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2-1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水的三态变化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分子的
2、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教学难点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粒子的联系。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讲的是水的三态变化,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微粒观、是让学生从微观上重新来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的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四年级自然课本以及生活中已经从宏观上接触到水的三态变化,已经会用蒸发、凝聚、凝固、液化等等这些的词语来描述水的三态变化,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却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从微观角度去分析三态的变化,所以教学时应当把重点放在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
3、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在课堂设计上,将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与能量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状态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主动构建。教学方法讨论、实验探究、阅读、讲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直切主题一滴水,看似柔弱,汇聚起来,却可势吞万里! 一滴水,看似渺小,细究起来,却自有乾坤。你知道吗,毫不起眼的一滴水中,隐藏着一个数目庞大的水分子兵团。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液态的水中水分子的录像,水还有哪几种存在状态?在自然
4、界中固态的水会以什么形式出现?液态的水呢?无色气体我们是看不到的,比如,空气。打开烧开水的锅盖,立刻看到水雾弥漫,这是气态的水水蒸气吗?不是,它是小水滴扩散在空气中形成的,是液态的水。太阳出来,冰雪融化,是固态的水变成了液态的水。你还能举出几种不同状态的水相互转化的例子吗?固态的水能直接变成气态的看数据、录像,写一写对水分子的印象。从生活经验中搜集与水的三态变化有关的知识,思考回答通过数据、录像两种途径使学生对水分子产生一个较为直观的印象。师生对话,明确水的三种状态以及三种状态的水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澄清一些错误认识水吗?气态的水能直接变成固态的水吗?不同状态的水相互转化、形式多样,我们统称为
5、水的三态变化,这些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从宏观的角度看,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从微观的角度看呢?庞大的水分子兵团是怎样排兵布阵,演练出这种种变化的(展示)设想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探究活动一从微观的角度看水的三态变化探究活动二导致水发生三态变化的原因雨后初晴的夏日,路边的斑斑水渍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烧开了水之后,揭开锅盖,立即会有许多水滴滴下。学以致用从微观的角度解释1、为什么湿衣服晒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干得快。2、冬天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探究活动三 归纳分子特征结合提供的背景
6、材料、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1、小明在了结了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情形后,对分子形成了这样的看法:分子很小,相互间存在间隔,总在不停的运动。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2、分子的运动速率与什么因素有关?举例说明。3、什么因素可以改变分子之间的间隔?举例说明。学以致用用分子的知识解释1、20mL 酒精与 20mL 水混合体积小于40mL。2、用手指蘸水在桌面上写字,你能观察到字迹逐渐消失,却看不到水分子是如何跑掉的。【回扣目标】盘点收获【当堂检测】【布置作业】假如你是大海中的一个水分子,仔细观察课本 P33 水的天然循环路线,想一想,你和你的小伙伴是怎样参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的,以“一个水分子的经历”为题写一篇科学小作文。读图,完成学案进行比较,探究出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本质通过两个事例分析归纳出导致水发生三态变化的原因思考回答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描述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入手,转换视角看水的三态变化通过识图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依托两个生活场景,理顺能量、微粒运动、物质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从微观角度去分析三态的变化,尝试用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描述。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分子的特征,并能用于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主动构建既是对本节内容的一个回顾及运用,又为下节课充分做好铺垫。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