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4一厘米 每课一练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6).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468232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一厘米 每课一练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4一厘米 每课一练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4一厘米 每课一练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4一厘米 每课一练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4一厘米 每课一练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厘米同步练习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彬彬有礼( ) 噗噜( ) 冥思苦想( ) 邮戳( )脱臼( ) 烧煳( ) 雄赳赳 ( ) 锲而不舍(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若稳若现( ) 全力以仆( ) 战战克克( ) 设生处地( )声色俱励( ) 斩钉戳铁( ) 无可置移( ) 狐立无援( )陪偿( ) 兴高彩烈( ) 不依不挠( ) 杉杉有礼( )3根据解释写出词语。(1)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2)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3)形容因疑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4)依照公认的道理或公平的标准(办事)。( )(5)本指狡猾奸诈,这里指耍小聪明。( )(6)形容举止

2、文雅,有礼貌。( )4解释下列词语。A锲而不舍: B彬彬有礼:C冥思苦想:D温文尔雅:5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A油漆皲裂的车门上,有一道白线,像一只苍白的手指,标定 130 米。 ( )B他的头发像干草一样蓬松,暗无光泽。 ( )C附近有人围拢来,好像鱼群发现了灯光信号。 ( )D “票上怎么说的?”红衣青年仿佛一个完全的外行。 (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别动。别动。 ”红衣青年突然声色俱厉。B “您很清楚吗?”红衣青年突然称她为“您” 。陶影听出了敌意,还是点了点头。C “没有,妈妈。我没有”小也带出哭音。D “我知道。我带你们去。 ”小也兴高采烈地领着

3、两 位穿干部服的老者走进家门,“妈妈,来客人啦!”7文学常识填空。一厘米的作者是 ,当代女作家,其作品还有 、 、 等。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走过一个冰棍摊,小也说:“妈妈给我钱。”(2)小也拿了钱,跑到冰棍摊背后:“老奶奶量量我多高。”陶影这才看到有位老太太守着一盘身高体重磅。(3)老太太瘪着嘴,颤巍巍扶起标尺,一寸寸拔起,又一寸寸往下按:“一米一一。”她凑近了看。(4)陶影觉得见了鬼:莫非孩子像竹笋一样见风就长?(5)小也眼里生出一种冰晶一样的东西,不理陶影,一甩头,往前跑。突然,他摔了一跤。腾起在空中的一刹那,他像一只飞翔的鸟。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上。陶影赶

4、快跑过去扶,就在她走近的一刹那,小也忽然爬起来,兀自往前跑。陶影站住了。她想如果自己追过去,小也会摔第二跤的。望着孩子渐渐远去的身影,她伤心地想:小也,你真的不回头看妈妈了?(6)小也跑到很远,终于还是停下来,回过头寻找妈妈。找到了,就又转过身跑(7)陶影觉得事情不可思议。她问老奶奶:“大妈,您这磅 ”(8)“我这磅准让您高兴!您不就巴望着孩子长高点吗?别巴望着孩子长!孩子长大了,当妈的就老喽!“老奶奶把嘴咂得吧吧响。(9)“您这磅”陶影又一次问。老人很和善,可她没有把问题说清楚。(10)“我这磅大点。让您量着个头高点,分量轻点,时下不是都兴健美吗?我这是健美磅。”老人慈祥的脸上露出狡黠。(1

5、1)原来是这样!应该让小也听到这话!小也已经跑远,况且他能否明白这其中的奥妙?(12)小也的目光总是怯怯,好像妈妈是大灰狼变的,回到家,陶影拿出卷尺,要给小也重新量一下身高。(13)“我不量!人家都说我够高了,就你说我不够。你不愿意给我买票,别以为我不知道!只要你一量,我一定又不够了。我不相信你!不相信!”(14)陶影拽着那根淡黄色的塑料尺,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1第(2)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了小也怎样的心理活动?2第(5)段中陶影为什么“站住了”,而不是追上去?3结合选段,谈一谈如果你是小也,你会怎样做。(不超过 100 字)(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小也顺

6、从地贴在墙壁上。雪白的墙壁衬着他,好像一幅画。他不由自主贴得很紧,测量身高勾起了他稀薄的记忆,重又感到那一天的恐惧。 干部们很认真。他们先是毫不吝惜地在墙上划了一道杠,然后用钢卷尺量那杠刻地表的距离。钢卷尺像一条闪亮的小溪,跳动在他们身边。 镇静回到了陶影身上。 “多少?”她问。 “一米一,正好。 ”较年轻的干部说。 “不是正好。你们过了一个月零九天才来。一个月以前,他没有这样高。 ”陶影平静地反驳。 两位干部对视了一眼。这是一个无法辩驳的理由。 他们掏出了五元钱。钱是装在一个信封里的,他们早做了准备。他们量过墙上那条红蚯蚓,知道它的缺斤少两。 “那天您终于没有参观,这是我们的一点赔偿。 ”年

7、长的干部说,态度很慈样,看来是位领导。 陶影没有接。那一天失去的快乐,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了。 “如果您不要钱,这里有两张参观券。欢迎您和孩子到我们那去。 ”年轻些的干部更加彬彬有礼。 这不失为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建议。但陶影还是毫不迟疑地摇了摇头。那个地方,对于她,对于小也,都永远不会激起快乐的回忆。 “你到底要哪样呢?”两位干部一齐问。 是的,陶影在这一瞬,也在问自己。她是个生性平和的女人,别说是两位素不相识的老年人登门致歉,就是红衣青年本人来,她也不会刁难他的。 她究竟想要什么呢? 她把小也推到两位老人面前。 “叫爷爷。 ”她吩咐。 “爷爷。 ”小也叫得很甜。 “两位领导。钱请你们收起,票也收

8、起。就是那天当班的查票员,也请不要难为他,他也是负责” 两位干部。一看陶影说得这样宁静,反到有些无措。 陶影把小也拉得离老人更近些:“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1 “他不由自主贴得很紧,测量身高勾起了他稀薄的记忆,重又感到那一天的恐惧。 ”小也为什么会感到“那一天的恐惧”?_ 2 “他们量过墙上那条红蚯蚓,知道它的缺斤少两。 ”此句话中的“缺斤少两”如何理解?_ 3当两位干部问陶影:“你到底要哪样呢?”时,陶影提出的要求是什么?你如何理解她的要求?_ 4陶影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和你妈妈有相似之处吗?请举例说明。 _三、类文阅读散 步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

9、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

10、着我。”母亲对我说。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1在散步时,家庭中发生的分歧是什么?“我”的决定是什么?“我”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定?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这句话里的“早已”与“还”、“强壮”与“高大”能否 互相调换?为什么?3“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一句中所列的三种事物的顺

11、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5第二段中对“我”采用的描写方法是 、 。6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责任”有哪些认识?四、体验中考(北京市海淀区 2003 年)(一)下面的选文旨在体会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精彩的比喻。夏日原野上的追赶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不止一次地在黑板上写下“最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作文题目。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事呢现在想来,那时写的几乎都是一些好人好事,什么捡钱包、让座位、扶老人过马路这当然是有意义的。然而,如果要把它们说成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似乎也并不准确。因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将会对

12、我们产生恒久的影响,会成为我们一生中一直闪亮的灯塔,会影响到我们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我常常在想,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事,往往就静默于你的生命之中,然而却会在你生命的某一时刻,呈现出强烈的意义来。那是一年夏天的事。我在山里放羊。山坡下有一块瓜地。 (A 热烈 B 酷烈 C 和暖)的阳光将西瓜熟透的气息一丝一丝地逼入我的体内。看瓜的是一个老人,他一直闭着眼睛躺在一个草棚子下面。我想他一定是睡着了。这大夏天的正午,太阳把人身体里的力气一点点都蒸发了,连那把根扎了不知有多 深的老树,都像在开水锅里煮过一般,叶子卷得扯都扯不开,他不睡着才怪呢!瓜地里的西瓜像一个个孩子一样顽皮地瞪着我 ,如果能抱着一个大

13、西瓜狼吞虎咽一气,那该有多爽啊!我终于鼓足了勇气,一个猛子扎进瓜地摘下一个大西瓜,但就在这时,我的背后传来一声大喝,我抱上瓜就跑。虽然他的大喝带给我极大的恐惧,但当我抱着瓜开始跑 的时候,我充满了自信。想想吧,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要追上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那简直就是龟兔赛跑!我抱着瓜回头看看那个追过来的老人,他腿脚不太利索,跑起来的样子很好笑。我心里在笑他,他怎么就不想一想,他怎么可能追上我呢夏日的田野是富有的,到处是绿色。我就在这样的田野里像一只被追赶的兔子一样奔跑着,并不时回过头去看看那追赶我的老人。他一瘸一拐地追着。我跑一段,就停下来向他举举手中的西瓜,然后继续往前跑。耳边的风掠过我的头发,

14、像母亲乎中的梳子梳过一样轻柔而舒适。我的奔跑将深藏于绿色之中的兔子、狐狸、山猫惊动起来了,野鸡、麻雀、鸽子也从草地上翔起。整个田野更显得繁华而富有,我甚至 有些喜欢这种被追赶下的奔跑了。我跑出老远,心想他一定停下来了吧。可回头一看,他依然一瘸一拐地追着。我只得又 将西瓜向他举了举,继续往前跑。在夏日的炎阳下长时向奔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已经气喘吁吁,嗓子像吃过辣子一样干涩燥热,衣裤像水洗过一样贴在了身上。我有些支持不住了,但老人依然在一瘸一拐地追赶。看得出来,他没有放弃的意思,仿佛他丢失的不是一个瓜,而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且似乎他也乐意在这夏日里无遮无拦的田野上做一个追赶者。 我开始困惑了,他要

15、追到什么时候才算个尽头呢但有一点我很明白,只要他不放弃,就会追上我的,一定会追上我的!西瓜地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他的追赶像一片巨大云彩投下的阴影 (A 阻挡 B 影响 C 笼罩)着我,我跑不出去。这就像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但马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我害怕起来了,人一害怕骨头就酥了。我不得不放弃。我将瓜放在了路上,跑到远处大口大口喘着粗气,看着他一步一步逼近,最终到达西瓜跟前。他抬起头看看我,然后像一个将军拎起敌人的首级一样将西瓜拎起来看看,又将西瓜放回原地,转过身一瘸一拐地归去了。他归去的样子颇有些凯旋的意味。这件事已经很遥远了。这些年来在社会上东奔西忙,我会时不时想起那场夏日原野上的追

16、赶,想起看瓜老人那永不放弃的一瘸一拐的身影。1根据文意,从第段、第段的括号内为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2根据选文,可以理出“我”在被追赶中心理、行为的主要变化过程。请你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恰当的三项,将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 )备选答案:A充满自信 B轻柔舒适 C跑不出去D开始困惑 E选择放弃 F得胜而归(1)轻松快乐支持不住(2)一害怕起来(3)3对选文分析不准确的是哪一项( ) 、A选文的标题“夏日原野上的追赶”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B文中多次出现对老人一瘸一拐追赶的行动描写,有力地突出了老人永不放弃的精神。C第段中对夏日田野繁华而富有的描写,反衬了“我”在炎阳下

17、奔跑的艰辛。D第段“凯旋”一词,传神地写出了看瓜老人在这场追赶中终获胜利的样子。4什么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请用原文中的语句概括作答。(限 25 字以内)5品味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结合语境说说它的表达作用。_6你认为老人为什么执意追赶“我”从夏日原野上的这场追赶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感悟?_(2007 年吉林中考题)妈妈的手 琦君忙完了一天的家务,感到手膀一阵阵的酸痛,靠在椅子里,一边看报,一边用右手捶着自己的左肩膀。儿子就坐在我身边,他全神贯注在电视的荧光幕上,何曾注意到我。我说:“替我捶几下吧!”“几下呢?”他问我。“随你的便。 ”我生气地说。“好,五十下,你得给我五毛钱。 ”于是他几拳

18、在我肩上像擂鼓似地,嘴里数着“一、二、三、四、五”像放联珠炮,不到十秒钟, 已满五十下,把手掌一伸:“五毛钱。 ”我是给呢,还是不给呢?笑骂他:“你这样也值五毛钱吗?”他说:“那就再加五十下,我就要去写功课了。 ”我说:“免了、免了,五毛钱我也不能给你,我不要你觉得挣钱是这样容易的事。尤其是,给长辈做一点点事,不能老是要报酬。 ”他噘着嘴走了。我叹了口气,想想这一代的孩子,再也不同于上一代了。要他们鞠躬如也地对长辈杖履追随,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作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老年人,第一是身体健康,吃得下,睡得着,做得动,跑得快,事事不要依仗小辈。不然的话,你会感到无限的孤单、寂寞、失望、悲哀。我

19、却又想起,自己当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的一双手就粗糙多骨的。她整日的忙碌,从厨房忙到稻田,从父亲的一日三餐照顾到长工的“接力”。一双放大的小脚没有停过。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那时哪来像现在主妇们用的“萨拉脱、新奇洗洁精”等等的中性去污剂,洗刷厨房用的是强烈的碱水,母亲在碱水里搓抹布,有时疼得皱下眉,却从不停止工作。洗刷完毕,喂完了猪,这才用木盆子打一盆滚烫的水,把双手浸在里面,浸好久好久,脸上挂着满足的笑,这就是她最大的享受。泡够了,拿起来,拉起青布围裙擦干。抹的可没有像现在这样讲究的化妆水、保养霜,她抹的是她认为最好的滋润膏鸡油。然后坐在吱吱咯咯

20、的竹椅里,就着菜油灯,眯起近视眼,看她的花名宝卷 。这是她一天里最悠闲的时刻。微弱而摇晃的菜油灯,黄黄的纸片上细细麻麻的小字,就她来说实在是非常吃力,我有时问她:“妈,你为什么不点洋油灯呢?”她摇摇头说:“太贵了。”我又说:“那你为什么不去爸爸书房里照着明亮的洋油灯看书呢?”她更摇摇头说:“你爸爸和朋友们作诗谈学问。我只是看小书消遣,怎么好去打搅他们。 ”她永远把最好的享受让给爸爸,给他安排最清净舒适的环境,自己在背地里忙个没完,从未听她发出一声怨言。有时,她真太累了,坐在板凳上,捶几下胳膊与双腿,然后叹口气对我说:“小春,别尽在我跟前绕来绕去,快去读书吧。时间过得太快,你看 妈一下子就已经老

21、了,老得太快,想读点书已经来不及了。 ”我就真的走开了,回到自己的书房里,照样看我的红楼梦 、 黛玉笔记 。老师不逼,绝不背论语 、 孟子 。我又何曾想到母亲勉励我的一番苦心,更何曾想到留在母亲身边,给她捶捶酸痛的手膀?四十年岁月如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今天,我也到了母亲那时的年龄,而处在高度工业化的现代,接触面是如此的广,生活是如此的匆忙,在多方面难以兼顾之下,便不免变得脾气暴躁,再也不会有母亲那样的容忍,终日和颜悦色对待家人了。有一次,我在洗碗,儿子说:“妈妈,你手背上的筋一根根的,就像地图上的河流。 ”他真会形容,我停下工作,摸摸手背,可不是一根根隆起

22、,显得又瘦又老。这双手曾经是软软、细细、白白的,从什么时候开始,它变得这么难看了呢?也有朋友好心地劝我“用个女工吧,何必如此劳累呢?你知道吗?劳累是最容易催人老的啊!”可不是,我的手已经不像五年前、十年前了。抹上什么露什么霜也无法使它们丰润如少女的手了。不免想,为什么让自己老得这么快?为什么不雇个女工,给自己多点休息的时间,保养一下皮肤,让自己看起来年轻些?可是每当我在厨房炒菜,外子下班回来,一进门就夸一声“好香啊!”孩子放下书包,就跑进厨房喊:“妈妈,今晚有什么好菜,我肚子饿得咕嘟嘟直叫。 ”我就把一盘热腾腾的菜捧上饭桌,看父子俩吃得如此津津有味,那一份满足与快乐,从心底涌上来,一双手再粗糙

23、点,又算得了什么呢?有一次,我切肉不小心割破了手,父子俩连忙为我敷药膏包扎。还为我轮流洗盘碗,我应该感到很满意了。想想母亲那时,一切都只有她一个人忙,割破手指,流再多的血,她也不会喊出声来。累累的刀痕,谁又注意到了?那些刀痕,不仅留在她手上,也戳在她心 上,她难言的隐痛是我幼小的心灵所不能了解的。我还时常坐在泥地上撒赖啼哭,她总是把我抱起来,用脸贴着我满是眼泪鼻涕的脸,她的眼泪流得比我更多。母亲啊!我当时何曾懂得您为什么哭。我生病,母亲用手揉着我火烫的额角,按摩我酸痛的四肢,我梦中都拉着她的手不放那双粗糙而温柔的手啊!如今,电视中出现各种洗衣机的广告,如果母亲还在世的话,她看见了“海龙” “妈

24、妈乐”等洗衣机,一按钮子,左旋转,右旋转,脱水,很快就可穿在身上。她一定会眯起近视眼笑着说:“花样真多,今天的妈妈可真乐呢。 ”可是母亲是一位永不肯偷懒的勤劳女性,我即使买一台洗衣机给她,她一定连连摇手说:“别买别买,按电钮究竟不及按人钮方便,机器哪抵得双手万能呢!可不是吗?万能的电脑,能像妈妈的手,炒出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吗?(选自三更有梦书当枕 )【注释】接力:方言,指点心。外子:对人称自己的丈夫。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1)滋润( ) (2)享受( ) (3)憔悴( ) (4)暴躁( )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1)于是他几拳在我肩上像擂鼓似地,嘴里数着“一、二

25、、三、四、五”像放联珠炮,(2)我就把一盘热腾腾的菜捧上饭桌,看父子俩吃得如此津津有味,3.“ 我生病,母亲用手揉着我火烫的额角,按摩我酸痛的四肢,我梦中都拉着她的手不放那双粗糙而温柔的手啊”一句中为什么将“粗糙”和“温柔”两个词语并列使用?4.文章记叙了母亲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母亲在性格上有哪些优秀之处影响了“我”?5.文中“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一句视角独特,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6.本文运用插叙的方法,以“我却又想起,自己当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一句引起回忆。请你从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一句话,并说明其作用。7.作者在

26、文中说:“给长辈做一点点事,不能老是要报酬。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作者从小就受到论语 、 孟子 、 红楼梦等文学名著的熏陶,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你也一定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请选择你熟悉的任意一部,结合作品内容或你的感悟,补全下联。上联:读论语,懂不耻下问 下联: 参考答案一、基础积累1bn p mng chu ji h ji qi 2隐 赴 兢 身 厉 截 疑 孤 赔 采 饶 彬3(1)温文尔雅 (2)锲而不舍 (3)释然 (4)秉公 (5)狡黠(6)彬彬有礼4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彬彬有礼:形容举止文雅,有礼貌。

27、 冥思苦想:深沉地思索。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5D 6A 7毕淑敏 红处方 预约死亡 生生不已二、课内阅读(一)1语言和动作;表现了小也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确切身高以及妈妈是否诚实。2陶影知道,如果自己追过去,小也会摔第二跤的。尽管她很想向孩子解释清楚,但仍然忍住了;她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意让儿子摔第二跤。3略。不能写“我”的心理、语言,只能写“我”的做法。(二)1因为红衣青年对妈妈进行当众的诘问,妈妈的难堪,以及自己对妈妈行为的怀疑。这些都小也感到恐惧和记忆犹新。2墙上的红线尺度是不标准的,甚至有欺诈参观者之嫌。3陶影提出的要求是:“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

28、妈没有错儿”一位母亲努力在捍卫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关系到教育子女的导向。这样的一桩小小的要求其意义又着实不小,竟然可以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映照出平凡中的伟大。4陶影作为母亲捍卫了诚实、正直的价值观,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她是一个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 任感,善良、大度、自尊的母亲形象。三、类文阅读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2不能。因为与母亲病弱的身体比较,我的身体是“强壮”的,与儿子幼小的身体比,“我”是高大的;母亲基于对儿子的信任,早就开始听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未长大,长大后也许会有自己的主张,

29、就目前来看,用“还”字比较恰当。3这三者的顺序与上文一致,都是由近到远,因此不能调换。4母亲给我们以生命,儿子是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 命的整体。5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6略。(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四、中考链接(一)1B C(2 分) 2(1)A (2)D (3)E (3 分)3C(3 分)4对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产生恒久影响的事。(4 分)5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在老人的追赶下奔跑, “我”尽管比老人跑得快,但永远摆脱不了他执着的追赶。(4 分,意思对即可) 6第一问:履行看瓜的职责 以行动对偷瓜的孩子进行教育(2 分)第二问:认准目标,执着追求,不畏困

30、难,永不放弃 做事应忠于职守,尽职尽责(3 分) (每一问只要答出其中的一个要点或其他符合文意、言之成理的答案,即可得分)(二)1.(1)rn(2)xing(3)cu(4)zo2.(1)在这里是指儿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地给“我”捶背,不含感情因素。(2)在这里表现丈夫和儿子饭菜吃得香。3.围绕“粗糙是母亲艰辛劳作的见证。 温柔是我所感受到的母爱” ,两词并用表现了我对母爱的独特体会”回答即可。4.围绕“勤劳、节俭、关爱家人、坚忍、宽容”回答即可。5.围绕“比喻形象”或“细节描写”或“用词生动”回答即可。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示例: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母亲满是裂痕的手。示例:“满是” 、 “张开” 、 “红红的” 、 “小嘴”等词语准确描述了母亲手上裂痕的多和开裂的样子。6.照应的句子: 四十年岁月如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作用:承上启下7.围绕“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敬长辈应该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回答即可。8.下联应由名著题目,作品内容或自我感悟两部分组成,宽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