前已经能看到的悬油嘴油泵行业、轴承行业等。2 存在着许多技术黑洞中国的机械制造业除了面临“外敌”之外,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曾几何时,企业的进口机械成了宣传的噱头。广东一家食品企业这样炫耀自己:“公司引进多台日本、台湾自动化生产设备,工艺精湛,优异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国人

27、也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一现实:只有外国进口的生产线和生产设备是可靠的,是产品的保证。“振兴民族”产业的口号兴起之后,国内逐渐打造出一些著名品牌,例如家电里有海尔、海信、TCL 等。品牌虽然已经“国产化”,但说到产品的核心部件,却大都来自国外。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机械行业存在一个巨大的技术“黑洞”,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近几年来,中国每年用于固定资产的上万亿元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作为窗口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有 57的技术源自国外。在冶金机械中,最近几年我国板、带材生产线上了三、四十条,型材线就更多了,总投入大得惊人,但是这些设备和系统几乎全部来自德国、日本及意大利。例

28、如河北一家大型钢铁(邯郸) 厂,冷轧设备来自德国西马克公司,镀锌设备来自意大利达涅利公司。据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统计,目前工业发达国家新产品贡献率为 52,我国仅为 59。在“核心技术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克隆产品较多。这样的结果除了自主创新能力削弱之外,还容易遭到侵权指控。即使出现了自行研制的技术,也很容易被指责为“剽窃”。中国不久前自行研制的“CMl 海豚” 磁悬浮列车还没有试运行,就被德国一些媒体和企业指责为“抄袭了德国磁悬浮技术”。整个工业制造设备的骨干都是外国产品,这暴露了我国工业化的虚弱性。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脊椎和脊柱,中国今后如果不把腰杆锻炼硬了,挺直了,那么整个

29、经济和国防都是虚弱的。3 机械制造业落后近 30 年有人在网上发起“中国的机械制造业落后欧美发达国家多少年”的讨论,很多人认为“至少 30 年的差距”。这种差距尤其表现在发动机上。发动机作为机械的“心脏”,怎么评价它在机械中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尤其是对于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的汽车制造业而言。我国的汽车制造业发展了多年,直到现在使用上自己设计的“心脏”的却很少,这让很多汽车业内人士都为之伤神。不过现在已经有几家汽车制造企业开始关注设计自己的发动机。奇瑞是其中之一,它研发成功的 ACTECO 发动机让中国的汽车也开始赚技术钱了。奇瑞研制的 ACTECO 发动机获得“2005 中国创造奖” 。为何市场没有

30、换来必要的技术?专家认为,并不是拿来了车型就等于转让了技术,一些关键的地方还需要学习,还需要有人点拨。但是相当多企业只关注合资,引进等等形式上的东西。仿制而不消化吸收是机械工业步入歧途。除了消化不到位之外,技术壁垒也是中国引进技术的巨大障碍。目前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保持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差距的一种武器。“欧美发达国家在小心翼翼地保持着与中国技术水平几十年的差距。”4 国家扶持的支点偏离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技术黑洞的形成与国家的重视程度、投入密切相关。国家在过失的二十多年来忽视了发展机械行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都出现了偏差。产权激励制度是创新和研发产品的重要保障。国有企业对创新人才的产权激励基本上没有实行。一方面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创新者的贡献没有得到产权确认。企业研发的技术和产品,要么被国家无偿拿走,要么被其他的企业无偿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