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4.3月诗两首 第2课时 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480098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3月诗两首 第2课时 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4.3月诗两首 第2课时 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4.3月诗两首 第2课时 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4.3月诗两首 第2课时 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月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两首诗歌,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反复吟咏,体会作者的不同的语言表达特色。3、比较、探究这两首月诗与本单元其他诗文的不同表达方式和特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品味、学习古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难点:比较、探究其与其它诗文的不同特点。【课时安排】1 课时。【预习要求】1、反复诵读月诗两首。2、诵读本单元前两课的诗文。3、初步感受不同作者不同的语言表达特色。【教学过程】一、探究夜上受降城闻笛 ,与月夜相比较。1.同样是月夜思念远方的亲人, 夜上受降城闻笛与月夜中的对月的描写有何不同特点?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情预测以“月”这个意象为切入点,学生比较

2、容易把握,也较容易深入理解不同的作者的不同表达方式。教师明确: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中对月的描写十分精彩: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 ,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虽与“庭下如积水空明”都写月光之明亮,但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孤独的芦笛声起,唤起了戍边将士心中激荡的思乡之情。月夜中没有实写月亮,而是通过闺中爱妻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写出了月圆人不圆,思念之情刻骨铭心。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

3、臂寒”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2品味两首诗的语言,想像,用自己的方式为大家勾勒出两幅望月怀人的图景。学生细心揣摩,大胆想像,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学情预测设计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让学生开拓思路,用自己的心去体会文学作品,不给学生更多的限制,但不能让学生天马行空,应要求他们能符合诗歌原本要表达的意思和其创设的意境。教师引导:在学生大胆想像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引导。开拓他们的思路,提供更多的表现形式,以供参考。如:电影导演拍

4、摄一组镜头;画家勾画出月、人;用不同的音乐来诠释这两首诗;用小剧本的方式表现二、探究鸟鸣涧 ,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片断相比较。1 鸟鸣涧中的“静”境在诗中如何表现的?学生体会,感受,表达。学情预测学生背诵这首五言绝句可谓轻而易举,但让他们体会到文字背后的精妙之处则实属不易,在学生讨论表达的基础上,教师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从每个字词中体会其深层的意思。教师明确:“人闲桂花落”看似信手拈来,读时极易被人忽略。而此句描绘出的春山之静,可谓细到毫巅。人们往往用“银针落地亦有声”形容安静。桂花极小极轻,比银针要细小得多。如果不静到极处,就无法感受到它的轻轻飘落。只有当人神清气爽、心静、身静、独坐于

5、空山,与那山那树那花那月那夜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时,才能体会到,桂花落下那极细微的声响,嗅到它发散出的淡淡花香。如果说“人闲桂花落”是人的主观感受,那么“夜静春山空”就是客观的现实描摹。仅五字,一幅的春山夜色图便跃然纸上,把读者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春山之夜,仿佛能亲身感受到春山的美景了。它点出了时间是春夜,点出了地点是春山。白昼的山,一定是鸟语花香、生机勃勃、鹅黄嫩绿、春意盎然!作者可能白天就处身山中,一直在欣赏着、感受着;早已没有了时间的观念,早已和自然融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晚上,依然在体会着春山的一切一个“空”字,完成了时间的转换,白天的喧闹由此转入了晚上的宁静。前两句已极力渲染了春山

6、之夜“静” ,可那种静只是孤单寂寞而无优美感。“月出惊山鸟”则引入了动态的画面:月亮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无声无息。但春山的整体景色,却因为月亮逐渐的升起,而不断的变化着;柔和如银的月光尽情挥洒,白天的美景又隐约出现了,并被赋予了迥异于白天的朦胧之美。月亮升起是缓慢的。坐的时间不长,不会注意到它的升起;月光的飘洒是不经意的,如果身心不安,不可能感受到那魔幻般的景色。正因为春山静到了银针落地亦有声、桂花飘落也感知的时候,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不论它有多小多轻、有声无声、强不强烈,都会被事物敏锐的捕捉到。那么山鸟的受惊,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一个“惊”字,妙不可言。 “惊山鸟”之后, “时鸣春涧中”便水

7、到渠成、顺理成章了。在非常安静、没有丝毫声响的时候,人们对静的感知还不太强烈,假如突然有一声响动,就会让人怵然一惊,进而会感到环境更加静谧。 “时鸣春涧中” ,不是鸟儿的叽叽喳喳的喧闹,而是偶尔一声鸟鸣,鸣过之后又是长时间的寂静。按照常理,鸟鸣会打破春山的静,可王维正是利用了鸟鸣山更幽的特点,把对春山夜静的描写推向了极致。2.鸟鸣涧中的“闲”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之“闲”有何不同?学生思考,讨论,联系前面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学情预测学生通过教学,能感受处这两者的不同,重点在于引导他们能够结合诗文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明确:鸟鸣涧中的“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桂树枝

8、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 ,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 “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其“闲”是心灵的静谧与美好。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 ,表面上看是闲情逸致欣赏月色之美,但其深层中则含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慨!虽闲但绝不静。三、布置作业。1背诵月诗两首。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一、二题。3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配套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