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悔的边缘百合花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学习悔的边缘,把握故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理解悬念、对比等手法在塑造情节、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 树立人与人之间真诚信任和乐于向善的情感。 学习百合花,体会并分析理解小说在情节中表现人物及运用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会欣赏及追求人性美和人情美。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悔的边缘1、词语积累 执拗(ni):固执,不驯服。 熙攘(x rng):因人多而喧闹拥挤。 泯灭(mn): 消灭,消失。 浓酽(yn):很浓;程度深。 2、内容把握本文叙述了一位花甲老人热心为一个陌生人带路的经过,歌颂了他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呼吁人们应该为社会多增加一些人际温暖与亲善。 结构
2、图解 3、写作特色 运用了对比和设置悬念的写法。 老人为年轻人带路时既热心又诚恳,而年轻人自始至终对老人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从道德角度出发,老人为人心善,而年轻人的行为卑劣。 课文一开始交代老人被人侧撞了一下,这一动作为后面老人发现自己的钱包被偷埋下了伏笔。当老人继续前行为年轻人带路时,年轻人却婉言拒绝。为下文写年轻人的行为设下了悬念。设置悬念,可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问题探究 (1)小伙、老人都有过后悔的心理,他们各为什么后悔?在短暂的徘徊后,两人的心理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悔:小伙,良知未泯、奉还钱包;老人,好心相助、遭人偷窃。 不悔 :小伙,继
3、续偷窃、报复社会;老人,助人无错、多做好事。 (2)题目能否改为“悔”?和“悔的边缘”有什么不同? 不能。“悔的边缘”不仅表现了“悔”,还表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心理,它是两种不同思想的碰撞,在两种思想之间徘徊。 百合花 1、词语积累 忸怩(ni n):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尴尬(gn g)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文中指神色、态度不自然。 踌躇(chu ch):犹豫不决。 嘟哝(d nong):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虔(qin)诚 :恭敬而有敬意。 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 2、内容把握 百合花通过小通讯员为包扎所向老百姓借被子和一位新媳妇为子弟兵拿出了自己心爱的嫁妆一条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这
4、样一个人民战争生活中的小插曲,歌颂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人民战士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英雄战士的热爱和崇敬,揭示了军民团结是战争胜利的根本。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3)情节的开端(带路)。主要写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第二部分(2445)情节的发展(借被)。写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 第三部分(4660)情节的高潮(缝衣)。写通讯员为了保护担架员壮烈牺牲,新媳妇怀着崇敬、歉疚的心情给他缝衣服。 第四部分(6162)情节的结局(盖被)。写新媳妇执意将自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入殓。 3、人物形象分析 小通讯员:一个极其可爱的普通战士。他原是帮人拖毛竹的青年农
5、民,有着农家子弟的憨厚朴实和天真纯洁的性格特点。翻身解放的欢悦和作为一个革命战士的光荣感、自豪感,激发了他对新生活的热爱和蓬勃的朝气,就是在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刻,还在枪筒上插上几根树枝和野菊花,充满青春活力。由于性格的憨厚朴实,他不习惯同女同志打交道,在妇女面前总是显得局促、羞涩、拘谨、腼腆,但十分关心同志,以一颗纯洁质朴的心一心一意地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由于在革命队伍里受到党的教育和战斗生活的锻炼,他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革命责任感。他不分分内分外,帮忙为伤员借被子,当他意识到自己借东西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可能会给群众造成不良影响时,就马上松松爽爽地跟“我”前去。而借到被子后,
6、知道这是人家新婚时惟一的嫁妆,心里又立刻感到不安,要把被子再送回去。他对革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使他能够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在取得总攻胜利的前夕为了保护担架队员英勇捐躯。 新媳妇: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一个百合花般美丽、纯洁、高尚的人物。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是她新婚时惟一的嫁妆,通讯员要借,她舍不得,这是她的真心。但当听“我”说借被子是为打仗,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后,“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到了包扎所,她主动将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直至最后执意要献出它。这借被子、献被子的过程足以让人看出她对革命队伍的挚爱、革命觉悟的不断提高。对小
7、通讯员:开始不愿借他被子,后来看他衣服被门钩撕坏了,主动要给缝好;到包扎所,“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身子;已经知道通讯员牺牲了,却执意给他“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以至最后用自己的心爱的被子为通讯员入殓。这一系列的行动不仅写出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中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显示了她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的优秀品格和对子弟兵的骨肉深情。 4、写作特色 (1)反映生活角度独特。作者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捕捉生活激流中的细波微澜,以小见大,从侧面着笔赞颂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表现了军民的鱼水深情。小说透过对人物心灵历程的描写,探索了军民鱼水关系的奥秘。 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
8、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威武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年仅 19 岁,参军才一年。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另一个人物是俏俊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作者写出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是想以“一
9、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作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暗场处理,不做正面描写。作品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作者的构思巧妙,她以那条枣红底上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做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2)情节安排巧妙合理,对人物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伏笔的运
10、用使得故事情节前后呼应扣合,尤其是细节的前后照应,使得情节严丝合缝,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得以充分的表现,在细节的刻画中人物显得丰满而鲜活。 作者把这两者结合得很好,而且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的自然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例如,作者写团部的十九岁的通讯员带引“我”到前沿包扎所的路上,从“我”的眼中看这小伙子的外形时,有这么一笔:“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后来(在小说里,这是隔开一大段的故事发
11、展,差不多快到故事的后半截的时候),作者写这位通讯员给“我”留下了两个馒头,而自己回前线时,又描下这么一笔:“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闲闲的两笔,前后呼应;这两笔之间有两千多字写故事的发展,也写这位通讯员的风貌和性格,然而有了这前后呼应的闲闲的两笔,可就把这位青年通讯员的天真、纯洁、面临战斗而不紧张、爱好自然等等品性,异常鲜明地描画出来。 又例如:作者写“我”和通讯员分头向老百姓借被子(准备给前线下来的伤员用的),而通讯员遇到困难(一家的一个少妇不肯借),“我”帮助他解决了困难以后,通讯员接了被子转
12、身就走,匆忙中他的衣服被门钩撕破的当儿,又闲闲地插了这么一笔:“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这一笔却直贯到故事的结束。当重伤的通讯员抬到包扎所(他是为了救护一大群担架员而牺牲了自己的),“我”去找了医生来时,作者是这样写的:“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就是先前要给通讯员缝好撕破的衣服的那一位,在借出被子以后也来包扎所服务了。)正侧着身子坐在他(通讯员)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
13、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里,前后呼应的两笔,有声有色地而且有层次地写出了一个普通农家少妇对于解放军的真挚的骨肉般的热爱;而且,这种表达热情的方式为死者缝好衣服上的破洞正表现了农民的纯朴的思想感情。 作者善于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篇一气贯串,首尾灵活。这种前后呼应的笔法,就其显著者而言,在全篇中就有这么几处: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通讯员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红底白花的新被子。特别是通讯员的被门钩撕破的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三次,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上文都说过了,中间一次是写担架员抬了重伤员进包扎所,“我”听得新媳妇一声惊叫,急转
14、身去看时,“一张十分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用这样的方法点明这个重伤者就是我们印象很深的通讯员,不但文字跌宕有力,而且唤起了我们的种种回忆借被子,门钩挂破衣服,却又害臊,死活不肯让人为他缝好。 4、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题目的含义? “百合花”是新被子上的图案,也是新媳妇纯真、高洁的优美品格的象征,更是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的斗争生活中的“一朵浪花”,它情态淡雅、气味芬芳。作者以此为题,不但会让读者联想到新媳妇那美丽纯洁的心灵,也能让人体味小说含蓄的主题及“清新、俊逸”(茅盾语)的风格。 (2)小说的结尾,新媳妇为什么要“气汹汹”地对卫生员说话? 新媳妇这里的“气汹汹”并不是冲卫生员发火,而是由于自己的伤心和愧疚,是因为当初通讯员去向她借被子,她没有借,可是现在通讯员为了担架队员却牺牲了自己的年轻生命。想到这些,她的内心十分痛苦,所以当卫生员为难地说不好将老百姓的被子放进棺材时,她终于控制不住情绪了。这表现了新媳妇的善良,表现了人民对解放军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